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一季度农业经济平稳有序
索 引 号: | 12330000727183266J/2020-20531 | 主题分类: | 统计 |
发布机构: | 省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20-05-06 |
文 号: | 有 效 性: |
12330000727183266J/2020-20531
统计
省统计局
2020-05-06
全省一季度农业经济平稳有序
发布时间:2020-05-06 10:26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两手硬、两战赢”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有序。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569亿元、增加值34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0.4%和0.3%。扣除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一产业增加值335亿元,下降0.7%。分行业产值看,种植业199亿元,增长1.8%;林业、牧业、渔业分别为24、126和192亿元,分别下降13.9%、2.3%和0.8%;农林牧渔服务业28亿元,增长8.9%。
一、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经济作物稳产保供
粮食生产总体稳定。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20年小麦播种面积124万亩,增长0.3%;早稻意向播种面积149万亩,增长0.6%;晚稻意向播种面积793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67万亩,增长0.1%。
蔬菜、瓜果生产较快增长。一方面受益于良好的气象条件,农作物蓬勃生长,蔬菜、草莓等作物单产同比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春节期间交通受阻,外地蔬菜无法进入,本地蔬菜需求旺盛,各地出台鼓励政策保障粮油、蔬菜等民生物资的供应,促进了当地蔬菜、瓜果生产。如富阳区出台“菜篮子”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叶菜、茄果、瓜菜类种植户抢种给予1000元/亩的补助,极大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果用瓜播种面积38.9万亩,产量33万吨,分别增长1.1%和2.9%;蔬菜播种面积334.2万亩,产量558.2万吨,分别增长2.5%和4.2%。
中药材种植平稳略增。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药材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规模继续扩大,山核桃产区的林下经济模式广受欢迎,多花黄精、药用牡丹、七叶一枝花等效益好的药材栽培面积增加。一季度,中药材种植面积40.5万亩,增长0.6%。
花卉苗木产销受疫情影响明显下降。疫情防控期间,交通物流不畅,大量花卉销售订单被迫取消,销路不畅,销售量、产值下降;人员管控从严,花市、门店、花鸟市场停业,错失原本需求旺盛的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三大节日;复工复产延迟,花卉企业生产管理、包装销售人手不足,延误最佳上市时间,影响产销进度。一季度,花卉苗木新增播种面积12.6万亩,下降4.5%;出售盆栽类园艺5080.6万盆,下降11.9%。
(二)绿化造林科学有序,林业产品有增有减
绿化造林持续推进。据省林业局统计,一季度,全省造林更新面积29.8万亩。其中,迹地更新6.5万亩。森林抚育4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49.0%。低产林改造39.3万亩,零星植树219万株。
竹林产品一增两降。一季度,木材产量预计16万立方米,增长10.7%,平均销售价格为858元/立方米,下降4.1%;大径竹产量0.2亿根,下降32.6%,平均销售价格为10元/根,与上年基本持平;鲜竹笋产量33.0万吨,下降31.4%。
(三)畜牧业产能优化,养殖效益稳中有升
畜牧产品产能继续优化。据浙江调查总队统计,肉类总产量23.7万吨,下降0.4%。其中,猪肉、牛肉、羊肉产量14.1、0.4和0.5万吨,分别下降8.6%、4.9%和12.9%;禽肉产量7.8万吨,增长9.6%。禽蛋产量7.8万吨,增长0.8%;牛奶产量5.1万吨,增长22.5%。
生猪产能有序调整,养殖收益持续走高。一季度末,生猪存栏386.1万头,累计出栏188.5万头,分别下降21.5% 和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7.5万头,下降12.8%。
据省畜牧兽医局监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期市场供应链受阻,省外生猪调运减少,助推我省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一度涨至64.7元/公斤。生猪养殖效益可观,1-3月,全省猪粮比平均为18.5:1,百公斤出栏猪头均盈利2000元左右。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后期猪肉价格将持续回落,带动猪肉消费逐步回升。
家禽生产明显增长,牛羊出栏继续调减。一季度末,家禽存栏7369.0万只,累计出栏5245.3万只,分别增长12.1%和15.2%。牛存栏11.8万头,累计出栏2.6万头,分别下降11.6%和5.2%;羊存栏115.7万只,增长15.3%,累计出栏35.5万只,下降16.9%。
(四)渔业生产稳中略降,远洋产量逆势上扬
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一季度水产品总产量121.7万吨,同比下降1.1%。
一是水产养殖产销下降。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23.9万吨,下降2.2%;海水养殖产量22.7万吨,增长1.1%。据对全省61个水产养殖渔情监测采集点16种水产品监测分析,一季度,出塘销售水产品955.7吨,下降7.9%;销售金额3876万元,下降17.4%,出塘量和销售额下降明显。二是国内捕捞全部恢复。国内海洋捕捞产量57.9万吨,下降4.0%,前期因疫情防控需要,沿海地区对海洋捕捞渔船进行严格管控,3月份已全部恢复生产。三是远洋渔业逆势上扬。全省远洋捕捞产量15.1万吨,同比增长9.8%。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部分农产品滞销影响农户收入。蔬菜、花卉、家禽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存在滞销、压栏、压塘等情况,导致收购价格下降。据浙江省农产品监测平台统计,受大量上市、运销不畅等影响,1月至3月中旬,全省25种主要蔬菜平均产地批发价3.9元/公斤,下降5.8%。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产生一定影响。据浙江调查总队分析,受疫情影响,1-2月,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均为负增长。3月份,随着扶持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幅收窄,一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0元,下降1.5%。
生猪养殖高收益的同时存在高风险。一是防疫形势依然复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养殖场防疫、管理成本上升,据萧山江南养殖场反映,目前出栏猪防疫和管理成本比正常年份增加约200元/头。二是增养补栏积极性不高。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全省现有438家空栏场,设计存栏78.7万头,其中有复养意愿的385家,设计存栏60.4万头。近期种猪、仔猪引进费用随猪价水涨船高,7公斤仔猪2200元左右,同比上涨近600元,仅有239家空栏场计划补栏13.1万头。三是饲料价格将大幅上涨。豆粕是生猪和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材料,随着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少数国家关闭粮食出口,引发市场对豆类供应链的忧虑,叠加近期国内豆粕现货库存偏低因素,3月末,豆粕价格涨至2905元/吨,同比上涨20.8%,比上年末上涨7.8%。豆粕价格强势上涨将推动饲料价格同步上涨。
远洋渔业预计增速放缓。受全球疫情影响,部分国家相继关闭港口,远洋渔船国外基地就近维修、补给、人员轮换难,部分渔船需回国维修,船员缺额。远洋渔业可能面临作业船只和作业时间减少等困难,预计产量增速将放缓。
三、对策建议
拓展渠道,缓解收入压力。根据对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的相关调研,在问及“当前最需要何种类型的帮扶”时,近六成的经营主体期盼“疏通产品销售渠道、推进产销对接”。与工业产品不同,农产品的季节性较强,且更不易保存。因此,当下应尽快为鲜活农产品寻找销售渠道,打通绿色通道。构建产销对接平台,组织主要农产品信息发布;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连锁门店等对接直采直供;支持电商平台、快递物流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紧密合作,建立产品供应链;在拓展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多措并举,提振农户信心。在疫情影响下,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滞销,农业生产主体生产经营困难,普遍存在较大资金压力。调研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主体对资金扶持的需求最为强烈,在问及“当前最需要何种类型的帮扶措施”时,62.8%的农业经营主体希望提供补贴、租金减免、信贷增加等资金支持,居首位。要加大对重点农产品的收购力度,加强对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生产补助,推进农业经营主体降本减负,给予疫情防控期间无法出海作业的船只提供一定比例的油价补贴,降低企业损失。加强涉农信贷支持,对疫情期间还贷期限做出灵活安排,通过降低利息负担、增加小额贷款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督促农业保险机构及时、全面地对受损经营户进行理赔,并减轻或免除因疫情受损导致的保险费用增加。
转型升级,恢复生猪生产。一是升级组织管理,加强协调。做好疫病和疫情后的种苗调配、生产资料供应,尤其是确保对处于疫病灾区的养殖大县的物资供应,帮助恢复生产;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组织的作用,加强培训,鼓励支持发展健康养殖,引导散养农户加强科学饲养管理。二是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在适当放宽养殖条件、倾斜养殖用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殖圈舍的加固修复,加快规范化养殖区、规模化养殖基地的建设,提升养殖效能,加强疫病抵抗能力。三是升级疫病防控技术。结合各地实际,加大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对发生过疫病的区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重组;对未发生的区域开展全面消毒防疫,做好无害化处理,加强监测监管;做好应急管理,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疫情;加快疫苗研发,降低养殖风险,提升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省地方统计调查队一产处 吴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