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1-21090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1-06-21
文  号: 有 效 性:

社会建设跨越发展 公共服务均衡普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21 09:08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浙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会建设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经过百年不懈努力,砥砺奋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发展成就灿烂辉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呈现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新局面,不断开创社会发展新篇章。

一、发展历程

(一)社会事业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1949年前)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浙江在党的领导下开始革命新征程,经历大革命,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战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腐朽、帝国主义的掠夺和连年战火的燎扰,经济基础遭受严重破坏,社会事业建设停滞不前,人们颠沛流离,生灵涂炭,物质匮乏、疾病横行,平均预期寿命约35岁。

(二)社会事业由萌芽停滞转为恢复发展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得到重视。1956年召开党的八大指明了社会发展方向,指出当前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浙江也由此开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但随后又经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停滞后逐渐恢复发展。这一时期,社会事业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仍取得了巨大成就。

教育文化素质快速提升。1949年浙江全民文化素质低下,文盲人口约占80%,各类学校1.65万所,在校学生数90.6万人,仅占总人口数4.3%。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到1978年,小学和中学数分别为4.45万所和4097所,比1949年分别增加2.82万所和3908所,增长1.7和20.7倍。小学和中学在校学生数为50.1和21.7万人,分别增长5和39倍。全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由1949年20%左右提高到1978年97.4%,在校生年巩固率94.2%,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高等教育学校数由1949年4所增加到1978年20所,在校学生由3394人增加到2.42万人,增长6.1倍。中等专业学校由41所增加到73所,在校学生数增长2.4倍。这一时期,全省还有工农教育、业余教育等对干部、职工、农民和市民进行扫盲提高活动。与此同时,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五七学校等进行短班和长班的相关培训,全省教育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卫生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设施匮乏,健康水平低下,浙江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8岁。当时全省卫生医疗机构仅288家,其中医院201家,门诊部(所)76家,专科防治所(站)2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1万人,以中医为主,西医仅3415人。到1978年,全省卫生医疗机构达到6939家,其中医院3512家,门诊部(所)3176家,专科防治所(站)21家,分别增长23.1、16.5、40.8和9.5倍,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站)分别为86和52家,经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09万人,其中西医6.75万人,占83.01%,比1949年分别增长4和18.8倍,西医占比提高了61.8个百分点。每万人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0.14个增长到1978年1.85个,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7.7人增加到1978年21.6人,分别增长13.2和2.8倍。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诞生,浙江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先后经历调整完善阶段、停滞不前阶段和恢复调整阶段。到1978年,全省实行各项保险福利制度职工281.6万人,社会劳动者1795万人,保险福利费用16246万元,其中五保对象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年标准分别为70元和93元。医疗费用总额7550万人,人均医疗费38.9元/人。

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个组成部分,浙江体育事业规模由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体育活动性质和地位发生根本变化。自1974年我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以来,浙江每届都有运动员参赛,人数一届比一届多,成绩也一届比一届好。1949年至1977年的28年中,浙江在竞技体育中共获27个全国冠军,但没有亚洲冠军更没有世界冠军。1978年前,全省体育场馆只有3382个,群众体育锻炼场地缺乏。

(三)社会事业由恢复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8—201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浙江社会事业建设在经受“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后逐步走向正轨,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社会事业建设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社会事业实现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

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1985年,浙江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初等教育成果基础上,有步骤地普及初中教育。至1989年,浙江所有县(市、区)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性任务。1992年确立“科教兴省”发展战略。1997年浙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成为江苏、广东之后全国第3个通过国家验收省份。中等教育结构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趋于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开始形成。1998年,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成为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重点大学之一。2002年出台建设教育强省决定后,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制定《浙江省学前儿童入园管理办法》,启动“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同年在全国省区中率先实施基本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2006年在全省范围内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至2012年,浙江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普及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并巩固两大跨越:一是全面实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跨越。二是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跨越,并跨入普及化阶段。全省义务教育中小学5433所,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为99.99%,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9%。普通高等学校105所,普通高考录取率8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9.5%,形成全省设区市“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等学校设置格局。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全省独立设置成人高校9所,另有75所普通高校举办成人学历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由1979年的4.7提升至2010年的 8.8年。

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1980年以来,浙江开始围绕国家提出“初级卫生保健”计划,开展以卫生改水改厕、传染病防治和预联接种为重点的预防保健工作。1986年召开全省中医中药大会,1997年颁布《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中医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起省政府出台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04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全面建设“卫生强省”战略目标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2010年创新推出浙江健康导航平台,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统一的公益性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浙江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这一时期浙江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综合服务水平逐步增强,城乡卫生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2012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3.0万个,床位数21.3万个,其中医院床位数18.1万个,分别比1978年增长3.4、2.5和2.2倍。每千人口床位数(按户籍人口计算,以下同)比1978年增加2.93张,增长1.9倍。卫生人员39.9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99万人,注册护士12.1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31.9、9.7和11.0万人,增长23.8、2.1和9.6倍。每千人口卫技人员6.85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2.71和2.53人,比1978年增加4.69、1.84和2.23人,增长12.5、2.1和7.4倍。城乡社区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622个,乡镇卫生院1144个,村卫生室1.3万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9个,卫生监督所100个,妇幼保健机构86个。重大疾病防控有效,法定传染发病率209.14/10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由1978年25%提高到95%以上,计划免疫成果大幅提升。大力开展城乡爱国卫生创建工作,农村改水受益率97.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3.9%,卫生厕所普及率91.5%。平均预期寿命达77.5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78年48/10万下降到4.01/10万,婴儿死亡率从70年代31.97‰下降到4.68‰,妇幼卫生工作全国领先。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1978年以来,我省社会保障工作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龙头,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建立健全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984年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制度,1986年建立企业职工失业保险,1987年开展社区服务工作。1989年起开展生育保险制度改革,修订《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1992年,出台《浙江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开展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等一系列措施,养老保险逐步开始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和个人相结合模式过渡。1995年出台《浙江省职工失业保险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的地方性失业保险条例。1996年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浙江平均社会保障综合指数193.6分,列上海和北京之后居全国第3。2001年颁发《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首次在全国以法规形式确定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作为全国首批4个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同年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与专项救助制度相衔接的新型救助体系,标志着由“兜底型”救助模式向“发展型”福利保障转变。2005年制定全国第一个社会福利专项规划——《浙江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率先在全国建立新型社会福利体系。2007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建立教育资助政策和资助体系。2011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并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城乡统筹。全省社会福利机构由1978年14所增加到2012年1979所,增长140倍。至2012年,全省有农村养老服务机构1400所,比1979年34家敬老院增加1366所,收养人数由447 人增加至7.9万人,分别增长40和78倍。共有社区服务设施2.5万个,比1997年增加1.5万个,增长1.5倍。2083.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比1988年增加1861.2万人,增长8.4倍。1671.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与1994年相比增加1638.1万人,增长50倍。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从1979年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来,浙江群众体育以学校体育为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成效显著。80年代中期兴起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有效地促进各地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全省11个市(地)和88个县(市、区)都成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各地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持续开展,到2012年,全省共有6个体育强县(市、区),新建体育强镇(乡)111个,先进街道11个,先进社区244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62所,青少年户外活动营38所。竞技体育成绩喜人,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各类冠军逐年增多,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保持届届有冠军。1979-2012年,浙江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30个、亚洲冠军318个、全国冠军1729个。2010年浙江首届体育大会、杭州国际马拉松等相继启动。2012年,举办首届运动休闲旅游节,体育产业迈出可喜步伐,逐步形成“以体为本”社会效益并举的发展势头。

(四)社会事业由快速发展转为跨越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浙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大批惠民举措实施落地,人民群众获得感稳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后,通过实施“六大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促进基础教育进入均衡发展阶段。2015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成为全国首批5个获得全面评估认定的省市之一。2016年出台《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试行)》。2017年,浙江3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学校。2018年出台《浙江省教育督导条例》,从制度上明确我省教育督导的职责定位任务。2019年“之江汇”教育广场被推荐参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国王奖。同年全省首次开展对11个设区市和29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强化地方政府教育主体责任,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到2020年,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全覆盖,浙江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教育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卫生领域数字化建设迭代更新。2015年提出“健康浙江”发展战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健康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2016年编制印发《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制定《健康浙江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2017年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域)全覆盖,国家卫生乡镇占比跃居全国各省份第一,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成。编制全国首套《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成为第一个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区、市)。2019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出生一件事”“母子健康手册”等入选国务院“放管服”改革100例典型经验。连续4年蝉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第一名。出台《“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实现省内健康信息三级平台全部联通的5个省份之一,是全国首批“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示范省。医疗资源下沉,208家县级医院和1063家乡镇卫生院组建成161家医共体,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初步成型。2020年,制定《2020年度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任务清单》,省人大发布《关于促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医共体健康发展的决定》。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率先推出以县域为单元的“五色疫情风险图”,除湖北省外,在全国最早完成毒株分离和全基因组测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民政部门率先在全国启动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随后建立城乡四级一体化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以实现城乡统筹。2014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实现传统社会救济向现代社会救助历史性跨越。2015年印发《浙江省临时救助办法》。2017年修订《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2018年率先全国省、自治区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全省89个县(市、区)全面实现“城乡一体、标准一致”。2019年修订《浙江省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印发《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相对贫困救助工作,全省统一社会救助信息平台试运行。2020年,率先全国实现低收入农户与低保边缘户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两线合一”,使低收入农户可同时享受救助兜底和扶贫帮扶。

体育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齐头并进,打造和培育浙江品牌赛事,全省各级群众体育组织、体协和体育俱乐部等得到积极发展。2015年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成为继北京和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竞技体育水平快速提升,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获得2金2银3铜;残奥会上获得12金11银12铜,打破6项世界纪录,创造了自参加残奥会以来浙江奖牌数的历史最好成绩。2017年第13届全运会超1项世界纪录、破2项全国纪录,浙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三强。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体育建设投资快速增长,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制定出台全国首个《体育现代化乡镇(街道)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启动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工作,首批有24 个县(市、区)创建。“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实现市、县(市、区)全覆盖,实现“15 分钟健身圈”便民体育设施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青少年运动员注册“掌上办”“一次都不跑”。

二、辉煌成就

建党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八八战略”以来,浙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全面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事业发展成就辉煌。

(一)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

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全省教育经费由1978年2.2亿元增加到2019年2734亿元,增长1242倍。人均教育经费支出4720元,增加4715元,增长890倍。2020年全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比例达到100%,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国首位,学前3年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普及率在99%以上。

1.学前教育普惠提升成效明显。高度重视学前教育,颁布《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条措施,通过实施三轮行动计划,全省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2019年幼儿园3年毛入园率达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99.99%。“安吉游戏”在103所省内幼儿园、15所海内外幼儿园推广实践,被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列入学前儿童质量提升项目。2020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49年的20%左右提升至99.99%。幼儿园由1949年777所增至8009所,在园幼儿数由3.4万人增至198.6万人,分别增长9和57倍。全省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项目217个,建设农村普惠性幼儿园193所,基本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等级幼儿园覆盖率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为98.9%、88.8%。

2.义务教育基本实现高位均衡。全省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发展,县级校际差异系数在0.3以内,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全面消除大班额,城乡基本实现校校标准化,2020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9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段教育实现特色协调发展,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8.1%,巩固率99%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共5678所,普通中学由1949年的189所增加到2020年的2370所,在校生数由5.4万人增加到244.5万人,分别增长12和44倍多。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52年的41.8%提升到99.99%,初升高比例由1952年的38.9%提升到99.1%。特殊教育学校由1978年的7所增至86所,在校学生数由1191人增至2.1万人,适龄残疾人接受15年教育比率达84.7%。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实现所有县(市、区)参与结对帮扶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结对两个全覆盖。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着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加强中职与高职并重、中职与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融通的建设。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中职—本科人才培养试点。2018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被教育部列入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首位。2019年12所高职院校被认定为全国优质学校,占全省高职院校25.5%。15所高职院校入围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入选比例居全国首位,数量列全国第二。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2所,在校学生数达74.3万人,比1949年增加291所,增长7.1倍;在校生增加73.5万人,增长91.9倍。其中,参加中高职一体化5年制职业教育计划5.2万人。

4.高等教育加快普及化步伐。先后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等一系列工程,高等教育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最快省区之一。2019年27所本科高校的18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量占地方赛道前列。高等教育地区竞争力提升到全国第8位。全省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由1949年1.49人上升至2019年199.5人。2020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110所,普通本专科招生数59.9万人,比1949年增加106所、59.8万人,分别增长27和543倍多。研究生、本科、专科招收比例为1:4.2:4.3,全省博士生和研究生数分别为1.7、9.3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由2012年85.4%提高到94%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49.5%提高到62.4%,均居全国省区前列。共有7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省属高校55个)。

5.成人教育终身化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全省独立设置成人高校8所,另有78所普通高校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31.6万人,毕业生10.5万人,比1949-1952年毕业生(2915人)增长35倍。普通高校网络本专科在校生1.3万人。成人中等专业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2.1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由1978年的115所增加至6066所,毕业生由0.1万人增加至58.7万人。推进以职工转岗、农民转业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就业培训中心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5.5万人,60.1万人获得各类培训证书。老年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105所老年大学(学堂)、新增老年学位68.9万个。

(二)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卓著,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卫生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医疗卫生改革深入推动,高水平健康浙江建设全面推进,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约35岁提高到2020年的79.5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3.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1.医疗卫生资源增长迅猛。2019年,财政医疗卫生经费736.6亿元,比1978年的1.08亿元增加679倍。卫生费用筹资总额3340.5亿元,人均达到5881元。卫生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94人,位列全国第二。2020年,全省卫生机构3.4万个(含村卫生室),比1949年的288家增长118倍,其中,医院1429个,卫生院106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733个,诊所(卫生室、医务室)12856个,村卫生室11300个。医疗机构床位数36.1万张,比1949年增加35.5万张,增长59倍;卫技人员由1949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20年54.8 万人,增长49倍。按户籍人口计算,每千人医生和床位数分别为4.08人和6.95张,比1949年分别增加3.65人和6.67张。全省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市)级医院3.2万个和627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全覆盖”和“20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建成。

2.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20年,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为60666 万人,是1954年63倍多;入院人数 964.8 万人,死亡率从1954年的3.52% 降到2019年的0.29%;病床使用率为88.4%,比1954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医院全年总诊疗25951万人次,比1977年增加24077万人,增长近13倍。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1.97‰,孕产妇死亡率由1978年的48/10万下降到3.85/10万。优质便捷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预约请求量1049万人次,预约成功量796万人次,日均预约成功量2.2万人次,新增注册用户460万人。全年新接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53家,累计接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01家。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运行,接入医院近300家,在线问诊、复诊、开具线上处方300多万人次;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共享1808万条。门诊和病区智慧结算率分别达78.9%、71.2%,“医后付”“刷脸就医”和电子发票推广医院覆盖面分别达76.7%、92.2%和78.3%。

3.公共卫生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医学高峰”计划,提升卫生健康硬核实力,是第一批委省签约共建省份之一,建成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7个,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实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零突破”。2019年,在全国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3家医院获得最高A++等级,占全国A++总数的25%,数量与上海相同,仅次于北京。拥有212个全国百强学科数,51个专科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综合救治能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零发生”。每万人公共卫生人员(按户籍人口计算)7.15人。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1978年的86家增加到2020年的103家,增长19.8%。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46.47/10万,比1997年下降75/10万。疾控信息化水平综合排名全国第一,结核病防治提前完成国家三年行动计划,职业病防治率居全国前列。

4.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中医药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和服务能力显著加强。2019年,全省县级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94家,其中,三级中医院36家,总量居全国前三。建成县域中医医共体55个,标准化中医馆1277家,国家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2个,重点研究室6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3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重点学科251个,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励59项。全省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近4万名,每千名常住人口中医师数达0.65人。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先后制定完善《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试行第一版至第四版)》,中医药参与确诊病例治疗1244例,参与率为97.3%。

(三)社会保障事业绩效凸显,民生保障兜底网牢筑

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水平快速提高,保障项目逐步增加,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为健全民生保障兜底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社会救助水平快速提高。实现社会救助申请“一证通办”,构建“1+8+X”大救助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省域五级联动各类社会救助业务全覆盖的大救助信息系统。2019年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补贴约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900万人次。从2013年农村570元(人/月)、城镇653元(人/月)提高到2020年城乡同标886元(人/月),率先全国省(区)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县域标准统一。全省在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1.4万人,比1998年增加44.8万人,增长2.7倍。低保资金(含各类补贴)支出由1998年6240万元增加到2020年58.4亿元。

2.社会保障水平扩面提升。2020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4%,参保人数4355万人,比1988年增加4133万人,增长近19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8%,参保人数5557万人,比1993年增加5552万人,增长1068倍。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88万人,比1987的244万人增长6.9倍。工伤保险2546万人,比1998增加2316万人,增长10倍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67万人,比1998的202.7万人增长9倍多。除了五大保险外,还率先在全国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制度,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252元,其中财政补助838元。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水平分别为88.0%和68.0%。大病保险最低报销比例为70.0%。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月人均最低标准从2009年的60元提高到2020年165元。

3.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孤困儿童基本生活费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社会福利院由1979年的14所发展到2020年的74所,社会福利费由1979年的100.6万元增加到2020年13.1亿元。福利机构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月平均补助标准分别从2015年的1378、848元增加到2020年的2200、1650元。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73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覆盖率达96.1%。有3千名孤儿和6.1万多名困境儿童纳入政府保障体系,6.8万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从2016年11.7万下降到2020年的6.9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分别达99.31%、98.81%,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7.8亿元。

4.养老服务能力持续提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0年,全省共有登记养老机构1752家,养老床位33.6万张,收养12.5万人,比1979年34家敬老院收养的447 人,分别增长51和279倍。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覆盖率100%,全省共有登记养老机构比上年增加79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由2013年的30.7张提高到2020年的5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比率53%,建成1105个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养老服务补贴享受率达3.49%。

(四)体育事业成绩突出,体育强省有序推进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强省建设有序推进,群众体育呈现新气象,竞技体育得到新提升,体育产业实现新进步,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取得可喜成绩。

1.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体育场地由1978年的3382个增至2020年19.3万个,增长近56倍。体育场地面积为 14957 万平方米,人均2.4平方米。全省共建成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3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87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798个,游泳池(含拆装式游泳池)532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5560个,百姓健身房1015个,社会足球场地1013块。每万人体育类社会组织达到 2.6个,乡镇(街道)“1+5”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2.5 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42.0%,国民体质合格率93.5%以上。

2.竞技体育成绩辉煌。1949-2020年,共获得世界冠军397个、亚洲冠军516个、全国冠军4882个。特别是近5年来,运动员们在国际重大比赛和国内一类比赛中成绩显著,共获得42个世界冠军、61个亚洲冠军、375个全国冠军(一类比赛)。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获53金34银38铜,创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榜第22位、奖牌榜第33位);印尼雅加达亚运会上获24金18银88铜,位居全国第二,创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第十届全国残运会中斩获137.5金104.5银46铜,打破7项世界纪录和17项全国纪录,取得金牌数、总奖牌数“双第一”。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省级各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0个、训练基地30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60个,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79所(其中国家级875所)。共有国家队集训运动员101人,15人获得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

3.体育产业量质齐升。2019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2615亿元,创造增加值846亿元,占GDP的1.35%,比重高于全国0.21个百分点。A股上市体育企业4家,位居全国前列。温州中体冰雪城等4个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入选国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3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25个、示范基地34个。全省共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达33家,位列全国首位,占全国总量的11%。全年体育彩票销量132.2亿元,筹集公益金37.2亿元,列全国第四位。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浙江人民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实干敦实年轮,以汗水描摹梦想,以忠诚践行担当,成就辉煌的社会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浙江人民将不忘初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开启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新时代篇章。

(社会和科技统计处  郑燕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