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日臻完善 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十八(本文有删减)
索 引 号: |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67 | 主题分类: | 统计 |
发布机构: | 省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18-11-21 |
文 号: | 有 效 性: |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67
统计
省统计局
2018-11-21
社会建设日臻完善 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十八(本文有删减)
发布时间:2020-06-19 21:02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改革开放40年,是浙江社会实现巨大变革与发展的历史时期。40年来,社会事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健康和医疗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呈现出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开创了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历程
(一)社会事业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1年)
这一时期浙江摆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停滞,社会事业得到了恢复,迈上新的发展之路。
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迈上重要台阶。一是普及初等教育。通过不懈努力,至1989年,浙江所有县(市、区)都基本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性任务。二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85年9月,省政府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初等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普及初中教育。1991年,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比例达到89.0%,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面为64.9%。三是中等教育结构优化。至1991年,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为1∶1.13。四是高等教育获得恢复、调整和发展,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多样形式、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1980年代以来,全国提出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后,各地开始围绕“初保”计划,开展了以卫生改水改厕、传染病防治和预联接种为重点的预防保健工作,全省传染病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1991年,卫生医疗机构8983个,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11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1.41人;急性传染病发病率374.02/10万,自来水普及率为59.3%。人口优生优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转向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中医事业稳步健康发展,1986年省政府召开全省中医中药大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民政事业发挥核心作用。着重体现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承担了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福利、行政区划、殡葬改革等管理多项职能。
体育事业有了重大发展。群众体育以学校体育为重点,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各地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79-1991年,浙江运动员共获得50个世界冠军。
社会治安总体趋于稳定。1978年至1979年初,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刑事犯罪活动乘机作乱,严重影响安定团结的局面。1983年起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刑事案件数大幅度下降,社会治安趋于稳定。1989年春夏之交,全省公安机关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证浙江政治、社会稳定。
(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阶段(1992—2002年)
浙江紧跟党的十四大改革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有新发展。1992年,确立“科教兴省”发展战略。1997年,浙江所有县(市、区)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接受并通过了原国家教委对浙江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的总验收,成为江苏、广东之后全国第三个通过国家验收的省份,义务教育各项主要指标居全国前茅。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成为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的重点大学之一。自2002年出台教育强省决定后,基础教育迈上新台阶,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基本达到1∶1。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正式建立的普通高校68所,普通高考录取度达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普及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广泛开展文化技术培训,自学考试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得到改善、发展和提高。
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随着卫生投入的增加,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明显,2002年全省法定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为287.45/10万,计划免疫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妇幼卫生工作全国领先,孕产妇死亡率12.74/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21‰,婴儿死亡率7.91‰,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改水改厕工作进一步发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4.2%,卫生厕所普及率71.3%。1997年,省人大颁布《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中医医疗保健体系逐步形成,中医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民政事业在创新中发展。从人到民,始有政起,民政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核心作用从维护社会稳定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并重转变。1995-1997年,选择经济发展不同类型的县进行以民政工作机制为突破口的试点,通过2年的试验和在全省1年的普遍推广,基本形成以社会福利救济体系、灾害救助体系、优抚安置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政工作运行机制。1996年,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1年,省政府颁发《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首次在全国以法规形式确定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体育事业生机勃勃。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全省11个市(地)和88个县(市、区)都成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继续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1992-2002年,共获得世界冠军79个、亚洲冠军121个、全国冠军561个。体育产业日益兴旺,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逐步形成了“以体为本”、社会效益并举的发展势头。
社会形势平稳有序。刑事犯罪案件和治安案件的上升势头得到有效抑制。1993年以来,先后开展“三打一禁”、整治农村社会治安“严打”斗争、“一管两打建机制”和全国统一组织的“严打”集中行动,取得重大战果。加强消防、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控制火灾、交通事故的上升幅度。
(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浙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大批惠民举措实施落地,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教育事业从普及化向现代化迈进。2004年,在全国率先制定《浙江省学前儿童入园管理办法》,启动“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2005年部署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2006年,在全省范围内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至2010年,浙江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普及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并巩固了两大跨越:一是全面实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跨越。2004年,浙江在全国省区中率先实施基本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2010年,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二是实现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并已接近跨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了全省设区市“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等学校设置格局。主要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2.8年。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的普及,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015年,首批评估确定13个县(市、区)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县,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2017年,全省达到省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县(市、区)的比例为60.7%。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措施,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2004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全面建设“卫生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等六大工程。在全国率先完成卫生监督执法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后,突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网络化、高效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07年,启动实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对已婚育龄妇女实施每两年一次的常见妇科疾病检查。扎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2012年,开展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国务院医改组将浙江这一工作作为深化医改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2015年提出“健康浙江”发展战略,同年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全面推进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形成了“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2016年编制印发《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制定了《健康浙江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
民政事业率先发展。200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人员孤儿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专项救助制度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标志着由“兜底型”救助模式向“发展型”福利保障转变。2005年,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社会福利专项规划《浙江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型社会福利体系。2006年,在全国率先将“星光计划”向农村延伸,为发展农村老年福利事业,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资助政策和资助体系。2011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并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城乡统筹。2013年,率先在全国启动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随后建立城乡四级一体化儿童福利服务体系。2014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使儿童的福利不断扩大。由此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实现了传统社会救济向现代社会救助的历史性跨越。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齐头并进。积极打造和培育浙江品牌赛事,全省各级群众体育组织和单项体协、行业体协、体育俱乐部等得到进一步发展。2010年浙江首届体育大会、杭州国际马拉松等相继启动。2013年,在第12届全运会中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均列全国第6位,2015年,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成为继北京和广州之后,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城市。竞技体育水平快速提升,2016年,在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获得2金2银3铜;残奥会上获得12金11银12铜,打破6项世界纪录,创造了自参加残奥会以来浙江奖牌数的历史最好成绩。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夺得53金34银38铜,并超1项世界纪录、破2项全国纪录,浙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跻身全国三强。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体育建设投资快速发展,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增长。
二、社会建设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八战略”以来,浙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全面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社会事业发展成就辉煌。
(一)教育事业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2017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1596亿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3794元,与1997年相比,财政教育经费增加1516亿元,增长18.8倍。
1.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2017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20所增至108所(含独立学院及筹建院校)。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9.4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100.2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20.7倍和41.8倍;在校研究生数由321人增加到7.44万人,提高230.8倍;研究生(含非全日制)、本科、专科招生比例为1∶5.8∶5.0。平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由1978年的6.5人上升至190.3人,增长28.5倍。积极推进高校招生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8.2%,普通高考录取率93.57%。2017年,教育部公布浙江3所高校入选为国家“双一流”学校。浙江大学成为“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宁波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2所高校入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十五年教育高标准普及。2017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98.8%。幼儿园由1978年的1740所增至8771所,在园幼儿数由28.3万人增至191.8万人。幼儿园三年毛入园率97.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为98.78%。残疾儿童教育受到高度重视,让残疾儿童享受义务教育,是改善民生、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目前适龄残疾人接受十五年教育比率86.2%,特殊教育学校由1978年的7所增至86所,在校学生数由1191人增至1.9万人。
3.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积极调整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工科类专业招生比例,普高和中职的招生比例为1.1∶1。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三名工程”等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综合实力。2017年,中等职业学校由1978年的73所增至2017年的239所,招生17.5万人,是1978年的13.6倍,在校生51万人,是1978年的18.3倍。
4.成人教育全面转型。随着普通高考录取率的逐年提升,成人教育转型步伐加快,逐步向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主转变。2017年,浙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30.0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326.5万人,毕业生343.7万人。以职工转岗、农民转业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卓见成效。就业培训中心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3.7万人次,全省共有77.1万人次通过各种证书培训,培训农村实用性人才18.3万人。
(二)卫生事业成就卓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卫生经费投入,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17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由2001年的33亿元增至584亿元,增长16.8倍。2016年,卫生费用筹资总额2574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4604元,与1995年相比,分别增长20.3和15.7倍。
1.医疗卫生资源增长迅猛。2017年,全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2万所,是1978年的4.6倍,医疗机构床位数31.4万张,比1978年增长4.1倍。医院由1978年的156家增至1204家,增长6.7倍。卫生技术人员55.7万人、病床31.4万张、诊疗27642.5万人次,分别比1978年增长6.9、5.1和123.1倍。按户籍人口计算,每千人卫技人员由1978年的2.16人增至2017年的9.29人,增长3.3倍;每千人医生和床位数分别为3.62人和6.33张,比1978年增加2.75人和4.64张,增长3.16和2.8倍。
2.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等其它基层卫生机构增长明显。2017年,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域)全覆盖,共创建“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65家、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家。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全省县(市)级医院528家,妇幼保健机构5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3个,卫生监督所51个,卫生人员共计14.9万人。各县(市、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687个,卫生院1161家,村卫生室1.2万个,共计卫生人员11.2万人。
3.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浙江全面推进中医药攀登工程,中医医疗机构和服务能力显著加强。2017年,中医类医院197家,门诊部338家,诊所2140家,科研机构、大学各1家。其中,公立中医院96家,共诊疗5382万次、出院113万人次。编制全国首套《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标志着浙江成为第一个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区、市)。全省有38家全国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54家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个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专科、重点学科数量均位居全国前三。创建了45个国家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37项中医药纳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人才队伍显著增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4万名,院士和国医大师各1名、国家级名中医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5名。
4.妇幼保健工作显著提升。母婴健康促进工程持续深化,女性儿童健康水平逐年提升,主要健康指标均达到或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2017年,孕产妇死亡率由1978年的48/10万降至4.54/10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37%,妇女国民体质合格率90.3%,参加妇女病普查人数为405.4万人,普查率为79.5%。儿童保健水平不断提升,健康质量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1997年22.5‰和27.9‰降至2017年的3.41‰和2.5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93.24%,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6.46%。
5.卫生人才辈出、成果突出。打造高水平卫生人才发展支撑平台,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逐步显现。至2017年末,卫生健康领域拥有两院院士6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全国“时代楷模”2人,省“151”人才432人。通过实施“325”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累计选拔培养卫生领军人才30名、卫生创新人才154名、医坛新秀424名,建立起了省卫生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医坛新秀的人才培养梯队。学科进步显著,跻身国内外领先水平,浙一医院的传染病学位居全国第一。据中国医科院发布的2017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浙江有五家医院进入综合实力100强,有28个学科进入全国29个学科分类排行20强。近5年,浙江医药卫生领域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 项,获奖总数和获奖层次均在全国各省位居第一方阵。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 项、一等奖3 项。2017年省科学技术颁奖大会上,医药卫生领域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上共获得奖励63项,约占全部获奖项的1/4,连续多年在省科技奖中居各行业首位。
(三)社会保障事业绩效凸显
1.社会救助水平快速提升。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1.4万人(不含特困供养人员),实际低保支出由1998年的6240万元增至141.4亿元,城乡平均月低保标准分别达到739和730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0.2和26.9倍。医疗救助资金15.2亿元,人均筹资386.2元。临时救助32万人次,支出3.8亿元。救灾补助资金由1979年的245万元增至1.0亿元。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全国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1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村410个,全国气象标准化乡镇10个,新建、改(扩)建避灾安置点1550个,基本实现地质灾害隐患村(社区)避灾安置场所服务全覆盖。
2.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迅速。2017年,发放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约2.7亿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86.0万人(次),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0.7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5.3万人(次)。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强,逐步开展医养结合,扩大养老服务综合保险覆盖范围,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享受率达3.49%。老年意外伤害保险投保人数600万余人,县(市、区)覆盖面超过93%。社会养老床位59.5万张,其中,机构养老床位27.1万张(不含未登记机构)。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4万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城乡社区基本全覆盖。
(四)体育事业成绩突出
1.全民健身持续开展。体育场地由1980年的4141个增至2017年的13.4万个,增长31.6倍。体育场地面积为11028万平方米,人均1.97平方米,分别是1995年的5.7和4.5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8.1%,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保持在92.2%以上,有省级全民健身中心18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498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384个、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2200个,体育社会组织3240个,全年各级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8000余场次,参与群众360多万人次。
2.竞技体育成绩辉煌。40年来,浙江运动员共获得奥运会冠军18个,在各类国际性、洲际性、全国性比赛中共获得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总决赛冠军175个,世界杯分站赛、系列赛冠军135个,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29个,青奥会冠军5个,亚运会冠军134个,亚洲锦标赛、亚洲杯赛冠军322个,亚洲青年锦标赛冠军48个,全运会冠军219个,全国一类比赛冠军2019个、二类比赛冠军363个、青少年比赛冠军1099个,全国青运会冠军30个,全国智运会冠军4个。特别是近五年来,运动员们在国际重大比赛和国内一类比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40个,亚洲冠军71个,全国冠军431个。2017年,浙江运动员在各类国际性、洲际性、全国性比赛中共获得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总决赛冠军10个,世界杯分站赛、系列赛冠军28个,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9个,亚洲锦标赛、亚洲杯赛冠军10个,亚洲青年锦标赛冠军12个,全运会冠军53个,全国一类比赛冠军78个、二类比赛冠军70个、青少年比赛冠军231个。
3.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马拉松赛”杭州马拉松为龙头,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业,形成了一批大型运动休闲综合体集群。从2014年开始设立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的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2017年增至1亿元,带动超过13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初步测算,2017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1843亿元,增加值593亿元,占GDP的1.15%,比重比2010年提高0.41个百分点。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运动休闲示范区)5个、示范单位4个、示范项目3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3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13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20个,省级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20家、体育用品制造业示范企业20家。
(五)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发展
浙江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人群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切实地惠及全省人民。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推进,浙江已成为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条件最优、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1.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浙江自2008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以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协调到逐步协调、从低水平逐步向中高位迈进的一个发展历程。2010年,印发《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监测评价工作。2015年,制定涉及8大领域涵盖114项公共服务清单的“十三五”规划。2017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为94.4%,比“十二五”末提高7.2个百分点,地区间实现度差异逐步缩小。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不断探索建立以标准化手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2017年,颁布《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方案(2017-2020年)》,标志着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重点领域标准清单基本完成,浙江由此跨入清单化、标准化、制度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阶段。
2.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浙江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1)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差距不断缩小。2017年,全省实施薄弱学校改善工程90个,完成投资21.4亿元。义务教育生均事业性经费城乡比例为1∶0.99。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等六大工程,提升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成为全国首批5个获得全面评估认定的省市之一。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2017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95%。等级幼儿园覆盖率96.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7.34%。
(2)公共卫生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率先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城市医疗资源下沉县(市、区)全覆盖,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2017年,全省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96家,每万人公共卫生人员5.61人(常住人口计算),注册全科医生2.2万人(每万居民拥有4名全科医生),其中,1.86万名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从2007年的15元提至2017年的50元。2017年,93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中医馆,积极发挥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居民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浙江成为全国第一批实现省内健康信息三级平台全部联通的5个省份之一。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3.0%,比2008年提升14.5个百分点;慢性病防治素养由2008年的5.46%增至29.71%,提高4.4倍。城乡居民电子健康建档率89.9%,比2007年提高8.0个百分点。
(3)社会保障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更加健全。全省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现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统一,率先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基本实现全民医保。2017年,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职工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分别为135、4123和977元,比2010年提高1.25、1.12和2.58倍。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保障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差距由2010年的每人每月131元降为9元,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程度达到98.8%。医疗救助水平稳步提升,70个县(市、区)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联网结算。社会福利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48.6张,城乡集中供养率91.8%。
(4)生活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交班次、运力、站点持续加密,2017年末,拥有城市公交车约3.5万辆,节能环保型车辆占比超过50%,日均客流约1040万人次。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全省公交分担率(不含步行)从2015年底的25.2%提升至26.8%,人民群众对城市交通满意度从74.6%提升至80.3%。提前三年实现建制村客车村村通目标,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4A及以上县比率达96.8%,位居全国前列。城市供水总水样合格率96.96%,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重99.31%,县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4.77%。
(5)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继全省博物馆率先在全国实现免费开放后,2012年,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各级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017年,浙江率先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制订施行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出台各类行业标准和项目标准190个,建立“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数据跟踪平台”。公共文化发展更加均衡合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已实现全覆盖,基本完成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全覆盖,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至2017年末,创建了全国文化先进县32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个、示范项目4个;省级示范区7个,示范项目10个;省级文化强镇128个;省级示范村(社区)836个。
(6)公共安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全省命案实现当年100%侦破。全面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和全科网格建设。2017年,共建成全科网格7.8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3.4万名。社会智能化防控水平不断提升,实现重点公共区域视频全覆盖、全联网。健全公共安全体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公众食品、药品安全满意度分别提升至76.28%和80%,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至0.052人。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社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浙江人民将不忘初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新期望,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推动浙江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大踏步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的新时代篇章。
(社科处 郑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