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2-01187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2-10-11
文  号: 有 效 性:

奋进新时代 建设新天堂——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杭州篇

发布时间:2022-10-11 10:07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杭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十年来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成就。杭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更加彰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扎实开局,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启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征程。

一、经济总量争先进位,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积极应对百年变局下的内外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经济总量进位至全国城市第8。杭州经济总体实力在高水平基础上持续提升,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7969亿元起步,2015年突破万亿,2021年达到18109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8位,比2012年提升2位。按可比价格计算,GDP年均增长7.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和0.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1.48%提升至1.58%,占全省比重由23.2%提升至24.6%。人均GDP达到富裕国家水平。2012-2021年,杭州以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吸引人才集聚,呈现较强的人口吸引力,常住人口从947.1万人增至1220.4万人,增量居全国城市前列,人均GDP从8.58万元提高到14.99万元,是全国、全省的1.85倍和1.33倍。人均GDP折合2.3万美元,对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达到富裕国家水平。财政收入跃升全国第5。2012-2021年,随着杭州经济实力的壮大,财政总收入从2012年的1628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4562亿元,增长18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860亿元提高到2387亿元,年均增长12.0%,由全国大中城市第8提升至第5位。2021年税收收入占比93.6%,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运行质效显著改善。企业劳动生产效能水平提高,2012-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3.28万元/人提升至24.02万元/人。企业盈利水平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772亿元提升至1428亿元,营业利润率从6.2%提升至7.4%,居同类城市前列;规模以上服务业(不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开发业,下同)利润总额从560亿元提升至2056亿元,占全省的75.2%。

二、数字经济先行领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优势鲜明。从“天堂硅谷”到“一号工程”,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杭州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引擎。2018年以来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高于同期GDP增速7.3个百分点。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905亿元,占全省的58.8%,占GDP的27.1%,比重较2018年提高4.1个百分点。大企业大集团优势凸显,2021年,数字经济领域营业收入千亿级企业达到3家,百亿级企业从2018年的13家增加到20家。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内容、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规模分别达到1615亿元、3548亿元、3933亿元。数字安防产业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云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份额亚太第一、电商平台交易量和第三方支付能力全国第一。工业经济基础巩固。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4100亿元,比2012年增长79.7%,年均增长6.7%,其中2021年增长10.6%。高端制造势头良好,规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828亿元、2062亿元和1851亿元,年均增长10.7%、11.2%和12.0%。三大行业产值突破千亿,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3013亿元、1721亿元和1472亿元。服务业新兴行业引领发展。服务业成为杭州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全省的主要支撑和转型升级走在前列的有效动力。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4166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12287亿元,为全国第7个服务业总量超万亿的城市,年均增长9.6%。服务业占GDP比重从52.3%调整为67.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五年平均达到70.6%。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稳步推进,“电子商务之都”“快递之都”享誉海内外。

三、双创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之城更加闪耀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擦亮创新活力之城名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转入创新驱动轨道。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杭州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2.92%提高到2021年的3.68%,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均居全国重点城市第6。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杭州全球排名跃升至第21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位居全国第2。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大力建设高新区(滨江)、青山湖科技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一批创新平台,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2年的1779家提升至10222家,首次超过万家。专利事业发展领先,建成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021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5万件,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杭州持续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海外人才、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企业创新增添动力。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超过80%,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从2012年的20.9%提高到2021年的44.4%。2012-2021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从38.6%、10.2%提高到44.3%、19.5%。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杭州以“州以体成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全市市场主体数量从2012年的54.8万户增至2021年的152.9万户。2012年以来累计183家企业成功上市,2021年末上市企业总量262家,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36家企业上榜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19年居全国城市第1;7家企业上榜2021《财富》世界500强,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

四、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国际大都市建设开启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全面拓展特大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城市智治,不断完善功能布局,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城市国际化深入实施。杭州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服务保障任务,成功申办并精心筹办第19届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出台《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都市目标,杭州聚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全球百强会议目的地城市,全球化城市指数位列全球第80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特大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杭州城市空间格局拓展,山水相依、湖城合璧、拥江枕河的城市轮廓加快形成。行政区划有序调整,2015年、2017年富阳、临安相继正式撤市设区,2020年对主城区优化调整,2021年,市区面积扩大至8289平方公里。城市化有序推进,城镇人口从2012年的703.7万人增至1020.3万人,城镇化率从74.3%提升至83.6%。智慧城市迭代升级。杭州系统推进数字化改革,全国首创“健康码”应用,加快新基建布局应用,率先建成全国首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累计建设5G基站2.7万个,数据中心服务器增至48万台,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和5G网络覆盖最佳城市。连续两年在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排名第2位。交通枢纽更加便捷。以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网、地铁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2021年,萧山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68条,比2012年增加124条。杭州东站2021年旅客发送量居全国第2。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6989公里,高速公路801公里,比2012年增加1242公里和251公里。轨道交通快速发展,2012年第一条轨道建成运营以来,至2022年6月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50公里,居全国城市第5,2021年客运总量8.98亿人次。

五、内外需求同步升级,双循环新格局加快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引导投资结构优化,推进出口量质齐升,加快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消费升级不断推进。杭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3038亿元增至2021年6744亿元,年均增长9.3%。消费新业态、新产品蓬勃兴起,共享经济、电商网购、城市商业综合体、新零售等经营业态不断涌现,限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重由不足5%提升至2021年的38.1%,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近三年年均分别增长56.6%、101.3%和35.8%。产业投资动力增强。投资项目稳步推进,2013-2021年,杭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6%,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4.0%。2020年以来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2021年增长15.2%,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72.9%,医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60.3%。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杭州建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获批成立。2021年,全市出口4647亿元,比2012年增长78.4%,年均增长6.6%,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2.01%提高至2.14%;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83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79.6%,年均增长12.1%。利用外资增质提效,2012年以来累计利用外资658亿美元。2021年末,全市共有128家世界500强在杭投资225个项目。

六、城市文脉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相得益彰,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文化事业成果丰硕。大运河(2014年)、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相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成为全国少有的“三世遗”城市。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落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有序推进。2021年,全市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8项,博物馆、纪念馆8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文化产业态势良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近五年年均增长14.4%,202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460亿元,占GDP的13.6%。拥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西湖之春”艺术节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七、幸福城市成色更足,共同富裕愿景可期可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均衡性较好。2021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92元,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和第2位,2013-2021年均增长8.0%和10.8%。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20∶1缩小至1.75∶1,低于全国(2.50)、全省(1.94)比值,是全国城乡发展较为均衡的城市之一。社会保障网络越织越密。加快构建更趋优质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社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分别达到881万人和1127万人,2013-2021年均增长4.2%和3.8%。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2年的525元提高到2021年的1102元。公共服务提质扩面。2012-2021年,杭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7.8%提高到70.7%,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从72.6%提高到92.1%。2021年末拥有医疗病床9.1万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2万人,比2012年增加4.1万张和7.0万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由2012年的2167个增至3154个。

八、美丽杭州持续迭代,生态文明之都独具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打造诗意栖居的人间天堂,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美丽杭州精彩蝶变。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绿色成为杭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2016年,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十三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4%,2021年下降0.9%。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全市新增绿地面积54.2平方公里;建成白马湖公园、丰收湖公园、云栖公园等4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300余处。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6.9%,持续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市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开展雾霾天气综合治理,2012年起PM2.5监测网络建设运行,PM2.5年均浓度由64.6ug/m3降至2021年的28.2ug/m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至321天。

十年奋进跨越,杭州站上发展新起点。在新的征程上,杭州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牢把握举办亚运会、建设大都市、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在“两个先行”中展现头雁风采,向着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阔步前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