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1-21060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1-06-14
文  号: 有 效 性:

民营经济金名片 体制机制强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14 10:14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艰苦创业,锐意改革,走出一条虽艰难曲折但又光荣辉煌的奋斗之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从经济小省到经济大省的历史转变。在这华丽的历史乐章中,民营经济[1]作为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大资源,奏出了最响亮的音符。

一、发展历程

(一)1949年前

浙江民营经济是在资源缺乏的自然环境中萌芽,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孕育,在浓郁的商业传统中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前,浙江的商品经济在全国就相对比较发达,造就了一大批重经营向外看、商品意识和营利动机较强、富有刻苦耐劳和创新精神的商人和经营人才,能工巧匠和外出谋生人员也比较多。但是,连年的战争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凋敝、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民营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二)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委面对严峻的形势,带领全省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快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24.5亿元,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为82.4%,其中集体经济占比15.9%,个体私营经济占比66.5%,呈现出国有经济初步建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恢复的状态。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逐步建立了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协调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征是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比重高,投入与产出按计划分配,产品统一定价且变化极小,财政预算筹集资金为主要渠道等。浙江作为一个区域也不例外。不过,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背景、发展历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浙江在不同经济成份、计划与市场力量对比等方面又存在一定差异,非国有经济比重高,小企业多,经济主体追求市场利益的动机和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较强,这些特点对1978年以后的经济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一阶段民营经济的发展以集体经济为主,到1978年,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1.4%,其中集体经济占比55.7%,个体私营经济占比5.7%。城镇集体和农村集体工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22.7%和1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9和7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集体和个体份额分别为53.3%和4.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和1.9个百分点。

(三)1979-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从此,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浙江人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历程,民营经济在改革大潮中风生水起,蓬勃发展。

1979—1991年是改革启动和探索阶段,民营活力被极大激发。改革从农村率先启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79-1984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1984年,粮食产量达到1817万吨,棉花13.3万吨,油料33.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3.9%、83.1%和53.6%,创下了空前的最高纪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1年,全省乡镇企业个数增加到51.6万个,从业人员523.4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6.0和1.8倍。乡村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0%迅速提高到48.3%。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1991年,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3802个,其中各类专业市场占43%,年成交额205亿元,市场个数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

1992—2000年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阶段,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治歧视。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全省掀起兴办个体私营企业的热潮,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991年的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2000年的158.9万户和17.9万家,从业人员由155.8和16.9万人增至272.4和300.5万人,注册资金由40和7.3亿元增至300.6和1226亿元。全省私营企业总产值、销售额和个体工商户总产值、销售额等4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

2001—2012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创新,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发展。2012年,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3.8%。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发挥重要作用的集体经济逐步从大部分领域退出,占比降至5.8%,主要分布在农业等少数行业。同时,个体私营经济在政策引导下快速发展。2001-2012年,个私经济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18.9%,比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3.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0.9%提高到2012年的58%,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2013年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浙江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精神,落实“鼓励社会投资39条”“促进民间投资26条”等政策,出台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一系列措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政府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逐步构建,各种经济成分在公平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活力迸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经济小省一跃成为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机制方面营造了先发性优势,增强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市场竞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成功实践样本。浙江民营经济在改革中迸发,在创新中发展,推动浙江经济率先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是浙江经济最靓丽的金名片。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开始起步到迅速发展的过程,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逐步提高,在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浙江民营经济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努力将危机化为机遇,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2825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2800亿元(初步核算数),规模扩大50%以上。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65%提高至2020年的66.3%左右,比重逐年稳步提升。

(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2015-2019年,民营经济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10%,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0.5个百分点,是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民营经济表现出转身快、活力强、适应迅速的特点。2020年,民营企业逐步摆脱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加快恢复,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初步核算,2020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劲。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民营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利润增长16.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1.9%。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的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8%,增速比规模以上服务业高1.0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民营市场主体77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达到26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比2015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515万户,比2015年增长62%。数量快速增多的同时,民营企业坚持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在2020年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96家浙江企业上榜,连续22年居全国第一;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有21家,出现了8家千亿级大企业,其中4家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根据2019年GDP年报核算,民营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071、20159和19087 亿元,占比分别为5.0%、48.8%和46.2%。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仍是其中份额最大的产业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规模迅速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增长速度也快于整体经济,比重呈上升态势。2019年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2015年下降1.4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比2015年提高2.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分行业来看,2019年民营工业创造增加值16739亿元,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72.9%,民营企业是推动浙江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浙江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除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之外,其他行业民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本行业比重均超过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前十大行业中,金属制品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民营企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0%以上。

在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仍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行业中。2019年,这些行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其本行业的比重均在8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民营经济正逐步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比上年分别增长88.7%和21.3%,大大快于第三产业和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创新投入日益加大

民营企业是浙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有1.9万家开展了R&D活动,占调查企业的37.8%,占比较2015年提高7.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R&D经费支出1081.4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64.8%,R&D人员投入40.2万人年,占全社会R&D人员投入的75.1%,分别比2015年增长58.9%和54.1%;有1.3万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吉利汽车、大华股份、恒生电子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凭借着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的民营企业2.9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企业数的91.6%。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18.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5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8%,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为43.5%,高出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民营企业中,有研发费用支出的企业1508家,占13.1%,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增长43.8%。

(五)社会贡献不断提高

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浙江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贡献不断提高,在吸引投资、扩大出口、增加税收、吸纳就业、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民间投资表现活跃。2020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9.8%,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从涉及的行业范围看,浙江民间投资涉足的面已相当广泛,基本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发电、能源勘探开发、金融服务等垄断行业都有所突破,投资形式灵活多样。对外投资方面,民营企业表现突出。2020年,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608个,占年度项目数的96.4%,投资备案额107.9亿美元,占境外投资备案总额的97.8%。二是民营经济是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20年,浙江税收收入的73.9%来自民营经济,比2015年提高5.4个百分点。三是民营经济是外贸出口的主力。2020年,民营经济出口占全省出口的82.1%,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四是民营经济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巨大的劳动需求,2020年末,民营经济就业人员占比为87.5%,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成为吸纳新增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五是民营经济参与各项社会事业程度日益提高。2020年,民办养老机构占比50.6%;民营卫生机构占52%,比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民办中小学占比12%,比2015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十秩芳华,民营经济对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浙江经济最靓丽的金名片。激荡未来,在新的时代节点和变革浪潮中,浙江民营经济也将承载着无数期许,写就更为繁荣的篇章,将民营经济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核算处  王娟)


 [1]按所有制经济成分划分,可以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通常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称作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称作非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称为民营经济。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