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1-21125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1-06-25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25 09:57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1921年,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航程,一百年风雨征程,从一艘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100年来,作为红船起航地,嘉兴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破旧立新,开拓进取,把千村薜荔,万户萧疏、百业凋敝的旧嘉兴,建设成和谐秀美、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新嘉兴,取得了翻天覆地经济成就。

一、奋进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受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腐败政治和战争破坏,嘉兴经济凋零、民不聊生,“鱼米之乡”逢兴年旺景百姓才得以果腹,海塘荒废、水利失修,稍微天灾农业便屡屡歉收,百姓以树皮、观音土充饥,逃荒者更不计其数,加之苛捐杂税沉重,工商业发展步履维艰,经济发展迟缓,百业凋敝,一片萧瑟。据嘉兴市志记载:1920年代,嘉兴、海宁等陆续兴建一批碾米厂、纺织厂、缫丝及绢纺厂、造纸厂、袜厂,现代工业渐具规模,1930年代,嘉兴、平湖、海宁三县有工业企业400家,嘉善县有700多座窑厂。到1949年,嘉兴仅有嘉兴民丰纸厂、海宁制丝一厂、嘉兴绢纺厂等老厂,风雨飘摇,勉强维持,全市工业总产值为813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0.5%,其中轻工业比重为94.7%。

新中国成立以后,嘉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1952年开始,实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 1949年的3.97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8.27亿元,年均增长9.6%。人民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1961年的3年自然灾害,社会生产遭到破坏,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95亿元,仅比1957年增长8.3%。

1963—1965年,嘉兴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城乡经济迅速得到恢复。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12.0亿元,与1962年相比,年均增长10.3%,粮食、油菜籽、蚕茧、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和大部分工业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了正轨。

“文化大革命”期间,嘉兴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农业停滞不前,许多工厂停产,经济发展极为缓慢。196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仅增长2.8%,其中1967、1974、1975年 3年出现负增长。粮食产量有5年减产,油菜籽、蚕茧、水产品等生产不稳、大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徘徊不前,甚至减少,社会产品严重短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从此,嘉兴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79年开始,嘉兴遵照中央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着重加快农业、轻纺、建材工业的发展,实现嘉兴经济全面振兴。嘉兴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3.29亿元增长至1983年的23.27亿元,增长58.8%,年均增长9.7%。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贸易流通加速恢复。1983年,全市零售商业网点8499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2.18倍,年均增长 16.9%。

1983年嘉兴撤地建市,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和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984年、1985年嘉兴GDP增长率分别达23.4%、21.7%。1986—1988嘉兴GDP年均增长率为12.1%,产业结构大幅调整,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改革举措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嘉兴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嘉兴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8.1%和27.0%,1993年进一步提高到25.8%和42.3%,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纪录。个私经济的飞跃发展成为耀眼的亮点,全市个私工业产值由1991年的9.6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814.72亿元,年均增长63.7%,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7.1%。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嘉兴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3年,“八八战略”的提出,确立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并在红船起航的嘉禾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了累累硕果。2003-2012年,嘉兴GDP年均增长12.8%。其中对外贸易表现尤为突出,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2.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嘉兴坚持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辉煌的成就

10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南湖重要讲话精神和“八八战略”为指引,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勇猛精进,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1.经济总量突破5500亿元。嘉兴GDP先后于2013年、2017年、2018年跃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2020年达5509.52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99亿美元),占全省的份额为8.5%,居设区市第5位。

2.财政收入跨入千亿门槛。嘉兴财政实力不断提升,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的416亿元提升至2020的1003.07亿元,跨入千亿门槛,年均增长1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1年的226.4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98.8亿元,年均增长1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3.存贷款双破万亿大关。金融实力显著增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连跨千亿关口,由2011年末的4075.18亿元增加到2020年末的10489.04亿元,年均增长1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贷款余额由2011年末的3038.69亿元增加到2020年末的10026.16亿元,年均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11年末的1870.56亿元增加到2020年末的4827.26亿元,年均增长11.1%,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二)经济结构优化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4.9∶57.4∶37.7调整为2020年的2.3∶51.9∶45.8。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粮食、蔬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97.5万吨、266.1万吨、16.7万吨,总体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大力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生猪存栏持续较快恢复,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分别为27.2万头和2.19万头,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15.2%、98.0%。农业产业现代化初显成效,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乡村数据仓、数字农业工厂、“网上农博”等农业“新基建”持续推进,全市4964家规模生产主体全部纳入监控主体信息库,实现农作物生产可控、安全可视、线上监管;实现农资全程数字化监管,落实农药实名制购买率100%。

2.工业升级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大力实施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以“亩均论英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新动能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新兴产业亮点纷呈,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推进。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踏入万亿级,为10327.8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5%,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31.9万元。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9.5%、38.0%、45.2%和64.8%,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3.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服务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018.2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524.25亿元,年均增长8.3%,对同期GDP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50%,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20年,服务业税收收入543.34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4.8%,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9年,服务业就业人数135.5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3%,是吸纳就业主渠道之一。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243.8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90.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时期GDP(7.4%)和服务业增加值(8.3%)的平均增长水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9.7%提高到2020年的31.3%,提高21.6个百分点。

(三)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对外开放进一步走深走实,形成了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进出口规模首破3000亿元。2020年,嘉兴在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行榜中高居第24位,比2011年提升3位。进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284.84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441.2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192.72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328.31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优化,2020年,全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28.11亿元和343.36亿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5.2%和15.1%,比2011年分别提高13.5和9.1个百分点。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市场持续巩固,新兴市场不断拓展。2020年,对美国、欧盟等出口524.2亿元和432.5亿元,占出口总额的23.1%和1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699.7亿元,占出口总额的30.8%。

2.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加快建设。加快推进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引进外资项目344个,实际使用外资26.47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的比重从2011年的14.7%提升至16.8%。引进总投资(增资)超亿美元产业项目59个,数量位居全省第1位,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1个。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加快复制自贸区试点经验,嘉兴综合保税区能级持续提升,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现跨境网络零售出口23.2亿元,增长74.4%,增速全省第2位。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额22.5亿美元,居全省第3位。

(四)协调发展走在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1.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的16707元和31520元分别增加至2020年的39801元和64124元,年均增长10.1%和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十七年居全省首位。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1年的1.89收窄至2020年的1.61,显著低于全国(2.6)、全省(1.96)平均水平。

2.民生事业全面改善。嘉兴不断加大民生支出,民生持续改善。2020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556.7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2%。初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1%。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2020年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7.26%。居住条件持续改善,2020年末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2.47平方米和73.46平方米,比2011年提高6.86平方米和2.10平方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167.2万人和146.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340.59万人和423.53万人。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100%,镇初保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受益率100%。

3.“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嘉兴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聚焦一村一品、一线一韵,形成一个镇一个设计师一个运营团队的“1+1+1”实施模式,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3个、示范镇36个、3A级景区村庄62个、特色精品村117个。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村党建深度融合,2020年打造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精品线7条,涉及43个村,总长度199公里,总投资14.5亿元。注重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家特色小吃等新产业新业态。2020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110亿元,农家乐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3407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5.59亿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以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和建设“五彩嘉兴”为主线,推进文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于2012年突破100亿元,2016年突破200亿元,2019年增至280.14亿元,年均增长12.5%,占GDP比重从3.6%提升至5.2%。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2020年,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8家,文化馆8个,文化站72个,博物馆36个,农村文化礼堂791家。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均达100%,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均达100%,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全覆盖。文化数字化取得新成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通过智慧文旅综合管控平台,对接第三方客流数据源、高速卡口车流等数据,实现全市4A级以上景区和县级图书馆客流全监控,构建大数据样本,形成全市文旅数据自主资产。

2.教育事业进入崭新发展阶段。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建设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新(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19所,项目投资109.35亿元,其中新(改扩)建义务教育段学校81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共新增学位数7.67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0%,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普及率99.9%。创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97.9%,有9所义务段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全市小学教育优质均衡系数为0.276,初中0.324,均超过省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数要求。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高校10所,在校生11.50万人,其中全日制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5.41万人。

3.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率先实施“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试点,实现省级体育强市、体育强县(市、区)、体育强镇(街道)和小康体育村四级创强“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全民健身公益大培训,年均受益人群超10万人次。体育设施持续完善,建成177个专项场地,实施“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400个,新建市级“美丽乡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57个,建成生态绿道1105.2公里。各县(市、区)均建有达标的体育场(馆)、游泳馆(池),各镇实现文体活动中心或健身中心全覆盖,全市公共体育场馆、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有序开放。体育赛事能级提升,成功举办嘉兴国际马拉松、世界女子大金属球锦标赛、世界斯诺克巡回赛、亚洲赛艇锦标赛、亚洲田径大奖赛、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等国际性赛事。

4.健康嘉兴扎实推进。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的城市医联体2个、县级医院为核心的县域医联体18个及专科联盟13个,与长三角地区54家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建8个院士工作站、41个联合诊疗中心、600多个专家专病门诊,初步建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19家,比2015年增加308家。全市共有医疗床位29133张,比2015年增加5919张;卫生技术人员39710人,比2015年增加10090人。每千人医生数和每千人床位数分别为4.17人和7.93张,分别比2015年增加1.36人和1.29张。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82.82岁,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2‰。

(六)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环保、城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城市能级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1.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以“枢纽嘉兴”为抓手,持续加大相关投入,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三纵三横三连”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老火车站改造、有轨电车、快速路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额4093.26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225.56平方公里扩大到2020年的381.98平方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2011年的7578公里增至2020年的827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2011年的347.87公里增至2020年的41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达211.39公里,居省内各市首位。

2.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转变。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2020年,全市国控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零增长”。市控断面地表水三类水占比91.8%,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首次同时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治水“大禹鼎”。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明显上升,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85.46分,较上一年提升2.37分,提升分值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总得分和全省排名连续三年实现“双提升”。

3.持续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次”事项100%全覆盖,在全省首创“无差别全科受理”。着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在《第十届(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嘉兴跻身全国前20强,排名地市级第5名,荣获“数磐强基领先奖”。2020年,全市5G基站累计建成5361个,累计入网开通4500个,累计开通率83.94%,5G覆盖密度居全省首位。扎实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三微”治理、“三源”共治、“三治”融合,率先实现县级矛调中心全覆盖。平安嘉兴建设荣获“十五连冠”,获得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一百年的沧桑巨变,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嘉兴今天的辉煌。忆往昔感慨万千,看今朝精神振奋,瞻未来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船畔的嘉兴儿女一定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具有嘉兴辨识度的“七张金名片”,实现千年禾城的蝶变跃升、跨越发展。

(嘉兴市统计局综合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