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1-21163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1-07-02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台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1-07-02 09:29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也是台州开启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设、走深走实“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的关键之年。回望百年来路,党领导台州人民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迎来了万紫千红,经济社会加快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伟大成就,“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更加彰显魅力。

一、发展历程

从大陈岛上的铮铮誓言,到不忘初心的接续垦荒;从贫困落后的边隅小城,到改革开放的一方热土;从百废待兴的扬帆起航,到百业兴旺的乘风破浪,百年来,台州以挺立潮头的姿态,始终敢为人先,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奋进崛起之路。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

历史上的台州一直是浙江的贫困地区,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交通闭塞。鸦片战争以来,长期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糠菜半年粮,年年闹饥荒,身无御寒衣,路有冻死骨”就是当时台州经济和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台州各地广大青年学生涌上街头,走向群众,召开救国大会,成立救国协会,劝用国货,抵制和焚烧日货,使沉寂的台州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迅速觉醒。1924年春,宣侠父在海门葭沚的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内成立了台州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自此,英雄的台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废墟上,获得新生的台州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创业。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对私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台州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出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1958-1965年,台州和全国一样,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出现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台州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损失。1963-1965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农业生产才得以恢复增长。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台州遭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政治挫折和经济损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市场商品匮乏,产业结构失衡,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受到严重摧残,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台州没有任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台州历经“海防前线”15年,此时战备、支前任务压倒一切,经济发展缓慢、举步维艰。同时,台州又是国家“投资短线”,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边缘地带,鲜有国家重点投资。1953-1978年,台州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5.3%,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经济上的长期落后,使台州在省内的地位受到影响。1954年和1958年,台州专区曾经两度被撤销。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台州地委、行署领导全市人民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台州经济社会发展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台州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1982年,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温岭诞生。1984年,台州地委明确予以支持并允许注册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两水一加”“两建一出”的发展,为台州的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台州上下形成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不商不活的共识。在制度红利释放下,以及内源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进下,乡镇工业率先起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初具规模,产业有了一定的集群。同时,专业市场应运而生,工贸互动、良性发展,尤其是外贸的开放为台州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台州经济发展更是迅速。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随着我国加入WTO,台州抢抓发展机遇,形成了新一轮经济高增长周期。

2002年12月21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台州考察,高瞻远瞩地提出“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再创新辉煌”的历史课题。台州把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作为首要历史任务,谋篇布局,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持续保持强劲势头,迅速跻身于沿海发达城市行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民营主导+政府推动”的“台州现象”。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就业的主力渠道。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台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不断掀起苦干实干的工作热潮,取得“三大历史任务”的历史性突破,开启了千亿级产业培育、科技新长征、大湾区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等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汽车产业迈入千亿级行列,涌现出一大批以吉利集团李书福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小微金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区域金融生态持续优化。现代化湾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省级台州湾新区成立。沿海高速、内环快速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历史跨越,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市区一体化取得突破,中央商务区、“一江两岸”等区块初展新貌。“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丰硕,“无证明城市”率先创成,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创”、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五连创”。2020年,全市GDP跃上5000亿元台阶,达到5262.7亿元,人均GDP为79889元。

二、主要成就

(一)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经济结构愈益合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台州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极为薄弱的工商业支撑,工业门类极少,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生产,三次产业比例为75.7∶6.1∶18.2。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台州产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第一产业比重依然很大,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46.8∶29.9∶23.3。改革开放之后,在政策的引领和鼓励下,全市经济增长从原先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推动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转变。1987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6.4∶39.6∶24.0,形成“二一三”产业结构。此后,随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产比重不断上升,二产比重保持稳步发展,一产比重逐渐下降。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6.2∶46.2∶47.6,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2020年,台州三次产业结构为5.6∶43.7∶50.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占比7.0个百分点,现代化产业格局形成。

(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振兴迈出大步

新中国成立前,台州农业靠天吃饭,十涝九旱,农村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使台州农民生产热情高涨。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阻,农业经济止步不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农业发展才再次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州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多种经营和效益型转变,实现从单纯的主抓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49年的74.4∶8.4∶8.6∶8.6转变为2020年的32.6∶1.3∶6.0∶58.8,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向高效经济作物延伸。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79.6∶20.4调整为2020年的42.7∶57.3,形成了柑橘、杨梅、枇杷等特色产业。渔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三门青蟹、大陈黄鱼等高效名特优水产品品牌。202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49.0万吨,渔业总产值308.9亿元。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抗灾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末,全市共建成大小水库348座,总库容19.0亿立方米,建成堤防841.5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3.3千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20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0.6万千瓦。

(三)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引导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台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台州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打破长期以来经济类型单一的局面,台州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900.5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4.3%,占GDP比重达到36.1%,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26家,增加值1206.3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重工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4.0∶66.0。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2.1%、50.6%和24.9%,智造工业正成为拉动台州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引擎。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台州工业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品牌。随着产业不断集聚,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台州逐渐成为全国汽摩配、阀门水暖、缝纫机、塑料模具、工艺品等6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基地、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纫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水泵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工艺品之都等称号。

目前,台州正全面对标工业4.0制造体系,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重点培育支撑台州长远发展的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模具与塑料、医药医化、智能马桶、缝制设备、泵与电机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全面实施“456”先进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力争到2030年,基本形成汽车、医药健康、智能缝制设备、高端模具等4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泵与电机、航空航天、智能家居、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5个国家级先进产业集群,轨道交通、时尚休闲、新型橡塑、水暖阀门、新能源电动车、绿色化工等6个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四)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内外贸易融合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台州商业凋零、物资匮乏、市场混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消费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化的推进,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2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669.7亿元,自1949年以来年均增长11.6%,增速比GDP高1.8个百分点。商贸、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通过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商品交易日渐兴旺,流通规模逐步扩大,消费市场格局不断完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网络。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6.1亿元,是1949年的7356.7倍。商品交易市场的软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昔日简易的交易市场正逐渐被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综合体、商场、超市、专卖店、连锁店和电子商务所代替。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末,全市在册市场主体69.5万家,其中,企业21.9万家;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57家,年成交额1278.9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33家。各种会展汇集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增强台州商品市场的辐射能力。中国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日用品交易会、中国塑料交易会等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重要展会。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1104.7亿元,累计创设淘宝镇50个、淘宝村298个、电商产业园23个,活跃网络零售网店4.8万家。

台州外贸起步晚,但发展较快。自1980年国家批准在台州建立出口商品综合基地以来,全市广大企业紧紧抓住外贸机制改革、国家下放出口经营权的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专业外贸公司、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竞相发展的外贸进出口格局。近年来,台州加快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先后获批省级台州湾新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台州港口岸全境扩大开放等。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98.5亿元,相当于GDP总额的36.1%。其中,出口1760.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0%,占全国比重为9.8‰,出口商品销往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台州正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和经济体系,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合保税区,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双循环”节点城市。

(五)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台州城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之后,全市城乡建设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撤地建市以后,随着台州市区融合发展、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全市域统筹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撤地建市时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2020年的150.6平方公里,扩大3.3倍,全市建成区面积318.6平方公里。在城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州市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培育中心镇,合理规划中心村,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布局更趋合理。2020年末,全市城镇化率为62.0%。

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彻底改变过去“台州到,汽车跳”的局面。2020年末,全市公路里程(含村道)13239.0公里,约是1949年的66倍,其中,高速公路500.0公里;全年公路发送旅客由1952年的39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5076万人次,增长129倍。铁路建设发展迅猛,2009年9月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圆了台州人民百年的铁路梦,大大改善了台州的交通区位条件。全域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台州正加快打造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杭绍台高速台州段、台金高速东延市区连接线、路泽太高架一期建成通车,金台铁路建成通车,杭绍台铁路、台州中心站将于2021年底前投用,台州正迈入浙江省“1小时”经济圈。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水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台州港货物吞吐量由1999年的1134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5090.9万吨。民航线路从无到有、不断扩充,2020年末,台州民航站开通民用航空航线22条,通航城市17个;全年民航旅客吞吐量达108.7万人,是2000年的9倍;台州机场改扩建、台州湾通用机场等项目开工建设,三门县实现水上飞机首飞。2020年,全市旅客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30.6亿人公里和1797.0亿吨公里,是1952年的126倍和6270倍。

台州的通信从弱小走向强大,通信业飞速前进。2020年,邮电业务收入达89.25亿元。2020年末,全市分别拥有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261.2万户和753.5万户,实现互联网全覆盖,迈进了互联网+的时代。

(六)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台州教育事业十分落后,群众受教育水平极低,文盲和半文盲人数占绝大多数。改革开放以后,台州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施行教育兴市,教育普及率、优质教育水平均大幅提升,目前全域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2020年,全市有幼儿园1026所,在园幼儿19.3万人,在园幼儿数是1978年的23倍;普通小学367所,普通小学在校生42.6万人,在校生数是1949年的4.4倍;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学校277所,在校生31.3万人,在校生是1949年的44.5倍;初升高比例99.15%。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39955人,是1978年的96.7倍;成人高校在校学生36160人,是1979年的268倍。台州学院申硕升格创一流加快步伐,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列入国家试点。

科学技术事业从几乎是空白到建设创新台州。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打破了阻碍科技事业发展的壁垒,台州科技发展迎来黄金时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2020年末,全市共有省级企业研究院139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35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18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566家。众创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88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6家。202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3482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401件,分别是1990年的600倍和4401倍;实现技术交易额达61.4亿元。

大力着手文化事业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台州文化事业进入一个日趋繁荣的新阶段,改变了台州“城市新、文化缺”的窘态,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和提升。大陈岛垦荒精神,逐渐内化于台州人民群众的城市精神、普遍意识,市民广场、市体育中心、和合公园、市博物馆、市科技馆等一大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2020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53个;自办广播节目10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183.5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全市共建有农村文化礼堂2304家,和合书吧98家;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省级106项,市级341项。

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城乡医疗卫生网络逐步健全。健康台州加快建设,2020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跃居全省优秀,县域医共体建设高效推进,被列为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获批全国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62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1594张,卫生技术人员49445人,分别是1978年的5.9倍、6.6倍和7.1倍,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七)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阔步走向全面小康

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598元,是1978年的201.3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8元,是1978年的268.2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往城乡居民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已经改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后,改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131元,是1990年的24.5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001元,是2003年的5.1倍。用于食品支出的消费不断下降,居住、教育、文化、旅游、娱乐、医疗保障等方面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档次显著提高,各类高档消费品逐步走向城乡居民生活,电脑、空调、手机等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家用汽车也逐渐普及。2020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分别为69和51辆。城乡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台州城乡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51.9平方米和59.7平方米。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接续奋斗、勇开新局,加快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台州市统计局综合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