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统计数据应用发展情况
发布日期: 2014-09-19 09:08 信息来源: 0
2010年6月3日,第64届联合国大会第90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2010年10月20日为第一个“世界统计日”。“世界统计日”总主题是“庆祝官方统计的众多成就”,并弘扬“服务、诚信、专业”的统计核心价值。联合国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及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以及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民间研究机构、媒体和官方统计数据的所有生产者和使用者,以适当方式共同庆祝“世界统计日”。国家统计局决定,将9月20日定为中国统计开放日。明天是第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日,今年的主题是“统计人、统计情、统计梦”。统计人面对客观世界、浩瀚数海,以特有的统计方法和执着的情怀,秉承政府统计“服务、诚信、专业”的核心价值,去发现、探寻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规律,不遗余力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全面、方便地反映发展,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服务、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
一、求真务实,致力于服务科学决策
统计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发展的“化验单”,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正确分析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引导推动转型升级的基础,是宏观决策和科学规划的依据。这些年来,浙江统计系统在为科学决策服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做好年度和中长期发展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如监测和评估国民经济发展年度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实现“四翻番”目标的进程,为省委省政府把握发展方向、政策力度、主攻重点等提供统计服务。
做好日常性的监测分析。每月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送经济运行主要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对经济情况的主要变化、存在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分析,特别是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提出预警和咨询建议。
做好重大战略决策和重点工作的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陆续建立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评价,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民生指数,价格预警监测,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进步监测,文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反映和分析重大战略实施的进程和成效。
新中国成立逢5周年期,均会撰写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报告,逢10周年期则整理出版统计资料,如《奋进中的浙江》、《新浙江50年》、《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从1993年起,《浙江国民经济发展报告》已经连续22年成为省人代会和政协会议的参阅文件。
二、走向开放,致力于服务社会公众
统计曾经很神秘,许多统计资料上标注着“绝密”等级。随着改革开放,统计逐渐从封闭中走出来。198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中断了20多年、改革开放后第一份统计公报《关于198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结果的公报》在《浙江日报》发布。1989年,《浙江统计年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1993年,建立统计新闻发布会制度,1995年纳入省政府新闻办发布系列,之后,从年度新闻发布会改为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2002年11月28日,浙江统计信息网上线运行,进度数据、统计公报、《浙江统计年鉴》电子版可直接查询,数据解读类的统计信息、统计分析也即时上网,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全方位向社会开放。
三、规范整合,致力于提供便捷服务
近几年,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加大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汇集整合,已经初步建成浙江统计数据库。浙江统计数据库中共有人口、国民经济核算、就业与工资、环境保护等23个主题,包括2464个统计指标、90个分组、5400多张报表,已加载2000年以来相关领域进度和年度统计数据,一些主要指标年度数据延长至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建国以来。浙江统计数据库今天正式开通,社会公众在互联网上登录浙江统计数据库后,可以通过整表查询、指标查询或专题查询等多种方式,查找到全省和设区市主要统计数据。以浙江统计数据库为基础,打造了面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以丰富的图表形式,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统计信息,提供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统计数据,以及统计指标解释等查询,使公众通过掌上移动设备能方便及时地了解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四、改革创新,致力于数据真实可信
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和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浙江统计系统积极推动各项统计改革和建设,依法统计,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健全和改进统计组织体系。1979年11月,恢复建立省统计局,目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均依法设立了统计局。2006年,国家统计局原直属的农调队、城调队、企调队,整合为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各市和21个县(市、区、)设立调查队,并实行中央垂直管理,提高了国家直接调查能力。设立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在部分市、县(市、区)设立33个调查队。乡镇、街道、开发区、集聚区等设立了统计分局或统计中心。加强对部门统计的管理,省、市、县(市、区)政府相继建立了统计工作部门联系会议制度。
二是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实现了与联合国SNA(1993)的基本衔接。建立了地区GDP数据联审制度和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的GDP年度和季度数据发布制度。
三是改革统计调查制度。完善普查制度,形成了由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组成的周期性普查制度。健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统计,完善了工业、农业、投资统计和价格指数编制,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开展了产粮大县遥感测产工作,建立了12个服务业行业抽样调查制度、劳动力调查制度、能源统计调查体系和电子商务统计全国试点。在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满足需要的基本单位名录库。
四是积极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省—市—县—乡镇(街道)的统计信息主干网,主要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发布初步实现了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企业,资质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已经实现联网直报。
五是扎实推进依法统计。修订完善《浙江统计工作管理条例》、健全《统计违法处理规定》。建立统计工作巡查制度。统计普法教育纳入全省五年普法教育规划,每年12月4日为统计普法宣传日。加大统计稽查和统计执法检查力度。
五、1-8月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稳增长、抓改革、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保稳定,集中精力抓工业、加大力度抓投资、千方百计扩出口、多措并举防风险,全省经济运行稳定,结构调整积极向好,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13亿元,增长6.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11388亿元,同比增长21.3%,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15.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7.2%,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结构调整积极向好,1-8月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2%、8.5%和8.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4.3%、33.8%和24.4%,同比分别提高0.8、0.6和0.4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回落,比重降低。1-8月,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按可比价格计算,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8%,比重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1-8月,固定资产投资14790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项目投资10242亿元,增长14.7%。民间投资9074亿元,增长16.4%。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增长缓中有升。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321亿元,增长13%,占工业投资的65.6%。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7%和6.5%。服务业投资9552亿元,增长20.9%。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1.6%。房地产开发投资4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4%。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5.9%和2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
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8%。进出口总值23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其中,出口1791.8亿美元,增长9.5%,增幅比1-7月回升0.3个百分点,出口增幅高于全国(3.8%)、广东(-6.7%)、江苏(6.0%)、上海(3.5%)、福建(5.9%)。
1-8月,财政总收入53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13亿元,增长8%。地方税收收入2799亿元,增长7.6%。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856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17万元/人(折年率),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