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索 引 号: 12330000727183266J/2018-20555 主题分类: 统计
发布机构: 省统计局 公开日期: 2018-11-19
文  号: 有 效 性:

创新创业氛围浓 市场主体活力强——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告之四

发布时间:2018-11-19 11:28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历史决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40年来,特别是实施“八八战略”15年来,浙江大胆探索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创业创新机制,着力培育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浙江市场主体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从地少人多的农业省,发展成各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的经济大省。至2017年底,工商登记的在册市场主体593.4万户,其中企业法人单位196.3万家(纳入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的企业法人单位159.9万家);个体工商户397.1万户。回顾40年来浙江市场主体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公有制主体唱主角,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9—1991年) 

浙江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全省3000多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1983年初省委提出要树立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1984年5月提出发展各项事业都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1991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乡镇企业数由7.4万家增加到51.6万家,从业人员由190.1万人增加到523.4万人,分别增长6.0和1.8倍。这个时期的乡镇企业以工业为主,占全部乡镇企业的64.4%。 

这一阶段,虽然出现了城镇私营及个体、合作经营工业企业,但公有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1991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单位4250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单位39979家,城镇私营及个体、合作经营工业企业26840家,公有制市场主体占比为62.2%。 

(二)个体私营企业迎来发展高潮,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2000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思想进一步解放。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993年下发《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1994年出台《关于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年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通知》,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省掀起了兴办个体私营企业的高潮。大规模的乡镇企业“改制”或转制为私营企业。到2001年,全省乡镇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改制面达到97%[1]。到2001年,集体企业法人单位减为7.1万家,比1996年减少41%,股份制经济企业法人3.0万家,比1996年增长268.3%。2000年与1991年相比,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158.9万户和17.9万家,从业人员数由172.7万人增至572.9万人。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有企业为摆脱困境,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并确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浙江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企业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小型国有企业大批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或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有资产逐步集中到重要和关键领域,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减少,在竞争力和控制力上得到了提高。2000年与1991年相比,浙江国有工业企业由3209家减少至1002家,工业增加值却从126亿元增至214亿元,利税总额由57亿元增至105亿元。 

(三)大力发展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2001-2012年)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浙江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是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客观上产生了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联合、并购、合作的要求。通过私营企业强强联合、引进社会资本、窄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企业上市等多种模式改造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到2003年,63%的私营企业已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53%的内资企业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到2012年末,浙江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46家。二是推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引进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相互参股、控股。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970亿元,相当于国有企业的2倍。三是采取“国企嫁接”“以民引资”、外资并购等形式大规模引进外资。 

(四)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阶段(2013年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是着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国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二是出台一系列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措施,继续做活民营经济。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实行“五证合一”登记制度,压缩办证时间,降低办证成本,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制订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大力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2016-2017两年间,企业法人单位增加41万家,两年增长34.4%。2017年末,境内上市公司增至415家,上市公司总数居全国第2位。 

二、市场主体发展的成就 

40年来,浙江人民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创业,市场主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浙江的经济繁荣和人民富足。 

(一)市场主体总量屡创新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据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1996年企业法人单位仅有19.8万家。至2017年底,工商登记的在册企业196.3万家,其中进入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的企业法人单位159.9万家,21年间增长7.1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借加入世贸组织的东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为核心,推动市场主体发展进入快车道,2001年,企业法人26.1万家,至2017年年均增长12.0%,远高于1996-2001年间5.7%的年均增幅。 

(二)市场主体日益多元,民营经济成为浙江最大的优势 

改革开放前,浙江经济基本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彻底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或国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商等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见表1)。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4.3%降至2017年的25.0%,非公有制增加值占比由5.7%升至2017年的75.0%。2017年,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为121.7万家,占全部企业法人的76.1%。 

注:2001年数据来自《浙江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汇编》(2001年),2011、2017年数据来自基本单位名录库年报。其中:国有企业指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是指登记注册类型为集体、集体联营的企业法人;私营企业是指登记注册类型为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法人。 

民营经济不断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最大的优势。2017年末,全省共有私营企业法人单位147.7万家,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92.3%,其中又以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为121.7万家。私营企业覆盖全部行业大类,1039个行业小类,除极个别行业外,已渗透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满足人民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重要来源。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有93家企业上榜,连续20年居全国第一,诞生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聚光科技等世界知名的独角兽龙头企业,以及曹操专车、钉钉、数梦工场等准独角兽企业。 

(三)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趋巩固,工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服务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在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末,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从事第二产业的乡镇企业占比在1994达到67.6%的峰值后逐年下滑,至2000年降为61.0%。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市场主体成了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增至104万家,比2001年增长9.7倍,远高于全部单位5.1倍的增速。  

服务业中,新兴产业增长更为快速。2017年与2011年相比,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卫生等行业企业法人数分别增长4.4、2.0、2.1和2倍,均高于全部企业法人增速(1.4倍),金融业中,资本市场服务企业法人增长11.5倍;文化体育娱乐业中,文化艺术业增长8.3倍;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5.6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4.8倍。 

注:数据来自浙江省统计局基本单位名录库年报。 

(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四上”单位屡创新高 

40年间,我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四上”(指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具有资质的建筑业,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下同)单位数量屡创新高。2017年,全部“四上”企业8.6万家,比2011年增长41.3%,其中重点服务业1.2万家,比2012年增长58.7%,年均增长8.0%。 

注:数据来自浙江省统计局基本单位名录库“四上”单位字典库。

(五)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渗透,新型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市场主体不断向新型主体转型发展。在商品市场,百货店、连锁店、超市、仓储会员店等各类实体店不断新生,1978年,商品交易市场有1051个,2017年商品交易实体市场增至3824个,而且网上销售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智能产业、共享单车、网约车、各类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2017年,浙江共有淘宝镇78个,淘宝村793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共有各类活跃网店74.1万家,天猫活跃网店2.5万家。在农村,农家乐、民宿经济快速发展,至2017年,共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1155个,特色点2328个,农家乐经营户20463户。 

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人民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创业富民,实现了富民强省的伟大目标。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浙江人民将秉持浙江精神,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勇立潮头,再创新功。 

(普查中心冯晓伟) 


1浙江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市场主体、政府与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3,106(2):3-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