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商品丰富多彩 各种业态繁荣活跃——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十三
索 引 号: |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68 | 主题分类: | 统计 |
发布机构: | 省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18-11-21 |
文 号: | 有 效 性: |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68
统计
省统计局
2018-11-21
市场商品丰富多彩 各种业态繁荣活跃——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十三
发布时间:2018-11-21 10:25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改革开放为浙江消费品市场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市场商品丰富多彩,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总量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形成多渠道流通、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流通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历程
回顾40年来的发展之路,浙江消费品市场大致经历“开放搞活”“放手发展”“优化提升”“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放搞活”阶段(1979—1989年)
改革开放前,市场消费品供应严重匮乏,食品、衣物都严格限量供应。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在市场导向下,短短几年就解决了消费品长期严重匮乏问题,浙江消费品市场获得全新的生命力。特别是国家开始执行第六个五年计划后,以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增强贸易活力、搞活流通为中心环节,在流通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放开搞活”浪潮随之涌来。
从1979年至1989年,浙江贸易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沿着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这条主线稳步发展。1979年4月起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等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5年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八五”时期又进一步放开了包括日用工业品、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在内的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实现了市场调节。198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亿元,是1978的7.4倍,年均增长19.9%。从1984年到1989年,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5年间市场成交额增长454%,年均增长40.8%。
第二阶段:“放手发展”阶段(1990-1999年)
这一阶段,浙江经济由计划经济加快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浙江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加速经营机制转换,深入推进“经营、价格、用工、分配”的“四放开”举措,使国营贸易、粮食、物资、供销合作社等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经营主体;探索企业兼并、拍卖和股份转让的办法,在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贸易中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盘活国有资产。同时,进一步减少国家统一管理商品类目,改进计划管理办法,省政府原规定的21种实行专营、专卖和统一经营的商品、33种国家计划商品和41种重要工业品生产资料,除保留少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专门规定的商品以外,均放开经营,形成多渠道流通,自由购销的市场环境。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06亿元,比1990年增长71.2%,年均增长23.2%,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5.3%。
第三阶段,“优化提升”阶段(2000-2012年)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浙江贸易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流通方式转变,努力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超级市场、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方式,消费品市场获得跨越式发展,城乡流通网络日趋完善,产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现代流通方式和传统流通业态协同发展、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同步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12年,达14200亿元,比2000年增长4.6倍,年均增长15.4%;商品市场成交额比2000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12.1%。
第四阶段,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充分利用自身“互联网经济大省”优势,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抓手,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缩减权力清单、“最多跑一次”改革等措施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税负,有效改善供给。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的支持下,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远程教育、跨境电商、智慧产业等蓬勃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加速,释放了巨大的活力。2017年,全省网络零售额13337亿元,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2位,比2012年年增长45.8%。共有淘宝镇78个,淘宝村793个,均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共有各类活跃网店74.1万家,天猫活跃网店2.5万家。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不断繁荣,浙江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商品丰富、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308亿元,比2012年增长71.2%,年均增长11.4%,步入稳定增长阶段。
二、消费品市场发展主要成就
(一)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消费市场逐步开放,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品不断丰富,商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稳步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和“贸易大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199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2010年突破万亿大关,达10245亿元,2016年突破两万亿大关,达21971亿元,2017年达24308亿元,是1978年的518.7倍,年均增长17.4%;比2000年的2554亿元增长8.5倍,年均增长14.2%。消费品相关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7436亿元,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为14.4%;共实现就业670.5万人,占全省就业总量的17.7%。
(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迈入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放开、搞活”为主线的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消费品市场成为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形成稳固的国有主导、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商贸流通企业结构。经过40年的积累和发展,全省城乡连锁经营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网络零售、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稳居全国前列;专业市场功能日趋现代化和综合化,有效提高了居民购物体验;一大批现代物流企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商品流转的时效性。同时,早在上世纪90年末期,我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迈入总体小康。进入21世纪后,稳步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城乡居民的商品购买力大幅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居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巨变,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逐步转向住房、交通通讯、耐用消费品、汽车、旅游等方面,支出成倍增长。具体来看,一是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占比明显降低。2017年,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类值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用品类商品占比均为9.4%,分别比1988年降低42.6和6.6个百分点。二是耐用品消费增长较快。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分别为178.2、88.9和101.1台,大大提高了居家便利;全省居民家庭每百户汽车保有量47.9辆,城镇、农村分别为55.5和33.3辆,大大提高了出行便利。三是信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城镇、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支出比重分别从1992年3.3%和2.3%提高到2012年的19.2%和10.0%,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分别从9.1%和5.6%提高到13.9%和6.0%。
(三)新业态异军突起,数字化消费比重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贸易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贸易业态逐渐摆脱旧的经营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是经营业态由百货商店独占鳌头转变为以百货店为主导,以专业店和专卖店为特色的新体系,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零售业态纷纷设立,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二是流通业态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流通现代化由城市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方式发展较快,连锁企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门店数量增长显著,分布更加合理,消费者购物更加便捷。201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连锁经营门店总数达到27161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8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9和2.8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在省内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网络购物十分便利,数字化消费成为居民购物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零售规模不断扩大,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2017年,浙江互联网普及率70.8%,全省接入网站数全国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接入网站数达194.8万个,居全国第一;网络零售额13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8.8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50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5.0%,比重比2014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四)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市场大省地位不断巩固
改革开放给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浙江商品交易市场起步早、发展快,成为市场大省。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就兴办了闻名全国的温州“十大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等,商品交易数量多、种类齐、规模大、综合功能强。1991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3802个,年成交额为204.6亿元,市场个数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此后,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浙江各地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在规模、档次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由1978年的1051个增至2017年的3824个,增长2.6倍;市场成交额由1978年的8.6亿元增至2017年的21500亿元,增长2499倍,年均增长22.2%。
(五)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消费共同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332和165元,2017年增至51261和2495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年均实际增长7.9%和8.4%;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由301和157元增至31924和18093元,年均增长12.7%和12.9%,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81年的55.6%和55.2%降至2017年的27.9%和31.0%,按照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划分,城乡居民生活已经进入富裕阶段。新世纪以来,随着浙江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农村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购买力的提高,加上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浙江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2017年,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20168亿元,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4140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068和111倍,年均增长21.6%和12.8%。
40年来,浙江消费水平不断改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下阶段,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培育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培育中高端消费等新增长点,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贸易外经处 王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