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4-00215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4-10-12
文  号: 有 效 性:

光辉七十五载奋进路,春华秋实满庭芳——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金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2024-10-12 17:24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勤劳智慧的金华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追梦前行,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锚定“港”“廊”“链”主战场攻坚突破,金华经济社会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一、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综合实力不断向上跃升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1949—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4亿元增加到6011.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1950—2023年均增长9.6%,其中,1950年—1978年年均增长6.6%,1979年—2023年年均增长11.5%,改革开放45年间,有26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2005年、2010年、2014年、2018年、2021年、2023年分别跃上1、2、3、4、5、6千亿元新台阶,人均GDP由1949年的63元提升至84133元(11939美元)。202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0万元/人。

(二)税收收入增长强劲,地方财政实力站上新高度。1949年,全市财政收入为2000余万元,1978年也仅为1.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4年首次突破百亿元,2021年超过800亿元。199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4亿元,2007年和2022年分别突破百亿和500亿大关,2023年达到525.8亿元,比2000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4.4%,财力的增加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近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七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金融市场发展壮大,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194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2万元,到2023年末达到163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1951年108万元增加至15960亿元。截至2023年末,全市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4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40家,实现县域上市公司全覆盖,上市公司数量跻身全国30强。

二、从单一薄弱到多元并重,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

(一)农业生产大步迈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华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产品种类单一,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6亿元,存栏肉猪仅为33.4万头,猪牛羊产量1.3万吨。通过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靠天吃饭到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生产保障体系转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提供绿色健康产品转变。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4.9亿元,是1949年的156倍,全年生猪出栏141.4万头,猪肉产量11.8万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1.5%和74.5%以上。

(二)工业产业向中高端方向迈进。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226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1987年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首次超过农业,逐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配套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2023年,工业增加值2020.3亿元,是1978年828倍,年均增长15.7%,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17家,是1998年的7倍,其中大、中型企业373家,是1998年的3.6倍。在推进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7.5%、29.8%和50.1%。全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行动,推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等1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主战场。

(三)现代服务业孕育成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一直占比最低,通过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壮大培育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2亿元增加到2023年3487.5亿元,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从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比降低、新兴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批零住餐业、其他盈利性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坚实力量,2023年占比分别达到19.1%和9.4%。近年来,全市现代服务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4.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9%。

三、从重点突围到集群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协调高效发展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华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农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主要以低端商贸业为主,产业结构为典型的“一二三”结构,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51.0:28.3:20.7,农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先后实施“兴工强市”“服务业倍增”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调整步伐,1987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39.4:58.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29.9%和68.5%。

(二)多经济类型协同发展。非公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经济所有制结构从单一转变为多经济类型协同发展。1985年,全市近八成工业总产值由国有和集体企业单位创造,2023年,民营企业创造了88.3%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22年金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78.7%,居全省第2,比全省高11.4个百分点。2023年,民营企业贡献了98.4%的出口、90%的税收、90%的就业、62.9%的固定资产投资,在繁荣经济、服务民生、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三)区域发展逐步协调。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各地发挥自身地理人文优势,逐步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模式,传统产业有兰溪纺织、永康五金、浦江水晶等,近年来又涌现出义乌光伏、金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东阳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驱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当前,全市锚定“国际陆港枢纽”“浙中科创走廊”“十条重点产业链”三大主战场,强化区域协调联动,勾勒“一轴聚合、两带联动、组团崛起、全域和美”的全域发展新格局,金义黄金主轴2023年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52.9%,比1978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比2020年提高1.9个百分点。金兰永武、义东浦磐两大发展带联动,构筑协作高效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城镇功能体系。

(四)城乡结构日趋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城乡人口流动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16.3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250.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4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8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4%,比2010年末提高11.4个百分点。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市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7%,高于全国水平6.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6.0%,低于全国水平2.7个百分点,是浙江最“年轻”的城市。

四、从与世界接轨到向全球出发,对外经济联系不断扩大

(一)对外贸易踏上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外贸快速发展壮大,1998年—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从3.7亿美元增长到109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3.3亿美元增长到942亿美元。2023年,金华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突破7000亿元、60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出口规模居全国第6。1998年全市外贸出口国家90个,直接出口的生产企业仅有36家,到2023年,全市与2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其中出口超10亿元的国家和地区92个,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6万家。

(二)内陆开放呈现新气象。金华是浙江唯一一个既不沿海也不邻省界的城市,改革开放以前,对外贸易主要依赖宁波港口。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经济,金华获批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逐步形成以国际一流陆港为支撑、以枢纽经济为特色的内陆开放新格局。2023年,宁波舟山港金义“第六港区”集装箱海铁联运量32.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5.2%,“义新欧”班列开行2380列,发运19.5万个标箱,开行量占全国的14.1%,辐射亚欧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重载率最高、运行线路最多、跨越国家最多的中欧班列。

(三)外经合作进入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市基本没有引进外资,1991年利用外资仅有39万美元,随着全市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和对外招商力度持续加大,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2023年全市引进外资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177家,年产值363.2亿元。“走出去”步伐加快,2023年全市境外投资总额9.9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9.6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中方投资额8.9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2.1亿美元,设立境外营销网络项目93个,中方投资额9.6亿美元。

五、从闭塞落后到迅速便捷,基础设施夯实经济发展环境

(一)公路建设成就斐然。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崛起,催动了人流、物流,1988年,金华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但直到1993年,通车里程仍仅有3966公里,进入21世纪,全市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逐步形成水陆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2023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32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08公里,年内公路旅客周转量16.8亿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159.9亿吨公里。已建成义乌民航机场和横店通用机场,规划新建千万级航空枢纽——金义国际机场,2023年快递业务量增至136.9亿件,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二)开启高铁新时代。2014年,沪昆高铁杭长段开通,金华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极大改善了浙中城市群的综合交通条件,增强浙中城市群与沪、杭等城市的“同城效应”,2023年末金华铁路总里程498公里,路网密度455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59公里。

(三)城市空间大幅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华城市面积狭小,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金华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功能不断丰富。全市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末的121平方公里增加到2023年末的416.3平方公里。市政设施日益完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生活用能保障偏紧,到现在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9平方米。邮政网点遍布城乡,邮路四通八达,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机构覆盖城乡,航空、高铁、轨道交通、公交等多种方式的一体化、零换乘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时空距离不断被缩短。

六、从相对滞后到全面进步,社会事业取得突飞猛进发展

(一)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经济增长动力逐步由资源要素转为科技创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02年的2.9亿元增至2022年的136.7亿元,年均增长20.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02年的1.22%提升至2022年的2.46%。2023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 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列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569项,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66家,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6家。

(二)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华教育水平整体偏低,1949年全市平均每万人中仅有38名中学生,每万人拥有中小学专职教师29人,随着“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金华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2023年末,全市拥有高等学校11所,在校生人数12.2万人,是1978年的60倍,专任教师7415人,是1978年的28.4倍;拥有普通中学272所,在校生人数29.8万人,比1978年增长13.6%,专任教师2.4万人,比1978年增长1.1倍。全市拥有省等级幼儿园965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为99.6%,104个乡镇建有234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有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乡镇比例为100%。

(三)文体事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体育馆等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体事业蓬勃发展。2023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公共图书馆藏书772.7万册,是1985年的13.8倍,年艺术表演团体146个,是1998年的18.3倍,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37.7亿元,占GDP比重为6.0%,居全省第2。体育产业增加值130.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5%,连续八年居全省第1。

(四)卫生健康体系不断健全。1949年前,金华各类医院仅有22所,卫技人员451名,病床200张。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1952年的120家增加到2023年的4977家,其中,3甲医院8家,床位数从1952年的576张增加到2022年的4万张,执业(助理)医师从1978年的2744人增加到2022年的2.6万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至2021年的81.93岁。

七、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变化

(一)居民收支水平显著提高。75年来,全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就业、增收入、强保障、惠民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跨越新台阶,居民幸福感明显增强,成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3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10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39元,是2010年的2.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6元,是2010年的3.3倍。

(二)居民生活条件显著变化。市民从追求“吃饱穿暖”到“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到“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再到如今“手机电脑年年换,私家小车到处跑”,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设想不断转化为现实。2023年全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1.1辆、洗衣机93台、电冰箱(柜)99台、微波炉54.2台、彩色电视机170.4台、空调192.3台、热水器101.2台、移动电话241.7部、计算机69.5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0.55亿元猛增到2023年末的9229.2亿元。

(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口全覆盖。2023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9.4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7.3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1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至1100元/月,进一步拉高了“兜底”标杆,有效助力共同富裕。

数据见证辉煌,奋斗谱写华章,回顾岁月,鉴往知来,展望前程,催人奋进,金华将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的时代使命,以示范引领姿态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