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索 引 号: | 12330000727183266J/2021-21498 | 主题分类: | 统计 |
发布机构: | 省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21-10-27 |
文 号: | 有 效 性: |
12330000727183266J/2021-21498
统计
省统计局
2021-10-27
前三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7 14:58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前三季度,浙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动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工业经济保持快速恢复态势,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一、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1.工业生产增长高位企稳,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前三季度,在内生动力增强、内外需求改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业生产持续稳定较快恢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78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比全国高4.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6%,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这可以看出,无论是当年还是剔除基数影响,我省工业经济均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恢复进度快于全国。从9月份看,工业增加值增长8.1%,明显高于全国(3.1%),增长优势更加凸显。
2.需求端“内快外升”,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5515亿元,同比增长27.0%,两年平均增长11.8%。今年以来,我省有效挖掘和激发强大内需潜力,国内大循环畅通有序,主体作用更加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国内销售产值54593亿元,占销售产值的83.3%,增长27.1%,两年平均增长12.2%,平均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在外需回暖、订单回流、产品价格上涨、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等因素推动下,工业出口两年平均增速稳中有升。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6.7%,两年平均增长10.0%,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加快0.6和0.5个百分点。金属制品(43.3%)、汽车(41.1%)、计算机通信电子(36.1%)、通用设备(30.6%)、电气机械(26.3%)等重点出口行业同比增速均高于25%,合计对出口交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六成。“双循环”畅通带动产销衔接水平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由一季度的97.1%持续提高至上半年的97.5%和前三季度的97.9%。
3.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运营效率明显提升。利润持续高速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970亿元,同比增长27.6%,两年平均增长18.2%,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亏损情况有所好转。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03万家,比3月末和6月末分别减少0.53和0.17万家;亏损面为21.1%,比3月末和6月末分别下降11.1和3.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27.5万元/人(折年),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增加1.5和0.4万元/人,同比增长11.4%。库存周转加快,账款回收周期缩短。9月末,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和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63.1天和20.9天,同比分别减少7.4天和2.4天。产能利用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一、二、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1.5%、82.9%和82.7%,分别比全国高4.3、4.5和5.6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保持在80%以上。
4.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新产品快速增长。研发费用持续高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2.6%,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6.8%,增速比营业收入高8.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5.4%,增速比营业收入高12.7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1%,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5.4%,增速比工业总产值高8.8个百分点,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新产品产值率为39.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1.3和0.6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1.6倍)、新能源汽车(1.5倍)、太阳能电池(85.9%)、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67.0%)、平衡车(49.6%)、工业机器人(49.0%)等绿色低碳智能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5.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发挥“压舱石”和“推进器”作用。数字经济引领增长。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7.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0.7%;两年平均增长19.2%,比规模以上工业高9.6个百分点。装备、战略性新兴、人工智能、高技术、高新技术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20.3%、20.2%、18.9%和17.8%,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6.6、0.8、3.0和10.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增长贡献大。民营企业增加值100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9.1%,增长17.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也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12.1%)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15.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3.7%。
6.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我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现代化先行省、碳达峰碳中和新目标新要求,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134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2.3%,同比增长16.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1.9%。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5.4%,增速比总产值高8.0个百分点,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8%。新产品产值率为 42.6%,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行业增长协调并进。31个制造业行业中,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金属制品(32.4%)、文教工美娱乐用品(26.1%)、通用设备(25.7%)、计算机通信电子(25.5%)、船舶(23.4%)等行业生产快速增长。绿色发展有新进展。节能环保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7%,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12.5%)同比提高 0.1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2.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低4.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1.0%(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0.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共享发展特征更加明显。生产发展带动企业利润增长、劳动者报酬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0.3%,人均应付职工薪酬增长19.7%,均高于增加值增速。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有序用电或对四季度工业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下半年以来,面对能耗双控压力和电力供需全面趋紧的严峻形势,我省陆续采取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用电调控和有序用电等措施,这是我省倒逼企业绿色低碳高效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短期内,有序用电措施将会对部分限电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2.小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前三季度,小型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0%,两年平均增长9.3%,均明显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9%,比规模以上工业低2.2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回收期较长,资金周转压力较大。9月末,小型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比规模以上工业多5.6天。调查显示,小型企业对预期更为谨慎,生产经营收缩速度明显加快,预示下阶段仍将面临困境。
3.部分行业生产复苏相对乏力。今年以来,受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局部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复发致供应链受阻等影响,我省汽车制造业生产增速放缓。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8%,比规模以上工业低3.8个百分点。其中,7、8月份增加值分别下降0.7%和3.6%,9月份微增2.1%。另外,少数行业生产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受有效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服装、有色金属冶炼、皮革等行业增加值比2019年同期分别下降7.3%、13.3%和19.2%,且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扩大4.0、6.0和5.6个百分点。
4.出口企业面临较大压力。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运不畅、集装箱供需缺口巨大,远洋运价持续上涨。前三季度,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持续上升,9月份环比上涨7.3%,同比上涨254.9%,海运成本大幅上升挤压出口企业利润,部分企业为防止客户流失,甚至亏损也在接单。同时,“一舱难求”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企业正常发货,违约风险增加、仓贮成本上升。另外,人民币升值、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外需减弱等,出口企业面临风险挑战加大。
三、对策建议
四季度是决胜全年的关键阶段,要紧紧围绕年度发展目标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密切关注以下四个方面,超前做好应对环境变化的政策储备和工作谋划。一是提升落实能耗“双控”工作的精准性,全力降低有序用电对工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全面准确贯彻能耗“双控”部署要求的同时,细致开展高耗能行业、企业的梳理甄别,对产出效率、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投入,防止“一刀切”。二是全力推进小企业助企纾困政策落实落细。关注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出台税收优惠、社保费补贴等援企稳岗阶段性政策措施。三是密切关注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进一步加大对汽车等行业生产运营情况的动态监测,分析造成行业回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因素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出现趋势性、系统性回落或下滑。四是多措并举帮助外贸企业应对出口风险挑战。加强出口企业指导工作,引导企业紧密跟踪全球需求变动周期和趋势,合理把握生产和订单交付节奏,避免盲目扩张产能,同时面对价格波动,一方面做好外汇套保,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及时调整出货价格,保护净利润。重点围绕出口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研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切实降低出口企业综合成本。积极落实关于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政策措施,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工业处 郭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