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4-00212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4-10-12
文  号: 有 效 性:

砥砺前行七十五载 共筑发展新篇章——新中国成立75周年嘉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2024-10-12 17:14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时代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嘉兴不仅承载着红色基因,更在新中国75周年的历程中,以锐意进取的姿态,书写了城市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嘉兴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曲折、成就卓著。“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翻了1番,年均增长9.6%,其中工业总产值由0.6亿元增加到2.89亿元,年均递增18.4%。随后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1978年嘉兴生产总值为13.29亿元,占全省的10.7%。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跨上新台阶。1992年、2004年分别突破百亿和千亿台阶,2010年、2013年、2017年、2018年和2021年又分别突破二、三、四、五、六千亿台阶,2023年再次突破7000亿,达到7062.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0.9%,高于同期全国(9.4%)年均增速。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由1978年的460元[1]提高到2023年126851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8%;按户籍人口计算,2023年人均GDP达到187929元。按美元计算,2023年常住人口人均GDP为18001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公布的高收入国家标准。

社会财富加速积累。1949年,嘉兴财政收入仅0.2亿元,财政收入来源严重贫乏,政府财力较为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78年的2.3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102.59亿元,年均增长14.6%,其中撤地建市(1983年)以来年均增长15.1%;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3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32.02亿元,年均增长13.2%。金融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2.57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14914.02亿元,年均增长21.2%,贷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4.38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16343.40亿元,年均增长20.1%。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0.43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7610.37亿元,年均增长24.3%。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的经济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一二三”(三次产业比为49.8:33.0:17.2)转为1980年“二一三”结构(39.1:42.5:18.4),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3.4个百分点。1993年第三产业比重22.5%,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经济结构呈现“二、三、一”形态(18.4:59.1:22.5)。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市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3.5∶44.5,三产占比较200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农业从传统向现代整体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在嘉兴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79.5%,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全市强调粮食生产,使得林、牧、渔业成为发展的“短腿”,造成了肉禽蛋奶等产品的市场短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嘉兴全面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产业布局和结构持续优化、经营主体规模明显提升,品牌建设不断加强,有效构建了产销信“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型业态快速成长,农业经济总体实力持续增强,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6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1.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5%,其中撤地建市以来年均增长2.7%。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之比由1978年的76.7:0.3:22.1:0.9逐步调整为2023年的61.9:0.9:15.8:21.4。

工业从基础薄弱向嘉兴智造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嘉兴工业基础极为孱弱,工业门类相对较少,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0.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全市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新动能培育壮大,工业经济实现量变到质变,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3.91亿元猛增到2023年的3413.1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6%,其中撤地建市以来年均增长12.8%;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9.5%提高到2023年的48.3%。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051.65亿元,其中利润总额739.43亿元,利税、利润总额分别是1985年[2]的126倍和144倍;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5年的人均0.29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人均32.10万元,提升109.7倍。新世纪以来,全市工业领域在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1.9%、44.5%和21.7%,分别高于全省平均4.8、11.2和4.6个百分点,占比均居全省第2位。新产品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54.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服务业发展由弱变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在推动工业、农业经济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的同时,把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兴市”战略,推动服务业增量提质,服务业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更加突出。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2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144.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5%,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

服务业成为嘉兴经济发展新引擎。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5%,比1978年提高27.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四成,达46.8%;服务业就业人数超14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44.1%,成为吸纳就业主渠道之一;服务业税收收入达459.98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为44.0%,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全市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的22.8%提高到2023年的34.6%,提高了11.8个百分点。

三、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相继出台“人才新政”“科技新政”,集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累计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52家,高新技术企业42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436家、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国家级12家、省级1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3家(国家级17家、省级16家)。南湖实验室成功挂牌全国重点实验室,“乌镇之光”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支出由1983年的0.06亿元增至2023年的54.70亿元,年均增长18.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00年的0.55%升至2022年的3.45%,占比居全省第2位;2022年嘉兴创新指数236.2,居全省第2位。人才资源集聚。2022年,嘉兴每万从业人员人才资源数3928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14人/万人),列全省第3位;2023年跻身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第20位。

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民营经济经历初创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1997年)、巩固稳定阶段(1997年—2002年)和转型发展阶段(2003年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初步统计,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4597.72亿元,占GDP比重68.1%,占比较1992年提升30.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0年的34.4%提高到2023年的52.4%;民营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55.1%提升至2023年74%。

商品市场迅速崛起。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积极培育各种专业市场,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专业市场朝特色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生产资料为辅,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为辅的市场体系。202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实体交易市场242个,其中生产资料22个;成交额由1990年的不足12亿元壮大到2951.43亿元,年均增长18.3%。亿元市场快速发展。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市场有68个,较2005年增加33个;实现成交额2480.54亿元,单个市场平均成交额为36.48亿元,较2005年增长126%;其中10—100亿市场32个,较2005年增加22个,百亿级市场9个,较2005年增加8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4.45亿元扩大到2023年的2513.46亿元,年均增长15.1%。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零售额由2011年的104.5亿元扩大到2023年2374.20亿元,年均增长29.7%。

四、对外开放硕果累累,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加快推进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建设。嘉兴利用外资始于1985年,从桐乡前进鞋业有限公司首家引进港资35万美元开始,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嘉兴开始精心布局、全域发力,引进外资连年高位增长。200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45亿美元,是10年前的近28倍;2003—2012年,嘉兴抓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机遇期,迎来引进外资的“黄金十年”,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16.22亿美元,引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能源、电子通讯等高质量外资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党的十八大后,高质量外资集聚嘉兴,2019年省委省政府将嘉兴确定为全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2020—2022三年间嘉兴引进超亿美元产业项目199个,数量居全省第1位。嘉兴的外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在“八八战略”、五大理念的引领下,逐渐形成了有梯度、多行业、加速快、成规模的全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到2023年末,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500亿美元。

外贸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嘉兴在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行榜中高居第19位。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13.86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627.05亿美元,年均增长15.8%;其中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9.37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474.90亿美元,年均增长16.3%;进口总额从1997年的4.49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152.15亿美元,年均增长14.5%。嘉兴外贸依存度由1997年28.1%提高到2023年的62.4%,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97的19.0%上升到2023年的47.3%。出口经营主体不断壮大,2023年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8272家,比1997年增加7932家。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从产品看,2023年,全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21.02亿元和697.56亿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51.6%和20.9%,比2010年分别提高21.1个和14.1个百分点。从国别市场看,进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市场持续巩固,新兴市场增长迅速。2023年,东盟、欧盟和美国仍是前三大贸易市场,进出口分别为842.0亿元、812.9亿元和631.7亿元,分别占全市进出口比重的19.1%、18.4%和14.3%;对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615.8亿元,其中出口1185.7亿元。

五、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在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取得明显效果,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升。1982—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5%。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985年的52.2平方公里扩大到2023年的402平方公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公铁水空”联运枢纽。杭海城际铁路西延工程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高铁、沪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嘉兴机场、苏台高速二期、市域快速路等项目全面推进,鱼腥脑航道开通运行,京杭运河二通道建成通航。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129公里增至2023年的7599公里,增长56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1998年的88公里增至2023年的428公里,年均增加13.6公里。2023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1.4亿吨、居全省港口第2位,集装箱吞吐量340.4万标箱,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排名提升至75位。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至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上当时环保意识、管理要求、工艺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嘉兴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持续恶化。21世纪以来,嘉兴痛定思痛、刮骨疗毒,全面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染行业整治、重点河道清淤、水源湿地保护、排污权交易机制创新等一系列措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率先创新实施河长制,大力度推进“五水共治”、生猪养殖减量提质、“五气共治”“三改一拆”“四边绿化”和绿道建设等“组合拳”,全面打造江南水乡典范城市,嘉兴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国控、省控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保持100%,市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剔除沙尘影响),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3.6%,列入国家级宁静小区建设试点城市,入选全省首批四星级“无废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90年的9.3%提升到2023年的41.7%;公园面积由1990年的44公顷提升到2023年的2288公顷。

强化改革牵引打造最优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353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成为全国典型,获批建设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落实《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配套措施,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2023年实施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攻坚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能评环评“双评合一”、招投标“评定分离”,创新推出营业证照跨省联办,高技能产业工人培育等做法入选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最佳案例,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数保持全省前3位,营商环境评价首次进入全国地级市前10位,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六、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协调发展走在前列

城乡统筹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2004年嘉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体化发展纲领性文件,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2008年,以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启动实施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十改联动”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从户籍、交通、就业、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全面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53,远低于全国(2.39)、全省(1.86)平均水平。全市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城乡电网覆盖率、公路通村率、有线(无线)电话覆盖率均达到100%,是全国首个实现公共自行车全覆盖的地市。全市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100%;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100%。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1980年嘉兴城镇化率11.8%,至1990年达22.6%,10年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嘉兴城市化程度提高加快,城镇化率从22.6%提高到38%,10年间提升15.4个百分点。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小城市培育、新市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等工作,全市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新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2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提高35.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8和15.0个百分点。

“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三生融合”,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全市行政村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100%。以美丽乡村精品线、精品村为基础,统筹资源、集中力量进行组团式、片区化建设,打造全域美丽示范样板区、美丽经济高效转化区、共同富裕集中展示区。全市共建成和美乡村示范片区7个、美丽乡村精品线50条,101路红色旅游公交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镇60个、3A级景区村庄97个、特色精品村198个、未来乡村44个。2023年农家乐休闲农业接待游客4254.8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0.8亿元。

七、居民收入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嘉兴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升级。全社会从业人员由1982年末的189.94万人增加到2023年末的330.58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82年的“一、二、三” (70∶21∶9)调整到2023年的“二、三、一”(3.0∶52.9∶44.1)。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0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80年实际增长20.9倍;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9621元,收入水平连续二十年居全省首位,扣除价格因素,比1983年实际增长19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嘉兴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55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83年实际增长13.5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07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83年实际增长17.4倍。城乡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54.5%和50.8%分别下降至2023年的26.6%和27.1%。2023年末,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167.70万辆,平均3.33人拥有一辆。

民生事业持续推进,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2023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644.20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9%。2023年,全市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45所、学位3.1万个,初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完善就业帮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体系,城镇新增就业14.62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为2.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4亿元,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3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列全省第1位。健康嘉兴成效显著,2023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15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499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351人,注册护士24731人,医疗床位31494张。平均每千户籍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93名,每千户籍人口拥有医院床位8.36张。全年门诊病人5095万人次,住院105.04万人次。“名医到嘉”正式升级2.0版,初步实现“天天有专科、天天有名医”,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81%,高于全省、全国水平。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强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创新推出“民声一键办”,警源、访源、诉源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三治融合”模式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标志性成果,城市社区治理西山经验获全省推广,顺利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验收。

七十五载春华秋实,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各项事业迈上了崭新的台阶。展望未来,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新起点上,嘉兴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扛起新时代责任担当,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1]1978年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

[2]1985年规模以上工业口径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年及以前用市区数替代。2003年及以前为人均生活费收入。


[4]2012年及以前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3年城乡一体化改革后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