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64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18-11-21
文  号: 有 效 性:

特色小镇“特美活新” 宜业宜居海纳群英——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十四(本文有删减)

发布时间:2020-06-19 21:02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推动着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传统的产业集聚模式、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均面临转型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八八战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审时度势作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的重大决策,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成为浙江着力打造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的重要阵地。

一、特色小镇发展历程

特色小镇是在原有产业集聚模式上的创新和升级。得益于政策先发优势和自身的天然优势,浙江特色小镇在全国率先起步。回顾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和雏形阶段(1979—2014年)

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浙江经济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是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基础形成的块状经济的蓬勃发展。如绍兴纺织、海宁皮革、温州鞋业、嵊州领带、永康五金、诸暨袜业等,这种产业集聚可视为特色小镇的萌芽。而早期的产业集聚主要是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是同类产品生产工厂集聚的生产基地,分工协作主要局限在生产环节。进入21世纪后,浙江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区位和环境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上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升级。按市场机制分工协作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园区等产业集群在浙遍地开花。这样的产业集聚不仅是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也是特色产业的专业市场,是同类产品“生产+市场”集合体,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为浙江特色小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视作特色小镇的雏形。

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但这些创造过辉煌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在产业层次、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仍面临困难。同时传统的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数量上,发展质量并不高,且存在“千城一面”“千镇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如何变重“量”到重“质”、变叠加为嵌入、变模仿为创新,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还需要突破性的新载体。借鉴国外特色小镇思路,浙江于2014年在全国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

第二阶段:培育和创建阶段(2015年至今)

特色小镇不是传统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业创新高端平台。规划和建设特色小镇是具有历史传承、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浙江实际的重大决策和行政创新。

2015年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2015年4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作出了规划,确定分批筛选创建对象,通过三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2015年6月,杭州梦想小镇等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2015年9月,中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一行深入调研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刘鹤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经济规律,注重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这是“敢为人先、特别能创新”精神的又一次体现。2015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2016年1月,浙江公布第二批42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51个培育名单。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在浙江的成功示范下,全国各地也开始积极建设特色小镇。2017年7月,浙江公布第三批35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18个培育名单。2018年9月,公布第四批21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及10个培育名单。

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采用“宽进严定、动态管理、验收命名”的创建机制。省级创建小镇由省里在用地指标奖励、财政收入返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级培育小镇由各设区市重点扶持培养,完成有效投资目标要求的,优先列入省级创建小镇名单。扶持政策有奖有罚,建设机制“新而活”。对完成任务的小镇兑现扶持政策,对连续两年不完成的加倍倒扣用地指标,对年度考核不达标的实施退出机制。首批公布的37个创建对象,有7个已通过验收命名,有3个降为培育小镇。第二批42个创建对象,有8个降为培育小镇。第三批35个创建对象,有2个降为培育小镇。通过优胜劣汰,至2018年9月末,有省级特色小镇186个,其中创建小镇115个、培育小镇64个,命名小镇7个,形成了“培育一批、创建一批、验收命名一批”的有序发展格局。

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每个特色小镇都要聚焦数字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中的一个产业,结合自身特点,找准产业定位,主攻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细分优势产业,培育行业“单打冠军”。186个省级特色小镇,有数字经济类小镇37个、环保产业类小镇9个、健康产业类小镇13个、旅游产业类小镇38个、时尚产业类小镇26个、金融产业类小镇11个、高端装备制造类小镇38个,历史经典类小镇14个。

特色小镇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形态要求“小而美”。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其中旅游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经过三年多来的建设,第一批创建小镇中已经有21个小镇建成3A级以上景区,第二、三批创建小镇中分别有8个和2个小镇建成3A级以上景区。

在省级特色小镇比学赶超、稳步推进的同时,浙江各地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市级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全省有市级特色小镇113个,2017年达到160个。越来越多小而美、专而强的特色小镇出现在浙江大地上,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日益成为浙江扩大有效投资的新引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样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舞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载体,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特色小镇发展成就

几年来,浙江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符合规律、可持续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子,涌现出一批具有标杆性、引领性、示范性的特色小镇,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特色小镇正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

特色小镇以集聚特色产业高端要素为核心,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和新经济增长点,正在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2017年,前三批省级命名和创建的108个特色小镇,有八大万亿产业小镇95个,历史经典产业小镇13个。108个特色小镇201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5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1192亿元,占79.7%。全年总产出6957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出5759亿元,占82.8%。

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服务在特色小镇不断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水平明显高于全省。2017年,108个特色小镇入驻高新技术企业49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40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19.9万人,占小镇全部从业人员的22.6%。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1557亿元,占小镇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50.2%,服务业(不包括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726.6亿元,占小镇服务业营业收入的25.6%。

随着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综合效益日益显现。2017年,108个特色小镇税收收入409.7亿元,镇均3.8亿元。

(二)特色小镇正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创业创新的新平台

创业创新是特色小镇的核心驱动力,特色小镇正在成为高端人才的首选集聚地。至2017年末,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吸引国家和省级大师285人,国家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1人,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496人。

随着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迅速集聚,特色小镇成了科技创新大平台。108个特色小镇已与936家高校、省级以上研究单位开展了技术合作。2017年完成科技投入39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已达2460亿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347项,期末有效发明专利6634件。

特色小镇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大众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至2017年末,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已入驻创业团队10876个,“新四军”创业人员达20451人,其中大学生创业者12353人,大企业高管及其他连续创业者2944人,科技人员创业者3993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1161人。创业创新基地358个,其中众创空间170个。

(三)特色小镇正成为宜业宜创宜居宜游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示范

特色小镇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功能逐渐显现,正成为宜业宜创宜居宜游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示范。

公共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特色小镇作为浙江“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推进以“最多跑一次”为核心的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等一大批改革试点在特色小镇全面铺开。智慧化建设、设立社区便民服务窗口等是小镇公共服务配套的基本要求。每个小镇要建设提供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展示等综合功能的小镇客厅。2017年末,108个省级特色小镇规划范围内可办理公共服务事项9859项。有99个小镇已建有公共服务APP或公众号,60个小镇建成使用了功能多样、管理智慧的小镇客厅。

宜居魅力逐渐彰显。利用浙江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资源禀赋,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根据产业特色、地形地貌特点、历史文化,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着力打造宜居小镇。2017年末,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公园绿地面积1963万平方米,镇均18.2万平方米,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482个,96个小镇开通了公共WIFI。

文化、旅游建设大力推进。在产业发展中叠加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现代社区功能,是特色小镇的显著特征。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浙江独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产业文化得到充分展现。2017年,108个小镇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6个,公共文化建筑面积282.6万平方米。宾馆床位数5. 6万个、民宿(农家乐)床位数1.6万个。2017年参观、旅游总人数13073万人次,镇均121万人次。

浙江特色小镇凭借政策的先发优势及自身的天然优势走在全国前列。特色小镇是承接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行者,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地,是助推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两个高水平”的生力军。下阶段,要把培育创建特色小镇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约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省地方统计据调查局专项处  周桃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