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历次调查 > R&D资源清查 > 课题选编

浙江省工业企业R&D活动情况及其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1 15:52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工业经济冲击的背景入手,提出了浙江工业企业加强R&D活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课题报告运用浙江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和浙江科技统计资料,分析了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发展状况、现状特征、配置结构和绩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结构和绩效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投入强度不足、资金来源单一、配置结构不平衡、绩效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进一步分析了制约工业企业R&D活动及其绩效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工业企业R&D活动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R&D活动;配置;绩效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资源瓶颈约束、要素成本上升、有效需求减弱、市场竞争加剧、宏观经济调控和企业社会责任强化的背景下,浙江工业经济在全国领先增长的优势逐渐减弱。主要表现为:工业增长率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逐渐后移,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各省市区的排位由本世纪初名列前茅迅速降至近几年居全国后列。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最近一两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减缓之际,浙江工业增长下滑时间早、下滑幅度大的问题再次显现出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浙江工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尤其是素质性的矛盾,即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小、附加值低、利润率薄,大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弱。

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以保持浙江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摆在政府决策者和企业家面前的重大课题。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最重要源泉之一,R&D活动则是科技活动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加强R&D活动,提升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让技术和人力资本在工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是解决目前浙江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对外依附性强,缺乏自主技术、品牌和产品议价,竞争能力弱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考虑,本课题通过对浙江省R&D资源清查的翔实资料和浙江科技统计资料的深度挖掘和利用,深入研究近几年来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的全貌、增长速度和发展趋势;揭示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的结构、特点和不足;全面系统分析和解读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的绩效状况。从而发现浙江工业企业在R&D活动、R&D转化能力和实际产出效果、R&D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成效和问题所在,进而对于进一步加快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和技术创新步伐,促进浙江工业转型升级,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发展过程和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相继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和科技强省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在此目标指引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日益活跃,R&D活动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成为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

(一)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的发展状况

1、工业企业已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从科技活动投入比重看, 1991-2010年浙江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不断增强,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由199053.62%提高到201076.31%,提高22.6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也由199063.84%提高到201081.15%,提高17.31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活动经费支出比重由199025.49%提高到201082.44%,提高56.95个百分点(见图1)。工业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               1990-2010年浙江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投入状况

资料来源: 2011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R&D投入强度数据比较可以进一步发现,1990-2010年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呈现逐年提高态势,由0.14%提高到3.22%20年提高3.08个百分点。而同期全省R&D活动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也由0.23%提高到1.78%,提高1.55个百分点,约为工业企业提高幅度的一半。(见图2

2      1990-2010年浙江省R&D投入强度与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对比

资料来源: 2011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1990-1994年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且变动幅度较小。但是1994年以后,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一直高于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特别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3年间增长了8.47倍,而同期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增长幅度仅为4.56倍。浙江工业企业已成为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主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这有助于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目标。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明显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看, 2001-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长了2.48倍,企业有科技机构数增长了3.86倍,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基础环境改善明显。2001-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别增长了7.68倍和16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4.1%32.8%。其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增长了13倍,年均增速达到30.3%企业R&D活动投入保持较快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而同期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均超过8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7%25.5%。特别是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增长超过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10.57倍,年均增速达到27.7%,新产品出口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提高4.31个百分点。而同期专利申请数增长了15.13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10.82倍。拥有发明专利数增长10.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研发实力明显提升。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活动分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了自主开发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力度,对外技术依赖性降低,2010年与2000年相比,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减少21.1%,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增长了4.4倍、0.12倍和8.57倍,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之比由2000年的1:0.04提高到2010年的10.51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但与工业化中期的日本和韩国的1:58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3、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保持较快增长,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增强

1             1995-2010年浙江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情况

年份

 

利润总额

(亿元)

总产值

(亿元)

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亿元)

R&D人员(人年)

R&D经费内部支出

(亿元)

专利申请数

(件)

拥有发明专利数

(件)

1995

2000

2005

2010

11.57

42.25

81.95

296.30

221.30

528.09

1734.21

3413.29

4.71

13.01

114.04

246.80

884

1724

11571

24485

0.66

4.31

32.85

52.44

18

54

838

3358

9

50

333

2199

年均增长(%

  24.1

20.0

30.2

24.8

33.9

41.7

44.3

资料来源:2007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11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2              1995-2010年全国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情况

年份

利润总额

(亿元)

总产值

(亿元)

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

(亿元)

R&D人员

(人年)

R&D经费内部支出(亿元)

专利申请数(件)

拥有发明专利数(件)

1995

2000

2005

2010

178.04

673.46

1423.23

4879.70

4097.76

10411.47

34367.60

74708.90

69.50

678.31

2666.25

7434.51

57838

91573

173161

399074

17.85

111.04

362.50

967.83

 612

 2245

16823

59683

410

1443

6658

50166

年均增长(%

24.7

21.4

36.6

13.7

30.5

35.7

37.8

资料来源:2007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11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高技术产业R&D活动投入增长较快。2010年与1995年相比,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年均增长24.8%R&D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长33.9%,分别高出全国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的产出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年均增长20%,新产品出口收入年均增长30.2%,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7%44.3%,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率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6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创新成果增长显著(见表1和表2)。但利润总额、总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5-2010年间,浙江高技术产业R&D活动投入和产出占全国比重均有所提高,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全国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浙江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占全国比重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占全国比重分别提高2.692.18个百分点。但高技术产业利润占比、总产值占比和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比均有所下降,分别下降0.430.833.46个百分点(见表3)。

3            浙江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占全国的比重  %


年份

利润

总产值

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

R&D活动人员

R&D经费内部支出

专利申请数

拥有发明专利数

1995

2000

2005

2010

650

627

576

607

 540

 507

505

457

678

192

428

332

153

188

668

614

370

388

906

542

294

241

498

563

220

347

500

438


资料来源:2007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11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二)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的现状分析

1、工业企业R&D活动日益活跃,研发基础条件显著提高

 随着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作为自主创新活动基础保障的研究机构数目不断增长。根据2009R&D资源清查数据,2009年,全省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有7842个,有科技机构的工业企业5349个,占工业企业数的比重分别为12.97%8.84%, 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47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单位数占全省有R&D活动的单位数的比重为92.6%,比2000年提高22.4个百分点。同时,R&D项目(课题)数、人员和经费投入也在增长,工业企业R&D项目(课题)数占全省R&D项目(课题)数的比重为36.99%,比2000年提高8.3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R&D项目(课题)参加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全省的比重为80.89%,比2000年提高19.9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R&D项目(课题)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比重为85.26%,比2000年提高3.93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R&D活动基础条件,R&D活动进一步活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人力和财力支撑

不同规模、不同注册类型、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机构设置状况和科技活动活跃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按企业规模分组,大型企业有R&D活动的单位数占大型企业数的比重为69.5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6.35个百分点;大型企业中有科研机构数占大型企业数的比重为77.7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8.93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这两者比重分别为41.92%44.56%,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9835.52个百分点。而小型企业两者比重仅为10.64%5.99%,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32.85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研发基础条件明显优于小型企业,研发活动更加常规性和有组织性。

登记注册类型分组,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和机构设置也存在较大差异。有R&D活动的单位数和有科技机构数占该类型企业总数的比重,股份有限公司(4626%42.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888%1508%)、外商投资企业(1725%1332%)、有限责任公司(1816%1326%)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最高,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33.29个百分点和33.7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中有R&D活动的单位数占比为1246%,低于工业平均水平0.51个百分点,有科技机构数占比为水平中~   动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1016%,高出工业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其他内资企业(1007%791%)、私营企业(1081%675%)、股份合作企业(948%44%)、联营企业(833%417%)、集体企业(701%3.12%)均低于工业平均水平。集体企业研发活动和机构设置为最低,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96个百分点和5.72个百分点。

按行业分组,R&D活动的单位数和有科技机构数占该行业企业总数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48.8%38.8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8.67%20.1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7.60%20.72%)、专用设备制造业(25.54%17.9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2.23%15.9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9.84%13.9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64%10.85%)、通用设备制造业(17.32%10.93%)。另外,食品制造业(16.37%15.49%)、化学纤维制造业(15.44%11.52%),农副食品加工业(14.48%11.09%)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其他一些行业普遍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按地区分组,R&D活动的单位数和有科技机构数占该地区工业企业总数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有绍兴市(14.11%10.81%)和舟山市(19.03%9.52%)。杭州市(12.62%10.54%)和宁波市(12.29%9.89%)在有R&D活动的单位数占该地区工业企业总数比重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而嘉兴市(17.87%7.61%)和台州市(17.25%8.79%有科技机构数占该地区工业企业总数比重低于平均水平。温州市(10.66%7.37%)、湖州市(9.65%7.32%)、金华市(10.19%7.25%)、衢州市(8.66%9.88%)、丽水市(6.36%3.18%)两个占比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工业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中研究开发投入和产出的主体

首先,从R&D活动经费来源看,表现出内源性的创新资金投入能力显著增强。2009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工业企业的资金占比达到79.53%,比2000年的61.35%提高18.18个百分点。在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下,2009年工业企业R&D支出中来自企业资金占比高达96.09%,比200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其次为政府资金,占比为2.83%,比2000年下降1.91个百分点。境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合计约占1.08%,比2000年下降9.59个百分点。创新活动主要依赖工业企业资金,工业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其次,从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来看,R&D人力资源向工业企业集中倾斜特征明显。2009年工业企业R&D人员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7.33%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工业企业占比达到81.52%,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中工业企业占比为67.34%。从2009年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结构分析,全省工业企业参加项目人员占R&D人员总数比重为92.43%,研究人员占R&D人员总数比重为26.28%;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比重为26.29%

再次,从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来看,研发实力增强。2009年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比重为82.77%,比2000年提高10.24个百分点。而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省R&D经费外部支出的比重79.95%200092.38%下降了12.43个百分点。R&D经费内部支出与外部支出占比不同的变动方向,可以看出工业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增强了对内部创新资源的投入,减少了对外部创新资源的依赖,企业内部研发能力得以增强。从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看,2009R&D投入强度为0.81%,比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0.70%高出0.11个百分点。

最后,从工业企业R&D活动产出来看,创新产出成果显著。2009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的自主知识产权及其成果如专利申请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和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占全省的比重均超过80%以上。特别是,2009年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占全省比重高达91.68%,成为抢占技术竞争制高点的主力军(见图3随着研发新产品活动的日益活跃,新产品产出不断增长。2009年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6.56.277.28倍,这归功于试验发展的投入增强,带来新产品产出和收益增长

3            2009年工业企业R&D活动产出占全省R&D活动产出比重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数据

3、强化了对外部技术的消化吸收,降低对引进技术的依赖

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与消化吸收、技术获取看,2009年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比2000年增长28.23%6.09倍。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与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1.611下降为2009年的1.331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和技术来源结构更加合理。

从企业规模分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2009年中型企业在上述四项经费支出占比均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其中,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相应经费支出五成以上、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占比为四成以上,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比超过三成。而小型企业四项经费支出占比均超两成以上,其中前三项经费支出均高于大型企业。可以看出中型企业上述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上更加积极主动。

从登记注册类型分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四项经费支出占比排序较高的企业类型是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在四项经费支出的占比最高,均达到三成,其中,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占比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占比相对较高,均超过34%;有限责任公司在消化吸收、购买国内技术和技术改造三项经费支出占比均超过两成以上,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占比也达到17.8%。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比超过两成,其他三项经费也超过一成多;外商投资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占比达到28%,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比也超过一成。而四项经费支出占比较少,排序后四位的企业类型是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其他内资企业、联营企业。

结合企业控股分组数据分析,发现私人控股企业在四项经费支出占比中也是最高的分别达到63.55%66.73%60.91%58.41%。而国有控股企业在四项经费支出占比中,购买国内技术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20.01%25.96%,另外两项经费占比不足一成。外商控股企业在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比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3.4%12.13%,其他两项经费占比也不足一成。集体控股企业、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和其他企业四项经费支出占比均不足一成。可以说,企业类型和企业控股状况不同,影响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收益与风险的权衡,短期与长期收益的权衡,在资源配置中会有不同的决策安排。特别是私营企业(或私人控股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或外商控股企业),其产权明晰,投资者与管理者更多关注创新活动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和长期收益产生的影响。

从行业分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四项经费支出占比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于设备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8.77%13.91%11.57%11.4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19%9.98%10.64%9.96%)、通用设备制造业(9.55%10.89%9.15%10.58%)、专用设备制造业(5.1%5.85%2.24%3.9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26%3.53%3.98%2.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68%2.32%1%0.96%)。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49%22.28%9.89%8.21%)、纺织业(7.58%4.44%7.22%5.14%)、 化学纤维制造业(6.46%4.23%5.04%4.85%)、医药制造业(2.71%4.64%7.16%4.01%)、金属制品业(6.41%2.82%2.3%1.81%)、塑料制品业(1.26%1.31%2.24%1.67%)六个行业。可以看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经费支出在行业配置中,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倾斜,这有助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

从地区分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四项经费支出占比排序较高的地区是杭州(25.11%21.52%22.3%23.75%)、宁波(18.55%23.83%16.71%31.66%)、嘉兴(13.91%13.74%12.67%6.47%)、绍兴(10.12%7.58%10.81%11.11%)、金华(15.5%10.1%8.82%6.22%)和台州(7.21%10.1%13.54%8.53%)六市,主要集中于杭州湾区域和私营企业集聚地区,这也印证了前面从规模和登记注册类型及控股情况分析所得结论。

4、工业企业R&D活动效益呈下降状况

R&D人员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依据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新产品产值,2009年为451.63(万元/人年),2000年为576.07(万元/人年),减少了124.44(万元/人年)。人均新产品销售收入,2009年为421.56(万元/人年)2000年为554.56 (万元/人年) ,减少了133(万元/人年)。人均专利申请数,2009年为0.3082(/人年),比2000年的0.2653(/人年)有所提高。人均发明专利申请数,2009年为0.0578(件/人年),2000年为0.0628(件/人年),下降0.005(件/人年);人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2009年为0.0783(件/人年),比2000年的0.0958(件/人年)减少0.0175(件/人年)

R&D经费内部投入产出效益分析,新产品产值与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2009年为20.61 2000年为34.91,单位R&D经费内部支出创造新产品产值下降41.0%;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2009年为19.212000年为33.61,单位R&D经费内部支出获得新产品销售收入下降42.9%;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与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2009年为4.881,比20007.491下降34.8%R&D经费内部支出创造新产品能力明显下降。

总之,根据R&D资源清查数据分析显示,从R&D人员人均效益指标上,除人均专利申请数略有提高外,其他指标均表现为下降状态,表明人均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获取和人均创造经济价值上均呈现下降,从R&D经费支出效益上,也表现出单位投入创造新产品产值、获得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方面缺乏效率。在目前创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该重视和加强R&D活动效率。

二、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的配置结构

(一)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投入总量、投入强度和来源结构

1、不同行业R&D人员投入状况

1)工业企业R&D人员在不同行业的分布状况

2009年工业企业R&D人员为18.49万人。 根据R&D人员在各行业的分布状况看,R&D人员、参加项目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人员和折合全时当量研究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四项指标,在各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见表4)。

4      2009年浙江省各行业工业企业R&D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

行业

R&D人员

参加项目人员

R&D人员折

合全时当量

研究人员折

合全时当量

黑色金属采选

有色金属采选

非金属采选

农副食品

食品制造

饮料制造

烟草制品

纺织业

纺织服装

皮革

木材加工

家具制造

造纸

印刷业

文教体育

石油加工

化学原料

医药制造

化学纤维

橡胶制品

塑料制品

非金属制品

黑色金属加工

有色金属加工

金属制品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交通运输设备

电气机械

通信设备

仪器仪表

工艺品

废弃资源

电力、热力

水生产和供应

0

0

  0.05

  1.03

0.65

0.65

0

6.22

1.57

1.24

0.49

0.49

0.81

0.59

1.30

0.05

6.32

5.51

1.62

0.70

2.22

1.78

0.65

1.19

4.16

 14.60

6.38

8.87

  14.97

9.41

4.65

1.41

0.05

0.32

0.05

0

0

0.06

0.99

0.64

0.64

0

6.26

1.58

1.29

0.47

0.53

0.82

0.58

1.29

0.06

6.14

5.44

1.64

0.70

2.22

1.75

0.58

1.17

4.21

14.68

6.43

8.89

14.80

9.65

4.68

1.46

0

0.29

0.06

0

0

0

0.93

0.67

0.53

0

6.19

1.66

1.33

0.47

0.53

0.73

0.60

1.33

  0.07

  6.25

  5.85

  1.60

  0.73

  2.13

  1.80

  0.67

  1.20

  3.99

 14.50

  6.12

  8.78

 14.70

 10.05

  4.79

  1.46

0

  0.27

  0.07

0

0

0

1.02

0.76

0.76

0

5.34

0.76

0.51

0.51

0.51

1.27

0.25

1.02

0

8.40

6.62

2.04

0.76

2.29

2.29

1.02

1.27

3.56

 13.74

  7.12

  8.40

 14.76

  9.42

  4.33

  1.02

  0

  0.25

  0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数据

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2个行业四项比重均超过10%以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专用设备、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6个行业上述四项占比数据均超过5%;仪器仪表和金属制品业2个行业四项占比数据均超过3%。上述10个行业R&D人员、参加项目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人员和折合全时当量研究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均超过八成。这不难看出,研发人力资源投入配置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和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其他的多数行业研发力量相对不足

2)不同行业R&D人员内部配置状况

5     2009年浙江省各行业工业企业R&D人员内部构成及投入强度(%

行业

参加项目人员

R&D人员比重

研究人员占

R&D人员比重

试验发展人员占R&D人员比重

R&D人员占

从业人员比重

黑色金属采选

0

0

0

  0

有色金属采选

0

0

0

  0

非金属采选

100

0

0

0.56

农副食品

89.5

28.6

100

2.19

食品制造

91.7

 30.0

100

1.0

饮料制造

91.7

37.5

100

2.0

烟草制品

0

0

0

  0

纺织业

93.0

22.6

100

0.98

纺织服装

93.1

 12.0

100

0.43

皮革

95.7

10.0

100

0.55

木材加工

88.9

28.6

100

1.14

家具制造

100

25.0

100

0.58

造纸

93.3

45.5

100

0.78

印刷业

90.9

11.1

100

1.44

文教体育

91.7

 20.0

100

1.70

石油加工

100

0

100

1.02

化学原料

89.7

35.1

100

4.85

医药制造

91.2

29.6

100

9.21

化学纤维

93.3

33.3

100

3.12

橡胶制品

92.3

27.3

100

1.25

塑料制品

92.7

28.1

100

1.28

非金属制品

90.9

33.3

100

1.57

黑色金属加工

83.3

  40.0

100

1.20

有色金属加工

90.9

27.8

100

2.58

金属制品

93.5

23.3

100

1.82

通用设备

93.0

24.8

100

3.72

专用设备

93.2

30.4

100

4.91

交通运输设备

92.7

  25.0

100

3.35

电气机械

91.3

26.2

100

3.48

通信设备

94.8

  24.5

100

5.59

仪器仪表

93.0

23.6

100

5.20

工艺品

96.2

18.2

100

1.09

废弃资源

0

0

0

0.63

电力、热力

83.3

  25.0

100

0.70

水生产和供应

100

0

100

0.44

工业平均水平

92.4

26.3

100

2.32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数据

从表5可以看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4个行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因此没有试验发展人员、参加项目人员、研究人员的统计数据。

其他行业的试验发展人员占R&D人员比重均为100%。参加项目人员占该行业R&D人员比重,除非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个行业达到100%外,其他行业也达到八成以上。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该行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比重在各个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占比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6.29%的行业是:造纸(45.5%)、黑色金属加工(40.%)、饮料制造(37.5%)、化学原料(35.1%)、化学纤维(33.3%)、非金属制品(33.3%)、专用设备(30.4%)、食品制造(30.0%)、医药制造(29.6%)、木材加工(28.6%)、农副食品(28.6%)、塑料制品(28.1%)、有色金属加工(27.8%)、橡胶制品(27.3%

高技术行业R&D人员投入强度明显较高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2%)的行业主要有医药制造业(9.2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5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2%)、专用设备制造业(4.9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85%)、通用设备制造业(3.7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35%)、化学纤维制造业(3.1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58%)。其他行业这一比重均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2、不同行业R&D经费投入和来源结构

1)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在不同行业的分布状况

首先,从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在不同行业分布状况看(见表6),2009年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330.1亿元,这些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医药等行业和传统优势行业。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较高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1%)、通用设备制造业(1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5%)、纺织业(6.9%)、医药制造业(5.1%)、专用设备制造业(5%金属制品业(3.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3%)。在35个行业中,上述10个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达到近八成。

其次,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资金来源看,政府资金也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4.2%)、通用设备制造业(11.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3%)、医药制造业(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8 %)、专用设备制造业(6.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4%)、纺织业(4.2%)、造纸及纸制品业(4.1%)。上述10个行业政府资金占全省工业企业政府资金比重超过八成。从政府资金投向可以看出,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意图很明确。企业资金则主要集中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3%)、通用设备制造业(13.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4%)、纺织业(6.9%)、专用设备制造业(5%)、医药制造业(4.9%)、金属制品业(3.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3%)。10个行业企业资金占全省工业企业企业资金比重近八成。其中有9个企业资金比重高的行业与政府资金比重高的行业重合。这说明,以政府的研发资金投入引导和带动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再次、从R&D经费外部支出在不同行业分布状况看(见表7),2009年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达到21.05亿元,这些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在行业间的分布类似,也是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个行业,在R&D经费外部支出、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和对境外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相应支出的比重均超过七成,分别为79.55%81.39%73.65%89.14%

6  2009年浙江省各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及来源结构(%

行业

R&D经费内部支出

政府资金

企业资金

境外资金

其他资金

黑色金属采选

有色金属采选

非金属采选

农副食品

食品制造

饮料制造

烟草制品

纺织业

纺织服装

皮革

木材加工

家具制造

造纸及纸制品

印刷业

文教体育

石油加工

化学原料

医药制造

化学纤维

橡胶制品

塑料制品

非金属制品

黑色金属加工

有色金属加工

金属制品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交通运输设备

电气机械

通信设备

仪器仪表

工艺品

废弃资源

电力、热力

水生产和供应

0.02

0.02

0.03

1.07

0.95

0.88

0.03

6.90

0.98

1.09

0.45

0.36

   1.30

0.59

0.78

0.21

8.48

5.11

2.33

0.62

2.47

1.76

1.26

1.97

3.51

 12.98

5.00

 9.35

14.13

10.29

3.34

0.89

0.04

0.76

0.05

0

0

0.11

2.25

0.86

0.75

0

4.18

0.43

0.11

0.32

0.11

4.08

0.21

1.39

1.07

10.30

9.44

2.15

0.33

0.97

1.93

0.86

2.25

2.04

11.59

6.65

7.83

8.69

14.16

4.40

0.43

   0

   0

0.11

0.02

0.02

0.03

1.03

0.97

0.89

0.03

6.89

0.99

1.11

0.45

0.37

1.22

0.59

0.76

0.19

8.41

4.92

2.36

0.63

2.52

1.74

1.29

1.97

3.54

13.05

4.99

9.43

14.27

10.19

3.33

0.91

0.04

0.79

0.06

0

0

0

0

0

0

0

1.87

0

0.93

0

0

0

1.87

0

0

9.34

26.17

0

0

2.8

3.74

0

0

1.87

12.15

1.87

4.67

22.43

10.28

0

0

0

0

0

0

0

0

1.2

0.4

0.8

0

19.6

1.6

2.0

0.8

0.8

1.6

2.4

0.8

0

10.0

3.6

0

1.2

  2.0

2.8

0

0.8

6.4

10.0

2.4

  6.0

12.0

  8.0

2.8

0

0

0

0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数据

R&D经费外部支出占比排序,在前10位的行业如下:

一是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8.58%)、医药制造业(13.88%)、通用设备制造业(1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0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33%)、专用设备制造业(4.04%)、纺织业(3.85%)、金属制品业(3.4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95%)。这10个行业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85.92%

7     2009年浙江各行业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

行业

R&D经费外部

支出

对境内研究

机构支出

对境内高等

学校支出

对境外支出

黑色金属采选

有色金属采选

非金属采选

农副食品

食品制造

饮料制造

烟草制品

纺织业

纺织服装

皮革

木材加工

家具制造

造纸

印刷业

文教体育

石油加工

化学原料

医药制造

化学纤维

橡胶制品

塑料制品

非金属制品

黑色金属加工

有色金属加工

金属制品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交通运输设备

电气机械

通信设备

仪器仪表

工艺品

废弃资源

电力、热力

水生产和供应

0.05

0

0.05

0.95

0.38

0.43

0.71

3.85

2.81

0.29

0.23

0.14

0.38

0.14

0.38

0.57

7.13

13.88

0.48

0.10

0.62

1.66

0.14

1.19

3.42

10.70

4.04

28.58

7.04

2.95

4.33

0.67

0.05

1.52

0.14

0.14

0

0

0.86

0.14

0.43

0

3.00

0.14

0.43

0.29

0.29

0.43

0.14

0.29

1.43

12.16

20.31

0.57

0.14

0.86

1.86

0.29

1.14

0.72

15.59

3.72

13.02

11.44

2.43

2.15

0.72

0

4.58

0.29

0

0

0

2.62

0.94

0.37

2.80

7.1

0.19

0.19

0.56

0

0.75

0.37

0.93

0

6.54

16.64

1.12

0.19

1.31

3.55

0.19

2.99

2.43

11.22

8.79

5.42

9.72

2.80

8.22

1.67

0.19

0

0.19

0

0

0.54

0

0

0

0

7.61

3.80

0.54

0

0.54

0

0

0.54

0.54

1.09

24.46

0

0

0

0.54

0

0

0

24.46

4.89

15.76

3.80

3.80

7.07

0

0

0

0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数据

二是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依次为:医药制造业(20.31%)、通用设备制造业(15.5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0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1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1.4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58%)、专用设备制造业(3.72)、纺织业(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4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15%)。这10个行业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88.4%

三是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依次为:医药制造业(16.64%)、通用设备制造业(11.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72%)、专用设备制造业(8.7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22%)、纺织业(7.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4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5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99%)。这10行业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也达到80.19%

四是对境外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依次为:医药制造业(24.46%)、通用设备制造业(24.4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76%)、纺织业(7.6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07%)、专用设备制造业(4.8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9%)。这10个行业对境外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比重高达96.74%

2)不同行业R&D经费投入内部配置状况

首先,从各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活动类型结构看,各个行业在研发三类活动中,基础研究支出为零,在应用研究方面,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有少量支出,占比分别达到0.12%0.16%0.4%之外,其他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全部为试验发展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低下,一方面表明工业企业R&D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而展开的,基本属于改进性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说明浙江工业企业原创性技术创新相对不足。

其次,从各个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来源结构看(见表8),所有行业均以企业资金为主,占比达到九成以上,甚至有些行业达到100%(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政府资金为第二大来源,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4.29%)、非金属采选(10%)、造纸及纸制品业(8.88%)、农副食品加工业(5.9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26%)、医药制造业(5.2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0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9%)、专用设备制造业(3.76%)、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7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43%)等行业政府资金占比相对较高。来自境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占比相对较小,最高也不足3.1%

最后,从各个行业R&D经费投入强度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只有3个行业,即医药制造业(2.7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3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07%)。达到1%2%的行业也只有5个,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1.67%)、通用设备制造业(1.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3%)。大多数R&D经费投入强度处于较低水平。

 

 

 

 

8   2009年浙江工业各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来源结构和投入强度%

行业

R&D经费来源

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政府资金

企业资金

境外资金

其他资金

黑色金属采选

有色金属采选

非金属采选

农副食品

食品制造

饮料制造

烟草制品

纺织业

纺织服装

皮革

木材加工

家具制造

造纸

印刷业

文教体育

石油加工

化学原料

医药制造

化学纤维

橡胶制品

塑料制品

非金属制品

黑色金属加工

有色金属加工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交通运输

电气机械

通信设备

仪器仪表

工艺品

废弃资源

电力、热力

水生产和供应

0

0

10.00

5.97

2.54

2.41

0

1.71

1.25

0.28

2.04

0.83

8.88

1.02

5.06

14.29

3.43

5.22

2.60

1.46

1.11

3.10

1.92

3.23

1.64

2.52

3.76

2.37

1.74

3.89

3.71

1.37

0

0

5.26

100

100

90.00

93.18

97.14

96.90

100

96.05

97.50

98.04

96.60

97.52

90.19

94.90

94.16

85.71

95.32

92.59

97.40

97.08

97.91

95.01

98.08

96.46

96.81

96.60

95.76

96.98

97.09

95.20

95.66

98.63

100

100

94.74

0

0

0

0

0

0

0

0.09

0

0.28

0

0

0

1.02

0

0

0.36

1.66

0

0

0.37

0.69

0

0

0.17

0.30

0.12

0.16

0.52

0.32

0

0

0

0

0

0

0

0

0.85

0.32

0.69

0

2.15

1.25

1.40

1.36

1.65

0.93

3.06

0.78

0

0.89

0.53

0

1.46

0.61

1.20

0

0.31

1.38

0.58

0.36

0.49

0.65

0.59

0.63

0

0

0

0

0.65

0.34

0.11

0.55

0.94

0.48

0.04

0.50

0.23

0.35

0.39

0.27

0.49

0.72

0.69

0.07

1.03

2.77

0.55

0.49

0.55

0.51

0.30

0.53

0.67

1.50

1.67

1.16

1.28

2.32

2.07

0.46

0.07

0.07

0.20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二)不同类型工业企业R&D投入总量、投入强度和来源结构

1、不同类型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状况

1R&D人员在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分布状况

2009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工业企业R&D人员合计为18.49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合计15.06万人年,其中参加项目人员17.09万人,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5.06万人年,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3.96万人年。R&D人员在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分布状况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R&D人员主要分布在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五类企业在R&D人员、参加项目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研究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四项指标分别达到97.79%97.89%98.01%97.47%(见表9)。

二是,私营企业R&D人员和参加项目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均超过四成。折合全时当量R&D人员和折合全时当量研究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也均超过37%

三是,国有、集体、股份合作企业、其他内资企业R&D人员比重相对偏低,四个占比指标均低于2%,这种状况与外商、港澳台商企业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9      2009年浙江省各类工业企业R&D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

 

R&D人员

参加项目人员

R&D人员折

合全时当量

研究人员折

合全时当量

国 有

0.97

0.94

0.93

1.77

集 体

0.27

0.23

0.13

0

股份合作企业

0.81

0.82

0.80

0.76

联营企业

  0

  0

0

 0

有限责任公司

18.81

18.84

18.86

22.53

股份有限公司

12.65

12.64

13.08

14.18

私营企业

40.27

40.08

38.91

37.72

其他内资

0.16

0.12

0.13

 0

港澳台商企业

12.60

12.81

13.15

10.38

外商投资企业

13.46

13.52

14.01

12.66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2)不同类型工业企业R&D人员内部配置状况

从各种类型工业企业R&D人员内部配置状况分析数据(见表10),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0        2009年浙江各类工业企业R&D人员内部结构和投入强度%

 

参加项目人员占

R&D人员比重

研究人员占

R&D人员比重

试验发展人员占R&D人员比重

R&D人员占

从业人员比重

国 有

88.89

50.00

100

1.70

集 体

80.00

0

100

1.55

股份合作企业

93.33

25.00

100

1.47

联营企业

0

0

0

0

有限责任公司

92.53

31.34

100

3.19

股份有限公司

92.31

28.43

100

7.58

私营企业

91.95

25.43

100

1.79

其他内资

66.67

0

100

2.03

港澳台商企业

93.99

20.71

100

2.39

外商投资企业

92.77

23.70

100

2.14

数据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一是,多数类型企业R&D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比重过低。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2%)的只有三类工业企业,即股份有限公司(7.58%)、有限责任公司(3.1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39%)。

二是,参加项目人员占该类企业R&D人员比重除联营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外,均超过八成以上。其中超过九成的企业类型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3.99%)、股份合作企业(93.33%)、外商投资企业(92.77%)、有限责任公司(92.53%)、股份有限公司(92.31%)、私营企业(91.95%)。

三是,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该类型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比重除集体、联营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外均超过两成,其中国有企业达到五成。

四是,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该类型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比重均达到100%,可以说各种类型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投入为空白。

2、不同类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和来源结构

1R&D经费投入在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分布状况

首先,从2009R&D经费内部支出在各种类型工业企业分布状况看(见表11),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比重超过一成以上的有私营企业(37.38%)、有限责任公司(19.47%)、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81%)、外商投资企业(13.04%)、股份有限公司(12.99%)。这些企业产权关系明晰,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投入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产生的长期影响。其中,由于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有极其少量的应用研究支出,这两类企业瓜分了全部工业企业的应用研究(分别占54.55%45.45%),而且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试验发展支出的比重也较高(分别为37.38%19.4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4.81%)、外商投资企业(13.05%)、股份有限公司(12.99%)在试验发展支出的占比也比其他类型企业高出许多。

11   2009年浙江各类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及来源结构(%

 

R&D

部支出

应用研

究支出

试验发

展支出

政府资金

企业资金

境外资金

其他资金

国 有

集 体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其他内资

港澳台商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1.30

 0.15

 0.58

 0.03

19.47

12.99

37.38

 0.25

14.81

13.04

0

0

0

0

54.55

0

45.45

0

0

0

1.30

0.15

0.58

0.03

19.46

12.99

37.38

0.25

14.81

13.05

1.71

0.11

1.07

0.21

23.88

22.59

31.16

0.21

8.46

10.60

1.30

0.16

0.56

0.03

19.38

12.70

37.48

0.25

15.03

13.11

0

0

0

0

17.75

14.02

24.30

0

9.35

34.58

0

0.40

1.59

0

14.34

13.55

52.99

0

12.35

4.78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其次,从资金来源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政府资金占比还是企业资金占比较高的企业类型集中于私营企业(31.16%37.48%)、有限责任公司(23.88%19.38%)、股份有限公司(22.59%12.7%)、外商投资企业(10.6%13.1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46%15.03%)。境外资金占比较高的类型是外商投资企业(34.58%)和私营企业(24.3%),两类企业占比近六成。而其他资金中私营企业占比超过五成(52.99%)。总之,不同类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来源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

最后,从R&D经费外部支出分布状况看,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四类企业,在R&D经费外部支出、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对境内高等院校支出和对境外支出等四项指标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上均超过八成。其中,对境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支出占比上,私营企业最多,而对境外支出占比较高的是外商投资企业(见表12)。

12    2009年浙江各类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

 

R&D经费外部支出

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

对境内高等院校支出

对境外支出

国 有

集 体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其他内资

港澳台商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1.33

0.05

0.48

0

20.14

12.16

47.31

0.05

6.79

11.69

0.86

0

0.14

0

29.43

11.29

30.71

0

9.86

17.71

4.12

0.19

1.50

0

21.16

13.86

43.44

0

5.99

9.74

0

0

0

0

25.81

21.50

8.06

0

11.83

32.80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2不同类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投入配置状况

首先,从R&D经费内部支出在三类活动中的配置状况看,各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基础研究支出均为0,而应用研究支出中,只有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有极其少量的支出,占比分别为0.09%0.04%,其他各类工业企业均为0,这也使得这些工业企业的试验发展支出占比达到100%。这种配置结构再次说明目前浙江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多为应用性的试验发展活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非常薄弱,这会影响工业企业的技术原创能力和技术储备,从长远来看会影响企业发展后劲。

其次,从不同类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资金来源看(见表13),除联营企业外,其他各类型工业企业主要依赖企业资金,占资金来源比重超过九成。政府资金为第二大来源渠道,但占比不足一成。境外资金占比和其他资金占比合计也不足2%。而联营企业资金来源比较特殊,可能与联营企业数量过少有一定关系。总之,各类企业资金来源相对比较集中,以企业资金为主,是R&D经费投入的主体。

最后,从R&D投入强度数据可以发现,各种类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普遍偏低,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81%)的只有股份有限公司(1.4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6%)、有限责任公司(0.99%)和其他内资(0.88%)。而国有企业(0.13%)、集体企业(0.39%R&D投入强度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明显偏低,研发动力相对不足。

13     2009年浙江各类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来源结构和投入强度(%

 

政府资金

企业资金

境外资金

其他资金

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国 有

3.73

96.27

0

0

0.13

集 体

1.96

96.08

0

1.96

0.39

股份合作企业

5.24

92.67

0

2.09

0.63

联营企业

9.09

40.91

0

50.00

0.73

有限责任公司

3.47

95.67

0.30

0.56

0.99

股份有限公司

4.92

93.94

0.35

0.79

1.44

私营企业

2.36

96.35

0.21

1.08

0.72

其他内资

2.47

97.53

0

0

0.88

港澳台商企业

1.62

97.55

0.20

0.63

1.06

外商投资企业

2.30

96.56

0.86

0.28

0.74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三)不同规模工业企业R&D投入总量、投入强度和来源结构

1、不同规模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状况

1R&D人员在不同规模工业企业的分布状况

从表14可以看到,2009年,大型企业分别占全省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的0.3%9.4%,而R&D人员和折合全时当量的R&D人员分别占全省工业企业的14.7%15.6%。中型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的32.1%R&D人员和折合全时当量的R&D人员均占44%左右。小型企业R&D人员和折合全时当量的R&D人员分别占41.7%40.2%,比其企业个数比重(92.9%)和从业人员比重(58.5%)都要低一些。

14         2009年浙江省不同规模企业相关指标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

 

企业数

从业人员

R&D人员

折合全时当量R&D人员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0.3

 6.8

92.9

 9.4

32.1

58.5

14.7

43.6

41.7

15.6

44.2

40.2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2)不同规模工业企业R&D人员内部配置及投入强度

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2009年,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参加项目人员占R&D人员比重均超过九成;研究人员占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比重超过两成多,在24%27%之间;R&D人员百分之百为试验发展人员。R&D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分别为4.00%3.14%,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32%),小型企业则较低,仅为1.66%

2、不同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和来源结构

1R&D经费投入在不同规模工业企业的分布状况

2009年,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30.1亿元,其中来自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为65.5150.4114.2亿元,分别占19.8%45.6%34.6%。如果联系当年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15.1%35.7%49.2%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大型和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要比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高出4.79.9个百分点,而小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要比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低14.6个百分点。这一点从R&D经费投入强度也可加以佐证。2009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大型企业为1.06%,中型企业为1.03%,两者相差不大,而小型企业仅为0.57%,只相当于大型企业的一半水平多一点。

2不同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配置及来源结构

R&D经费内部支出在三大类活动的分布来看,基础研究支出均为空白,除了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有极其少量的应用研究支出之外,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几乎都是试验发展支出。

从资金来源结构看,大、中、小型企业均以来自企业资金为主,占R&D经费内部支出都达到95%以上,来自政府资金占比在2.5%3%多一点,来自境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占比都很小,几乎都不超过1%

3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及结构

与前述的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在大、中、小型企业的比重次序相比较,R&D经费外部支出在不同规模企业分布状况有很大的不同。2009年,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占全部R&D经费外部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0.4%36.2%23.4%。其中,大型企业对境外支出占比达到46.8%,对境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经费支出占比分别为15.3%22.3%。这说明大型企业在境外合作联合开展R&D方面投入较多。中型企业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53.3%,对境内高校支出的占比也达到41.6%。这说明中型企业主要依靠与境内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合作开展R&D活动。小型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占整个工业比重较低,其中对境内研究机构和高校支出占整个工业比重超过三成。这说明小型企业也更多地通过与境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R&D活动。

(四)不同区域工业企业R&D投入总量、投入强度和来源结构

1、不同区域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状况

1R&D人员在不同区域工业企业的分布状况

根据2009R&D资源清查数据,全省工业企业R&D人员主要集中于环杭州湾地区,包括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4市。4R&D人员和参加项目人员合计分别为11.9511.14万人,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64.6%65.2%4折合全时当量R&D人员、试验发展人员和研究人员占全省的比重也达到六成以上,分别为67.5%67.5%66.7%

中小企业集聚密集地区包括台州、温州和金华3市的R&D人员和参加项目人员合计占比分别为28.5%28.3%折合全时当量的R&D人员、试验发展人员和研究人员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6.0%26.1%24.0%而在全省经济总量较小的湖州、衢州、舟山、丽水4市,各类R&D人员相对较少。

2)不同区域工业企业R&D人员内部配置及投入强度

11市试验发展人员占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比重均达到100%,参加项目人员占R&D人员比重也均超过80%,研究人员占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比重均超过20%。其中:除湖州和金华外,9市参加项目人员占R&D人员比重均超过90%。除宁波、温州和台州3市研究人员占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比重低于25%,其他9市均超过25%。(见图4)。11市除温州、衢州和丽水外,其他地区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均超过2%以上, 杭州、嘉兴、绍兴、台州4市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4  2009年浙江11市工业企业R&D人员内部构成及投入强度状况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2、不同区域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和来源结构

1R&D经费投入在不同区域工业企业的分布状况

根据2009R&D资源清查数据,11R&D经费投入配置集中状况明显,处于环杭州湾地区的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4市,无论R&D经费内部支出还是R&D经费外部支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均超过69%4市试验发展支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为70%,来自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境外资金和其它资金占全部工业企业相应资金的比重分别为63.6%70.3%55.1%60.9%。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对境内高校支出和对境外支出占全部工业企业相应支出的比重也分别达到57.9%54.6%59.7%

而中小企业密度较高的温州、金华和台州3市合计的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试验发展支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相应支出的比重均超过22%3市来自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境外资金和其它资金占全部工业企业相应资金的比重分别为25.0%22.0%36.5%30.7%。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对境内高校支出和对境外支出占全部工业企业相应支出的比重也分别达到32.1%35.6%30.7%

2不同地区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配置及来源结构

依据表15可以看出,200911R&D经费投入内部配置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R&D经费内部支出几乎全部是试验发展支出,只有金华和湖州有极其少量的应用研究支出。二是,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是主要资金来源,占比均超过九成。三是,R&D内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普遍偏低,除嘉兴超过1%以外,其他10市均在1%以下。  

11市在R&D经费支出内部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R&D经费内部支出在以企业资金为主的同时,各市来自政府资金、境外资金、其他资金的比重有些细微的差异。二是,R&D经费外部支出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占比相对较高,达到五成及以上的市有宁波、嘉兴、衢州、舟山和台州;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占比超过五成的市有绍兴、金华和丽水;台州、湖州和宁波对境外支出比重相对较高。需要指出的是,R&D经费外部支出构成的数据质量似乎有点问题。按理说,“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和对境外支出”三者构成了R&D经费外部支出的绝大部分,余下少量资金是对境内其他企业支出。但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中,对境内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支出占比分别为33.3%25.3%,对境外支出占比为8.8%。尚有32.6%没有包括在这三项构成中。杭州市的数据更加令人奇怪:对境内研究机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支出和对境外支出分别占R&D经费外部支出的14.3%13.1%8.8%,另有63.8%没有归在其中,这是无法合理解释的。

15         2009年浙江省11R&D经费支出结构及投入强度(%

 

R&D经费内部支出

R&D经费外部支出

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按活动类型分组

按资金来源分组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

政府

资金

企业

资金

境外

资金

其他

资金

对境内研究机构

对境内高等学校

对境外支出

杭州

0

0

100

2.5

96.6

0.1

0.8

14.3

13.1

8.8

0.97

宁波

0

0

100

3.3

95.7

0.3

0.7

57.1

21.0

13.7

0.73

温州

0

0

100

3.1

95.7

0.6

0.6

45.0

48.3

2.7

0.52

嘉兴

0

0

100

1.5

97.4

0.6

0.5

51.9

15.4

3.3

1.03

湖州

0

0.1

99.9

3.9

94.8

0.1

1.2

43.8

34.8

18.0

0.77

绍兴

0

0

100

2.6

96.7

0.2

0.5

25.6

51.8

0.5

0.84

金华

0

0.4

99.6

4.1

94.0

0.5

1.4

37.4

52.7

4.6

0.92

衢州

0

0

100

5.9

92.1

2.0

0

61.9

38.1

0

0.41

舟山

0

0

100

4.1

95.5

0

0.4

58.3

29.2

8.3

0.71

台州

0

0

100

2.4

96.0

0.5

1.1

50.0

22.5

21.6

0.90

丽水

0

0

100

2.4

97.0

0

0.6

41.7

58.3

0

0.20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五)比较的结论和启示

1、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区,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存在一定甚至较大差异

从行业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无论是R&D人员投入强度,还是R&D经费投入强度,都普遍高于整个工业平均水平,而大多数行业,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传统优势行业的R&D投入强度都比较低。从不同类型企业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R&D投入强度相对较高,这与这些类型企业产权明晰、企业治理机构比较完善、比较注重企业竞争力提高和长远发展有很大的关联,而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R&D投入强度相对比较低。从不同规模企业看,R&D投入强度与企业组织规模成正比,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说明企业能否加大R&D投入,既有动机问题,又有实际能力问题,只有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才有能力提高R&D投入强度。从地区来看,R&D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总体而言,省内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普遍高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工业企业。

2R&D活动资金来源以企业自有资金为主,经费支出结构有待改善

无论从行业、类型、规模、地区等不同的分组角度看,R&D经费内部支出的资金来源中,企业资金均占了九成以上甚至95%以上。除此之外,尚有少量的政府资金,而境外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说明,如何进一步拓宽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融资渠道,仍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R&D经费内部支出的使用去向,除了个别行业、类型、规模和地区的企业有极其少量的应用研究支出之外,几乎全部是试验发展支出,基础研究则为空白。这表明,工业企业R&D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与商业应用密不可分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产品开发、产品更新而展开的(这从历年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明显高于R&D经费支出就可以看得出来),企业科技创新更多地表现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改进,基本属于改进性技术创新,原创性技术创新相对不足。同时我们注意到,R&D经费外部支出仅相当于内部支出的6.4%,其中对境内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支出占了绝大多数。依靠这有限的外部支出,也很难能够购得或获取原创性的技术(专利),这必然会影响工业企业核心技术储备和长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R&D投入强度普遍偏低,制约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浙江省工业企业R&D活动的配置结构看,撇开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差异状况,总体上看,全省工业企业无论是R&D人员投入强度还是R&D经费投入强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尽管纵向比较,近几年来R&D投入强度明显提高,但仍然低于必须维持生存发展水平。2009年,浙江工业企业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平均只有2.32%,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等)、一些特色类型企业(如从业人员占全省工业企业一半以上的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和一些欠发达地区,这一比重更低。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只有0.81%,多数行业、多数类型企业和多数地区还低于这一平均水平。国际上一般认为,R&D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才有竞争力。而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各个地区分组数据看,都没有达到2%的水平,达到或超过2%水平的行业也只有3个。研发上的低投入,就难以吸引高级人才、购买高级设备、加大对研发和人力培训的投资,使企业难以实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的目标,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三、浙江工业企业R&D活动的绩效分析

(一)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分析的实质及方法

1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分析的实质及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分析的意义及实质

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R&D活动绩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配置,加强R&D投入预算管理,提高R&D活动效率。

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分析,实质上是对工业企业占有、使用、管理和配置R&D资源的实际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体现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开展R&D活动所获得的有益成果,是以一定的代价换取的,即在R&D活动过程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从而取得专有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和参与制定国际或行业标准、产出新产品、获取更高利润。R&D活动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产出越多,则R&D活动绩效就越高,即一定的科技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获取更多的回报。但这种多与少的判定,通常也是相对而言。

2)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分析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R&D活动绩效分析指标体系,不仅是R&D活动绩效分析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是R&D活动绩效分析结论有效性和客观性的重要保障。R&D活动绩效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充分考虑R&D活动特点,以客观地反映R&D活动投入与产出的状况。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目的性和综合性相结合。每一个指标必须在分析体系中能客观地反映R&D活动投入或产出的实际情况,同时在多个指标可以选择的前提下,必须量化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选择的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涵盖更多的信息。

二是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从R&D活动特点出发,有关R&D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各个类别指标应能体现R&D活动的各种投入要素和各种产出成果。在定量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基础上,重点选择代表性强、能更客观反映该特性的指标,将其纳入分析指标体系。

三是定量性和可得性相结合。R&D活动绩效评价是一个量化分析研究,所需资料必须要求数量化并要有可靠的数据来源,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使用性。

2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分析方法

目前在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分析研究中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众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通过研究多个指标的相关矩阵的内部相关关系,使用少数公因子替代原有变量,将每个指标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因子分析能简化观测系统,减少变量维数,用少数的变量来解释整个问题。目前,依据因子得分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时常用。

2)生产函数模型法

该方法是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分析方法,主要围绕Griliches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以及琼斯(Jones1995),丹尼斯 (Denis,2004)等学者引入研发资本等投入变量后修正的生产函数模型展开。但该类方法在实际使用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模型中R&D投入与产出变量选择和数据获取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R&D资本存量数据估算差异较大,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3)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一种根据多投入、多产出指标,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具有可比性的多个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构成的被评价群体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常应用于对截面数据的绩效比较分析。DEA方法的最大优势是,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以及进行任何指标权重的假设,从而避免了研究者的主观臆断所产生的差异对结论的影响;同时,也不需要指标量纲的统一。因此,该方法是目前国内科技创新绩效分析研究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

4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GRAGrey Reational Analysis) 是一种多因素动态分析方法,该方法即通过对发展变化系统在各时期有关数据的几何关系的比较,即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进行定量描述和比较分析,进而确定系统发展变化过程中,变量同步变化程度或影响系统发展的优、劣因素。该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常用统计方法如相关和回归分析的不足之处(如要求数据量大,否则难以找出统计规律;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某个典型的分布规律;要求各个因素数据与系统数据之间呈现特定关系和各个因素之间彼此无关等),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要求,计算量小,也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弥补了常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动态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在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进行量化研究中,能提供哪些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哪些是次要影响因素,比传统统计方法实用性更强。目前常应用于科技创新成果与投入要素之间关系研究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综合集成评价法

分别用几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对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同量纲处理后采取一定数据处理方法形成综合评价意见。由于综合集成评价法将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克服各种方法所固有的缺陷,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从而实现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评价,但综合集成评价法在应用中各种方法的可集成性和集成方式是否科学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复杂问题,对分析结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R&D活动绩效分析研究中将数据包络分析与Malmquist 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处理多输入多输出的数据集,并且能够很好地描述 R&D绩效的动态变化等。

总之,上述5种常用方法在R&D活动绩效分析中被广泛采用,但每一种方法在实际使用时要根据分析研究的重点和数据类型(如截面数据、时序数据和面板数据),合理选择方法,以便于研究结论更加客观地反映R&D活动绩效状况。为此本课题在R&D活动绩效分析方法选择上,基于分析目的的不同,考虑方法必须具有系统性和适用性。首先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动态分析研究工业企业R&D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统计比较分析法判断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和R&D经费投入绩效状况。最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不同行业R&D活动绩效进行评价。上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对基础数据要求比较宽泛,现有统计数据能满足上述方法的应用要求,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以及进行任何指标权重的假设,从而避免了研究者的主观意念对研究结论所产生的影响,使结论更加客观。

(二)工业企业R&D活动投入与产出绩效的灰色关联分析

1工业企业R&D活动投入与产出绩效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1)灰色关联分析简介

灰色关联分析 (GRA)是由邓聚龙教授于1982 年创立的一种多因素动态分析方法

运用该方法可以定量描述和比较分析R&D活动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同步变化程度或产出的变化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优、劣因素。该方法核心是计算关联度,一般来说,关联度的计算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计算关联系数,最后计算出关联度,排出关联序。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方法及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分析序列,即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参考数列(母序列),

比较数列(子序列),

其中:i为比较数列的个数;k为序列长度

第二步,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将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分别除以第一个数值,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则可得到一个新的数列,增加可比性。如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

关联性实质上是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相似程度,因此,可以将曲线间差值的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寸。因此,先计算绝对差数列,将消除量纲的一个参考数列为,另一个比较数列为,计算参考数列与各个比较数列的绝对差数列,

即:

然后i个绝对差数列中找出最小值记为,最大值记为。即

在此基础上,计算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系数,得到i个关联系数数列,

计算公式为:

式中:k时刻比较的绝对差;为分辨系数且01.一般情况下, =0.5

,表示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k时点的关联系数。

第四步,求关联度并排序。,=0.5,>0.6,就可以认为第i种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有关联性。

的数值大小排序,关联度越高,说明其关联程度越大;反之,的值越小,则其关联程度越小。

2)工业企业R&D活动投入与产出的灰色关联模型建立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企业产出的关键,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则取决于各种资源的投入,为了动态地定量分析判断工业企业R&D活动投入与R&D活动产出的关联性,以便于正确评估R&D活动绩效,更好地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以2000-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成果作为参考数列,而将R&D活动投入作为比较数列,数据来源于历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基于前面提到的数据的可得性、代表性和综合性等原则选择分析指标,其中,R&D活动产出绩效指标涉及R&D活动直接成果(代表研发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经济产出(代表研发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具体包括: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R&D活动投入指标涉及R&D 活动机构投入、人员和经费投入,具体包括:有科研活动企业数X1,有科研机构企业数X2、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X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X4,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8,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9

通过构建五个分析模型,目的是分别考察R&D活动各种投入的变化对相应R&D活动产出(如专利申请数、拥有发行专利数、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产生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一,专利申请数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模型二,拥有发明专利数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模型三,新产品产值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模型四,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模型五,利税总额与R&D 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2、工业企业R&D活动投入与产出的灰色关联实证分析

模型一,专利申请数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2000-2010年专利申请数 X0作为参考数列,而2000-2010年有科研活动企业数X1,有科研机构企业数X2、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X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X4,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8,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9作为比较数列。基础数据见表16。运用表16数据计算得到浙江省专利申请数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结果(见表17)。

16     2000-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与R&D活动投入情况

年份

专利申请数

 

(项)

X0

有科研活动企业数(个)

X1

有科研机构企业数(个)

X2

R&D人员

 

(万人)

X3

R&D经费支出

 

(亿元)

X4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亿元)

X5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亿元)

X6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

(亿元)

X7

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亿元)

X8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亿元)X9

2000

2997

4177

1389

2.58

23.89

37.38

254.15

31.54

1.33

2.75

2001

3784

3925

1314

3.69

29.41

47.55

120.06

25.30

2.12

2.17

2002

4389

4218

1491

4.54

39.87

55.70

194.88

40.52

3.07

2.86

2003

5639

4807

1686

5.48

55.49

75.90

260.03

49.63

2.51

4.44

2004

8275

6419

2492

5.84

87.25

104.04

281.87

20.54

4.56

6.07

2005

10528

7434

3171

7.68

127.34

208.12

304.41

21.11

6.13

12.01

2006

17285

8961

4094

10.50

180.08

266.97

302.44

22.72

10.67

11.68

2007

24148

10700

4881

13.29

231.19

353.00

344.36

20.28

12.43

12.22

2008

33652

12897

5748

16.03

274.13

408.06

389.16

22.67

10.96

16.67

2009

46420

13883

5694

18.49

330.10

418.31

329.36

21.37

9.91

16.08

2010

48334

14537

6745

22.39

407.43

526.16

285.37

24.89

12.73

14.84

资料来源:历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1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与R&D活动投入的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000

1

1

1

1

1

1

1

1

1

2001

0.9596

0.9604

0.9786

0.9959

0.9988

0.9066

0.9434

0.9586

0.9419

2002

0.9440

0.9515

0.9629

0.9740

0.9967

0.9166

0.9771

0.9009

0.9476

2003

0.9130

0.9199

0.9694

0.9456

0.9810

0.8993

0.9614

0.9993

0.9664

2004

0.8623

0.8880

0.9391

0.8959

0.9971

0.8228

0.7843

0.9199

0.9327

2005

0.8157

0.8618

0.9347

0.8084

0.7887

0.7681

0.7295

0.8749

0.8998

2006

0.6792

0.7312

0.8188

0.8125

0.8481

0.6262

0.6031

0.7728

0.8346

2007

0.5826

0.6280

0.7252

0.8257

0.8470

0.5336

0.5085

0.8562

0.6797

2008

0.4851

0.5196

0.6046

0.9689

0.9610

0.4416

0.4219

0.7196

0.5975

2009

0.3867

0.4024

0.4796

0.8211

0.6409

0.3508

0.3412

0.4883

0.4430

2010

0.3775

0.4049

0.5073

0.8922

0.7890

0.3382

0.3333

0.5391

0.4168

roi

0.7278

0.7516

0.8109

0.9036

0.8953

0.6913

0.6912

0.8209

0.7873

根据灰色关联度roi取值大小排序,专利申请数与9R&D活动投入指标的关联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有科研活动企业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

可以得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专利申请数的影响相对较高,关联度达到0.8以上;其次是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有科研活动企业数对专利申请数也有一定的影响,关联度达到0.7以上;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影响相对较小,关联度不足0.7

模型二,拥有发明专利数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2000-2010年拥有发明专利数X0作为参考数列,而2000-2010年有科研活动企业数X1,有科研机构企业数X2、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X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X4,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8,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9作为比较数列。基础数据见表18。运用表18数据计算得到浙江省拥有发明专利数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结果(见表19)。

18    2000-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与R&D活动投入情况

年份

拥有发明专利数

(项)

X0

有科研活动企业数(个)

X1

有科研机构企业数(个)

X2

R&D人员

 

 

(万人)

X3

R&D经费支出

 

(亿元)

X4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亿元)X5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亿元)

X6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

(亿元)

X7

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亿元)

X8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

(亿元)X9

2000

1233

4177

1389

2.58

23.89

37.38

254.15

31.54

1.33

2.75

2001

1464

3925

1314

3.69

29.41

47.55

120.06

25.30

2.12

2.17

2002

1557

4218

1491

4.54

39.87

55.70

194.88

40.52

3.07

2.86

2003

1925

4807

1686

5.48

55.49

75.90

260.03

49.63

2.51

4.44

2004

4032

6419

2492

5.84

87.25

104.04

281.87

20.54

4.56

6.07

2005

4405

7434

3171

7.68

127.34

208.12

304.41

21.11

6.13

12.01

2006

5876

8961

4094

10.50

180.08

266.97

302.44

22.72

10.67

11.68

2007

7456

10700

4881

13.29

231.19

353.00

344.36

20.28

12.43

12.22

2008

11098

12897

5748

16.03

274.13

408.06

389.16

22.67

10.96

16.67

2009

11789

13883

5694

18.49

330.10

418.31

329.36

21.37

9.91

16.08

2010

14178

14537

6745

22.39

407.43

526.16

285.37

24.89

12.73

14.84

数据来源:历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与R&D活动投入的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000

1

1

1

1

1

1

1

1

1

2001

0.9558

0.9569

0.9566

0.9919

0.9844

0.8822

0.9329

0.9294

0.9308

2002

0.9549

0.9659

0.9151

0.9295

0.9593

0.9152

0.9959

0.8367

0.9601

2003

0.9288

0.9391

0.9049

0.8755

0.9194

0.9087

0.9977

0.9426

0.9901

2004

0.7555

0.7839

0.8418

0.9334

0.9167

0.7125

0.6716

0.9713

0.8344

2005

0.7492

0.8059

0.8999

0.7529

0.7286

0.6928

0.6484

0.8378

0.8708

2006

0.6714

0.7465

0.8850

0.6589

0.6926

0.5996

0.5697

0.6218

0.9117

2007

0.6057

0.6789

0.8415

0.5960

0.6119

0.5330

0.4977

0.6188

0.7696

2008

0.4752

0.5241

0.7051

0.6840

0.7365

0.4176

0.3927

0.8757

0.6456

2009

0.4619

0.4951

0.6153

0.5572

0.7667

0.3932

0.3761

0.7173

0.5905

2010

0.4004

0.4463

0.5528

0.4908

0.6751

0.3404

0.3333

0.7353

0.4674

roi

0.7235

0.7584

0.8289

0.7700

0.8174

0.6723

0.6742

0.8261

0.8155

根据灰色关联度roi取值大小排序,拥有发明专利数与9R&D活动投入指标的关联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有科研活动企业数>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可以得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对拥有发明专利数的影响相对较高,关联度达到0.8以上;其次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有科研活动企业数对拥有发明专利数也有一定的影响,关联度达到0.7以上;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影响相对较小,关联度不足0.7

模型三,新产品产值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2000-2010年新产品产值X0作为参考数列,而2000-2010年有科研活动企业数X1,有科研机构企业数X2、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X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X4,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8,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9作为比较数列,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基础数据见表20

20      2000-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与R&D活动投入情况

年份

新产品产值

(亿元)

 

X0

有科研活动企业数(个)

X1

有科研机构企业数(个)

X2

R&D人员

(万人)

 

X3

R&D经费支出

(亿元)

 

X4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亿元)X5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亿元)X6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

(亿元)X7

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亿元)X8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

(亿元) X9

2000

 891.19

4177

1389

2.58

 23.89

 37.38

254.15

31.54

1.33

2.75

2001

 868.60

3925

1314

3.69

 29.41

 47.55

120.06

25.30

2.12

2.17

2002

1108.64

4218

1491

4.54

 39.87

 55.70

194.88

40.52

3.07

2.86

2003

1365.95

4807

1686

5.48

 55.49

 75.90

260.03

49.63

2.51

4.44

2004

2125.21

6419

2492

5.84

 87.25

104.04

281.87

20.54

4.56

6.07

2005

3057.73

7434

3171

7.68

127.34

208.12

304.41

21.11

6.13

12.01

2006

4016.10

8961

4094

10.50

180.08

266.97

302.44

22.72

10.67

11.68

2007

5406.18

10700

4881

13.29

231.19

353.00

344.36

20.28

12.43

12.22

2008

6753.24

12897

5748

16.03

274.13

408.06

389.16

22.67

10.96

16.67

2009

6801.55

13883

5694

18.49

330.10

418.31

329.36

21.37

 9.91

16.08

2010

8789.28

14537

6745

22.39

407.43

526.16

285.37

24.89

12.73

14.84

资料来源:历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运用表20数据计算得到浙江省新产品产值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结果(见表21)。

根据灰色关联度roi取值大小排序,新产品产值与9R&D活动投入指标的关联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有科研活动企业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可以得出R&D人员投入、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对新产品产值的影响相对较高,关联度达到0.8以上;其次是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有科研活动企业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对新产品产值也有一定的影响,关联度达到0.7以上;而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足0.7

 

 

 

2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与R&D活动投入的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000

1

1

1

1

1

1

1

1

1

2001

0.9924

0.9937

0.9089

0.9465

0.9385

0.9003

0.9634

0.8799

0.9607

2002

0.9509

0.9638

0.8982

0.9144

0.9485

0.9048

0.9911

0.8100

0.9570

2003

0.9224

0.9343

0.8845

0.8517

0.9011

0.8990

0.9911

0.9275

0.9823

2004

0.8425

0.8848

0.9740

0.7816

0.9192

0.7805

0.7235

0.8129

0.9624

2005

0.7331

0.7980

0.9090

0.7049

0.6798

0.6701

0.6216

0.7939

0.8289

2006

0.6577

0.7442

0.9122

0.5994

0.6325

0.5777

0.5451

0.5634

0.9460

2007

0.5642

0.6400

0.8322

0.5568

0.5733

0.4906

0.4555

0.5804

0.7366

2008

0.5026

0.5688

0.7688

0.5379

0.5761

0.4287

0.3981

0.8725

0.7495

2009

0.5129

0.5622

0.9070

0.4231

0.5604

0.4173

0.3948

0.9617

0.7177

2010

0.4155

0.4754

0.7930

0.3868

0.5185

0.3417

0.3333

0.9397

0.5039

roi

0.7358

0.7787

0.8898

0.7003

0.7498

0.6737

0.6743

0.8311

0.8495

 

模型四,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2000-2010年新产品销售收入X0作为参考数列,而2000-2010年有科研活动企业数X1,有科研机构企业数X2、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X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X4,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8,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9作为比较数列。基础数据见表22

22    2000-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活动投入情况

年份

新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X0

有科研活动企业数(个)

X1

有科研机构企业数(个)

X2

R&D人员

 

(万人)

X3

R&D经费支出

 

(亿元)

X4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亿元)X5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亿元)

X6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亿元)

X7

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亿元)

X8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亿元)X9

2000

860.38

4177

1389

2.58

 23.89

 37.38

254.15

31.54

1.33

2.75

2001

835.05

3925

1314

3.69

 29.41

 47.55

120.06

25.30

2.12

2.17

2002

1002.01

4218

1491

4.54

 39.87

 55.70

194.88

40.52

3.07

2.86

2003

1299.49

4807

1686

5.48

 55.49

 75.90

260.03

49.63

2.51

4.44

2004

2052.61

6419

2492

5.84

 87.25

104.04

281.87

20.54

4.56

6.07

2005

2871.83

7434

3171

7.68

127.34

208.12

304.41

21.11

6.13

12.01

2006

3783.92

8961

4094

10.50

180.08

266.97

302.44

22.72

 10.67

11.68

2007

5147.00

 10700

4881

13.29

231.19

353.00

344.36

20.28

 12.43

12.22

2008

6408.15

 12897

5748

16.03

274.13

408.06

389.16

22.67

 10.96

16.67

2009

6348.62

 13883

5694

18.49

330.10

418.31

329.36

21.37

  9.91

16.08

2010

8352.46

 14537

6745

22.39

407.43

526.16

285.37

24.89

 12.73

14.84

资料来源:历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运用表22数据计算得到浙江省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结果(见表23)。

根据灰色关联度roi取值大小排序,新产品销售收入与9R&D活动投入指标的关联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有科研活动企业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

可以得出R&D人员投入、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相对较高,关联度达到0.8以上;其次是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有科研活动企业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关联度达到0.7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足0.7

2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活动投入的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000

1

1

1

1

1

1

1

1

1

2001

0.9931

0.9945

0.9067

0.9448

0.9367

0.8995

0.9636

0.8774

0.9609

2002

0.9665

0.9800

0.8825

0.8984

0.9320

0.9181

0.9738

0.7959

0.9728

2003

0.9254

0.9377

0.8788

0.8459

0.8956

0.9015

0.9860

0.9221

0.9772

2004

0.8401

0.8829

0.9733

0.7788

0.9181

0.7774

0.7200

0.8105

0.9615

2005

0.7411

0.8087

0.9251

0.6912

0.6667

0.6757

0.6256

0.7782

0.8125

2006

0.6644

0.7546

0.9315

0.5868

0.6191

0.5816

0.5480

0.5516

0.9673

2007

0.5659

0.6437

0.8429

0.5469

0.5630

0.4908

0.4551

0.5700

0.7435

2008

0.5056

0.5740

0.7831

0.5255

0.5625

0.4298

0.3986

0.8491

0.7629

2009

0.5237

0.5762

0.9546

0.4092

0.5391

0.4230

0.3996

0.9841

0.7444

2010

0.4173

0.4789

0.8124

0.3777

0.5052

0.3419

0.3333

0.9703

0.5084

roi

0.7403

0.7847

0.8992

0.6914

0.7398

0.6763

0.6731

0.8281

0.8556

 

模型五,利税总额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2000-2010年利税总额X0作为参考数列,而2000-2010年有科研活动企业数X1,有科研机构企业数X2、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X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X4,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5,技术改造经费支出X6,技术引进经费支出X7,消化吸收经费支出X8,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X9作为比较数列。基础数据见表24。运用表24数据计算得到浙江省利税总额与R&D活动投入指标的灰色关联结果(见表25)。

24    2000-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与R&D活动投入情况

年份

利税总额

(亿元)

 

X0

有科研活动企业数(个)

X1

有科研机构企业数(个)

X2

R&D人员

(万人)

 

X3

R&D经费支出

 

(亿元)

X4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亿元)X5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亿元)

X6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亿元)

X7

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亿元)

X8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亿元)X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687.07

854.56

1083.63

1400.78

1773.57

1955.93

2393.88

3005.92

3001.61

3634.80

5099.92

4177

3925

4218

4807

6419

7434

8961

10700

12897

13883

14537

1389

1314

1491

1686

2492

3171

4094

4881

5748

5694

6745

2.58

3.69

4.54

5.48

5.84

7.68

10.50

13.29

16.03

18.49

22.39

23.89

29.41

39.87

55.49

87.25

127.34

180.08

231.19

274.13

330.10

407.43

37.38

47.55

55.70

75.90

104.04

208.12

266.97

353.00

408.06

418.31

526.16

254.15

120.06

194.88

260.03

281.87

304.41

302.44

344.36

389.16

329.36

285.37

31.54

25.30

40.52

49.63

20.54

21.11

22.72

20.28

22.67

21.37

24.89

1.33

2.12

3.07

2.51

4.56

6.13

10.67

12.43

10.96

9.91

12.73

2.75

2.17

2.86

4.44

6.07

12.01

11.68

12.22

16.67

16.08

14.84

资料来源:历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2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与R&D活动投入的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2000

1

1

1

1

1

1

1

1

1

2001

0.9406

0.9418

0.9628

0.9974

0.9942

0.8619

0.9160

0.9322

0.9137

2002

0.8946

0.9053

0.9638

0.9813

0.9822

0.8560

0.9425

0.8682

0.8997

2003

0.8443

0.8538

0.9824

0.9443

0.9983

0.8258

0.9119

0.9695

0.9190

2004

0.8218

0.8595

0.9381

0.8181

0.9598

0.7659

0.7139

0.8504

0.9279

2005

0.8186

0.8952

0.9737

0.6598

0.6390

0.7449

0.6886

0.7321

0.7600

2006

0.7825

0.8997

0.8916

0.5430

0.5683

0.6773

0.6354

0.5148

0.8632

2007

0.7265

0.8483

0.8612

0.4760

0.4872

0.6146

0.5634

0.4921

0.9859

2008

0.7899

0.9543

0.7231

0.4040

0.4238

0.6293

0.5689

0.5543

0.7399

2009

0.7101

0.8017

0.7196

0.3609

0.4494

0.5466

0.5108

0.6903

0.8963

2010

0.5499

0.6523

0.7932

0.3333

0.4199

0.4333

0.4206

0.6915

0.7039

roi

0.8071

0.8738

0.8918

0.6835

0.7202

0.7232

0.7157

0.7541

0.8736

 

根据灰色关联度roi取值大小排序,利税总额与9R&D活动投入指标的关联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有科研机构企业数>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有科研活动企业数>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可以得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有科研机构企业数、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有科研活动企业数对利税总额的影响相对较高,关联度达到0.8以上;其次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对利税总额也有一定的影响,关联度达到0.7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的影响相对较小,关联度不足0.7

3、主要结论

根据上述五个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工业企业R&D人员投入对研发活动绩效指标均产生较强的影响,关联度超过0.8以上。因此,增加人力资源投入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研发活动的绩效。

第二,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对R&D活动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对提高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产生较强的影响,关联度均达到0.8以上。这说明增加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绩效。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对于提高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拥有发明专利数和利税总额均产生较强的影响,也都达到0.8以上,增加该项支出对产值、收入和利税的提高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而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除了对利税总额产生积极影响外(关联度在0.7以上),对其他绩效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关联度不足0.7

第三,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对R&D活动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关联度达到0.7以上,同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对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利税总额产生的促进作用明显,关联度也达到0.7以上。

第四,工业企业R&D活动基础条件如有科研机构企业数、有科研活动企业数同样也R&D活动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关联度均达到0.7以上。因此  ,改善工业企业R&D活动基础条件,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供机构组织的保障,有助于提高R&D活动绩效。

总之,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出R&D投入与产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不同投入要素与不同产出成果之间的关联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看,改善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基础条件,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加大R&D经费支出并合理安排其经费使用结构,均会对企业研发活动绩效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三)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的比较

在这一部分,主要运用2009R&D资源清查数据,重点对比分析R&D人员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与R&D活动取得技术、经济和社会成果的关系,以评价R&D活动绩效。

1、不同规模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比较

26              2009年不同规模工业企业 R&D活动的绩效

 

 

 

每百人专利申请数

(件)

每百人新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每百人利润

(亿元)

每百人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项)

每百人发表科技论文数(篇)

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件)

每百人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

新产品收入与R&D经费支出之比

利润额与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

大型企业

17.72

5.65

1.58

0.48

2.52

15.92

1.87

23.38

6.55

中型企业

18.81

3.72

1.12

0.88

1.59

16.01

1.62

19.92

6.03

小型企业

34.27

2.36

0.98

1.27

1.68

13.99

1.66

15.95

6.65

均值

25.11

3.43

1.13

0.98

1.76

15.16

1.67

19.23

6.35

资料来源:2009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其中每百人专利申请数等指标均按R&D人员计算,下同。

从表26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R&D投入绩效与企业组织规模成正比。尤其在每百名R&D人员创造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这3项指标上,R&D投入绩效与企业组织规模成明显的正比关系。但在每百人专利申请数和每百人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这两项指标上,却呈现出与企业组织规模成反比的状况。另外,大型企业在每百人发表科技论文数和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两项指标上,比中型和小型企业明显占优势;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大型和中型企业优于小型企业;而R&D经费投入创造利润这一指标,小型和大型企业优于中型企业。

2、不同注册类型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比较

27显示的数据乍看起来有点凌乱,且让我们细细比较:

27          2009年浙江不同注册类型工业企业R&D活动的绩效

 

每百人专利申请数(件)

每百人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每百人利润(亿元)

每百人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项)

每百人发表科技论文数(篇)

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件)

每百人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

新产品收入与R&D经费支出之比

利润额与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

国 有

9.50

2.47

4.32

0.50

12.67

14.50

1.22

10.37

18.11

集 体

10.00

2.82

1.34

2.20

2.00

4.20

3.00

27.69

13.14

股份合作企业

15.20

1.34

0.77

2.07

1.87

8.60

1.80

10.56

6.03

联营企业

0

0

0

0

0

0

0

16.64

2.73

有限责任公司

17.68

3.26

0.99

0.62

2.45

17.71

2.28

17.64

5.36

股份有限公司

9.77

3.08

1.10

0.26

2.05

13.65

2.36

16.81

5.98

私营企业

32.64

3.16

0.98

1.54

1.41

17.34

1.65

19.10

5.93

其他内资

16.67

2.96

1.39

0

1.33

11.67

0.33

10.98

5.14

港澳台商企业

31.97

4.14

1.26

0.74

0.92

10.81

1.02

19.73

6.01

外商投资企业

22.93

4.35

1.48

0.67

1.51

10.57

0.89

25.16

8.55

均值

25.11

3.43

1.13

0.98

1.76

15.16

1.67

19.23

6.35

资料来源:2009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首先,没有一种类型企业的各项R&D投入绩效都显得普遍较好。甚至我们找不出有多数指标(5项及以上)高于平均水平的某一类企业。其次,国有企业在每百人利润、每百人发表科技论文数和R&D经费支出产生利润这3项指标上表现突出,分别为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3.87.22.9倍,但在其余6项指标上,国有企业都不如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再次,私营企业由于占据了工业企业R&D人员和经费投入的40%左右,因而对整个工业企业各项R&D投入绩效指标均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私营企业本身来说,它也只有在每百人专利申请数、每百人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和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这3项指标上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其余6项指标也都低于平均水平。第四,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每百人发表科技论文数、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和每百人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上相对占优,其余6项指标也是乏善可陈。第五,港澳台商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优势有些相近,它们都在每百人新产品销售收入、每百人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3项指标上高于平均水平,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每百人专利申请数,后者在利润额与R&D经费内部支出之比,还高于平均水平。此外,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在有些绩效指标方面也高于平均水平,但由于它们在整个工业企业R&D人员和经费投入上的比重很小,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3、不同地区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比较

28           2009浙江11市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的绩效

 

每百人专利申请数

(件)

每百人新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每百人

利润

(亿元)

每百人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项)

每百人发表科技论文数(篇)

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件)

每百人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

新产品收入与R&D经费支出之比

利润额与R&D内部经费支出之比

杭州

20.10

3.83

1.35

0.93

2.78

13.12

2.42

16.12

5.66

宁波

32.9

2.84

1.18

1.20

0.77

14.27

0.92

19.22

7.98

温州

18.88

1.95

0.88

0.95

2.05

22.02

1.64

14.40

6.52

嘉兴

23.27

4.16

0.93

0.39

1.02

7.29

0.88

23.55

5.25

湖州

39.79

4.75

1.43

0.56

1.89

11.11

2.25

21.25

6.42

绍兴

30.40

5.05

1.43

1.52

2.87

22.42

2.50

23.42

6.62

金华

25.99

2.18

0.87

1.40

1.41

16.41

1.81

12.79

5.09

衢州

33.91

3.51

2.02

1.57

6.57

15.04

2.22

22.90

13.14

舟山

4.81

8.83

1.28

0.90

2.10

3.76

0.71

39.86

5.78

台州

15.44

2.53

0.65

0.59

0.61

15.80

1.40

20.95

5.36

丽水

50.67

4.62

2.81

0.83

5.42

38.83

4.08

33.43

20.28

均值

25.11

3.43

1.13

0.98

1.76

15.16

1.67

19.23

6.35

资料来源:2009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从表28可以看出,R&D投入产出绩效处于先进水平的地区是绍兴,9个绩效指标全部高于全省工业企业平均水平,整体绩效在11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丽水除每百人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略低于平均水平外,衢州除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略低于平均水平外,这2个市均有8个绩效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湖州除每百人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和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低于平均水平外,其他7个绩效指标也高于平均水平。

R&D投入产出绩效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包括杭州、宁波、金华和舟山。这4个市各有4项指标上绩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其他5项指标上低于平均水平。每个市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指标也有不同差异,如果读者感兴趣,不妨根据表28仔细对照。

R&D投入产出绩效处于偏低状态的地区是温州、嘉兴和台州。温州除每百人发表论文、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和R&D经费投入获得利润3个绩效指标外,其余6个指标低于平均水平。嘉兴除了在每百人新产品销售收入和R&D经费内部支出获得新产品销售收入2个指标上高于平均水平,台州除了每百人拥有注册商标数和R&D经费内部支出获取新产品销售收入2个指标上略高于平均水平,上述2个市的其他7个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

(四)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评价

1、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评价模型及分析软件选择

1)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特点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适用于对具有相同类型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DEA1978年由著名运筹学家钱纳斯(A.Charnes)、库珀(W.W. Cooper)和罗兹(Rhodes)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多投入多产出绩效评价研究中。该方法基本思路是将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有众多决策单元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对决策单元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所谓生产前沿面,实际上是指由观察到的决策单元的输人数据和输出数据的包络面的有效部分,这也是该种方法被称为数据包络分析的原因所在。根据各决策单元是否落在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可以确定各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认为已经处于理想的状态,在其相应的投入规模上已经达到最大的产出量。并根据各决策单元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同时可以利用投影分析指出非DEA有效的原因及改进的方向等。

该方法不需要考虑投入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以及进行任何指标权重的假设、也不需要指标量纲的统一,可以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和简化计算,减少误差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优越性。该方法实际使用时也比较便捷,有相应的DEA分析软件可以直接采用。但该方法在运用中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投入产出指标值的非负性;第二,决策单元数目要足够多,应大于投入和产出指标数目合计的2倍以上;第三,使用标准DEA模型,应选择总量指标为宜。

2DEA模型简介及选择

1978年钱纳斯(Charnes)、库珀(Cooper)和罗兹(Rhodes)提出的第一个模型被命名为CCR模型, CCR模型假设在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计算出各个决策单元(DMU)的综合相对效率值,即将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融合为一个综合效率值(TE)。规模收益不变假设,即投入增加一定的比例,产出也将增加相同的比例。该模型将各种投入、产出指标分别线性组合,以投入、产出这两组线性组合的比率表示效率,来评价各个决策单元,得出的效率是相对于整个集合的相对效率。

CCR模型假设有t个被评价的同类评价对象,称为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均有m投入变量和n个产出变量.其中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 xij >0yr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 yrj >0vi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或称权);ur表示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或称权),i=1,2,…,mr=1,2,…,nj=1,2,…,t

 xij , yrj为已知数据,可以根据历史资料得到, v, u分别为m种投入和n种产出对应的权向量,对应于一组权系数 。每一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

其中第j决策单元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分别为

可以适当地选取权系数,使其满足:

对第j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一般说来,hj越大表明第j决策单元(DUMj)能够用相对较少的投入而取得相对较多的产出。通过对样本的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确定出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决策单元(DMU)与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决策单元(DMU)是否为DEA有效。现在对第j个决策单元(DMU)进行效率评价的最优化模型(原始DEA模型)为:

由以上模型评价决策单元是否有效,是相对于所有决策单元而言的。对该分式规划进行CharnesCooper变换,并建立对偶模型,引入松弛变量,为了便于计算,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一个小于任何正数且大于0的数,常取0.00001)后,得到判断决策单元有效性的CCR的对偶规划如下:



 

 

 

 

 

 

其中,为分量为1的向量;θ是决策单元(DMUj)的有效值(投入相对于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亦即决策单元(DMUj)综合相对效率值(TE),即包含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 融合为一个综合效率值S-S+是松弛变量,代表投入的超量和产出的不足;λj是相对于DMUj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MU中第j个决策单元DMUj的组合比例。θ、S-S+、λj均为待估参数

通过CCR模型可以判断各个决策单元是否是DEA有效,如果为DEA有效,则处于纯技术有效(是指产出相对于投入而言已经达到最大化)和规模有效(是指投入量即不偏大,也不过小,是介于规模收益由递增到递减之间的状态,即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最佳状态);如果为DEA无效,则可能是纯技术无效外,还存在规模无效的可能,CCR模型无法具体说明DEA无效是由于纯技术无效还是规模无效。同时,CCR模型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而现实情况与此假设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此,1984年,班克(Banker),钱纳斯(Charnes)和库珀(Cooper)建立了可变规模收益模型,即简称BCC模型。该模型就是在CCR模型的约束条件中加入凸性假设,模型其他条件不变。 BCC模型是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即投入量的增加并不会带来同等程度产出量的增加,即产出量增长的比例大于或小于投入量增长的比例,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BCC模型与CCR模型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CCR模型用于评价决策单元(DMU)的综合效率值(TE)。而BCC模型用于评价纯技术效率PTE是否最佳

DEA模型可以从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模式分析,投入导向型模式是从投入角度研究效率问题,即在产出不变的前提下,研究投入多少为最佳。而产出导向型模式是从产出角度研究效率,即投入不变的条件下,研究产出最大化的问题。

如果某决策单元在投入导向型的CCR模型下是DEA有效,则表明该决策单元同时达到了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如果某决策单元在投入导向型的BCC模型下是DEA有效,则表明该决策单元是纯技术有效。

本课题运用投入导向型的BCC模型分析判断2009年浙江省工业中不同行业R&D活动纯技术效率值(PTE),并结合CCR模型测算出的综合效率值(TE),依据SE=TE/PTE可以求出规模效率(SE)。实证分析采用了DEAP2.1软件,可以直接测算出每个决策单元(不同行业)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本课题在运用DEA模型时,没有考虑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时滞问题,理由是经典的DEA模型没有考虑时滞问题,鉴于目前不同行业R&D活动从“投入——技术获取——成果转化——产出”所需要的时间周期难以界定和统一,同时就目前浙江省工业中不同行业R&D活动类型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使得研发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在进行DEA分析时,投入和产出数据均为2009年度R&D资源清查数据。

2、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投入产出绩效评价

1)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本课题分析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状况,数据来源为2009R&D资源清查数据,基于数据的全面性、重要性和可得性,选择了工业中26个主要行业作为决策单元进行绩效评价。

考虑到DEA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要求,在构建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评价的DEA分析指标体系时,首先保证所选指标的非负性,在静态比较时,选择总量指标为宜;其次在对多个投入指标和多个产出指标进行筛选时,遵循R&D活动绩效分析中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分析指标必须满足研究目的需要,同时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重要性、定量性和可得性,分别对多个投入指标和多个产出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以少的指标来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最后选取指标个数相对于决策单元个数不能太多,即决策单元数应该是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数目合计的2倍以上。

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的投入状况,可以从R&D活动的基础条件、人员和经费等方面考虑,通过相关分析最终选取的投入指标为:有R&D活动企业数(个);有科研机构企业数(个);参加项目人员(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万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亿元)。

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的产出状况,可以从R&D活动的直接成果、经济价值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考虑,通过相关分析最终选取的产出指标为:新产品产值(亿元)、发明专利申请数(件)、有效发明专利数(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项);拥有注册商标数(件);利润总额(亿元)。上述六种指标分别反映R&D活动的知识产出(如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经济产出(新产品产值、利润总额)、社会效果(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和拥有注册商标数)。

2)不同行业工业企业R&D活动绩效DEA分析及结论

采用DEAP2.1软件,选取制造业中26个主要行业为决策单元(DMU),对2009年的各行业R&D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数据进行DEA分析,运算结果如下(见表29):

根据DEA运算结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综合效率分析。从表29数据显示, 26个行业平均综合效率值为0.934,属于轻度DEA无效。其中13个行业为DEA有效,占决策单元总数的50%DEA无效行业中有 9行业低于工业平均效率水平,占决策单元总数的34.6%,且综合效率值差异较大,极差达到0.319,说明不同行业R&D活动绩效差异明显。

29         2009年浙江工业主要行业R&D活动绩效DEA分析结果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规模报酬

 
 

农副食品

0.693

0.701

0.989

递减

 

食品制造

0.917

0.977

0.939

递减

 

饮料制造

1

1

1

不变

 

纺织业

0.900

1

0.900

递减

 

皮革

1

1

1

不变

 

木材加工

1

1

1

不变

 

家具制造

1

1

1

不变

 

造纸

1

1

1

不变

 

印刷业

1

1

1

不变

 

文教体育

1

1

1

不变

 

化学原料

0.899

1

0.899

递减

 

医药制造

0.994

1

0.994

递减

 

化学纤维

1

1

1

不变

 

橡胶制品

1

1

1

不变

 

塑料制品

1

1

1

不变

 

非金属制品

1

1

1

不变

 

黑色金属加工

1

1

1

不变

 

有色金属加工

0.956

0.999

0.956

递减

 

金属制品

0.951

1

0.951

递减

 

通用设备

0.681

1

0.681

递减

 

专用设备

0.877

1

0.877

递减

 

交通运输设备

0.850

1

0.850

递减

 

电气机械

0.825

1

0.825

递减

 

通信设备

1

1

1

不变

 

仪器仪表

0.747

0.802

0.931

递减

 

工艺品

0.999

1

0.999

递增

 

均值

0.934

0.980

0.954

 

 

资料来源:2009浙江省R&D资源清查资料

饮料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个行业为DEA有效,即综合效率值为1。这些行业达到技术有效(即相对于现有的要素投入比例关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已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规模有效(即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表明投入量增加k,相应的产出量也会增加k倍,即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投入),这13个行业的R&D活动投入与产出已经达到最佳配置状态,13DEA有效行业中除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在1%以上,其他11个行业均在0.5%左右,但这些行业目前R&D活动投入与其产出是匹配的, R&D资源配置、管理和利用处于相对最佳状态,不存在R&D投入过度和产出不足的问题。按此投入产出关系,增加单位投入会产生相同倍数的产出效果,即规模收益不变。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0.999)、医药制造业(0.99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956)、金属制品业(0.951)、食品制造业(0.917)、纺织业(0.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899)、专用设备制造业(0.8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8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82510个行业为轻度DEA无效(0.8≤综合效率值<1),占决策单元总数的38.5%,这些行业处于边缘非效率状态,对于这些行业只要在投入或产出方面稍作调整即可达到综合效率最优状态。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747)、农副食品加工业(0.693)、通用设备制造业(0.6813个行业为中度DEA无效(0.5≤综合效率值<0.8),占决策单元总数的11.5%。 综合效率值在26个行业中排序处于相对效率较低的状态。

对于13DEA无效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状况。

第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13DEA无效行业中,有9个行业纯技术效率为1,即技术有效,表明在给定投入组合条件和管理水平下,产出已经达到最佳状态。纯技术有效的行业包括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行业的R&D投入要素配置合理、研发活动能力、管理水平表现良好、达到技术有效,即投入要素组合比例达到产出最大化的要求,不存在某些要素投入过多或产出不足。但DEA无效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无效(即不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从规模收益角度看除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为规模收益递增外,其他8个行业均为规模收益递减,即这8个行业增加1个单位的R&D活动投入只能带来小于1个单位的产出。特别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其规模效率值仅为0.681,处于中度DEA无效,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应重点调整R&D投入规模,使其达到规模有效状态。对于规模无效行业,说明目前R&D活动投入规模不合理。对于规模收益递增行业应考虑增加R&D投入量,从而获得产出量的较大比例增长如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而规模收益递减行业应重点考虑控制投入量(特别是应该避免盲目进行R&D投入),从而使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投入,实现规模有效。

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个行业DEA无效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有效,对于这些行业目前存在R&D活动要素投入配置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R&D活动投入与其产出不匹配等问题,使其难以实现技术和规模优势,相对效率低下。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个行业纯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且规模收益递减,对这两个行业应重点加强R&D资源配置管理和提高管理水平,改变要素投入比例,否则没有必要增加投入量,因为增加1个单位的R&D活动投入只能带来小于1个单位的产出,规模不经济,这两个行业R&D人员和经费投入获得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上也均低于工业平均水平。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纯技术效率均在0.97以上,高于规模效率,且规模收益递减,表明此类行业稍加调整R&D资源配置和投入比例,提高管理水平,即可实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

总之,上述26个行业R&D活动绩效DEA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工业中主要行业R&D活动绩效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平均综合效率值为0.934,行业间综合效率值差距较大,极差为0.319其中一半行业的综合效率值为1,处于DEA有效状态,即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相对最佳状态,这些行业主要集中于传统优势产业和个别高技术行业。还有一半行业则处于DEA无效状态,以轻度DEA无效为主,轻度DEA无效占决策单元总数约四成。

二是,适度调整R&D资源配置和投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根据13DEA 无效行业的效率状况,纯技术效率有效的行业占比达到69.2%,导致DEA无效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无效为主(即不处于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投入的阶段),并以规模收益递减为主要特征。因此,应合理调整投入规模,实现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特别是在原有研发和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盲目追加R&D投入,只能是规模不经济,无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转型升级,其核心在于优化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对于个别行业目前处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相对无效的状况下,必须优化R&D资源配置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冗余和增加产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促使R&D活动投入与其产出相匹配,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最佳状态。

三是,加强R&D活动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提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从主要行业R&D活动绩效评价结果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处于DEA有效行业其绩效与R&D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行业既有R&D投入规模和强度高的行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有R&D投入规模和强度低的行业如家具制造业等。同时就DEA无效行业中有些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行业的R&D投入规模和强度与其他行业相比均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但运用DEA评价相对绩效并不理想。其中除医药制造业的综合效率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六个重点行业均低于平均水平,并呈现出规模无效,以规模收益递减的特征为主。说明这些行业现有R&D投入呈现规模不经济状态。目前工业企业R&D投入规模和强度总体偏低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地追求提高R&D投入规模和强度,而应重视提高R&D活动效率对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应加强对R&D活动绩效的评价和监督管理,找出制约R&D活动绩效的瓶颈因素,合理配置R&D资源,提高R&D资源使用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制约工业企业R&D活动及其绩效的主要因素

(一)工业企业R&D投入减免税收优惠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税收减免的优惠制度,是鼓励和促进工业企业加大R&D投入,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杠杆效应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浙江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加强R&D活动并提高其绩效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我们选取2009R&D资源清查工业中的26个主要行业(即DEA分析中涉及的制造业中的主要行业),并将政府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数据与相应R&D活动产出数据进行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均通过统计检验。其中,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与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的Pearson 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与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拥有的注册商标数的Pearson 相关系数也超过0.8以上,甚至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与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和发表科技论文数的Pearson 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这表明,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与工业企业的R&D活动成果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线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政府对企业R&D活动投入及减免税收政策,能够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和降低R&D活动成本,从而刺激工业企业增加R&D活动。

但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稳定性、精确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尤其是R&D活动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分散在许多税收法规和文件中,而且主要以暂行规定、政府文件(决定、意见、通知,等等)、补充说明等形式出现。部分政策规定过于原则化,比如R&D投入中的仪器设备可以加速折旧,但如何加速折旧却没有明确规定。

其次,优惠税种结构不合理。当前促进企业R&D活动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所得税为主,流转税优惠政策较少,这与我国和我省流转税占税收总额比重高的情况不匹配。此外,减免税额、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多,仪器设备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少,导致处于研发和技术改造期的企业享受优惠偏少。

再次,特惠性政策过多,造成政策不公。从地区看,部分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享受特殊优惠政策;从产业类型看,优惠政策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产业研发和技术改造任务重、潜力大,却被忽视和轻视;从产品和行业看,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享受增值税等优惠,其他行业难享受优惠。

第四,政策导向不利于产学研结合。按照现行政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咨询、委托开发等合作要缴纳营业税,而这些合作恰恰是国家鼓励的。另外,现行政策缺乏对企业人才投资、科研人员对外服务、个人投资科技创新收入等方面的优惠,不利于促进研发以市场为导向。

最后,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手续复杂实惠少。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反映,尽管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不少鼓励企业研发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也设立了一些专项资金,但无论是享受这些优惠政策,还是争取得到这些专项资金,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申报、认定、审批,而且申报材料复杂,认定要求严格,审批程序繁琐,企业为争取这些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耗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最终得到的实惠却不多,以至于企业宁愿放弃这些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

(二)制度环境对工业企业R&D活动的障碍

“制度重于技术。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R&D活动,不仅要依靠自身的研发投入和研发绩效,而且离不开整个制度环境。总体上看,多年来,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推进,工业企业创新和研发的制度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制度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制度环境对工业企业R&D活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尚未真正转到创新驱动轨道上来。在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追求短期数量增长、粗放增长的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偏重铺摊子、急于求成、攀比速度的倾向仍然十分强烈和普遍,片面强调眼前GDP增长,忽视为长远发展做基础工作;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片面倚重资源和要素的投入,忽视依靠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总体上看,创新环境建设还不如人意,经济发展方式尚未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二是,整个社会对企业创新激励不足。给企业创新提供激励,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和企业在生产中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需要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一系列的激励制度、激励政策和激励氛围。相比之下,我们对企业创新的激励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风险投资等“创新性制度安排”上,要么不够完善,要么发展滞后。又如,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活动和产业化的政策激励,如税收减免优惠、项目经费补助、银行贴息贷款、共性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也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再如,在培育“尊重创造、崇尚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舆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方面,也还有许多差距。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虽然近年来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严格来说,我们还没有可靠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是制约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绩效的重要因素。浙江省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的位次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升到全国第5位,知识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但是,很多技术发明的商业化、产业化仍然步履维艰,企业对R&D投入的兴趣有限,没有多少企业家愿意拿自己的钱去研发最后被大家自由分享或者轻易假冒仿制的公共成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短期就业和税收,对当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企业采取睁一眼闭一眼乃至庇护纵容的态度,甚至连地方基层法院也倾向于偏袒地方企业。

(三)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一是,全省科技研发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不足。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分为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形成产业链四个阶段。如本文前面所多次提到的,浙江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几乎全部用于试验发展支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几近空白。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应用研究主要依靠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承担,实行国家全额拨款的财政支持政策。但由于多种体制性的原因,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应用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浙江公益性研究机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总体上看,这些年来浙江发现和提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战略性前沿选题很少,原始性、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十分有限,重大科技成果对产业的引领作用未充分体现。

二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教育结合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的闲置与企业难以获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现象并存。目前,全省高素质科技人才大部分集聚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很少。全省R&D人员中博士毕业人员,在企业工作的仅占全社会的19.5%,硕士毕业人员在企业工作的比重也只有43.7%。全省开展的R&D项目(课题),企业组织和承担的仅占全社会的39.2%,大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织的,许多纯粹是为了发表论文和评定职称,没有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贡献度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浙江传统支柱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包括工业设计没有跟上来。创新有三大系列,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工业设计是产品创新的重要途径。工业设计跟不上,新产品就不足,没有新产品,基本上就没有高的附加值,也卖不出去。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根据国家科技部的综合评价,2010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7.09%,比全国平均水平52.09%5个百分点,列全国各省市区第12位。横向比较看,2010年,浙江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只有广东的1/6、江苏的1/5和上海的1/2与山东比较,2006年浙江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还比山东多出4.3%,到2010年,浙江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山东的2/3

(四)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对工业企业R&D活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各级政府仍然掌握了大量重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水资源、能源资源、其他矿产资源等,而且这些重要资源仍然由行政定价,并且以严重低估的价格出让和处置这些资源和要素:一是在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驱使下,各地政府把“经营土地”作为一种重要手段,竞相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低价征用和出让大批土地;二是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并且资金债务软约束,以“圈钱”为兴奋点发展资本市场;三是长期存在妨碍就业的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劳动者自主权利低,无法形成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企业效益增长同步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四是对其他自然资源和环境,未能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经济补偿机制,这些资源产品的定价没有将资源使用或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成本、资源不合理使用以及对后代人产生的资源基础不完整因素考虑在内,它们都远远低于国内外市场的机会成本。

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对工业企业R&D活动的影响无异是严重的。首先,各种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不能反映资金、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促成了企业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及自然环境的粗放利用和严重掠夺。其次,没有各种资源和要素价格的正确信号,使得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外无压力,内无动力”。例如,由于相当长时期没有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就缺乏通过设备更新来替代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来对冲人力成本的动力,容易使许多企业陷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使许多企业甘愿成为“卖硬苦力”的专业户。再次,政府掌控资源要素和对这些资源要素实行低价政策,为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许多政府官员把产业结构优化理解为发展产值大、收入多的重化工业,于是运用自己配置资源的权力,不顾资源禀赋是否具备比较优势,片面推行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而在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提高附加价值上却缺乏动力和放松了努力。最后,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一遇适当的时机,还容易促成政府对企业过分的扶持和保护,降低产业进入门槛,放松必要微观管制,致使企业争先恐后追求“短平快”的发展,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就更加降低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五)企业路径依赖与创新惰性

过去30多年浙江工业的增长模式,是以较低水平的需求和产业结构为背景,以低技术、低成本、低价格、低收益为特征。在“先占市场”和“自主创新”之间,大多数企业不论在追求效益的动机上,还是在实际能力上,往往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随着低成本优势趋于削弱,以中低技术占领市场的空间日趋缩小。因此,企业盈利的保持和增加、产品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然而,面对着由价格竞争为主向创新竞争为主的重大阶段性转变,浙江许多工业企业仍然固守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依赖过去的路径选择,没有适时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来增强企业竞争力,而是继续走低档低价、薄利多销的路子。不少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依靠技术模仿维持生存,或者甘心沦为跨国公司的加工厂,为外国品牌贴牌生产。不少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但他们却很少去做。至于那些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很多企业都是抱着“哪里赚钱哪里去”的想法经营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缺乏创新热情。这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话语权和议价权,只能成为别人的生产车间,赚取微薄的利润。

更有甚者,多年来赚快钱赚现钱的实际取向,造成浙江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不足。2004-2010年,浙江新增人民币贷款40591亿元,占全国的9.8%,居全国首位,比广东、江苏、山东分别多出2108246514226亿元。但是,这么大的投入很多没有投到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上去,而是疯狂扎堆用在房地产投资、股市和期货投资,甚至用于炒楼、炒钱、炒资源、炒矿产等等。这一方面导致实体经济投入和后劲不足。2005-2011年,浙江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2.7%,比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山东、广东分别低14.014.07.02.9个百分点。制造业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由2004年的36.8%降至2011年的31.9%2011年这一比重比江苏、山东分别低17.88.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捞浮财”的心态支配下,企业管理放松,赌博性经营思想滋长,就更没有心思做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工作了。

五、促进工业企业R&D活动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R&D税收政策,强化R&D激励效果

许多研究成果包括我们的实证结论说明,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对于企业开展R&D活动和提高R&D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创新扶持成效。

首先,全面落实和深化激励创新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增值税等税收制度改革步伐,协调运用所得税与流转税、间接税与直接税优惠政策。扩大研发费用税前抵扣的范围,对在技术先进领域进行创新活动的传统行业和企业,也可享受抵扣政策。研究制定从企业销售收入中按比例提取技术创新准备金、企业在大学或科研机构设立实验室的税前抵扣等优惠政策。缩小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在R&D活动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差异,逐步营造公平税收环境,增强企业研发活动的内在动力。简化企业R&D活动享受优惠政策的申报、认定、审批的各种手续、程序和时限,切实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实惠。

其次,加大各级政府科技经费投入。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科技投入列为财政预算支出的重点之一,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1个百分点以上,逐年提高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设立创新强省专项资金,2012年省财政已安排10亿元,用于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到2015年共安排50亿元。各市、县(市、区)也要设立相应配套的专项资金。

再次,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效果。发挥政府在前沿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共用性技术研发、一般性技术的“竞争前开发”、区域和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组织和带动作用。省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关键性技术研发、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和标准品牌创新。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按照新产品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给予一定比例扶持,专项用于企业创新投入和研发团队奖励。

(二)强化工业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加快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本课题研究表明,目前浙江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九成以上甚至95%以上来源于企业资金,除了少量政府资金之外的其他资金则十分有限。因此,除了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外,要进一步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新基金等,使之成为科技创新投资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总之,要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优惠政策作引导、银行贷款为扶持、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其次,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浙江加快了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根据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结果,浙江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5692个,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数的19%以上。但是,浙江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少。2010年,浙江300人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7家,低于江苏、广东和山东的294343260家。有较高科技贡献作用的企业研究院如万向研究院、吉利汽车研究院则更少。为此,要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引领带动作用的企业研发机构,争取在全省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基础上,筛选50家左右重点扶持的企业研究院,加强对这些企业研究院的产学、产研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和指导,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引领效应的国际一流的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同时,争取到2017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达到25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15%以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50家以上,拥有100人以上研发人员的企业研发机构达到800家。此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省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

再次,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联盟,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从制造环节向核心技术研发环节拓展,自主设计和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技术集成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

(三)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首先,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实施“科教兴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坚持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党政部门要端正政绩观,落实引导责任,改变订高指标、盲目攀比速度、层层分解产值的做法,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企业要转变竞争观,落实企业社会责任,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成本、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传统竞争模式,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作为自觉行动。

其次,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分类考核、多元评价制度,增设科技成果转化突出贡献奖,给予重奖。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再次,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要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促进知识产权运用,特别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降低维权成本。除了开展必要的专项治理行动外,关键是要建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监督机制。加强科普宣传,培育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四)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深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首先,引导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海外高级工程师和科技创新团队。对民营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团队,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支持;对引进省外具有国内顶尖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给予不低于500万元支持。研究落实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向企业柔性流动的机制和办法,引导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博士生、硕士生到企业工作。要根据做强产品、做精产品去组建和发展企业研究院和研发团队。要按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需要去引进人才、招聘人才、找准人才、用好人才。

其次,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以企业为主导。要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对事关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和深度合作,以取得突破。例如,以有条件的企业研究院牵头组织实施,对浙江电动汽车发展、电池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配电设施完善,对浙江家庭太阳能制造、居民区推广应用试点、政府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配套,等等。深化产学研结合,特别是要发挥企业、高校、院所的各种资源与优势,突破高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加快浙江新兴产业的发展。

再次,深化校企、院企科技合作与交流。2009年,浙江工业企业对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R&D经费外部支出仅占R&D经费总支出的6.0%,比2000年的10.9%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浙江在深化校企、院企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联合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共同培养创新人才,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伙伴关系,构建紧密合作的联会创新网络,开展“内引外联、整合资源”的全面协同创新。要支持以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攻克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为目标,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建研发机构。要充分发挥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和作用,加强企业注重实用技术的试验发展研究与高校、院所注重前沿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协同性,取得更多原始性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增加重大科技项目引领和技术积蓄储备,增强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进资源价格和政府体制改革,形成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倒逼机制

首先,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逐步减少乃至取消政府对资源的过多占有、控制和配置,实现从政府配置资源为主到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转变,从“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市场主导型模式的转变。同时,要改变重要资源由行政直接定价的方式,加快建立市场化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代内和代际公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性产品价格“到位”和价格“正确”,加快形成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倒逼机制。

其次,改变政府过分溺爱和保护企业的做法。要规范招商引资政策,杜绝比拼低价出让土地、竞相采取优惠待遇、层层下达硬性指标等做法,改变政府为了单纯提高所谓“竞争力”而对企业实施过分保护、扶持、补贴的做法,使广大企业充分认识到,“捞浮财,傍政府”的市场经济已经走到终点,浙江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企业必须正确定位,眼睛向内,严格管理,挖掘潜力,一心一意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来对冲各种成本上升压力,以提高效率,提高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再次,加强和改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管理。强调政府不要干预微观的事情,并不是要放松和取消政府对企业必要的引导和管理。综观世界各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和路径,政府所发挥的引导作用都很突出。从浙江当前的情况来看,加强和改善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管理,一是要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努力把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要强化全省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完善科技与经济、教育的协同推进机制,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协作攻关机制。三是要建立公平竞争秩序,利用市场机制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四是要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明确和严格各行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和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五是要进一步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产品,形成对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倒逼”机制。

 

 

参考文献

1]师萍、张蔚虹. 中国R&D投入的绩效分析与制度支持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王任飞. 企业R&D支出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

3肖利. 美国企业R&D投入对中国现代企业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22.

4姚洋,章奇.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

5杨茜. 我国企业R&D投入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社科纵横,20052.

6郑文范,隋永强. 论我国R&D活动模式的转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7袁卫,赵路,钟卫. 中国R&D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吴林海、杜文献、童霞.中国未来R&D投入配置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0]程华.政府科技投入与企业R&D——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课题组负责人:张雪玲

                                                      课题组成员:温晓婷、桑杰

                                                      课题承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