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21-21059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21-06-13
文  号: 有 效 性: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奋力再续工业华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13 10:04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走出了一条符合浙江实际、富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经营机制灵活、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工业化新格局,实现了由工业小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变化,浙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工业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发展历程

工业是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强省之基,兴省之器。建党百年,是浙江工业萌芽初创、全面发展、迅速崛起、成就辉煌的100年。纵观百年发展历程,浙江工业化进程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1-1949年):近代工业萌芽阶段。浙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萌芽的省份之一。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杭州、宁波先后建起一些工厂,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纺、食品、制革等行业。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得到发展。二战前最发达年份1936年的工业产值为7.3亿元。但是由于战争的扰劫破坏以及洋货大量输入的影响,工业经济长期停滞甚至萎缩。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4.05亿元;工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7.7%。

第二阶段(1950-1978年):工业化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浙江通过创办国营工业企业、积极推进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发重化工业等,推动工业经济迅速恢复及发展。虽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冲击了国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业化进程有所延缓,但是终究在“一穷二白”的初始条件下,建起一大批骨干企业;在发展传统轻纺工业的同时,创立了现代机电工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和能源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1950年-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1.5倍,年均增长11.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9.3%上升到38.0%,展现了浙江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工业增长业绩,也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历来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状况。

第三阶段(1979-1991年):农村工业化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浙江从实际出发,利用较为活跃的市场机制,推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着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47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4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倍,年均增长16.5%,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居各省区首位。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15位提高到90年代初的第6位,占全国比重由2.9%提高至5.4%。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6.0%上升至1991年的48.3%,近半壁江山。

第四阶段(1992-2002年):全面工业化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浙江以此为契机,按照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率先推进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攻坚战,积极引进三资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199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11.0%,集体企业占32.2%,个体私营工业占45.1%。个体私营工业加上“三资”等其他企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超过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一半。这样一种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经济结构,在各省市区中独树一帜。到2002年,工业增加值36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5.0倍,年均增长17.7%,增幅比全国平均高4.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第4位,占全国的比重为7.7%。

第五阶段(2003-2012年):新型工业化阶段。2003年,面对经济发展资源要素缺乏、生态环境压力和内外市场约束等瓶颈制约,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八八战略”总纲,“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础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理念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纺织、服装、化纤、皮革、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2012年,工业增加值14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2.0%,增幅比全国平均高0.6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中,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轻工业,至2012年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2.6∶57.4;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7%、24.1%和23.2%。

第六阶段(2013年至今):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全力打好以“四个强省”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0年,工业增加值22654亿元(初步核算数),按可比价计算,2013-2020年均增长6.4%,增幅比全国平均高0.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产业制造业加快发展,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二、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工业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浙江正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并向“智造强省”迈进。

(一)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工业小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1.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工业经济快速恢复、发展、崛起,不断跃上新台阶。1958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1983年突破100亿元,1994年突破1千亿元,2008年突破1万亿元,2017年突破2万亿元。2020年,工业增加值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居全国第4位,占全国比重为7.2%。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1949年的84家猛增到2018年第四次经济普查时的43.1万家。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万家,占全国的12.2%,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2位;平均用工人数669万人,占全国的9.1%,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3位;资产总计95438亿元,占全国的7.5%,列江苏、广东、山东之后,居全国第4位。

2.工业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前,浙江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只有丝绸一项在全国居前。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20年,生铁853万吨,比1978年增长29.8倍;钢材3807万吨,增长118.0倍;水泥13236万吨,增长72.1倍;化学纤维2968万吨,增长3779.2倍;汽车88万辆,增长606.5倍。工业产品不断丰富,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化纤(占全国比重为48.1%,下同)、交流电动机(22.5%)、塑料制品(16.8%)、服装(13.1%)、绒线(11.3%)、纸制品(11.3%)、橡胶轮胎外胎(10.5%)、工业锅炉(9.3%)、化学药品原药(9.0%)、集成电路(6.7%)和发电机组(5.3%)等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比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国每2台电工仪器仪表和电动手提式工具、每3台吸排油烟机和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每5台家用吸尘器和家用冷柜、每10台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和家用洗衣机中就有1台是“浙江造”。

3.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1952年,浙江工业企业户均增加值仅7万元。经过近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企业由小趋大,由弱趋强,带动企业规模总体扩大。1997年,户均工业增加值(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为350万元,比1978年增长17.1倍;2006年,户均工业增加值(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口径)1312万元,比1998年增加497万元;2020年,户均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口径)3377万元,比2011年增加319万元。营业收入超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企业数分别由2011年的710、92和28家增加至2020年的1023、146和55家。拥有一批经济实力和经营效益在全国同行领先的排头兵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

4.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作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对外贸易不断跃上新台阶,已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外贸大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浙江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1986年的5.7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3633亿美元,增长634.1倍。规模以上工业中,出口交货值由1998年的95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2128亿元,年均增长12.5%。其中,1999-2007年,出口交货值均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6.1%;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均高于20%,并于2004年达到27.0%的峰值;对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均高于20%,并于2000年达到31.0%的峰值,工业出口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国际需求疲软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结构不断改善,逐渐形成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202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5.1%和8.1%,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占比分别为12.6%和7.0%。

(二)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1.产业领域不断拓展,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49年,浙江工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加工构成产业主体,食品和纺织行业比重分别高达52.8%和23.8%。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工业经历了四个阶段的产业重心转移,逐步实现了工业行业较为广泛的覆盖。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前期,沿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重在填补产业空白,拉长产业链;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期,消费需求导向下,重心转向轻纺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以家电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为缓解产业瓶颈矛盾,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第四阶段本世纪初期至今,着眼于提高工业竞争力和实现产业升级,重在发展优势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目前,浙江已形成工业门类相对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具有较好基础的产业结构,涵盖41个行业大类,203个行业中类,650个行业小类。为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浙江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90.4∶9.6,到1978年的60.2∶39.8,2012年的39.3∶60.7,2020年的33.7∶66.3。行业结构由纺织、服装、皮革、塑料等日用轻工产品为主逐渐向电气、交通、通信电子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转变。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服装、皮革等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1.3%、6.0%、2.9%下降到2020年的5.8%、2.6%、1.1%,电气机械、交通设备(汽车)、通信电子等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8.1%、4.5%、4.1%上升到2020年的9.0%、7.6%、7.9%。

2.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工业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逐渐摆脱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所有制之间的限制,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是浙江工业经济市场化和工业增长加速度的最根本制度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改革阵痛、提质增效的发展历程。1952年,国有单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3.1%,至1958年达81.9%,之后先后被集体经济、私营经济赶超,占比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48家,增加值268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和16.6%。尽管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低,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始终占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较强的影响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力度甚大的产权制度改革的推动下,私营企业超常规发展,在全省工业中的地位急剧上升,逐渐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导、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特色工业所有制结构。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40038家,比重达83.5%,增加值7500亿元,比重达46.3%,在登记注册类型中比重最高。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以后,浙江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资企业成为促进工业发展的生力军。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三资企业4313家,增加值3220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和19.9%。三资企业不仅带来资本和国外市场,而且在传播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3.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焕发新活力。近年来,浙江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为引领,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突破7000亿大关,达到702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19年增长12.7%,增速比GDP(现价)高9.3个百分点。2016-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15.2%,增速比GDP(现价)高6.7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8%、9.5%、9.4%、10.0%和10.9%,呈现稳步提高趋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引领作用增强。2016-2020年,高技术、战略性新兴、装备等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4.6%、10.5%和10.5%,增速均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020年,这些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5.6%、33.1%和44.2%,分别比2015年提高4.9、7.5和7.4个百分点。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2018-2020年,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36.1%、38.1%和39.8%,其中,2020年新产品产值率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4.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提升,块状经济升级明显。块状经济是浙江工业经济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在绍兴纺织、海宁皮革、温州鞋业、诸暨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基础上,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区位和环境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产业升级,“块状经济”愈发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作为新产业集聚地的高新园区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全省监测的4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园区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7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0.6%,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4.9%。近几年,浙江深化改革,以块状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小镇,海宁的皮革时尚小镇、黄岩的智能模具小镇等一大批脱胎于块状经济抢占优势产业中高端的制造业小镇快速涌现,特色小镇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新平台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到2020年,已形成42个省级特色小镇、101个省级创建小镇、51个省级培育小镇的梯度建设格局。

(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大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世纪以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突出“创新强省”导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加快建成创新型省份上走在前列。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有R&D经费投入的企业有2.0万家,比2000年增长3.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44.2%,比2000年提高15.6个百分点。设有研发机构1.4万家,比2000年增长9.0倍。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274.2亿元、R&D人员45.2万人年,分别比2000年增长52.3倍和16.5倍。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68%,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07个百分点。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11.4万项,比2000年增长37.1倍,其中发明专利3.1万项,比2000年增长40.2倍。拥有发明专利数7.6万项,比2000年增长60.5倍。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新生产力。2001-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4.2%,增速比总产值高10.0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也由2001年的11.5%提高到2020年的39.0%,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2.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2016年以来,浙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工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去产能,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于全国。2016-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7%、82.6%、81.9%、81.3%和79.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5.6、5.4、4.7和4.6个百分点。打通供需去库存,产成品存货占用率持续降低。2016-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分别为8.6%、8.5%、8.6%、8.3%和7.7%。主动应对去杠杆,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202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6%,比2015年末下降2.7个百分点。打好“减负降本”系列组合拳,增强浙江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成本优势,降成本政策红利不断显现,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发展活力有效释放。2016-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1.5%,增速比全国平均高3.7个百分点。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54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8.6%,比2015年提高2.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9元,比2015年减少2.1元,比全国低1.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5.0万元/人,比2015年提高5.7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9%。

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压力加大的矛盾,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主选择。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转型。节能环保制造业较快发展。2016-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节能环保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2013-2020年,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37.0%下降到32.1%,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工业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13-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年均下降率为4.5%,比同期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高0.5个百分点。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友好型特征更加明显。2019年,浙江工业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3年减少26.9%、84.6%、71.4%和60.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浙江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创造了当前风华正茂、欣欣向荣的工业经济。“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浙江要以建党百年为新起点,以勇挑重担、勇开新局、勇往直前的昂扬姿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续写浙江工业经济更加壮丽辉煌的篇章,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工业处  郭慧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