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历次调查 > R&D资源清查 > 课题选编

浙江省“十一五”R&D活动:特征、效率及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1 16:02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摘要

自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6]29号)以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全省六大行动计划之一。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在关键环节上进行研发,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在关键环节上进行研发,R&D投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基于第二次R&D资源清查形成的汇总资料,结合历年R&D活动统计,同时委托浙江省统计局从清查数据库中随机抽取6322家企业单位和90家事业单位作为微观样本,在统计局的微观数据处理协助下,本课题系统分析反映了浙江省现阶段研发活动的基本特征、结构分布、效率水平。主要观点如下:

1、经费投入规模不断增长

2000年至2009年以来,浙江省R&D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在全国的排名上也稳中有升。2009年,浙江省R&D经费达398.8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5.74%,是2000年的10.9倍,年平均增长30.4%,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浙江省有R&D人员23.91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9.76万人,占40.8%2009年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1]18.51万人年,当量是2000年的6.5倍。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人力上来看,浙江省都有较快的增长。

近年来浙江省R&D投入在全国也一直占据相对较高的比重。2009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额达到5802.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5.7%。浙江省R&D经费投入总额为398.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6.87%,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六,仅次于江苏、北京、广东、山东和上海,浙江省是R&D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较高的省份之一。2009年全国R&D人员318.4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55.7万人,浙江省分别占其7.5%6.3%的比重。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229.1万人年,浙江省为18.51万人年,占全国比重8.1%,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北京,位居全国第四。这些数据说明浙江省的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出于领先位置的,且人力投入相对于财力投入来说更为出色。

2R&D经费投入强度逐年增长

2000年至2009年,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即浙江省R&D经费投入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2000年该数字为0.61%2004年达到0.99%2006年上升至1.42%2009年上升到1.73%,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17位跃升到全国第6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0%。九年来,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取得了飞跃式增长。

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但与世界研发大国还存在很大差距。2008年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1,已经超过了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如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等,但是与美国、日本(2006, 3.39% )、韩国、芬兰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3R&D经费投入结构趋于合理

R&D投入的类型分布结构。R&D投入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2009年浙江省R&D总经费398.8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6.74亿元,占1.7%;应用研究经费19.91亿元,占5.0%;试验发展经费372.19亿元,占93.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是2000年的4.7倍、5.5倍和11.8倍。与经费投入结构相匹配,在 R&D人力投入方面,2009年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0.55万人年,占3.0%;应用研究人员0.96万人年,占5.2%;试验发展人员17万人年,占91.8%。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分别是2000年的2.5倍、1.8倍和8.1倍。

R&D投入的主体分布结构。浙江省R&D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企业经费来源比例较高,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90.86%2000年至2009年,企业资金占我省R&D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已从73.60%增加到90.86%,其中2004年企业资金比例一举从74.20%增加到84.31%,增加了十个百分点。这说明从2004年开始,我省企业R&D投入迈上新台阶,企业R&D活动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政府资金是R&D投入的第二来源,占总R&D经费投入的11%左右,近年来政府R&D投入所占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4、浙江省R&D活动中仍需要关注一些不尽合理的现象

纵观世界研发大国R&D投入结构中不同比例关系形成的历史,存在一个基本的统计规律:在工业化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中前期,政府R&D在投入结构中的比例的拐点仍然超过50。政府投入比例小于企业投入比例的拐点,多数国家是在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后期,以及研发强度(R&D/GDP )达到2%之后出现。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业化第一、二发展阶段的标准与特征,浙江省的R&D投入强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十分符合。

浙江省R&D经费投入按来源分布看,企业R&D投入占绝大比例,接近85%,但其实际数量仍然较少。浙江省的R&D经费投入以企业为主,结构较为合理,但这种投入结构是在我国R&D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实现的。在浙江省R&D投入结构中,应扩大政府投入比例,而且还应保持一段时期。

浙江省R&D经费投入中试验发展占绝大部分,应用研究次之,基础研究的比例显著偏低。与世界其他研发大国较合理的分配结构相比,浙江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R&D总投入的比重显著偏少,而试验发展所占比重显著偏多,这样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浙江省R&D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的比例显著偏低,研发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微弱。政府R&D经费投入不足是导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较低的关键因素。

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是考察一个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全国31省市规模以上企业的R&D技术购买和消化吸收再造技术投入总额的耦合中,浙江省这两个指标的耦合协调度均低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这说明浙江省的技术引进和消化支出比例不协调。相对于上述三省,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水平较低,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经费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较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至少应达到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3倍以上。浙江省这一指标尽管高于全国,但低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关键词RD资源清查、RD投入、RD配置、RD效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下一阶段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我国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在关键环节上进行研发,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在关键环节上进行研发,R&D投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R&D活动覆盖了全部科学研究和具有实用风险的试验发展工作,是各类创新工作的基础;同时其成果也将为社会广泛应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但享受R&D成果,更进一步增长知识,这种知识传播又能提高后续生产活动的效率,从而形成R&D溢出效益。可以说,R&D投入是自主创新的前奏,R&D投入会导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最终形成自主创新沉淀与积累。因此,R&D投入是保证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主创新积累水平的指标。本课题通过对浙江省R&D投入的基本特征、要素匹配、投入主体配置以及效率特征的研究,分析浙江探讨如何引导R&D有效聚集和R&D要素结构的深度优化,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相关研究评述

学界关于R&D的研究,主要集中与R&D能力、R&D成本、R&D效率以及R&D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

(一)关于R&D能力的研究

R&D活动最重要的就是R&D能力,方放,王道平(2010)认为R&D能力是获得核心技术和必要专利的源泉,是技术标准设定的技术基础,R&D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标准设定的成败。标准设定背景下高技术企业R&D能力的三个主要能力是R&D战略能力、内部R&D能力、外部协作R&D能力。徐凯,高山行(2009)首先验证了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和R&D能力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以及企业R&D能力对高校联系具有正的调节作用。 但研究同时发现,如果企业很容易得到丰富的高校资源,并且发展了与高校过于紧密的合作关系,反而会阻碍企业的产品创新。陈玉川,赵喜仓(2010)认为区域 R&D 投入包括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两种形式。区域文化基因既决定区域 R&D 物质投入中的分配方式、产权激励方式等,又决定区域 R&D精神投入中的创造自由、提升发展、思维方式等。提升区域 R&D 能力,既要塑造有利于 R&D 物质投入的区域文化基因,又要塑造有利于 R&D 精神投入的文化基因。

(二)关于R&D成本研究

R&D成本也就是R&D投入。陈海声、陈锦华(2006 R&D项目的成本是指 R&D 活动本身的耗费,包括:人工成本;材料、试制费;设备、设施成本费;外部购入无形资产成本;合同服务成本和间接成本。大、中型R&D项目周期长、投入多, 难以找到足够的资金。如果能在保证达到相同效益下, 积极控制R&D的高成本特性,项目才有可能被采纳。R&D 成本的控制是企业 R&D 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成本控制应该既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失于满足顾客对质量功能等方面的需求。李莎,刘思峰(2007)认为R&D的支出成本包括:经费内部支出、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李辉,马悦(2009)发现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仪器设备费、劳务费及新产品开发经费在长短期内对创新绩效都有较重要作用,其中劳务费表现的更加显著。

(三)关于R&D要素配置

R&D的要素配置研究的范围既包括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同时也包括地方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民营科技企业配置效率及企业R&D有效性的研究。胥悦红,朱振晓(2009)认为一国R&D人力资源的投入和配置状况将直接影响技术创新。除了总量指标可以反映R&D人力资源的水平外,结构特征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R&D人力的主要结构特征包括按活动类型、执行部门的分布情况等几个方面。董友,胡宝民(2007)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R&D活动的开展有赖于R&D资源的支撑,R&D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卢山,江可申(2010)将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R&D的有效性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通过对连云港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然后对其主要工业行业的R&D有效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连云港市科技资源配置整体效率与主要工业行业R&D投入效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这种技术效率整体有效与样本多数非有效之间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周丽(2009)通过上市公司风华高科(000636)企业技术进步图的实现路径证明,企业技术进步图的实现是通过企业R&D能力的优化配置而不是单纯的投入来实现的,而优化配置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包括技术的吸收、学习和运用能力、购买资本性商品、产学研合作以及促进知识和技术国际性分散与流动的经营活动。肖敏,谢富纪(2009)认为R&D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对于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讲,作者更关注区域的开放程度、政府的支持力度等变量对R&D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影响。在对影响R&D资源配置效率外生性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投入、产出变量以及外生性变量,构建实证计量经济模型。张赤东,郑垂勇(2006)通过以我国制造业企业 R&D 经费资源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企业 R&D经费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并对企业 R&D 经费变化对综合效益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提出了各地区制造业企业 R&D 经费投入的重点行业。

(四)关于 R&D效率研究

在对R&D研究中,绩效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朱有为、徐康宁(2006)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整体偏低,但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行业间效率差异有逐步缩小趋势。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程度与研发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比重对研发效率也有正向影响,但外商投资企业对研发效率的贡献程度更高。张倩肖、冯根福(2006)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三类地区,基于其研发数据进行了DEA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是研发投入的数量与研发产出的数量、质量呈现正相关性,但研发产出的数量与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与投入;王瑜睁(2007)从R&D投入总量、R&D投入强度和R&D投入结构三个角度对我国R&D投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之后指出我国在今后的R&D投资不但要增加R&D投资总量,更重要的是注重调整R&D的投入结构,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稳定的水平;白俊红等(2009)以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度了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其认为我国整体研发创新技术效率较低且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差异,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师萍,韩先锋(2010)认为我国各省份在 R&D 技术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技术效率低下的省份较多,我国省际 R&D 活动存在显著的规模不经济特征。过凌燕,孙玮,成力(2009)认为1996~2007年间高技术产业整体的创新绩效提升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对创新绩效的负向作用主要源于规模效率低效,即整体产业的规模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

关于企业R&D的研发效率研究,国内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企业。池仁勇(2003 基于浙江省230家企业的调查问卷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对影响该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回归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是目前众多所有制企业中技术创新效率最低的;此外企业内部因素也是决定其效率的关键原因;梁莱歆等(2006)运用DEA方法以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公司R&D效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大多数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R&D效率差距不大,R&D效率与企业规模存在一定的联系,部分公司的R&D经费投入使用效率高于人员投入的使用效率;赵兰香(2003)对R&D中基础研究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其认为基础研究的绩效不仅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支出,还有赖于企业自身研究开发能力的加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越强,公共和基础研究工作的效率就会更好地得以发挥;相反,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则会降低产出效率;郭斌(2006)的研究发现研发强度对利润率存在着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产出率也存在着负向影响。王宗军等(2008)则将绩效评价的着眼点集中在R&D人员的角度,将目前R&D人员的绩效评价方法归纳为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与综合评价方法三类,并对这三类方法的特点及其异同进行了简单比较。张平亮(2006)建立任职资格体系和潜能评价体系,从能力和行为两方面对职位任职者进行要求,进而建立起绩效管理制度,并以此评价研发人员的创造价值。

(五)关于R&D政策研究

R&D政策研究主要集中于财政政策的研究,鉴于R&D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以及R&D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国政府通常会直接投资或政策保障R&D活动。蔡虹,贾玉健(2006)认为政府资助民间进行R&D活动,通常采用政府采购和政府补贴由政府资助民间部门完成R&D活动,或者通过间接资助方式,采用的政策工具一般有税收激励、技术扩散、其它政策扶持。王俊(2009)认为R&D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都是显著存在的,在专利决定方程中政府R&D补贴的激励效应却是不显著的,R&D补贴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正面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姜宁,黄万(2007)政府补贴并不一定会促使企业增加 R&D 投入水平,其效应与政府补贴率r有关;政府补贴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政府补贴对高技术产业的五个细分行业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程 华,陈贤平(2006)通过对激励企业R&D财政政策的研究,认为政府对企业R&D的激励力度逐步加大;中小企业研发、合作研发和跨国公司研发是各国财政政策的支持重点。蒋建军,齐建国(2007)认为税收激励政策的效应是明显的,其影响因素包括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寻租行为。吴玉鸣(2009)认为在政府引导下的产学R&D合作不论对企业还是大学均为一种良好的制度安排,是促进我国专利创新产出的一条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R&D三研究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相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本课题研究基于R&D清查提出的系统数据,定位于全面描述和反映十一五期间浙江省R&D活动开展的规模、结构、分布以及相应的效率水平,发现R&D活动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浙江省R&D投入现状分析

R&D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投入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部分对R&D投入规模的描述均建立在这两个指标上。本部分对当前浙江省R&D经费投入的规模、结构和投入主体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国内外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以正确认识浙江省R&D经费投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历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浙江省R&D投入具备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投入规模逐年增大。从2000年到2009年,我省R&D投入增长速度较快,但近几年来又有减缓趋势。二是投入强度迅速增长。浙江省的投入强度从2000年的0.61%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1.73%,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也从第17位提高到第6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三是投入结构仍需完善,不论是R&D经费投入还是R&D人力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的增长速度都较慢,而且基础研究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这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合理之处。四是投入流向较为单一,从R&D经费来源来看,企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政府R&D投入显得不足。从R&D经费去向来看,工业企业一直保持80%多的比例,对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投入都略显不足。五是投入地域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提高浙江省R&D投入水平及投入强度,必须改善落后地区R&D投入情况是。

(一)投入规模

2000年至2009年以来,浙江省R&D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在全国的排名上也稳中有升。如图2.1所示,2000年以来,浙江省R&D经费投入总额一直位居全国前十,并已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第六。2009年,浙江省R&D经费达398.8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5.74%,是2000年的10.9倍,年平均增长30.4%,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浙江省有R&D人员23.91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9.76万人,占40.8%;女性人员5.62万人,占23.5%2009年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2]18.51万人年,其中研究人员[3]5.91万人年,占31.9%R&D人员全时当量是2000年的6.5倍。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人力上来看,浙江省都有较快的增长。

近年来浙江省R&D投入在全国也一直占据相对较高的比重。2009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额达到5802.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5.7%。浙江省R&D经费投入总额为398.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6.87%,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六,仅次于江苏、北京、广东、山东和上海,浙江省是R&D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较高的省份之一(图2.2)。2009年全国R&D人员318.4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55.7万人,浙江省分别占其7.5%6.3%的比重。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229.1万人年,浙江省为18.51万人年,占全国比重8.1%,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北京,位居全国第四。这些数据说明浙江省的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出于领先位置的,且人力投入相对于财力投入来说更为出色。但比较中看,浙江省的R&D经费投入总额总体上来说是处于落后的地位,但是差距在不断的缩小,这一点可以从每年的增幅上可以看出(表2.1)。到2008年,浙江省的R&D经费投入总额和上海只差了10.8亿。但是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有所下降,与其他先进省市的增幅相比有所不足。

2.1  2000年至2009年浙江省R&D经费投入总额(来自2000年至200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2  2009年全国各地区R&D经费投入总额比例(来自200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1  浙江省R&D经费投入与其它主要省市的比较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山东

2000

总额(亿元)

73.8

73.1

33.4

107.1

52


全国排名

3

4

10

2

5

2001

总额(亿元)

88.1

92.3

41.4

137.4

60.9


全国排名

4

3

9

2

5


增幅(%

19.38

26.27

23.95

28.29

17.12

2002

总额(亿元)

110.3

117.3

54.3

156.4

88.2


全国排名

4

3

9

2

5


增幅(%

25.2

27.09

31.16

13.83

44.83

2003

总额(亿元)

128.9

150.5

75.2

179.8

103.8


全国排名

4

3

8

2

5


增幅(%

16.86

28.3

38.49

14.96

17.69

2004

总额(亿元)

171.1

214

115.5

211.2

142.1


全国排名

4

2

6

3

5


增幅(%

32.74

42.19

53.59

17.46

36.9

2005

总额(亿元)

208.4

269.8

163.3

243.8

195.1


全国排名

4

2

6

3

5


增幅(%

21.8

26.07

41.39

15.44

37.3

2006

总额(亿元)

258.8

346.1

224

313

234.1


全国排名

4

2

6

3

5


增幅(%

24.18

28.28

37.17

28.38

19.99

2007

总额(亿元)

307.5

430.2

281.6

404.3

312.3


全国排名

5

2

6

3

4


增幅(%

18.82

24.3

25.71

29.17

33.4

2008

总额(亿元)

355.4

580.9

344.6

502.6

433.7


全国排名

5

1

6

3

4


增幅(%

15.58

35.03

22.37

24.31

38.87

2009

总额(亿元)

423.38

701.95

398.84

652.98

519.59


全国排名

5

1

6

3

4


增幅(%

19.13

20.84

15.74

29.92

19.8

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至200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整理

二)投入强度

2000年至2009年,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即浙江省R&D经费投入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2000年该数字为0.61%2004年达到0.99%2006年上升至1.42%2009年上升到1.73%,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17位跃升到全国第6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0%(表2.2)。九年来,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取得了飞跃式增长。

但是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仍有明显差距。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虽然在2009年排名全国第六位,但也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0%0.03个百分点,落后北京市高达3.77个百分点,反映出我省科技投入强度和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R&D投入仍显不足。

 

 

2.2  2000年至2009年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及全国排名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R&D强度(%

0.61

0.66

0.74

0.83

0.99

1.22

1.42

1.52

1.61

1.73

全国排名

17

14

15

14

10

8

7

6

6

6

数据来源:《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10

(三)投入结构

R&D投入用途的分布结构。R&D投入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基础研究一般是在科研机构中开展进行的;科学研究则是由高等院校的科研中心和研究机构共同承担;而应用研究往往是企业单位来完成的。浙江省近年来的R&D投入结构经历了一定的变化(表2.3),2000年,浙江省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29亿元,占3.52%;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3.49亿元,占9.54%;试验发展支出为31.82亿元,占到86.94%2009年浙江省R&D总经费398.8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6.74亿元,占1.7%;应用研究经费19.91亿元,占5.0%;试验发展经费372.19亿元,占93.3%。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是2000年的4.7倍、5.5倍和11.8倍。

2.3  浙江省R&D经费投入结构现状对比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

2000

3.52

9.54

86.94

2005

1.91

7.16

90.93

2006

1.53

4.74

93.73

2009

1.7

5

93.3

数据来源:《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10

与经费投入结构相匹配,在 R&D人力投入方面,2009年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0.55万人年,占3.0%;应用研究人员0.96万人年,占5.2%;试验发展人员17万人年,占91.8%。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分别是2000年的2.5倍、1.8倍和8.1倍。

从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的结构中可以看出,浙江省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两方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方面都在逐年增长,但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的增长速度较慢,而且基础研究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试验发展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比较浙江省和全国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市与部分发达国家的R&D经费投入结构(图2.3),2009年我省R&D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的比例显著偏低,甚至比全国平均要低近3个百分点,与先进国家相比则更低。这可能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特征是相关联的,但基础研究毕竟是科学研究的源头,更密切地关联着区域自主创新的能力,基础研究投入份额长期持续偏低的现象,需要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

2.3  浙江省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市及国家R&D经费各活动类型所占比例对比(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科技部网站整理)

R&D经费来源的主体分布结构。浙江省R&D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企业经费来源比例较高,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90.86%2000年至2009年,企业资金占我省R&D经费投入总额的比例已从73.60%增加到90.86%,其中2004年企业资金比例一举从74.20%增加到84.31%,增加了十个百分点。这说明从2004年开始,我省企业R&D投入迈上新台阶,企业R&D活动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政府资金是R&D投入的第二来源,占总R&D经费投入的11%左右,近年来政府R&D投入所占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图2.4)。

2.4  历年浙江省R&D经费按来源分布(根据《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10》数据整理)

R&D经费去向的主体分布结构。R&D经费去向主要有政府、院校、企业三类主体。2009年浙江省R&D总支出为398.84亿元,比2008年增长15.35%,是2000年的11倍,其中研究机构占3.22%,高等院校占5.99%,工业企业占82.76%,其他为8.03%。图2.4显示了浙江省2000年到2008R&D经费去向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工业企业的所占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政府的R&D经费基本都投到工业企业中,而且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70%提高到了80%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占的比例都是越来越小,研究机构从2000年的8.77%下降到2009年的3.22%,高等院校从2000年的9.1%2009年只有5.99%

     2.5  历年浙江省政府R&D经费按去向分布(据《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10》整理)

(四)地域分布

2.4显示了2000年与2009年浙江省R&D投入的地域分布情况。从时间变化上来看,2009年浙江省各市R&D经费投入(除台州外)与2000年相比,增幅均在9倍以上,衢州达到了31.83倍,但由于其投入总额较小,排名仍靠后。杭州、宁波、绍兴R&D经费投入不仅在总量上领先其他各市,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而台州2009R&D经费投入仅是2000年的6.4倍,并且在全省排名从第4名下降至第6名,这可能由于台州一直以来将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的支点,而忽视了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从各地市横向比较看,2009年排名第一的杭州市R&D经费投入总额是排名最后的丽水市的68倍,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对研发重视程度与当地R&D活动的投入强度是密切相关的。要提高浙江省R&D投入水平及投入强度,改善落后地区R&D投入情况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2.4  2000年和2009年浙江省R&D投入地域分布

时间

项目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金华

衢州

舟山

台州

丽水

2000

总额(亿元)

13.51

4.24

2.43

2.85

1.33

4.79

2.7

0.12

0.36

4.07

0.2

全省排名

1

3

6

5

8

2

7

11

9

4

10

2009

总额(亿元)

139.15

64.93

26.83

39.2

16.9

46.01

25.11

3.82

5.2

26.03

2.06

全省排名

1

2

5

4

8

3

7

10

9

6

11

增幅(倍)

10.3

15.3

11

13.8

12.7

9.6

9.3

31.83

14.4

6.4

10.3

三、浙江省R&D活动的要素匹配研究

R&D投入要素是指与R&D活动有关的各类要素总和,如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等。具体地,人才要素指R&D人员,这是科研活动开展的主体,人员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决定R&D活动的产出效率水平;技术要素指自身R&D活动中科研成果、仪器设备所涵盖的技术存量、引进购买的技术等。R&D的组织形式也是技术要素之一,它能够保障R&D的顺利进行,综合配置各个要素使其有效组织生产。资金要素即R&D经费投入,这是R&D活动的资金保障,能够保障R&D活动其他要素的供给,在R&D活动中占有重要作用。企业R&D的发展,不仅需要这些要素的大量投入,还需要根据行业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自身基本情况,建立合理的要素匹配模式。

2009年我国R&D经费支出在300亿元以上的地区依次为江苏、北京、广东、山东、上海、浙江,这六个省市R&D经费支出合计为3365.4亿元,占全国的58.0%。北京、上海为我国重点发展的直辖市,其在R&D的投入产出中与其他省市具有鲜明的区别特征,也是其他省市所不能比拟的。本部分将浙江省各R&D要素投入的数量规模与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进行比较,发现我省经费支出中每万人所占经费、每万人所占设备数量、每万人可支配经费、每万人可支配设备等数据虽然经历了规模的增加,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处在相对落后水平,而通过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分析得出,我省R&D经费、人员、设备三种投入间的耦合度较高,而耦合协调度较低。

(一)数量规模匹配

能力与资源匹配是配置的核心。能力与资源匹配的背后是人岗匹配、各得其所,对员工的配置就是对人力资本、知识运用和创新创造的配置。随着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整合范围的不断扩散,需要配置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广度都要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企业或非企业单位进行R&D活动时,要根据行业自身特点和规模特征进行R&D人员、资金和技术的有效配置。本部分从人员、资金、技术(以设备数量表示)的相互配置研究浙江省自主创新要素匹配情况。

1.人员资金匹配情况

总体来讲,浙江省R&D投入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但同发达省份相比有一定距离。这主要从两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是R&D经费投入规模在同等经济水平的省份中处于较低地位。2009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的R&D经费总投入为317.21亿元,R&D人员18.74万人。这一规模与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的R&D投入相比是最小的。与此同时,浙江省研发人员可支配经费规模较小。浙江省的经费支出在四省市中投入最少,而R&D人员投入则较多(表3.1),因此浙江省R&D活动每万人所占经费明显低于其他各省,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人员资金增幅结构不协调。2009年,浙江省R&D投入中每万人可支配经费是2000年的2.18倍,全国2009年每万人可支配经费是2000年的2.62倍,江苏省每万人可支配经费2009年比2000年增长了2.47倍,广东省2009年每万人可支配经费仅比2000年增长了1.47倍,山东省增长幅度最大,达到3.7倍。浙江省每万人可支配经费总体增长幅度较低,仅高于广东省(图3.1)。将2000年和2009年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的R&D投入要素比例及全国投入要素比例进行纵向比较发现,2009年浙江省研发人员比2000年增长了6倍,而研发经费增长了12倍,都处于较高增长水平。较同期四省市的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增长速度,浙江省R&D人员投入增长速度比R&D 经费投入增长速度更快,出现了结构性偏差。研发经费增长不能很好地支持人员增长,导致浙江省人均经费增长缓慢。R&D经费投入偏差导致了资金要素与人才要素数量规模的比例偏低。

3.1  部分省市R&D投入要素情况


R&D经费(亿元)

R&D人员(万人)

每万人经费数额

全国

2983.5

155

19.25

浙江

317.21

18.74

16.93

江苏

379.76

18.75

20.25

广东

511.39

27.16

18.83

山东

398.3

16.1

24.74

3.1  2000年和2009年部分省市每万人可支配经费

2.人员技术匹配情况

浙江省企业在科研技术上的投入(以设备投入衡量)上也偏低,导致技术要素与人员要素数量规模的比例同样偏低。浙江省企业科研设备原价总值272.89亿元,原价总值也在四省市中最少,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设备/人员(人均设备)仅高于广东省,并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将近2个百分点(表3.2)。尽管如此,浙江省R&D投入的人员技术投入正不断加大,匹配情况日益改善。

一是各个创新型省市中,只有浙江省的人均设备呈增长态势,其他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图3.2)。浙江省2009年每万人可支配设备原价是2000年的1.06倍,全国2009年每万人可支配设备原价与2000年持平,江苏省人每万人可支配设备原价2009年比2000年降低9%,山东省下降3%,广东省每万人可支配设备原价下降幅度最大,达到34%

二是浙江省规模企业办研发机构的技术投入在相关省份中处于领先。2009年,浙江省规模企业办研发机构中的科研设备投入增长了5.8倍,而其他省份增长幅度只有2-3倍,低于浙江省,科研设备投入的较快增长导致了每万人可支配设备原价的稳态增长。随着浙江省近几年对技术要素投入不断加大,省内R&D投入技术要素与人员要素间匹配程度逐渐改善,虽然目前浙江省人均设备仍低于其他创新型省份(除广东外),但持续对科研设备的投入已经成为浙江省R&D投入的重要趋势。

3.2  部分省市R&D投入要素情况


企业科研设备(亿元)

每万人设备原价值

全国

2491.5

16.07

浙江

272.89

14.56

江苏

286.86

15.3

广东

339.53

12.5

山东

284.1

17.65

 

3.2  2000年和2009年部分省市每万人可支配设备原价

3.资金、人才、技术要素耦合度分析

R&D投入研究中,人员、资金、技术三个要素投入之间是否达到较好的整体功效,能够实现有效的协调运转十分重要。本部分使用耦合度分析描述浙江省R&D投入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耦合在物理上指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创新资源要素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交互耦合的关系。因此耦合度可以作为创新资源要素之间耦合的重要指标,对判别两者耦合作用强度和发展秩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两个系统的耦合分析中,设存在两个系统U1U2,他们分别包含N个和M个变量,即U1包含变量X1X2…Xn U2包含变量Y1Y2…Yn,其中对Xj进行功效化处理,其功效系数Uiji=1,2)可以表示为:

可以从这个定义式中看出,Uij是一个0~1之间的数,且它越接近于1表示功效越大,越接近于0表示功效越小。由于创新资源要素之间是处在经济发展的系统中两个不同的却又相互作用的环节,都有各自的子系统支持,对子系统内的各个序参量的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方法论来实现,一般情况下,采取线性加权和法:

公式中,Ui为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λij为各个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U1= X1R&D人员),U2= Y1R&D经费),λij=1

在确定了功效系数法后,计算创新资源要素之间的耦合度,可以借鉴物理中的耦合系数模型:

C表示耦合度,可以从公式中看出,其值在0--1之间。

 C=1时,表示两种创新资源要素之间的耦合度最大,说明这两个能力系统之间达到了良性共振耦合;而当 C=0 时,表示两种创新资源要素的耦合度最小,说明这两个要素系统之间处于无关状态。C处于01之间时,它越靠近1就说明两者之间的耦合度越好。

耦合度作为创新资源要素之间耦合的重要指标,对判别两者耦合作用强度和发展秩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耦合度在有些情况下却很难反映出两者之间的整体功效与协同效应,为此本部分还使用了创新资源要素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判两者的整体功效以及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算法可表示为:

式中F是综合调和指数,它反映的是两种创新资源要素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P1P2为待定系数,在做两种创新资源要素的耦合协调度分析时取值为0.5H表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一般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表3.3所示:

3.3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协调度

协调等级

协调度

协调等级

0-0.09

极度失调

0.5-0.59

勉强协调

0.1-0.19

严重失调

0.6-0.69

初级协调

0.2-0.29

中度失调

0.7-0.79

中级协调

0.3-0.39

轻度失调

0.8-0.89

良好协调

0.4-0.49

濒临失调

0.9-1

优质协调

R&D活动中,经费投入、人员投入和技术投入是活动开展的必要保障。三者的投入数量也应按照合理的比例分配,才能保障R&D活动更加高效的展开。根据耦合度分析的用法和功效,我们选取31个省市规模以上企业的R&D三种投入总额两两组合作为耦合度分析的两个系统。其中,经费投入指标数据采用规模以上企业的R&D内外部经费支出合计额,人员投入指标采用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技术投入指标以设备投入来表示,采用R&D内部支出中设备原价值。得到下表。

3.4  31省市创新资源要素投入之间的两两耦合分析结果


技术与人员

技术与经费

经费与人员

C

H

C

H

C

H

   

0.981943

0.385644

0.963991

0.401582

0.996729

0.441932

   

0.928927

0.437799

0.996219

0.509064

0.956173

0.419142

   

0.965676

0.453546

0.967546

0.455261

0.999972

0.398597

   西

0.999312

0.383186

0.983735

0.35648

0.989652

0.349926

内蒙古

0.97753

0.254269

0.994604

0.26863

0.993993

0.241371

   

0.994076

0.482649

0.99863

0.523237

0.987101

0.495454

   

0.841695

0.184944

0.865303

0.180097

0.998591

0.243603

 龙江

0.982165

0.314182

0.986897

0.309889

0.999622

0.340821

   

0.985156

0.590741

0.999863

0.649597

0.982227

0.595655

   

0.97262

0.875798

0.96931

0.882063

0.999898

0.992898

   

0.999989

0.812915

0.997659

0.787374

0.997965

0.785545

   

0.984334

0.441354

0.984145

0.441115

0.999999

0.403516

   

0.979782

0.496759

0.977898

0.494426

0.999956

0.446749

   西

0.992509

0.311206

0.999576

0.326125

0.99563

0.306706

   

0.960989

0.867628

0.994009

0.946609

0.985009

0.821305

   

0.999399

0.560074

0.986355

0.524445

0.991421

0.515429

   

0.99956

0.461017

1

0.454196

0.999556

0.460984

   

0.998636

0.416575

0.999847

0.431357

0.997573

0.420231

广   

0.992416

0.940093

0.994746

0.930356

0.999783

0.989643

广   西

0.991576

0.241064

0.996785

0.247162

0.998753

0.231578

   

0.998351

0.055665

0.998892

0.058653

0.994556

0.056992

   

0.980798

0.349336

0.981026

0.349545

0.999999

0.316668

   

0.998432

0.426589

0.996533

0.397863

0.990359

0.409167

   

0.993392

0.163527

0.988771

0.166438

0.999378

0.176313

   

0.986105

0.182123

0.990701

0.184947

0.999527

0.170073

西   

0

0





   西

0.999261

0.34069

0.99731

0.334786

0.999389

0.328408

   

0.97086

0.183835

0.987901

0.175917

0.996136

0.198782

   

0.99546

0.075167

0.995303

0.082765

0.981739

0.078907

   

0.989307

0.127191

0.975656

0.122446

0.997117

0.113775

   

0.974415

0.159798

0.998837

0.174883

0.983944

0.155989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各省的耦合度都较高,均在0.9以上,然而耦合协调度较小,这说明大部分省市均存在要素整体协调问题。其中,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较高,其资源配置水平较高。在资源配置水平较高的四省市中,浙江省经费、人员、技术三种投入间的耦合度较高,而耦合协调度最低。其中,经费与人员的协调耦合度比经费与技术、技术与人员的耦合协调度要高0.03左右,均低于其他三省相应的耦合协调度。结合上文对四省市各种投入的绝对数量及变化的分析,浙江省技术与经费、人员的耦合协调度较低,是由于技术投入(设备投入)绝对值在全省中排名较低。相比其他要素投入量,浙江省的技术投入较低,并且低于其他投入水平,因此出现了技术与经费、人员的投入耦合协调度较低。

为了更深入具体的研究浙江省要素协调匹配程度,在浙江省全省企业中抽取6322家作为样本企业,剔除R&D投入为0的企业,选取其余421家进行R&D活动的企业要素投入数据进行耦合度分析。对于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参照耦合度结果评价标准,对样本企业的耦合度分析结果整理汇总如下表3.5。在421家样本企业中,各要素投入的耦合协调度均较低。其中,技术与人员、经费的耦合协调度最低,这与浙江省的宏观数据基本吻合。在浙江省中,技术投入一直是相对其他省市较低的投入。在2000年第一次R&D普查中,浙江省设备投入远低于其他创新型兄弟省市,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稳定增长,设备投入量依然低于其他三省市。而R&D人员投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现在已达到相对较高投入水平,由此导致了R&D人员与设备投入的耦合度很低。

3.5  样本企业创新资源要素投入之间的两两耦合分析结果

 

 

C

H

值区间

经费与人员

人员与设备

经费与设备

C值区间内企业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H值区间内企业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C值区间内企业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H值区间内企业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C值区间内企业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H值区间内企业数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1.0-0.8

53.91

0. 23

28.27

0.24

57.24

0.24

0.8-0.6

30.88

0. 48

21.62

0. 24

21.14

0

0.6-0.4

11.40

2.14

18.53

1.66

12.35

0.48

0.4-0.2

3.09

15.68

9.98

9.26

7.84

6.41

0.2-0.0

0.71

81.47

21.62

88.60

1.43

92.87

 

 

 

 

 







(二)资金流动匹配

一般研究中,投入可以分为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部分。对于R&D活动来说,创新成果主要是科研人员创造的,因此劳动力投入十分重要。而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又与研发经费直接挂钩,即物质资本投入对劳动力投入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R&D资金投入结构分布匹配程度能很大程度上决定R&D资源的匹配程度,对R&D活动的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1.资金投入主体

政府R&D投入的规模不仅是一国科研投入水平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带动整个国家研发投入,增强科技实力与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们用政府R&D投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对R&D投入的水平,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大国这一指标值均在0.5%以上,而在2000-2009年,我国政府R&D投入比重和R&D强度相比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有相当差距,与我国的科技水平乃至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很不相称。

首先,我省政府R&D投入规模偏低。2009年,浙江我省GDP19932.29亿元,政府资金投入93272.9万元,政府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05%,与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和北京市、上海市等其他省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将2009年的R&D资金来源分为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把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分别与浙江省进行比较,得到下表。

3.6  2009年全国及部分省市创R&D 投入主体的比例情况


政府资金占比(%

企业资金占比(%

国外资金占比(%

其他资金占比(%

浙江

10.72

85.74

1.27

2.26

江苏

12.9

82.3

2.3

2.5

广东

8.8

88.5

0.8

1.9

山东

8.6

89.1

0.4

1.9

其次,我省R&D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企业,其次是政府。这主要体现在R&D投入的绝对比值上,2009年浙江省R&D投入资金来源中,企业R&D投入所占比重接近85.74%,政府资金占比10.72%。横向比较看,2009年浙江省工业企业R&D资金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有4.85 %。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武在平,2005)。这一现象反映了浙江省企业作为R&D投入主体的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完善。另外,虽然浙江省政府资金投入比重在所比较各省中名列前茅,仅次于江苏省,高出广东和山东2个百分点。但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政府投入略显不足。21世纪初世界主要国家政府资金占比平均维持在30%左右,比浙江省高出15个百分点。可见,还需进一步扩大政府投入的比例。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R&D来源结构模式虽然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就其共性而言,一般经历了政府主导型、政府与企业双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等几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企业投入占2 /3左右、政府投入占1 /3左右的R&D来源结构。2001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R&D投入占R&D投入总量始终没有超过20%,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格局虽然体现了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R&D投入来源结构,但这一结构是在R&D投入总量和R&D /GDP均偏低的情况下出现的,违反了R&D投入来源结构具有明显阶段性的普遍规律,是低水平均衡陷阱。在R&D投入结构模式转换过程中,企业投入超过政府投入的拐点一般发生在R&D /GDP达到2%左右,而我国是在R&D /GDP不足1%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也是导致我国R&D/GDP明显偏低的重要原因。

2.资金投入去向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拥有优秀的科技人才、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的重要科研力量。我国科技资源相对有限,需要有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现R&D资源投入对高校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对高校的科技投入,美国高校R&D投入在R&D总投入中所占份额从1953年的5.3%上升到2004年的13.6%;日本高校19702003 年间R&D 投入所占比重大致在19.4%27.0%之间;德国高校R&D投入所占比重19812004年间始终在14% 19%之间小幅波动。

在我国,对于高校的科研投入远远不及企业,浙江省的情况也是如此。从图3.3中可以看出,浙江省R&D资金中83%用于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6%用于高等院校研发,只有3%左右用于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可见,浙江省R&D经费不仅主要来源于企业,且大部分用于企业,企业R&D活动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与其他各省相比,除山东省外,各省对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相差不大,均在81%-84%之间;浙江省投入高等院校经费比重在所比较各省中名列前茅,高于广东省和山东省将近3个百分点,说明浙江省对于高等院校所从事的基础研究活动比较重视;浙江省投入政府属研究机构的资金低于江苏省将近7个百分点,投入研究机构经费凸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扩大投入比重。

3.3  全国主要省市R&D资金去向分布

从表3.7中可以看出,2009R&D资金用于工业企业研发占比比2000年增长5.94%,用于政府属研究机构研发占比比2000年减少5.58%,用于高等院校研发占比比2000年减少3.14%。各创新型省市R&D资金用于工业企业研发占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除广东外),其中以江苏省增长幅度最大,达到9个百分点;用于政府属研究机构研发占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江苏省下降超过8个百分点;用于高等院校研发占比各省有增有减。可见,各省市R&D资金投入去向分布中,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政府属研究机构占比逐渐减少。在与其他省的比较中,浙江省的科研机构投入份额较少,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省高校R&D投入在R&D总投入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从2000年的9.13%下降到2009年的5.99% ,这与国际科技发展趋势严重相悖。科研机构是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结合点,是把基础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化的关键实施者。在将要提高高校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也要相应加大科研机构的投入,做到创新资源要素的匹配,实现高效产出。

3.7  2000年及2009年部分省市R&D资金投入去向比例


2000R&D资金用于工业企业研发占比(%

2009R&D资金用于工业企业研发占比(%

2000R&D资金用于政府属研究机构研发占比(%

2009R&D资金用于政府属研究机构研发占比(%

2000R&D资金用于高等院校研发占比(%

2009R&D资金用于高等院校研发占比(%

浙江

76.83

82.77

8.8

3.22

9.13

5.99

广东

88.9

84.59

6.5

2.7

3.4

3.67

江苏

72.18

81.3

17.39

9.15

8.24

6.3

山东

86.6

87.89

7.8

4.25

2.95

3.1

3.资金外部获取能力

由于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并且复杂性提高,即使是大型企业也很难在所有技术前沿领域同时展开研究。所以,企业不仅需要在内部积累知识,而且需要从外部获取新的技术知识。Chesbrough指出很多创新型企业已经转为开放模式,即使用广泛的外部因素和资源来帮助他们获取知识以进行持续性创新。企业自身不能高效进行的R&D活动,由其他机构来进行,同时,企业还要进行技术引进吸收的经费和技术改造的经费,来实现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选取31个省市规模以上企业的R&D技术购买和消化吸收再造技术投入总额作为耦合度分析的两个系统。其中,R&D技术购买指标数据采用规模以上企业的R&D技术国内外购买经费支出合计额,消化吸收再造技术投入指标采用R&D活动消化吸收经费和技术改造支出总额。耦合分析得到如下表。

3.8  分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技术购买和消化吸收再造投入耦合结果


C

F

H

    

0.997149

0.171269

0.413256

    

0.991729

0.243938

0.491855

    

0.907748

0.264572

0.490066

    西

0.892587

0.167046

0.386139

  

0.919239

0.147723

0.368501

    

0.997772

0.475758

0.688983

    

0.930074

0.085724

0.282364

  

0.996059

0.106425

0.325585

    

0.8465

0.652576

0.74324

    

0.957111

0.77536

0.861456

    

0.9768

0.507935

0.704379

    

0.966293

0.207121

0.44737

    

0.957178

0.239471

0.478765

    西

0.998691

0.092417

0.303803

    

0.995244

0.612587

0.780816

    

0.940358

0.266366

0.500479

    

0.837198

0.326803

0.523067

    

0.823792

0.283669

0.483409

广    

0.905392

0.620529

0.749548

广    西

0.446566

0.172928

0.277891

    

0.953261

0.002687

0.050609

    

0.971404

0.182585

0.421146

    

0.788206

0.357499

0.530833

    

0.536294

0.090947

0.220849

    

0.956482

0.069684

0.258169

    西

0.887962

0.129247

0.338771

    

0.998048

0.108701

0.329377

    

0.804952

0.005264

0.065095

    

0.990206

0.049146

0.220601

    

0.996378

0.028799

0.169394

在全国31省市规模以上企业的R&D技术购买和消化吸收再造技术投入总额的耦合中,浙江省这两个指标的耦合协调度均低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这说明浙江省的技术引进和消化支出比例不协调。相对于上述三省,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水平较低,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经费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较差,详见下表。

3.9  四省市R&D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造支出额


引进技术(亿元)

消化吸收改造技术(亿元)

    

374508.9

3392696

    

516712.4

5500140

    

630746.3

3041915

广    

829402.6

1965092

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是考察一个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通过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水平。2000年至2008年,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之比呈现增加趋势。2000年,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0.0355,全国水平为1: 0.0742,浙江省低于全国水平。2001年至2004年,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出现较大的波动,且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直到2004年,这一比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至少应达到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3倍以上。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是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对消化吸收的投入,这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51:8的水平7。浙江省这一指标尽管高于全国,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表明企业在技术开发中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差。

3.10  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情况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技术引进(亿元)(1)

19.15

13.5

23.04

41

15.17

15.95

17.52

15.76

16.16

消化吸收(亿元)(2)

0.68

1.66

2.38

1.97

3.51

4.6

7.65

9.71

7.35

浙江(1)/(2)

3.55

12.3

10.33

4.80

23.14

28.84

43.66

61.61

45.48

全国(1)/(2)

7.42

6.86

6.90

6.68

14.68

23.38

25.55

23.56

24.1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开发中对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水平低,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例水平还比较低,不利于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结构分布匹配

科技进步有其内在机制,这种内在机制表现在科技以其已经获得的成果为基础,为人们更深刻地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提供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把科技自身推向前进。基础研究探索自然界未被发现的现象、未被认识的规律,为应用和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如果把技术成果比喻为果实,应用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比喻为树枝和树叶,那么,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则是源源不断地为二者输送养料的树干和树根。

从科技资源对经济效益的制约上看,R&D 资源相对来说较其他更为紧张。而在R&D资源对科技资源发展的制约上,R&D经费相对R&D人员更为紧张。因而,资金的投入成为R&D资源在部门和产业之间配置的核心和导向。我国科技的发展需要在R&D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R&D人力资源。

1.资金投入结构

浙江省R&D资金投入结构经历了一定的变化。2000年,浙江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为 1.29 亿元,占 3.52%;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 3.49 亿元,占 9.54%;试验发展支出为 31.82 亿元,占 86.94%2009年浙江省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为6.74元,占1.70%,比2000年减少1.82%;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19.91亿元,占5.00%,比2000年减少4.54%;试验发展支出为72.19亿元,占93.30%,比2000年增加6.36%,详见表3.11

浙江省试验发展支出在各创新型省市中增长最多,而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支出却呈下降态势。不管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 R&D 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的比例显著偏低,而试验发展所占比例偏高。从R&D的产出水平来看,浙江省的R&D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但是基础研究投入却在六省市中居后,这在浙江省R&D的进一步发展中将会制约其发展。因此,为了保障浙江省R&D的持续有效发展,进一步发展成创新型大省,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

3.11  2000年及2009年全国及四省市在三种R&D研究中的经费投入及比例


2000年基础研究占比(%

2009年基础研究占比(%

2000年应用研究占比(%

2009年应用研究占比(%

2000年试验发展占比(%

2009年试验发展占比(%

全国

5.2

4.70

17

12.60

77.8

82.70

浙江

3.52

1.70

9.54

5.00

86.94

93.30

广东

1.7

2.00

5.6

4.50

92.7

93.50

江苏

2.44

2.50

9.8

6.50

87.76

91.00

山东

1.9

2.00

8.8

3.80

89.3

94.20

3.12显示了浙江省 2000 年、2005 年和 2009 R&D 经费投入中各活动类型所占比例情况,以及世界研发大国在工业化发展各阶段 R&D 投入的合理分配结构,后者由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前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巴西、印度等三个层次的国家各阶段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到。从中可以看出,浙江省 R&D经费投入活动类型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试验发展所占比例越来越多。和世界研发大国较合理的分配结构相比,浙江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 R&D总投入的比重显著偏少,而试验发展所占比重显著偏多。

3.12  浙江省 R&D 投入结构现状和工业化发展阶段对比

RD投入分配结构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

工业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0-22

25-35

50-65

第二阶段

15-22

25-30

48-60

后阶段

12-16

21-26

60-65

浙江省R&D投入结构

2000

3.52

9.54

86.94

2005

1.91

7.16

90.9

2009

1.70

4.50

93.30

相对而言,美国比较重视基础研究,这是和美国作为领先者和被借鉴及模仿的对象所分不开的。而日本则偏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而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日本企业的方针是基础研究依赖外国成果,而自己则把重点放在直接商品化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上,这使得日本的技术开发成果多是模仿性的、改良性的。

对于浙江省现阶段来说,技术获取仍然主要依靠引进消化技术,自主研发的产出满足不了现在生产竞争的需要。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难以进行基础研究的投入,尤其在浙江省中小企业较多,更无力进行基础研究投入来满足自身技术需求。在市场竞争中,试验发展研究更加重要。日本比较重视对产品开发来降低成本,从而进行大规模生产并迅速抢占市场,在与美国的市场竞争中占了上风。因此,浙江省的基础研究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企业在试验发展研究的投入仍需加强,做大规模后应逐渐考虑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

2.人员投入结构

基础研究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培养科学家和有较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人才。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才,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离开了人才这一能动因素,要发展科学技术是不可想象的。从历史经验看,科技人才是从基础研究开始流向应用、开发和管理各领域的。受到严格基础训练的人之所以较容易转入并胜任开发、应用工作,主要是因为基础研究探索的是自然规律,客观上要求研究者按自然法则去思维和工作,而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对人进行严格的科学思考、观察、分析和实验方法的训练。也正因为如此。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是培养训练有素、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重要方式。

3.13  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R&D人员投入在各研究结构的投入量及比重


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

在全时当量总量所占比重(%

应用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

在全时当量总量所占比重(%

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

在全时当量总量所占比重(%

全国

16.5

7.20

31.5

13.80

181.1

79.00

浙江

0.55

3.00

0.96

5.20

17

91.80

广东

0.87

3.10

1.88

6.60

25.62

90.30

江苏

0.88285

3.20

1.7

6.10

24.78248

90.70

山东

0.9

5.50

1.2

7.30

14.4

87.30

注:“R&D人员全时当量指全时人员数加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

2009年浙江省基础研究R&D人员全时当量在总人员全时当量中所占比例为3.00%,低于其他三个省市,应用研究占比5.20%,也远低于其他三个省市。相对于现在的R&D经费投入结构来说,人员投入与经费投入较为协调。但是,随着浙江省企业竞争力需要加强,对解决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也应该不断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投入。

基础研究的短缺将会限制浙江省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势在必行。基础研究投入的加大不仅需要资金和R&D人员数量上的加强,更需要R&D投入质量水平的提高。提高R&D研究人员的数量,对于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有较高促进作用。

“R&D研究人员是指从事新知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系统的构想或创造的专业人员及R&D课题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我国2009R&D清查中,R&D研究人员的测度标准采用的是“R&D人员中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学位。根据清查汇总结果,2009R&D研究人员。R&D人员中研究人员所占比重,主要反映R&D人员队伍的质量。2009年我省R&D研究人员占R&D人员总量的比重为26.27%,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高于60%以上。这表明我省研发队伍的结构和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改善。详见下表。

      3.14  全国及部分省市的R&D人员投入及质量水平情况


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占比

    

1445570

625391.1

0.432626

广    

228780

101196.7

0.442332

    

222359.9

73113.7

0.328808

    

150612.7

39569.7

0.262725

    

129807.8

59081.9

0.455149

四、浙江省R&D活动的主体配置研究

开展R&D活动的主体单位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其中企业是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投入R&D经费的重要功能,并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政府在R&D经费投入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合理配置资源的情况下,政府R&D经费投入作为政府支持力量,将积极引导社会的科技产出,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政府R&D投入对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本章对浙江省政府部门研发资金投入去向、企业R&D经费来源结构、企业内外部R&D支出结构和政府R&D活动相关政策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一)R&D活动要素的整体配置

浙江省政府部门研发资金主要投向高等院校,其次是科研机构,最后是企业。如图4.1所示,2003年至2008年浙江省政府部门投入高等院校政府部门资金呈逐年递增趋势,从6.74亿元增长至22.56亿元,增长幅度达3.35倍。其次,政府部门投向研发机构的资金从2003年的6.58亿元增至17.72亿元。政府部门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金最少,2008年仅为11.9亿元,是政府部门投入高等院校资金量的一半。2003年至2008年政府部门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金从3.98亿元增至11.9亿元,其中,2003年至2006年增长幅度较大,达2.7[4]

4.1  2003年至2008年浙江政府部门研发资金去向(据2009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整理)

(二)政府部门的研发投入及效率

1.研发资金投入的主体结构

浙江省R&D投入的结构现状与其它省市有所不同。图4.2显示了部分省市2009年的财政R&D投入去向。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市的政府部门研发资金主要投向科研机构,而浙江省财政R&D经费投入主要投向高等院校,其次是科研机构。浙江省财政R&D经费投入到高等学校的比例在所比较各省市中位居第一,而对科研机构的R&D投入比例位居最后。另外,2009年浙江省财政R&D经费投入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比例为1:1.4:1.8,比例较为均衡。

4.2  2009年部分省市财政R&D经费投入结构(据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

 

政府对其它主体的资助会影响到对企业的资助,从而影响企业R&D投入水平,影响企业研发活动产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7个成员国1981-1996年间的有关R&D支出数据所作的计量经济研究表明,政府实验室和大学中进行的研究会排挤私人R&D投入,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资助使研究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参与国防研究方面,政府实验室和大学比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无形中使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间接导致企业的R&D投入减少。这说明科技财政的挤出效应是存在的,但财政对企业R&D的补贴如果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消除。这是由于大学和政府实验室所产出的研究成果有明显的外溢。浙江省财政R&D经费对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对均衡的投入能促进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共同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且结合浙江省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研发投入有限的特点,政府可适当提高对企业投入。

2.政府研发投入的杠杆效应

企业是社会R&D经费投入的主角,但政府作用对于R&D投入同样不可或缺,政府R&D投入对促进科技进步具有杠杆效应和挤出效应。

从直接的R&D投入观察,政府投入的杠杆效应体现在政府在基础研究投资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泄密和被模仿的风险较大的技术领域,在容易导致搭便车的技术领域,企业通常不愿意涉及,必须由政府投资弥补。通过政府投资于基础研究、竞争前共性技术的研究,为企业后续的研究发展活动开辟技术机会、降低企业R&D的成本及面临的风险,将有助于刺激企业的R&D投入,带来科技投资的杠杆效应。而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科技投入经费的增加,刺激了要素的需求,提升了要素价格从而提高了企业研发的成本,导致企业研发支出的减少。政府公共资金也可能直接取代企业的R&D投入,这样政府R&D投入直接或间接地使其他主体减少R&D投入,从而降低社会R&D投入的总量。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R&D经费支出这一指标来衡量企业R&D投入水平,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来衡量政府R&D资助水平,基于Guellec&van Pottlesberghe (2003)模型分析表明(陈钰芬2011)

不同行业间自发R&D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自发R&D经费投入是当政府R&D资助率为0时企业的R&D投入。模型估计表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平均自发R&D经费投入相差较多,重工业平均为72442万元,远高于轻工业的37499万元。其中每个具体行业间又有不同,各行业自发R&D经费投入水平,体现了由不同的政府R&D资助或行业特征引起的自发经费支出的行业结构差异。从结果看,重工业中,大部分行业的自发R&D经费投入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的自发R&D经费投入整体较高,而加工业的自发R&D经费投入整体偏低。轻工业中,化学类行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居前,而家具制造、食品制造、水的生产和供应以及烟草制品业靠后。

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企业R&D经费投入的影响。新产品销售收入也是影响企业R&D经费投入的重要因素,重工业和轻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每增加1万元,可分别导致R&D经费投入增加244. 5元和312.9,轻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大于重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主要通过影响企业自发R&D投入来增加企业总的R&D经费投入。相对政府R&D资助,由于新产品销售收入在绝对数额上较大,而影响作用较小,因此,由新产品销售收入拉动的企业自发R&D经费投入是企业R&D总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每万元拉动的R&D投入比政府资助少。

不仅政府R&D资助的资助率大小对企业R&D经费投入有影响,而且政府资助的稳定性也会对企业R&D投入产生影响。从行业层面考察政府R&D资助的稳定性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对于轻工业企业来说,政府R&D资助越稳定,企业R&D经费投入越高,政府资助率方差每减少1%,可使得企业R&D经费投入增加0. 7%,而重工业企业则几乎不受影响,政府资助率方差和企业R&D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总之,稳定的政府R&D资助,将增加企业的R&D经费投入。

从税收补贴投入观察,政府除了研发投入直接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以外,还包括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6]等。这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大大减少了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支出,并且企业能享受研发活动带来的收益,使企业积极投入研发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下通过2009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数据,以R&D经费内部支出衡量企业R&D投入,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对企业研发产生的杠杆效用。

建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对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影响的多元回归模型,其中IE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RTAX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TETAX为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如下所示:

IE=5394.38+0.9899RTAX+0.859TETAX

2.3918** 4.0255***   =0.3405

从模型结果式可以看出,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每增加1元,将使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增加0.99元,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每增加1元,将使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增加0.86元。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均能促进企业R&D投入,也就是说政府对企业支持确实存在杠杆效用。而根据企业内部R&D支出能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的结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均能间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当前全省财政科技支出逐年加大,优惠政策也最大限度地落实给企业,但从拉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政策的激励机制没有充分发挥,政策的侧重点放在了技术创新链的末端,而没有充分激活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因此,须进一步改进政策的激励机制,通过杠杆效应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企业部门的研发投入及效率

1.经费来源主体结构

随着浙江省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在逐步建立,企业对R&D活动的投入快速增长,平均增速远远超过政府投入增速,这就造成了浙江省政府R&D经费占比近年来呈持续下滑的态势。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经费,而来自政府部门研发活动经费所占比重最小。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经费与政府部门的研究开发资金比例历年来大致保持在301左右。2003年至2008年,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经费支出占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从83.14%上升至89.42%,增长了6个百分点。而政府部门的研究开发资金占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2.62%上升至3.21%,后又下降至2.15%[7]

          4.3  2003年至2008年浙江省企业R&D经费来源结构(据2009年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整理)

政府的R&D经费资助对工业企业增加自筹的R&D投入有积极效果。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政府R&D拨款的杠杆作用有增强的趋势,即企业R&D投入会随着政府R&D投入的加大而增加(高晶,2009)。而浙江省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经费支出占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比例的逐年增加,以及政府部门研发资金占企业R&D经费比例的减少显示出企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而政府R&D投入不足。政府R&D投入不足,一方面导致基础研究的比例显著偏低,研发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微弱,这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根据国际经验,企业R&D支出中政府资助所占的比例与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呈倒U型的函数关系,在比例达到13%时激励效应达到最大,在比例超过25%时产生挤出效应。而2008年浙江省政府资助所占的比例仅为2.15%,远低于13%,这至少说明我国科技财政对企业的资助还没有产生挤出作用,且有较大回旋余地。因此,现阶段需适当提高政府R&D投入的比例,并保持稳定,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和引导全社会R&D投入。

2.研发支出主体结构

企业R&D经费支出主要有两类,最主要的是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经费支出,此外还有委托外单位开展研究开发活动经费支出。这两者的比例历年来大致保持在101左右。2003年至2008年,企业完成的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2009年之前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研发活动经费没有按支出类别分组,因此以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分组数据代替),从116.22亿元上升至468.11亿元,上升幅度达4倍。委托外单位开展研究开发活动经费支出历年来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从13.83亿元上升至34.01亿元。

4.4  2003年至2008年浙江省企业内外部R&D支出结构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整理

随着网络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大增加。这种市场竞争的压力要求企业研究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同时,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企业内部R&D的开发成本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任何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自己完成企业所有的研究开发,R&D的外包将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鉴于浙江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本部分收集了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数据,更符合浙江实际,选取2008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科技数据,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衡量企业内部R&D支出,用委托外单位开发经费支出衡量企业外部R&D支出,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数衡量企业研发活动产出。

1)以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研发活动产出。根据所选取的变量,建立企业内部R&D支出与外部R&D支出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所示(使用WLS估计,权数是残差绝对值的倒数):

INS=22.7511+12.7827IE-13.6198OE

(37.0102)*** (-2.133)**    =0.9987

在上式中,IE为企业内部R&D支出,OE为企业外部R&D支出,INS为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从模型结果式可以看出,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内部R&D支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内部R&D支出每增加1元,将使得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12.78元。

2)以发明专利申请数衡量企业研发活动产出。根据所选取的变量,建立企业内部R&D支出与外部R&D支出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的影响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PATENT=17.1063-18.4143IE+13.3719OE

  (-1.264)  (9.2457)***   =0.8284

 

其中IE为企业内部R&D支出,OE为企业外部R&D支出,PATENT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模型结果式可以看出,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与外部R&D支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内部R&D支出有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其中企业外部R&D支出每增加1元,将使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13.37元。

3)实证结论。由于浙江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企业将研究外包给高校、科研机构十分常见。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以发明专利申请数衡量企业研发活动产出所得结果不同,表明了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两种选择方式:企业内部R&D支出和外部R&D支出。当企业认为产品自主创新涉及基础研究,或者创新要求超过自身水平的时候,就会选择外部R&D支出,将研究外包给高校、科研机构来进行,这种情况下,高校、科研机构往往能有效开展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能突破企业技术生产的瓶颈,为其带来大量的专利产品。当企业认为应用研究的应用与生产将迅速带来效应,使自身在于其他竞争者的竞争中胜出时,他们会倾向于内部R&D支出,投入应用研究,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但这种形式对发明专利申请数影响不大。

五、浙江省R&D活动的效率水平研究

R&D活动各R&D要素匹配的有效性以及R&D要素在不同主体间的配置结构将影响到R&D活动的效率水平,从而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狭义的R&D效率是指R&D要素投入与R&D产出之间的投入产出效率,它是自主创新能力积累中投入产出效率的直接反映。本章运用DEA方法测算企业R&D投入产出效率,以正确认识企业研发活动的效率及在研发活动中导致低效的原因。

(一)R&D效率效率评价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由CharnesCooporRhodes1978年提出,该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的输入或者输出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

DEA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形规划为工具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它能充分考虑对于决策单元本身最优的投入产出方案,因而能够更理想地反映评价对象自身的信息和特点;同时对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具有独到之处。

DEA方法的特点包括:1、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在处理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2DEA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A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当然也可以)。3、无须任何权重假设,而以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4DEA方法假定每个输入都关联到一个或者多个输出,且输入输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不必确定这种关系的显示表达式。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利用m种投入生产s种产出,对于第i个决策单元而言,其投入和产出组合可以用表示:

,

对于每一个决策单元DMUj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为 :

我们总可以适当的取权系数v和u,使得。对第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一般说来,越大表明能够用相对较少的输入而取得相对较多的输出。这样我们如果对进行评价,看在这n个DMU中相对来说是不是最优的,我们可以考察当尽可能的变化权重时,的最大值究竟是多少。如以第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就构造了如下的CCR模型:

上述规划模型是一个分式规划,使用CharnesCooper变化,令:



可变成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P:


利用线性规划的最优解来定义决策单元的有效性,从模型可以看出,该决策单元的有效性是相对其他所有决策单元而言的。对于CCR模型可以用规划P表达,而线性规划一个重要的有效理论是对偶理论,通过建立对偶模型更容易从理论和经济意义上作深入分析。规划P的对偶规划为规划

为了讨论和计算应用方便,进一步引入松弛变量,在实际运用中,对松弛变量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是一种纯的过剩量()或不足量()θ则表示DMU离有效前沿面或包络面的一种径向优化量或距离。将上面的不等式约束变为等式约束,可变成:

1952年,Charnes通过引入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成功的解决了计算和技术上的困难,建立了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CCR模型:

最优解为,如果则决策单元DEA有效,决策单元既为技术有效也为规模有效。BankerCharnesCooper1984)将DEA的分析拓展到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并将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二)R&D效率的行业分布特征

运用DEA,首先需要定义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向量。本文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下的35类行业视作不同的决策单元,以不同行业的R&D人员,R&D经费,R&D仪器设备为投入变量;以企业专利发明数,拥有注册商标数,发表科技论文数为产出变量。以此来评估浙江省各个行业的技术效率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本文选取浙江省2009年的按行业分的研发活动数据计算各行业的研发效率,运用DEA软件计算结果如表5.1所示:

 

5.1  浙江省2009年各行业的研发效率

行业名称

技术效率

其中:


规模特征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000

0.983

0.000

irs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208

1.000

0.208

irs

非金属矿采选业

0.141

0.680

0.208

irs

农副食品加工业

0.427

0.809

0.528

drs

食品制造业

0.457

1.000

0.457

drs

饮料制造业

0.596

1.000

0.596

drs

烟草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

纺织业

0.246

0.502

0.489

drs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568

0.958

0.593

drs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

0.588

1.000

0.588

drs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880

1.000

0.880

drs

家具制造业

1.000

1.000

1.000

-

造纸及纸制品业

0.339

0.689

0.492

drs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301

0.346

0.869

drs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836

1.000

0.836

drs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000

1.000

1.000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334

1.000

0.334

drs

医药制造业

0.396

1.000

0.396

drs

化学纤维制造业

0.096

0.165

0.581

drs

橡胶制品业

0.372

0.409

0.909

drs

塑料制品业

0.568

0.999

0.568

drs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518

0.794

0.653

drs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180

0.386

0.466

drs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260

0.574

0.453

drs

金属制品业

0.522

1.000

0.522

drs

通用设备制造业

0.376

1.000

0.376

drs

专用设备制造业

0.610

1.000

0.610

drs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252

0.513

0.490

drs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408

1.000

0.408

drs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551

1.000

0.551

drs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500

1.000

0.500

drs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0.467

0.626

0.746

drs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000

1.000

1.000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400

1.000

0.400

drs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02

0.454

0.666

irs

效率平均值

0.477

0.825

0.582


注:irs代表规模报酬递增,drs代表规模报酬递减,-代表规模报酬不变。

分析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2009年各行业的科技研发活动有如下特点:

从整体看,我省各行业的科技研发活动效率不高。技术效率值在0.6以下的行业有28个,技术效率值在0.6以上的行业仅7个,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477,这表明行业间的技术效率差异非常大,并且多数行业技术效率低下。这说明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在不降低当前产出的情况下,投入要素仍有52.3%的降低空间。这一方面反映了我省各行业的创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说明了我省各行业竞争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各个行业的效率进行分析,从表中看出烟草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四个行业为技术有效,且根据技术效率的分解,分别为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效率。从结果看,烟草制造业,家具制造业这两个行业技术创新相对容易,而且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行业的商标数比较大,这符合相关产业的发展事实。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也是浙江省行业发展的事实,相对有效率。其他行业为非技术有效,其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无色金属采选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规模递增行业,即可以通过增加创新资源的投入提高创新产出,提升研发效率。其他行业均为规模递减行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创新资源投入,增加创新产出,从而提高研发效率。

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477,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25,而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582,且仅有少数行业处于规模有效和接近规模有效状态。因而可以判断:就整体而言,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是影响我省R&D活动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并且几乎所有行业的规模效率的制约作用都大于纯技术效率。这说明我省R&D投入效率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技术与规模的不匹配,产业规模结构发展不甚合理。

从投入角度看,对于缺乏效率的产业,可以在已有产出的情况下,通过减少相关投入或者改善资源配置进而提升效率。具体的,从冗余分析结果看出,R&D人员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入存在过剩现象,总体来说R&D人员不存在冗余现象;而R&D经费和R&D仪器设备的投入过多,存在明显的冗余,特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以现阶段各产业应该增加R&D人员投入,减少R&D经费和仪器设备的投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研发产出,从而提升效率。

(三)R&D效率的企业分布特征

浙江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系统反映了我省R&D活动的开展情况,获取了全面的R&D投入数量及质量数据。通过对调查的6726家企业进行筛选得到具有代表性的420家企业数据。选取R&D经费内外部支出(千元),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R&D人员占从业总人数的比重(%),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投入变量;选取专利申请数(件),拥有注册商标数(个),新产品销售收入(千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产出指标。对420家企业研发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DEA),运用DEAP软件进行两阶段算法得到结果见表5.2

5.2  浙江省2009年抽调企业研发效率

技术效率

企业数量

占所有企业比重

1

25

5.95%

0.8-1

20

4.76%

0.5-0.8

51

12.14%

<0.5

324

77.14%

从整体看,所有企业的平均效率为0.314,这说明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在不降低当前产出的情况下,投入要素仍有68.6%的降低空间。这一方面反映了我省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说明了我省企业竞争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420家企业中,25家企业为技术有效,根据技术效率的分解,这些企业同时为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非技术有效企业中仅有20家企业技术效率在0.8-1之间,接近技术有效,并且有接近80%的企业研发效率低于0.5,表明企业间的技术效率差异非常大,并且多数企业技术效率低下。在非技术有效企业中有45家企业为规模收益递减,其余352家企业为规模收益递增,说明我省大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创新投入从而增加创新产出,进而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

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314,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543,而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539,且仅有少数企业处于规模有效和接近规模有效状态。因而可以判断:就整体而言,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是影响我省R&D活动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

对于缺乏效率的产业,可以在已有产出的情况下,通过减少相关投入或者改善资源配置进而提升效率。具体的,根据冗余分析结果,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是R&D人员的投入的不足,R&D经费也需要适当的增加。企业的研发产出主要是新产品的产出不足,所以企业应当重视科技的投入,提高企业效益,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通过浙江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选取909家企业R&D数据,其中16家为大规模企业,187为中等规模那个企业,706家小型企业。选取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R&D经费支出合计为投入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千元),专利申请数(件)为产出指标。对企业研发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DEA),各规模企业的结果见表5.3和表5.4

从结果看,大规模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278,中等规模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131,小型规模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043。整体来看,大规模、中等规模、小型规模企业的研发效率依次递减,说明规模大的企业研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创新能力较强,但是,所有企业的整体效率明显偏低,需要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升技术效率。

从冗余结果看,大规模企业的R&D人员投入存在较为明显的冗余,均值为7.56(人年);中等规模企业的R&D经费存在较为明显的冗余,均值为278.72(千元),产出中,专利申请数存在明显的不足,均值为1.554(件);小型规模企业主要为产出的不足,新产品销售收入冗余量均值为18877.784(千元)。综上所述,不同规模的企业低效率的原因不同,大规模的企业应该增加R&D人员来提高效率;中等规模的企业应该加大R&D经费的投入,同时增加专利的产出来提高研发效率;对于小型规模企业应该提高产出,特别是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加快研发转换为现实的收入。

5.3   浙江省2009年大中小型规模企业研发效率

企业规模

 

技术效率

大型规模企业()

在同等规模企业中所占比例

中等规模企业(家)

在同等规模企业中所占比例

小型规模企业(家)

在同等规模企业中所占比例

1—0.8

2

12.50%

4

2.14%

7

0.99%

0.8—0.6

2

12.50%

5

2.67%

3

0.42%

0.6—0.4

2

12.50%

7

3.74%

5

0.71%

0.4—0.2

1

6.25%

12

6.42%

18

2.55%

0.2—0

9

56.25%

159

85.03%

673

95.33%

  

5.4  浙江省2009年大中小型规模企业投入产出冗余分析结果


该规模下企业数

产出1有冗余的企业数

产出1冗余的企业在同等规模企业中的占比

产出2有冗余的企业数

产出2冗余的企业在同等规模企业中的占比

投入1有冗余的企业数

投入1冗余的企业在同等规模企业中的占比

投入2有冗余的企业数

投入2冗余的企业在同等规模企业中的占比

大规模

19

2

10.53%

1

5.26%

10

52.63%

2

10.53%

中规模

187

20

10.70%

98

52.41%

11

5.88%

69

36.90%

小规模

706

590

83.57%

450

63.74%

8

1.13%

33

4.67%

注:投入12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经费支出,产出1为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1.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逐年增长,投入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

总体上来说,浙江省R&D经费投入规模逐年增长,投入强度也逐渐提高,投入强度迅速增长。2009年浙江省的R&D经费投入为398.8亿元,R&D人员为23.91万人,在全国的比重分别占到6.87%7.5%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00年的0.61%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1.73%,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尽管如此,我省近年来的R&D经费投入结构仍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不论是R&D经费投入还是R&D人力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的增长速度都较慢,而且基础研究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合理之处。从R&D经费来源来看,2009年企业资金所占比例为90.86%,企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政府R&D投入显得不足。从R&D经费去向来看,工业企业一直保持80%多的比例,对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投入都略显不足。

2.经费投入与技术投入增速低于人员投入增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有待加强

浙江省R&D经费投入自2000年开始逐年递增,以R&D人员投入的增长速度最快,高于其他要素投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其他省市的R&D人员投入增长速度,较为符合国际R&D发展的投入趋势。但R&D经费投入增长缓慢,与R&D人员规模的高速增长匹配度不高,另外,技术投入增长尽管相比其他省市要快,但由于浙江省本身设备投入基数小,在要素耦合分析中,技术与人员的耦合度也不高,也不能适应人员投入的增速。

浙江省R&D经费投入中来自政府的资金投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R&D资金投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经费远低于投向工业企业的经费,比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导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对匮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是政府资金投入的任务,加大对其经费投入和提高科研人员占比,有助于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

3.政府资金对企业投入最少,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来看,浙江省政府部门研发资金主要投向高等院校,其次是科研机构,对于企业研发的支持投入是最少的。尽管在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对高等学校的R&D资助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最大,投向大中型工业企业次之,而政府对国有科研机构的R&D投入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并不显著,但政府适当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支持,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进一步深化起到积极作用。

从企业R&D经费来源来看,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经费,而来自政府部门研发活动经费所占比重很小,企业研发经费的来源相当单一。另外,企业R&D经费支出中最主要的是企业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委托外单位开展研究开发活动经费支出与企业完成的研发活动经费支出比例历年来大致保持在110左右。这一现象也导致企业新产品研发较为活跃,但相关发明专利研发较为匮乏。

4.企业整体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研发投入产出结构有待改进

我省企业整体的R&D投入产品效率仍处于偏低水平。从行业划分看,各行业的科技研发活动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477。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发现,几乎所有行业的规模效率的制约作用都大于纯技术效率,技术投入与投入规模不匹配、产业规模结构发展不甚合理是导致我省R&D投入效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此外,企业投入产出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从抽调企业整体来看,仅有10%的企业为技术有效或接近技术有效,在非技术有效企业中90%的企业为规模收益递增,大部分企业都存在通过增加创新投入从而增加创新产出的空间。大规模、中等规模、小型规模企业的研发效率依次递减,规模大的企业研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创新能力较强,但是所有企业的整体效率明显偏低。从冗余分析来看,不同规模的企业低效率的原因不同,大规模的企业应增加R&D人员来提高效率;中等规模的企业应该加大R&D经费的投入,同时增加专利的产出来提高研发效率;对于小型规模企业应提高产出,特别是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以提高研发效率。

(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加强浙江省R&D投入,提高R&D投入效率,需要从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技术投入三方面入手,从体系建设和财力保障上做好R&D投入的要素匹配和主体配置匹配。

1、关于体系建设

建设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宏观管理调控体系。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告诉我们,鼓励和重视R&D活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统筹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建立与研发活动和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要全面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从浙江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制订引领浙江自主创新的中长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创新环境,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行、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决策机制,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浙江省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在重大科技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要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结构,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对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实行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努力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投入的创新投入体系。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主导、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政策,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试行科技创新贷款,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中小企业实行低利率政策和产业融资政策;对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实施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创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贷款支持。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逐年提高R&D投入占GDP和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整个创新过程由企业主导控制,最终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的主体。要以政策引导,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等自主创新的实体,共享创新资源,满足企业创新需求,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充实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扩大合作领域。支持由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形成创新联合体或联盟,实施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工程。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公平竞争、自主联合的原则,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基地,稳定持续地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联合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

建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高校、科研院所是提高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必须充分释放创新能量,发挥其在原始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握科学基础和技术前沿,坚持学科推进与需求牵引相结合,突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对可能产生重大带动作用,能够形成新的核心技术和新的产业增长点的重大基础性、前沿性科学问题,集成优势,加强研究,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全面提升浙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加大对浙江自主创新及高技术研究开发迫切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增强浙江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

建设以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支撑和服务体系。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区域和行业创新平台等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着力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提高浙江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还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特别是市场化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

2、关于R&D投入数量

增加政府的R&D投入。主动利用科技发展的内在机制,适当提高政府R&D投入的比例,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R&DGDP的比例)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建议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比重,改变浙江省R&D经费投入不足,R&D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发掘新的政府支持R&D投入途径。在R&D活动中,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在促进官产学研结合方面开展过较多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建议浙江省在搭建官产学研结合平台方面开展更多尝试,调整R&D不同主体的结构性不足,推动R&D投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R&D投入的主体。日本的R&D投入占GDP的比例名列世界前茅,主要是靠民间企业的贡献,贡献率超过了80。浙江企业创新投入近年来较快增长,但投入总数还是比较小。2008年浙江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92.5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只有0.87%,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2.5%-4%的水平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要尽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逐步完善支持企业增加R&D投入的各项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鼓励广大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R&D投入。

3、关于R&D投入结构

现阶段浙江省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轻工业企业的政府最佳R&D资助率要高于重工业企业,重工业的最佳资助率在5%-8%之间,轻工业的最佳资助率在12%-17%之间。因此政府进一步加大R&D投入对于促进企业研发活动具有显著意义。但这一最佳资助率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资助率正在逐渐减小过程中。

最佳资助率情况下,浙江省不同行业的企业杠杆效应存在差异,政府对轻工业企业的R&D资助产生的杠杆效应大于重工业企业,轻工业企业的杠杆效应区间范围比重工业企业大。对于浙江省重工业企业,政府R&D资助每增加1万元,最多可导致企业R&D投入增加6.65万元;对于轻工业企业,政府R&D资助每增加1万元,最多可导致企业R&D投入增加9.90万元。

浙江省企业自发R&D经费投入在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差异明显,重工业企业远远高于轻工业企业。从时间上看,不同角度的研究均得出,企业自发R&D经费投入有了大幅的增长,表明浙江省企业R&D投入的动力正在逐渐增强。应进一步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根据浙江省实证数据,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企业R&D经费投入有重要影响,不同角度的研究能够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新增1万元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可导致企业R&D经费投入新增200-300元。所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成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于企业经费投入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劲陈钰芬余芳珍.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71):7-13.

[2]陈鑫,吴耀宏.基于TOPSIS法的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131-134.

[3]陈菲琼,傅秀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基于ODI和内部学习网络的动态仿真[J].科学学研究,20101):133-140.

[4]池仁勇,黄英杰.浙江省R&D活动非效率成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

[5]蔡虹,贾玉健.政府研究开发投资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效果[J].宏观管理, 2006(6).

[6]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3):33-44.

[7]葛沪飞,仝允桓,高旭东.企业自主研发选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4).

[8]金玲娣,陈国宏.企业规模与R&D关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1(1).

[9]李耀平,杨春玲,孙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9):177-179.

[10]罗登跃.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1-13.

[11]李惠娟,朱福兴,刘宁宁.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基于华东六省一市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3):162-166

[12]刘和东.中国技术市场与自主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6):974-978.

[13]刘敏,徐凯.不同 R&D 资源对技术创新新颖性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7).

[14]廖伟.中国与OECD国家 R&D 投入比较研究[J].国际经济观察,2010(8).

[15]梁莱歆,张焕凤,袁艺.基于DEA的企业R&D有效性研究[J]. 科研管理,2006(6). 

[16]刘和东,梁东黎.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协整分析——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17]吕未林.美国企业R&D活动的演变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8).

[18]彭建娟,李建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其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12-15.

[19]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60-66.

[20]沈伟国,陈艺春.我国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要素模型分析[J].企业管理,200711):129-135.

[21]孙爱英,李垣,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2):15-21.

[22]孙道军,王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区域R&D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6):69-71.

[23]师萍,韩先锋.我国高科技大中型制造业R&D效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5).

[24]陶晓懿.区域R&D资源投入和产出差异聚类及趋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7).

[25]王铁山冯宗宪.政府采购对产品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126-130.

[26]王艳荣,刘业政.基于系统失灵的区域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22-27.

[27]吴林海,彭宇文.基于三大研发主体、三大研发活动的国内外R&D经费配置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5).

[28]夏志勇,袁建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2-6.

[29]许倩.谈创新价值观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先导作用[J].企业管理,200729):48-50.

[30]肖洪钧,闫静.构筑技术创新与市场互动的支撑环境[J].科研管理,20042:119-123.

[31]肖敏,谢富纪.我国区域R&D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9(10).

[32]夏良科.人力资本与R&D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4).

[33]徐斌.技术差距、市场分割与国内企业的R&D合作[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34]袁健红,王晶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认知研究——基于两家创新型企业的案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94-96.

[35]余东华,王青.行政性垄断与区域自主创新——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软科学,20098):74-81.

[36]尹艳冰,赵涛,罗钢强.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132-133.

[37]张于品,张义梁.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17-20.

[38]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学研究,20066):956-961.

[39]赵红,李换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148-150.

[40]赵顺龙吴思静.企业R&D人员间知识转移过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41]钟卫.我国R&D经费投入模式分析及建议[J].统计研究, 2010(2). 

[42]赵春燕,陈德智.世界R&D人力资源动态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8).



[1]R&D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

[2]R&D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

[3]研究人员指R&D人员中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学位)的人员。

[4]由于2009年之前浙江省政府部门的研发资金投入去向数据缺失,因此以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来衡量政府R&D资助水平。

[5]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6]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是指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除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对于新办的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

[7]由于2009年之前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的汇总统计资料中没有提供按来源分组,因此以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分组数据代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