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1-21117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1-06-23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23 16:04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宁波人民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四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谱写了一幅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人民生活大踏步前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保障全方位改善的壮美画卷!

一、发展历程

在清朝晚期上海港崛起以前,宁波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交往的最大港口,经济结构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1887年,宁波第一家近代工厂(通久源轧花厂)成立。1921年末,宁波共有39家近代工厂,资本约二百三十万银元,工人五千余人,领域涉及棉纺针织业、食品加工业、机器修理业、公用交通业、日用品工业。然而,由于当时时局的动荡以及帝国主义资本、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宁波民族工业举步维艰,人民生活困苦。

1925年,在中共上海地委领导下,中共宁波支部成立;翌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成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宁波地方组织在浙东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浙东抗日武装开展了四年多的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三北、四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奋战在四明山区、三北平原,给国民党后方以沉重打击。在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下,经过长达2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5月25日,宁波人民终于迎来了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宁波人民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使宁波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宁波地委、市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胜利完成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宁波市委领导下,宁波合理调整和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轻工业,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加快发展民生事业,使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1980年,市第五次党代会首次提出要把宁波市建成现代化的港口城市。1984年,宁波被确定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7年,宁波被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88年,宁波被批准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1992年,宁波市委领导全市人民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1994年,宁波被批准为副省级城市。进入新世纪以来,宁波市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相继提出了“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部署,加快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新发展理念和“八八战略”在宁波的生动实践,深入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走出一条切合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港口城市发展道路。

二、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宁波市生产总值1949年仅为2.16亿元,1970年突破10亿元,1988年突破100亿元,1999年突破1000亿元,2018年突破1万亿元,2020年达12409亿元,居全国内地城市第12位,1950-2020年名义年均增长13.0%。2020年,宁波市GDP占全省的19.2%,比1949年提高4.8个百分点;仅用全国0.1%左右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国1.22%的GDP。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从1949年的86元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203067元,名义年均增长11.6%。2020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3261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9226美元,已达到世界银行最新国别收入分组标准高收入经济体水平的1.5倍左右。

城市软实力同步增强。自2005年宁波市第一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起,至2020年已夺得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2003年以来,宁波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城市等,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三大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迈入高水平全面小康

财政收入持续提升。宁波市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4.97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2835.6亿元,年均增长1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64.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10.8亿元,年均增长17.1%。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2020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1552.7亿元,是1978年的599.5倍,年均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从2000年的2803家增长至2020年的8404家,年均增长5.6%。

人民群众生活从贫困到普遍富裕。1978年,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06元。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8元,为全国的1.5倍,是1978年的222.2倍,名义年均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32元,为全国的2.3倍,是1980年的176.3倍,名义年均增长13.8%。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702元,较1978年的299元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481元,较1980年的183元年均增长12.9%。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经济的重头是农业,第一产业比重高达74.1%。经过七十余年的经济建设,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第二产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担当着宁波经济发展主引擎角色,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重由1949年的74.1: 9.7: 16.2发展为2020年的2.7:45.9:51.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业已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农业发展实现从传统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进而向绿色都市农业发展、从集体经营向家庭承包经营进而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转变。2020年末,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5家,现代农业庄园27个。2020年,宁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6亿元,是1949年的166.6倍。

宁波工业实现从“三根半烟囱”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工业小市到工业大市、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基本形成以临港重化工业为龙头、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体系。近几年来,宁波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临港工业加快向“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速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2020年,宁波工业增加值5045.6亿元,比1978年名义年均增长16.4%。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日益突出。2020年,宁波服务业增加值为6376.4亿元,比1949年名义年均增长14.8%,占GDP的比重提高35.2个百分点。金融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167和25052亿元,比1949年年均分别增长23.4%和3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从1949年的1.07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4238.3亿元,名义年均增长12.4%。旅游业蓬勃发展。2019年,国内外游客突破1.4亿人次,是2010年的3倍;旅游总收入2330.9亿元,是2010年的3.6倍。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宁波市举办各类会展项目329个,比2007年增长59.8%。2020年,获“中国会展十大会展名城”和“中国最佳会展目的地城市”等荣誉称号,在国内确立了“会展名城”的地位。

(四)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项目极少落户宁波,科技基础极为薄弱。1958年,建立第一家专业科研机构——宁波市工业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建成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院所。1988年,引进第一家国字号研究机构;2004年,引进共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2020年,引进建设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院3家,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达71家,其中6家成为首批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宁波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从2010年的1.66%上升到2020年的2.85%。2020年,财政科技支出112.6亿元,是2010年的5.1倍,年均增长17.6%;发明专利授权量5340件,是2010年的4.4倍。2018年,宁波市成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8年以来签约引进的2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已集聚创新人才近1700名,建立高能级研发平台23个,产出创新成果260余项,孵化高科技企业51家。

创新主体不断增加。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2016-2020年平均每年培育2000家创新型初创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末,累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3102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381家、省级众创空间6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国家级孵化器12家。人才规模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末,人才总量达285.5万人,是2010年的3.1倍。其中,海外人才总量达1.8万人,博士总量9265人,高技能人才55.1万人。

(五)“硬核力量”不断彰显,全球一流枢纽港屹立东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港仅是年货物吞吐量4万吨的内河小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宁波港从仅有4个千吨级破旧浮码头的区域性内河小港成长为综合性的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3年改变中国港口面貌”的指示精神,有着千年历史的宁波港开始建设镇海港区,实现了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的第一次历史性跨越。1989年,随着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宁波港进入高速发展期。2015年9月,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2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1.7亿吨,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2635.1万标箱,超越深圳港,跃居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872.2万标箱,第三大集装箱港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港口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宁波舟山港已经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成为全国超大型船舶最大集散港,截至2020年末共拥有集装箱航线260条,其中远洋干线115条,近洋支线93条,内支线20条,内贸线32条。海铁联运业务从2011年的4.7万标箱增至2020年的100.5万标箱,年均增长44.0%。世界前三十位船公司均在宁波舟山港开展业务。

(六)对外开放纵深拓展,国际交流日益深化

自1984年起,国家先后批准宁波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较大的市,相继设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9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自营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029万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412.8亿美元,超越广州,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排第2,名义年均增长31.4%。其中,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389万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924.5亿美元,名义年均增长33.3%。2020年,出口占全国比重达3.57%。

利用外资节节攀高。宁波实际利用外资从1980年的5万美元增至2020年的24.7亿美元,年均增长31.0%。截至2020年末,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67家在宁波投资兴办147个项目。

“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境外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步向物产服务、文化交流等领域发展,宁波境外核准中方投资额从1990年的30万美元发展至2020年的24.8亿美元,年均增长35.1%。国际交流日益深化。与日本长冈京市等14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等52个城市结为友好交流关系城市。与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20年贸易额超2764.2亿元。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文化事业如火如荼。近年来,宁波大剧院、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文化广场、宁波城市展览馆等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2020年底,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主要国有博物馆16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0项。202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98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0%。

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教育公平深入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教育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全民文化素质低下,绝大多数为文盲和半文盲。经过70余年的奋斗,全市已全面普及九年制业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段28.8万名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2020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96所,在校学生总数141.8万人(是1949年的9.6倍),其中在甬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学生17.7万人。

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高。1949年,宁波只有15家医院,病床556张,卫技人员927名。202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07家,其中医院195家,分别是2010年的2.0倍和1.8倍。按户籍人口计算,每千人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含助理)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从2010年的4.5张、7.5人、3.0人和2.6人提高到2020年的7.2张、12.9人、5.2人和5.6人。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实现基本医疗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20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87.4、451.3、318.4、415.6和422.1万人。累计发行社保卡995.3万张,社保卡金融账户激活率达到75.3%,实现社保卡医保就医结算市域和省域范围“一卡通”。

(八)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1990年,宁波制定首个环境保护计划《宁波市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近些年来,宁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实施蓝天保卫行动、五水共治行动和清废净土行动,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县控以上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38个乡镇(街道)、7个功能区成功创建“污水零直排区”。2020年,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86.3%,比2013年提高50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效明显。 2018年末,宁波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完整分类处置设施的城市。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清运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2020年,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2.9%,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20年末,全市已有80%的区县(市)创建成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区县(市)。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严格按照国家节能降耗控制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关停一批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优化用能结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明显加快。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与2010年相比,2019年宁波煤炭消费占比下降11.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利用上升5.0个百分点,达到6.6%。2010-2020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9%。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100年沐风栉雨,100年光辉历程!回看宁波建党百年发展,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使命担当,确保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取得良好开局,继续开创属于宁波的发展新局面。

宁波市统计局综合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