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谱写城乡协调发展新篇章——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十六
索 引 号: |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66 | 主题分类: | 统计 |
发布机构: | 省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18-11-21 |
文 号: | 有 效 性: |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66
统计
省统计局
2018-11-21
率先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谱写城乡协调发展新篇章——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十六
发布时间:2018-11-21 10:14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在浙江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城市化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尤其是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来,浙江坚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城市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
一、浙江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浙江城市化整体水平低下、进程缓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城乡之间构筑的户籍管理制度、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等一道道无形的城墙阻挡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1978年,浙江城市化水平为14.5%,仅比1949年提高2.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09个百分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40年来,浙江出台了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取消农民进城各项限制、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政策,为加快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促进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浙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为活跃、流动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从1978年的14.5%提升至2017年的68.0%,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大大高于1949-1978年年均0.09个百分点的增幅。回顾浙江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伴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及农村工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交叉发展,城乡集市贸易开放融合,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不断加快。1998年,浙江城市化水平达到36.7%,比1978年提高2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前30年的年均水平。但与世界及发达国家和地区(1998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约45%)相比,城市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城市化持续快速提升阶段(1999—2005年)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凸现。为适应市场配置资源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及时制定一系列政策,为经济发展和要素流动提供了日益宽松的制度环境,户籍制度进一步放松,城市福利体制深化改革,劳动就业市场化加快,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条件。1998年12月,中共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决策,揭开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幕。随后多年,在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就业制度、行政区划调整、投融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传统体制的种种束缚被逐渐破除,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人口、产业向城市和非农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浙江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98年的36.7%上升至2005年55.0%,年均提高2.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幅度比前一阶段高1倍多。
(三)城市化进入量质并举稳健推进阶段(2006年至今)
浙江是全国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省份。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来促进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优化城镇体系,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2006年以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城市工作战略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城市化,提高发展质量,城市化发展迈入了量质并举稳健推进的新征程。至2017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8.0%,比2005年的55.0%提高13.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8个百分点,尽管年均增幅比前27年(1978-2005年)的1.5个百分点回落0.42个百分点,但城市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城乡间、地区间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44∶1缩小至2017年的2.05︰1,小于全国(2.71),也小于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和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内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2017年,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达70.3%,高出全省(68%)2.3个百分点,比2010年的64.2%提高6.1个百分点;金衢丽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为62.8%,比2010年的53.4%提高9.4个百分点。两区域差距由2010年的10.8个百分点缩小至2017年的7.5个百分点。如期在2015年实现“消除4600”的脱贫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左右的低水平。
二、新型城市化取得显著成效
(一)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预计超过70%
2017年,浙江城市化率为68.0%,比全国水平(58.5%)高9.5个百分点,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从全球城市化发展看,我省城市化发展进程明显快于世界水平。国家统计局课题《世界人口城市化发展状况》以及联合国报告显示,浙江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低于世界水平23.0个百分点、1990年低10.0个百分点,至2000年反超2.7个百分点、2005年超过7.0个百分点,目前超过约10个百分点。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17年12月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举全省之力建设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大都市区建设重点是提升核心区首位度和综合能级,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按照省委部署,浙江大都市区建设要找准集聚创新力的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区域一体化的示范区的新定位;明确推动基于城市流的空间重构、推动基于专业化的功能重组、推动基于市场化的动力重塑的新任务;推出加快构建便捷化的交通网络、建立健全高效化的共建机制、积极谋划区域化的重大项目的新举措,向“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和城市群”目标迈进。大都市区建设必将有力地推进我省新型城市化持续稳健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预计到“十三五”末,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以上。
(二)城市规模和功能不断完善,打造独具特色现代城市
40年来,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撤扩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不断完善城市规模和功能,凸显特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城市和城镇空间结构、功能结构、规模结构的优化完善,加快形成空间分布合理、不同城市功能互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至2017年,全省城市数量(设区市市区和县级市)29个,是1978年的近10倍。城市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约为1978年的30倍。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544万人增至2017年的3847万人,年均增长5.1%,大大快于常住人口年均1.06%的增速。特别是近年来,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浙江新型城市化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现代城市。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重点推进环杭州湾、温台和浙中三大城市群发展;推动杭州、宁波、温州和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大力实施“一城数镇”、“小县大城”战略和现代化美丽县城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中心镇和小城市;城市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阵地作用更加明显。二是以培育特色小镇为抓手,彰显新型城市化新特色。2015年,提出全省力争通过3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聚焦数字经济、环保、金融等八大万亿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产业生态,瞄准建成3A级以上景区打造自然生态。梦想小镇、基金小镇、智慧小镇等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正成为浙江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新平台。三是以推进产业集聚为载体,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新平台。建设杭州钱江新城、宁波东部新城、绍兴滨海新城等产城联动新城区和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以及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增强了城乡发展的产业支撑;城市有机更新走向深入,拉动内需释放、扩大有效投资作用显著。
(三)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推进新型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大力加快城市交通、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开启新篇章。一是供水供气供电能力明显提高。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从1978年的1.6亿吨增至2017年的35.7亿吨,增长21倍;自来水用水普及率100%。液化气、管道天然气进入千家万户,城市家庭用气普及率接近100%。供电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4193亿千瓦时,是1985年的28.7倍,其中,城镇居民用电量292.8亿千瓦时。二是邮电通信实施技术和产业升级。建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以及便捷高效、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三是运输能力快速发展。城市铺设道路面积从1990年的4698万平方米增至2017年的42203万平方米,增长8倍。城市公共交通明显改善。城市拥有公交车辆41515辆,比1978年增长63倍,平均每万人拥有17.0辆,比1978年增加13.5辆。家庭汽车拥有量突飞猛进,城镇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从2000年的0.5辆增至2017年的55.5辆;2012年11月24日杭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成为浙江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至2018年1月,杭州地铁运营线路共3条,运营里程共计117.6公里。宁波地铁第一条线路于2014年5月30日开通试运营,至2017年10月,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4段,里程总长约90公里。城市出租车行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满足了多元化出行需求,近年来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交通的兴起,缓解了打车难、填补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空白,成为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省内交通建设亦高速发展,城际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使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辐射和集聚作用不断增强,推动浙江城市化再上新水平。四是生态环境大为改善。40年来,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指引下,以生态文明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市等创建为载体的城市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至2017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5.9万公顷,比1978年的643公顷增长246倍,人均公园绿地13.3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初增长5.7倍。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市2个,国家级生态县(市、区)39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91个,省级生态市5个,省级生态县(市、区)67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15个。
(四)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1元,是全国36396元的1.41倍,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3倍,年均增长7.9%,连续17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同时,城镇居民消费多元性、多样性及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301元增至2017年的31924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2.2倍,年均增长6.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近60%降至2017年的27.9%,降幅超过30个百分点。一是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40年来,居民生活质量变化最显著的体现就是耐用消费品的不断更新换代。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入普通城镇居民家庭并逐步普及、不断升级换代。2017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5.5台,拥有电脑95.6台,移动电话242.3部,拥有空调206台。二是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上世纪90年代后期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使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5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8倍。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城乡居民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装修宾馆化、社区环境公园化成为先富起来的浙江人对居住的一种追求。三是注重健康医疗保健。在饮食方面,由过去的追求吃饱的数量温饱型,向讲营养、讲健康、讲卫生的质量品质型转变。同时居民更加注重医疗保健。2017年,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872元,是1992年的32.8倍。四是消费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彻底告别了短缺商品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超市的出现让百姓购物更自由方便,信用卡、支付宝和微信消费省去了携带现金的麻烦和不便,“互联网+”产品及移动支付方式的诞生,使网络购物、订餐、购票、挂号(预约门诊)、缴费变得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淘宝、京东等平台网购已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常态。2017年,浙江城镇居民通过互联网购物或服务人均消费支出达754元,是2005年的157倍。五是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在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居民对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领域的消费倾向日趋明显,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人民尽情享受生活,或外出旅游,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或锻炼身体,健身健心,或参与娱乐活动,放松身心。高清晰的有线电视和高速快捷的互联网,也在极大改善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移动智能成了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部手机一个微信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城市居民娱乐、教育、文化、交通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3年的11.0%提高至2017年的26.6%。六是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浙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1981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9.5岁,2016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8.4岁,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
(五)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助推城乡共发展
40年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实力持续提升,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一是经济快速增长。2017年,全省29个城市实现生产总值4.2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2017年年均增长12.3%,高于同期全国9.5%和全省12.1%的年均增速。29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八成,达到81.8%,人均GDP由1978年的406元上升到至2017年的年9955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1%。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经济加快发展,2017年生产总值3205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1.9%,人均GDP达到100140元,高于全省水平8.8%,四大都市区成为推动全省加快发展的四台“发动机”。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升级。尤其近年来,面对持续土地、能源等主要生产要素瓶颈制约不断加剧的形势,城市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集聚优势,立足本地特色融入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产业水平显著提升。40年来,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转变,2017年,29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0∶43.4∶53.6,与1995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4和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提高了21.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和杭州都市区核心城市的杭州,积极推进以“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数字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杭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发挥高新企业“高增长、新动能、快效应”的产业优势,助推经济转型提质。2017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91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3.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79亿元,占全省份额为46.1%,居全省第一。
城市综合实力提升,辐射效应显现,有力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一是从收入水平看,2017年,浙江城镇、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261和24956元,连续17和3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054∶1,延续10余年持续降低的走势,是全国城乡收入比最小的省份。二是从农民市民化进程看,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2017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0%,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4.3个百分点,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从2012年的31.5个百分点缩小至2017年的22.0个百分点。三是从代表家庭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看,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9%和31.0%,比2005年的33.8%、38.6%分别下降5.9和7.6个百分点,两者差距缩小。四是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看,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等实现全覆盖,全面进入全民养老医保时代,浙江各项相关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浙江省最低月工资标准为全国各省市最高。2017年,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为5.55张/千人,卫生技术人员8.14人/千人。在《2017年中国发展指数》排名中,浙江居全国各省市第五,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等四方面均居全国前列。五从城乡融合看,在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中心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至2017年末,2236个村庄完成景区化改造,97%的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10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65%。有58个县(市、区)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如今的浙江,从中心镇、小城市培育到四大都市区建设,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以及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呈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展示了浙江进入城市化高质量、城乡加快协调发展的新征程。
浙江城市化发展之路是一条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化建设成就巨大,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浙江将继续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坚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推进城市化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浙江人民,谱写城乡协调发展新篇章。
(人口处 潘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