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53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18-11-06
文  号: 有 效 性:

体制机制显优势 民营经济亮名片——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三

发布时间:2018-11-06 17:02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形成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得益彰的先发性优势。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活力迸发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展现了浙江的成功蜕变。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40年浙江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改革启动和探索(1979—1991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从此,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浙江人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

改革从农村率先启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79-1984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1984年,粮食产量达到1817万吨,棉花13.3万吨,油料33.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3.9%、83.1%和53.6%,创下了空前的最高纪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91年,全省乡镇企业个数增加到51.6万个,从业人员523.4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6.0和1.8倍。乡村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0%迅速提高到48.3%。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利改税等让利措施;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到1991年,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3802个,其中各类专业市场占43%,年成交额205亿元,市场个数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确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完全或基本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在全部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值中实际达到近4/5。

(二)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992—2000年)

1992年初邓小平作了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浙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上世纪90年代,浙江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治歧视。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全省掀起了兴办个体私营企业的热潮,2000年与1991年相比,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158.9万户和17.9万家,从业人员由155.8和16.9万人增至272.4和300.5万人,注册资金由40和7.3亿元增至300.6和1226亿元。全省私营企业总产值、销售额和个体工商户总产值、销售额等4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并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2000年与1991年相比,浙江国有工业企业由3209个减少到1002个,工业增加值却从126亿元增至214亿元,利税总额由57亿元增至105亿元。到2000年底,列入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考核的203户重点国有困难企业,累计脱困180户,脱困率达88.7%,名列全国前茅。市场体系建设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一般商品市场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2000年与1991年相比,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由205亿元增至4023亿元,增长18.7倍。技术、劳动力、资本市场发展都有明显进展。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2012年)

进入新世纪之后,浙江开始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力发展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到2003年,全省私营企业有63%已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经济改革、改造和改组步伐明显加快,采取“国企嫁接”、“以民引资”、外资并购等形式大规模引进外资。

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创新,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方面,到2012年末,浙江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246个,累计募集资金2786亿元。基本建立了国有产权交易平台。积极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对水、电、成品油、公有林等政府控制或掌握的公共资源,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开展排污权、节能降耗指标交易和林权、矿权等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2013年以来)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需要更高水平发展生产力、更大力度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积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更高效益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全面的对外开放,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着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国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总体经营情况较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同时,积极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精神,落实“鼓励社会投资39条”“促进民间投资26条”等政策,出台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的一系列措施,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逐步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政府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公平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活力迸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性成就

浙江多种所有制互为依托,共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成功实践样本。在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下,国有经济优、民营经济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种优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推动着浙江经济率先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所有制结构是决定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对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单一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观念束缚,在所有制问题上脱离现实生产力水平,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致使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偏差,浙江的经济成份基本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GDP中由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94.3%。在工业增加值中,公有制经济占100%,而在公有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又占63.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经济占96%;在粮食产出中,公有制经济占96.9%。

1979年之后,浙江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或国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港澳台及外商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经济小省一跃成为居于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机制方面营造了先发性优势,使经济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自1978年以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在所有制结构变化上,体现为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下降与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比重的不断上升。2017年与1978年相比,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69.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下降51.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69.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所占比重上升55.3个百分点,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所占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见表1)。按现价计算,1979—2017年,全省GDP的增量中75.2%来自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的贡献。

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公有制经济必须改革、只有进一步改革才有出路的形势,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竞争能力的提高。近40年来,尽管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幅下降,但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通过优化整合,国有经济从一些竞争性行业退出来,集中力量发展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益事业,从而促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总之,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市场竞争,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表1 1978-2017年各所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公有

经济

非公有

经济

民营经济(集体+个私)

国有

集体

个私

港澳台

和外商

1978

100.0

94.3

38.6

55.7

5.7

5.7

0.0

61.4

1990

100.0

81.5

28.4

53.0

18.5

15.6

2.9

68.7

1997

100.0

61.9

25.4

36.5

38.1

33.5

4.6

70.0

1999

100.0

54.4

24.5

29.9

45.6

38.6

7.0

68.5

2000

100.0

50.6

22.3

28.3

49.4

40.9

8.5

69.2

2001

100.0

44.7

21.6

23.1

55.3

45.2

10.1

68.3

2002

100.0

38.7

21.7

17.0

61.3

49.8

11.5

66.8

2003

100.0

33.3

21.0

12.3

66.7

53.8

12.9

66.1

2004

100.0

29.7

20.1

9.6

70.3

55.9

14.4

65.5

2005

100.0

29.1

20.5

8.6

70.9

56.1

14.8

64.7

2006

100.0

28.6

20.6

8.0

71.4

54.9

16.5

62.9

2007

100.0

27.5

20.5

7.0

72.5

54.5

18.0

61.5

2008

100.0

26.3

20.2

6.0

73.7

55.1

18.6

61.1

2009

100.0

26.4

20.2

6.2

73.6

56.0

17.6

62.2

2010

100.0

25.8

19.8

6.0

74.2

56.1

18.1

62.1

2011

100.0

25.1

19.3

5.8

74.9

57.3

17.6

63.1

2012

100.0

25.3

19.6

5.8

74.7

58.0

16.7

63.8

2013

100.0

25.2

19.4

5.8

74.8

58.6

16.2

64.4

2014

100.0

24.9

19.3

5.6

75.1

59.4

15.7

65.0

2015

100.0

25.8

20.4

5.4

74.2

59.5

14.6

65.0

2016

100.0

25.1

20.4

4.7

74.9

60.5

14.4

65.2

2017

100.0

25.0

20.6

4.4

75.0

61.0

14.0

65.4

(二)国有经济优化发展,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国有经济本身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八八战略”实施以来,国有经济不断优化整合,始终保持稳定发展,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和控制力。2017年,国有经济创造增加值106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0.6%。国有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223倍,1979-2017年,按现价计算(下同)的国有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4.9%,比GDP年均增速低1.8个百分点。其中2013-2017年,国有经济年均增长9.5%,比GDP年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提质换挡的新时期,国有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稳定和主导作用。

近年来,我省大手笔组建海港集团、交投集团、机场集团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2017年,国有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32.3%,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行业。在工业领域,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经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垄断性行业。2017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11个行业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2.3%,且在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中居绝对或相对优势(见表2)。

表2 2017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分布(%)

占规模以上国有及

国有控股工业比重

占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合计

100.0

14.3

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45.1

92.7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2.4

80.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6.5

11.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5

17.1

烟草制品业

5.1

99.4

汽车制造业

4.1

8.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4

16.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3.2

76.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5

11.7

医药制造业

1.9

13.1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7

87.6

其中项小计

92.3

33.2

从企业经营效益来看,201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个数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9%,却创造了18.5%的增加值、15.0%的主营业务收入和18.9%的利润总额,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见表3)。

表3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2017年

2002年

企业单位数

1.9

4.4

亏损企业

2.7

12.4

工业增加值

18.5

20.9

主营业务收入

15.0

17.4

利润总额

18.9

16.1

资产总计

16.2

25.4

(三)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最亮丽的金名片。2017年,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33831亿元,占GDP的65.4%,可谓是浙江经济的铁柱钢梁。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在政策引导下获得了快速发展。1979-2017年个私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4.1%,比GDP年均增速高7.4个百分点,个私经济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微不足道的5.7%提高到2017年的61.0%,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力,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产业结构看,民营经济在三次产业中呈 “三、二、一”格局,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7年,民营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5.7%、46.3%和48.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规模迅速扩大,民营经济发展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增长速度快于整体经济,比重呈上升态势。2017年,民营经济第一产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49.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则分别提高18.4和31.0个百分点,2017年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份额最大的产业领域。

在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传统行业比较集中,2017年,这些行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高达9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省民营经济正逐步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2014-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年均分别增长44.4%、23.9%、23.0%和23.1%,2017年这几个行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分别比2013年提高了21.9、18.1、14.3和21.1个百分点,大大快于第三产业和整个民营经济的发展。

表4 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

2017年

1978年

民营经济

100.0

100.0

第一产业

5.7

55.1

第二产业

46.3

27.9

工业

38.5

22.4

第三产业

48.0

17.0

民营经济兴则浙江兴,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民营经济在浙江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民间投资表现活跃。2017年,民间投资18152亿元,比2003年增长近8倍,年均增长16.9%;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3年的48.7%提高到58.3%,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17年浙江税收收入55.6%来自民营经济;其中,54.1%来自个私经济,比2002年提高24.1个百分点。三是民营经济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力。2017年民营经济出口14956亿元,占全省出口的76.9%,比2002年提高46.8个百分点,在对外经济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江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在2018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有93家上榜,连续20年居全国第一。浙商因改革开放而兴,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征程中同样有大作为。自2011年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发出“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的动员令,引导了大量浙商优质资源要素回归浙江,也鼓励牵引带动民资、国资、外资等投资浙江,形成海内外优质要素集聚浙江、发展浙江的新格局。2012-2017年,浙商回归省外到位资金不断增长,累计到位资金17533亿元,年均增长34.4%。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完善产权制度,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2017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96家,上市公司实施并购337起。年末境内上市公司415家,累计融资9077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38家,占全国的15.3%;创业板上市公司80家,占全国的11.3%。

(四)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浙江为对外贸易口岸,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从无到有,为我省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各行业逐渐取消外资在地域、数量和企业股权比例方面的限制,外资发展迎来新的春天。政策因素加上自身在规模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使得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比重显著提高。1991-2017年,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3.2%,比GDP年均增速高7个百分点,特别是2003-2008年年均增速高达27.7%。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占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前的空白到2017年的14.0%。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不但带来了资金、创造了就业,更带来了技术和管理,推动浙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功,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各自优势,使得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新的征程中,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更大进展,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