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浙江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索 引 号: | 12330000727183266J/2017-20465 | 主题分类: | 统计 |
发布机构: | 省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17-08-01 |
文 号: | 有 效 性: |
12330000727183266J/2017-20465
统计
省统计局
2017-08-01
上半年浙江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1 18:07
来源:
来源:省统计局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40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一、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粮经作物提质增效
全省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目标,以“两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效益农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农业增加值474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天公作美,春粮播种实现“开门红”。据浙江调查总队统计,春粮播种面积287.5万亩,比上年增长7.5%;总产量预计75.4万吨,增长28.4%。其中,小麦139.6万亩,增长21.5%,产量37.6万吨,增长48.2%;蚕豌豆32.9万亩,下降22.7%,产量6.1万吨,增长4.1%;马铃薯101万亩,增长6.7%,产量27.9万吨,增长18.1%。
政策驱动,早稻播种总体稳定。早稻播种面积预计173.1万亩,比上年下降0.1%。早稻面积总体稳定,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出台地方目标责任制,各地继续保持订单早稻的奖励措施,充分激发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自6月9日正式入梅以来,降雨过程增多,强度增强,对早稻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产恢复,油菜籽实现增收。得益于良好天气条件,油菜籽单产呈恢复性增长,在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产量增长。油菜籽播种面积预计170.7万亩,比上年下降3.2%,单产140公斤/亩,增长7.7%,产量23.9万吨,增长4.2%。
提质增效,效益农业稳步发展。预计中药材种植面积59.6万亩,同比增长15.0%;花卉苗木播种面积226.7万亩,增长3.3%;蔬菜播种面积635.4万亩,增长1.4%;果用瓜播种面积131.5万亩,下降0.4%。
二、绿化造林扎实有效,林业经济创新发展
扎实践行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之以恒改善生态。在科学有序推进绿化造林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新经济。上半年,林业增加值72亿元,由一季度同比下降3.3%转为增长4.4%。
绿化造林有序推进。省委省政府将平原绿化工作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有机结合,拓展宜绿能绿空间,充分发挥森林的水土涵养功能。据省林业厅数据,上半年,人工造林13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96.8%;迹地更新15.5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32.1%;森林抚育75.8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57%;平原绿化建设13.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24.1%;新植珍贵树2413.6万株,完成年度任务的109.7%,向各地赠送珍贵彩色树种容器苗580余万株。
竹林产品稳步增产。大力开展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加速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加快低效竹林的转型升级,加强森林病虫害、枯死木的清理,主要林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上半年预计,木材产量34.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6.7%;大径竹产量7465.7万根,增长7.3%;鲜竹笋产量125.1万吨,增长3.6%;人造板产量276.8万立方米,同比基本持平;地板产量5573.9万平方米,增长9.0%。
林业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林业经济新动能,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技术模式,建立香榧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套种三叶青、铁皮石斛仿生栽培等十大模式示范基地8.9万亩、辐射推广19.7万亩。培育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新建油茶、香榧、山核桃等木本油料基地5.3万亩。加快推进森林休闲养生产业建设,举办了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公布了第二批森林特色小镇创建25个和森林人家特色村命名58个。
三、畜牧产能转型升级,养殖效益稳中略降
深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实施美丽畜牧生态工程,着力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深化农牧结合,推动畜牧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产业转变。上半年,牧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下降12.9%,仍处于转型升级发展期。
生猪产能有序调减,价格回落。上半年,生猪存栏570.7万头,出栏肉猪526.9万头,分别同比下降13.1%和16.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7万头,下降10.2%,降幅收窄7.8个百分点。
春节以来,生猪价格整体呈高位回落态势,从2月中旬开始连续17周的持续大幅度下跌,6月份小幅反弹。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1月1日-6月14日,待宰活猪、仔猪和去骨带皮猪肉集市均价分别为每公斤16.7、31.2和28.6元,同比分别下降16.1%、0.3%、9.0%。由于全国生猪供应量的加大和市场消费的基本饱和,三季度生猪价格可能将继续在低位小幅波动,随着四季度天气转凉、节假日密集、集中采购增多,将会出现供销两旺,价格可能出现震荡上扬。
家禽生产有所下降,养殖亏损。上半年,家禽存栏6638.9万只,出栏7322.1万只,同比分别下降6.3%和2.7%。鸡蛋价格整体呈现下跌趋势,中间出现小幅震荡。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6月14日跌至7.2元/公斤,同比下降26.4%,是自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低点;雏鸡价格在震荡中小幅下行,6月14日跌至1.7元/只,同比下降31.6%。随着H7N9流感疫情影响逐渐减弱,消费需求逐步回升,家禽价格或将在波动中逐步回暖,但部分养鸡场仍将亏损。
牛羊生产稳中略降,效益稳定。上半年,牛存栏14.2万头,同比下降1%,出栏4.6万头,下降0.7%,其中,肉牛存栏9.4万头,奶牛存栏4.3万头,分别下降0.5%和2.1%。羊存栏104.8万只,出栏70.7万只,均下降1.1%。奶牛单产维持高位,鲜奶收购价格略有上升,奶牛养殖略有盈利。与此同时,随着湖羊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推广,养殖成本进一步降低,湖羊养殖效益稳步提高。
畜牧产品继续调减。上半年,预计肉类总产量54.3万吨,同比下降13.6%。其中,猪肉产量39.7万吨,下降16.7%;牛肉产量0.7万吨,增长5.2%;羊肉产量1.1万吨,下降3.4%;禽肉产量12.3万吨,下降4.3%;禽蛋产量15.7万吨,下降4.2%;牛奶产量7.7万吨,下降6.8%。
四、渔业生产总体稳定,海洋捕捞绿色发展
今年是全国实施新伏季休渔制度第一年,也是渔业领域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全省渔业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渔场振兴修复行动,优化东海渔业资源配置,在全国率先打响“幼鱼资源保护战”、“伏休成果保卫战”和“禁用渔具剿灭战”,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渔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208.2万吨,同比下降0.1%;渔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1.2%,渔业经济发展总体稳定。
国内捕捞去产能补短板,效果显著。上半年,国内海洋捕捞产量86.7万吨,同比下降16.4%,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5.7个百分点;淡水捕捞产量3.7万吨,增长22.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9.4个百分点。受休渔期提前的影响,与一季度相比,上半年国内海洋捕捞和淡水捕捞产量同比增减幅度均有扩大,去产能和补短板成效显著。同时,根据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展的上层鱼幼鱼发生量(密度指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浙江沿岸海域的上层鱼幼鱼密度指数比2014年提高41.4%,海洋渔业资源呈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态势。
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增长明显。上半年,海水养殖产量44.8万吨,淡水养殖产量40.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4%和9.7%。受休渔期提前等因素影响,养殖水产品的价格上涨空间充足,海水养殖品价格同比上涨较大,大大提高了养殖渔民的生产热情。另一方面,针对传统养殖空间不断缩小的实际,各地把发展设施养殖作为养殖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如台州临海试点推广海水鱼类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即“跑道养鱼”技术,黑鲷单槽养殖产量达3.5万斤等情况,全省在养殖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养殖产量增长明显。
远洋渔业持续发力,较快增长。上半年,远洋渔业产量32.1万吨,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5.8个百分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一是赤道鱿钓渔场得到开发,有效地弥补了东南太平洋秘鲁鱿鱼、阿根廷鱿鱼资源依然低产的短板,鱿鱼市场保持繁荣。二是持续开辟新的远洋渔场,积极巩固在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的生产,并谋求与更多的国家合作开发新的过洋性远洋渔场。上半年投入远洋渔业生产渔船达594艘,同比增长2.8%。三是深化远洋生产基础配套服务。继普远801远洋生产指挥船投入使用之后,舟山市实施东南太平洋生产指挥管理服务船项目,已在远洋生产管理、海上医疗救助、远洋生产物资补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一产处 吴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