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历次调查 > R&D资源清查 > 课题选编

技术创新与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影响研究——兼对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分析

发布时间:2014-09-11 16:11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产要素供给约束影响加大,导致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梳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技术创新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机制机理,利用浙江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及数据,建立技术创新、企业规模与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水平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是影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发现,企业规模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企业经济实力是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经济基础。本文最后提出努力做大做强浙江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科研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产业升级,提升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浙江民营经济成功转型。

关键词:技术创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浙江省

 

按所有制经济成分划分,国民经济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通常将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称为民营经济[1]。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影响力不断加深。近年来,浙江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开始起步到迅速发展的过程,民营经济综合实力持续走强,产业竞争力逐步提高,为浙江经济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挑战,如何提升浙江民营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升浙江民营经济的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概述

(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浙江开始出现了第一批个体经济和作坊式企业,这些个体经济和作坊式企业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雏形。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历经波折,其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4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79-1986

197949,国务院批准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标志着我国开始允许发展民营经济。1979年,浙江省登记的新工商个体户达8091户,从业人数达86900人。1984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在现阶段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基本指导方针,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已经基本形成。

2.起步阶段(1987-1992年)

198711月,“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方针,1988年下半年,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始对私营企业实行登记监督管理。1987-1990年,浙江省集体经济占GDP比重基本稳定,个私经济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在工业方面,个私经济上升了5.5个百分点,这个阶段个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1991年,浙江省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为153.2万户和9.2万家,从业人员分别为155.8万人和16.9万人,注册资金分别为40亿元和7.3亿元[2]

3.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方重要讲话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是个重要的转折点,邓小平南方重要讲话彻底消除了各方面对发展民营经济认识上的顾虑,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契机。19931114,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极大鼓舞了浙江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股份合作制开始出现,民营企业之间联合加强。浙江民营企业开始有序发展,在经营上重视市场规则,并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2000年,浙江省个体工商户总量为158.86万户,从业人员272.38万人;私营企业17.88万家,从业人员300.48万人。

4.腾飞阶段(2000-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更加有利,民营经济开始进入高速起飞阶段。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以及随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合法性地位,浙江民营经济获得更加宽松的环境,开始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目前。浙江已有规模以上集体企业385家,私营企业42283家,集体和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892.01亿元,资产总计15323.6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38.78亿元,。

(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基本特征

1.民营经济综合实力持续走强

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经过市场经济多年的大浪淘沙,浙江民营企业从初生牛犊走向成熟稳健,越来越多的企业稳步做大、做强、做精,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民营经济在浙江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全省6048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经济占总数的87.51%,占总工业总产值的69.58%,占主营业务的66.48%;二是民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经占总从业人数的76.60%;三是民营经济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目前企业利润的63.02%来自民营经济;四是民营经济成为浙江外贸直接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民营经济的出口交货值占总出口交货值的66.19%;五是民营经济已成为投资需求的主要推动力。浙江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计的65.37%

2.私营经济在民营经济占绝对比重

在浙江民营经济中,私营营经济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较低。从企业数量看,私营经济占民营经济的99.10%;从年末从业人员看,私营经济占民营经济的99.23%;从资产总计看,私营经济占民营经济的99.27%;在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出口交货值指标方面,私营经济分别占民营经济的99.25%99.09%99.78%。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集体经济所占比重还在不断下降,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还可能上升。

 

 

 

      1 浙江各类民营企业发展的经济指标值                    单位:亿元

民营企业分类

企业数(个)

年末从业人员

(万人)

工业总产值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资产总计

出口交货值

集体经济

385

3.23

130.34

130.07

6.7

111.43

7.59

私营经济

42283

417.25

17761.67

17232.59

732.08

15212.2

3483.8

资料来源:浙江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办

3.民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依旧明显

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部地区比较发达,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欠发达,民营经济也基本如此。浙江民营经济整体比较发达,但是浙江各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现明显地区差距。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按水平从高到低,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梯队,杭州、宁波为第一梯队,温州、嘉兴、台州、绍兴、金华为第二梯队,湖州、丽水、衢州、舟山为第三梯队,这三个梯队之间的差距较大且有扩大的趋势。

2 浙江各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经济指标值                  单位:亿元

地区分类

企业数(个)

年末从业人员(万人)

工业总产值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资产总计

出口交货值

杭州市

8749

90.80

6080.78

6092.94

259.73

5094.30

851.51

宁波市

9714

112.63

3773.59

3731.23

193.64

3734.21

1067.93

温州市

7385

94.40

3185.81

3046.47

150.72

2747.50

491.43

嘉兴市

5886

64.78

2425.04

2342.61

94.69

2275.04

516.29

湖州市

2884

23.74

1572.89

1537.43

75.14

1046.77

227.99

绍兴市

4513

68.54

4413.37

4343.72

241.22

4174.40

785.85

金华市

4933

56.90

2154.50

2071.20

103.78

2257.57

576.84

衢州市

1155

10.48

647.24

628.49

37.86

542.71

43.95

舟山市

538

7.24

525.15

424.90

17.40

708.70

254.56

台州市

5894

67.40

2427.89

2286.74

115.04

2177.97

696.48

丽水市

1277

13.73

741.55

715.12

30.88

562.94

54.38

资料来源:浙江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办

 

4.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居多

在浙江民营企业中,大型企业有115家,中小型企业有2924家,小型企业为49889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主体,而大型民营企业数量非常少。按年末从业人员看,大、中、小型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7.12% 29.18%63.69 %;按工业总产值看,大、中、小型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1.91% 34.14%53.95 %,基本上是中小民营企业占据重要地位。

3 不同企业规模的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经济指标值                 单位:亿元

民营企业分类

企业数(个)

年末从业人员

(万人)

工业总产值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资产总计

出口交货值

大型企业

115

43.5

3329.96

3227.71

197.16

3022.87

703.52

中型企业

2924

178.21

9540.54

9174.71

556.63

9157.97

2195.88

小型企业

49889

388.93

15077.33

14818.43

566.31

13141.25

2667.82

资料来源:浙江省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办

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家族式管理是浙江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主要特征,目前浙江大部分民营企业还没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当然,在创业初期,家族式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高的管理效率,血缘关系能够很好地解决了管理层的约束激励问题,增加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的程度,减少了监督难度和交易成本,减少了委托代理的管理成本。家族式管理对于企业初期成长很有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的复杂性提高,家族式管理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企业员工对于个人事业成长的需要,带来诸多问题,如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外来资本进入困难、职业经理人缺乏发展空间,这些问题客观上导致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动力和后劲。

2.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持续

一直以来,低附加值、低劳动力成本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是浙江民营企业的生存法宝,然而随着浙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国际能源供给紧张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这种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持续,难以满足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就目前而言,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后果是经济效益的不断下降、企业投资率的降低、企业投资效率的下降和能源消耗过度。目前,浙江民营企业的能源消耗系数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也大大高于全世界能源消耗平均值。随着浙江民营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企业消耗生产要素的居高不下,粗放型增长方式直接导致民营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利润空间的压缩,导致众多民营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

3.体制灵活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各省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这些省份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正在逐渐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轨,企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浙江民营经济体制机制的领先优势正在被慢慢追赶甚至赶超。一方面,作为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浙江民营经济,正在面临由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演进的关键时候,从传统家族式管理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传统的市场组织向现代市场组织的转变、传统的产业组织向现代产业组织的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然而另一方面,国内其他省市改革进程明显加快,比如上海、天津、深圳等地被批准设立全国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全面深化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目前这些省份已经开始呈现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极大地挑战浙江民营企业传统的体制机制优势。

4.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不断弱化

块状经济是指布局地理集中度高,同类企业集聚发展,一般立足当地资源型产业。块状经济是浙江民营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些年来,浙江涌现出众多块状经济典型,比如温州服装产业、义乌小商品、绍兴纺织、台州水泵阀门、湖州童装、萧山化纤乐清电工电器、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等。浙江的块状经济曾经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显示出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极大促进浙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调整,品牌和研发已经成为市场竞争核心,而现有浙江块状经济的企业规模偏小、产业体系的分工协作松散、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严重弱化,严重制约了浙江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浙江民营企业愈来愈难以适应目前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向精细化发展的趋势。

5.产品国际竞争优势难以维持

浙江民营经济出口基本上以中小型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随着国际竞争加剧,浙江民营企业产品出口正在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由于企业规模小,难以抵挡国际市场的各种风险。其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压力的增加,浙江民营经济一般通过产业的中西部转移和海外市场的拓展,试图持续采用低成本方式来固化已有的比较优势,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来提升自身竞争力,这种路径依赖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最后,国际市场势力弱化,浙江民营企业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标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为主,造成市场进入门槛偏低,导致大量本土的中小企业竞相模仿,大量企业进入,形成市场恶性竞争,造成产品市场势力弱化。

6.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民营中小企业一直难以得到银行的青睐,企业发展需要资金难以利用银行贷款得到解决,更多的依靠民间融资等非正规金融融资的方式获取,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破击,浙江许多民营企业都遭到资金紧张或资金链断裂的困难,造成企业生产困难,甚至企业破产倒闭。近年来,经过多方呼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关注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如“民企36条”等,鼓励金融机构向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等,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整体依旧存在,还远没有达到根本解决的地步。

7.汇率风险难以控制

浙江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外贸出口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作为浙江民营经济国际结算最主要外币美元的持续贬值,给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出口收入带来巨大的影响,企业收入明显下降,经营困难。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特别是美元大幅度贬值,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实力非常有限,很难控制汇率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不仅造成由于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而且由于汇率上升挤压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减少或无利可图,容易造成生产经营困难。

(二)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1.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建设富裕和谐浙江的关键时期,是兼具黄金发展期矛盾凸现期的双重特性时期。作为民营经济,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浙江民营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目前浙江民营企业,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市场需求拉动方面和要素供给支持条件等方面,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考验。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目前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尤为突出。浙江民企必须改变以往大量耗费资源、破坏环境、低价格的老路,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努力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是指要转变现有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结构、企业管理方法、企业股权结构、员工激励机制等。升级是指提升企业生产力,一般指产业升级,是指产业要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的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的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升级。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总的要求是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低端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由传统运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量的扩张带动向质的提升带动转变。

2.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多、核心竞争力强龙头企业少、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严重缺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新兴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快、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不强、企业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企业创新驱动力不足等问题。只有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浙江民营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民营经济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变化的重大抉择。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特点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曲折,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扩大内需存在诸多困难,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城乡居民增收基础不稳等,这些宏观经济环境困难增加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浙江民营经济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充分理解和运用国家出台的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加强技术改造升级,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不失时机地努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下谋求新发展和新突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民营经济实现新一轮发展和保持产业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浙江民营企业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成果,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势在必行。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的关键之举,也是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重新构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3.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障碍

浙江民营经济要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环境障碍、思想障碍和能力障碍。

1)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环境有待改善。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需要一个适合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大环境、好环境。近年来,虽然在政府宏观层面基本解决了民营经济的歧视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营企业并没有获得与国有、外资企业相同的待遇,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比如缺乏政府明确有力的政策引导与扶持、相关审批程序更加复杂繁琐、市场进入机会不平等。政府相关政策的不到位,致使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投资、融资、产业发展等方面遭遇更大的困难。宏观经济环境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等方面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导致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态势,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导致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困难加大,动力不足。

2)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思想。在国际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持续深化的形势下,许多民营企业对当前的大形势、大局势、大潮流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国内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迅速变化的背景下,许多民营企业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仍然抱着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对大局变化缺乏积极应对策略,从而在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处于不利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许多民营企业要么依旧寄希望于传统依靠廉价劳动力粗放型增长方式,将产业往中西部转型,持续以低价格在国际市场恶性竞争;要么等待政府救援,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的强烈动机。浙江民营企业只有拿出创业时的干劲,进行第二次创业,增加研发投入,吸引和留住人才,加强技术创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市场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3)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障碍。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各方面的储备,包括人才储备、技术储备、管理储备、资金储备等。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企业规模小、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技术创新能力差、国际化视野不足、人才发展环境差等。这些方面问题导致民营企业储备不足,特别是经营者素质和人才环境,严重制约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民营企业经营者大多是白手起家,自身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管理现代企业所需的知识和素质。人才环境和机制问题,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难以建立一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由于激励机制缺失,许多优秀人才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也缺乏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不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资金紧张和融资困难导致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经营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已成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浙江民营经济技术创新概述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及特征

1.技术创新的定义及分类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创新包括五个方面,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新的供应来源,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技术创新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中性技术进步,即在创新过程种资本与劳动的数量比例发生变化;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即技术创新导致了资本-劳动的比例提高,使生产趋于资本密集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即技术创新导致了资本/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使生产趋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创新的模式可以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等三种模式。

2.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创新机制的灵活性。民营企业的规模多数较小、经营机制灵活,客观上具备了对技术进行随时更新,并不断开发新产品的优势。同时民营企业的管理机构相对比较简单、管理人员精练、中间环节少,使其技术创新的组织成本更低、方式更灵活,适于创新。

2)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民营企业的内部一般采用扁平式组织结构,控制层次少,因而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而且具有相当的柔性,组织资产的专用性较弱,因而创新时受到的阻力小。民营企业因规模小而引起的利益一致性程度高,创新积极性大企业家的主体性。

3)企业家的主体性。民营企业家既是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者,又是技术创新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容易掌握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他们根据内外种种情况的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意图和决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实施、指挥企业的创新活动。

4)创新过程的高效性。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虽然没有国有企业雄厚,但它能根据市场和研究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规避技术、市场、人文性的技术创新风险,迅速取得经济效果,表现出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

5)创新领域的适应性。在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密化程度日益提高、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市场变化越来越迅速、市场侵害愈发严重,开发特定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不足以维持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就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

6)创新活动的多样性。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创造市场需求为目标。在创新来源、创新方式、创新过程及创新成果扩散等各方面,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都显示出其独有的多样性。

(二)浙江民营经济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1.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基本形成

随着浙江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浙江民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目前浙江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达到27947.83亿元,利润达到1320.09亿元,基本具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需的科研基础的资金条件。研发机构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和组织保障,浙江民营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已经较为普遍。目前,浙江民营企业中有R&D活动的单位数达4598家,占总数的58.63%;浙江民营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达到2977家,占总数的52.28%

2.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投入较强

R&D投入人员数量看,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投入较强。目前浙江民营企业中有R&D活动单位的科技活动人员达到7.5万人,占浙江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40.54%;其中全时科技活动人员数合计4.08万人,占人员总数54.4%;其中拥有博士学位人员600人,硕士学位人员1700人,本科学历人员17500人。浙江民营企业科技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合计40674人,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36.53%,约占三分之一强

1 浙江省民营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学历比例图

                

 3.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较大

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持续增加,有力促进企业创新活动开展和创新水平的提高。目前浙江民营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123.91亿元,其中应用研究支出0.05亿元,试验发展支出123.35亿元;日常性支出105.88亿元,资产性支出17.52亿元。从经费来源分析,政府资金2.92亿元,企业资金119.39亿元,国外资金0.26亿元。

2 浙江省民营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比例图

                

目前,浙江民营企业的R&D经费外部支出9.97亿元,其中对国内研究机构支出2.15亿元,对国内高等学校支出2.32亿元,对国内企业支出5.34亿元,对境外机构支出0.15亿元。

3 浙江省民营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比例图

4.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绩效产出较高

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出绩效较高,研发活动成效显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目前浙江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为2436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3958件;有效发明专利数为5607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为1159件,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为1.02亿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1242项,发表科技论文1062篇。

四、技术创新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

(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1.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技术创新促进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和长足发展都依赖于产业结构质量的不断发展和改善。曼斯菲尔德(1981)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扩散理论,认为技术模仿、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技术的部门内扩散主要受新技术的模仿比例、相对盈利率和要求的投资额等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内生化,认为内生化的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存量的累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2.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

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所推动的,特别是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青铜器和铁器工具的发明,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从而促使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机器生产的阶段,即工业革命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又加速了资本的进一步扩张与深化,促进着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以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又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促使经济高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把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因此,技术创新是使实体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推动器,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增强国家综合国力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技术创新对民营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1.技术创新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技术创新是一种生产要素,能通过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即能改变产品的生产函数来创造出混合后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够为民营经济创造出持久性的新型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与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不同,其他资源由于存量不足导致的落后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而技术创新则具有后发优势边际效用递增。落后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干中学等多方面的途径迅速弥补存量不足的缺陷并顺利实现反超,将原来的技术劣势变为技术优势。在技术创新时机选择上,民营企业应避开高投入的技术创新初期,在技术外溢中通过干中学来获得实际有效的技术比较优势。

2.技术创新能推动竞争优势深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具有产品异质性垄断优势的特点,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产品异质和垄断都能够产生实际利润,成为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民营企业面临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这种市场特点是虽然有很多的买主和卖主,但是不同卖主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的一些特性。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技术创新而产生的产品异质性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上不仅可以通过价格竞争,还可以通过非价格竞争获得更大的利润。民营企业由于进行技术创新,改进了产品功能特性,更能满足人们由于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而对消费品提出的要求。技术创新由于能够满足消费者越来越苛刻的需求而更有可能实现竞争优势。当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跨越程度能够使得企业的产品从同与其他产品的异质转变为不可替代的特殊产品时,企业可以依靠这项特殊产品而产生了强大的市场垄断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充足的利润,实现民营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3.技术创新能改变企业的行业地位,提高市场利润额

不同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产生技术差距,而技术差距决定分工格局,进而决定企业在该分工格局中形成的产业链中的行业地位。在三次技术革命奠定的现代分工格局中,占据核心技术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在分工中占垄断地位,获得产业链中最多的利润份额;具有一般改进性技术的企业占不完全竞争地位,获得一定的利润份额;几乎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只能在完全竞争中与许许多多的其他企业抢夺很少的利润份额。由于没能积极参与三次产业革命,浙江民营企业几乎没有掌握重要产业的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的最下端。浙江民营企业只有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才能逐步缩小与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提升民营企业在国内外产业链中的地位,进而改变民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技术创新可以促进民营企业积累技术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开展自主开发、发展和完善关联产业,可以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从原材料直接出口、零部件的生产出口渐次向中间产品、品牌产品的生产出口方向提升,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三)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作用及障碍

1.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国有大企业由于在经济实力、市场力量等方面拥有民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由于国有大企业本身固有的弊端,使之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适应性,另外,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宽松的管理环境,国有大企业的行政等级制度常常抑制研究人员的创新激情,国有大企业的官僚体制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人。而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利润动机明确,具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创新机制灵活,创新速度快、效益高,创新产品更易被市场接受。民营企业领导层比较精干,管理层次少、灵活性强,上下级关系近,内部交流方便,信息传递快速高效,因而更能灵敏地感觉到市场的变化,并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面前快速做出创新决策。在技术创新方面,民营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可起进行相互补充,大企业对那些小的、不太重要的创新,或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往往兴趣不大,而这些恰好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腾出空间,并借此底得竞争优势。民营企业主要处于完全竞争或近乎完全竞争的分散性行业,它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只能敢于冒险,善于思考,积极创新。因此,民营企业更为重视市场需求,创新意识更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

2. 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障碍

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人才的缺乏。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由于受传统观念、风险与创业意识、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的影响,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外国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即使企业现有仅存的高层次人才,也经常被挖走造成企业人才流失。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极大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和技术创新的效果。具有创新意识的民营企业家的短缺也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缺乏重要方面。

2)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保证,目前由于浙江民营企业总体规模不断,企业资金实力不够雄厚;另外浙江民营企业创业起点低、规模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困难,国有商业银行融资门槛高,风险投资市场发育又不健全;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这些方面造成浙江民营企业的R&D投入不足,使得企业技术创新非常困难。

3)信息获取能力弱。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据。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企业要能够及时有效地从事技术创新,必须有足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浙江民营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的限制,收集外部市场与技术信息的能力往往有限,极大限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4)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降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而且可以弥补它们在资金、信息等方面能力的不足。但目前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比如保护民营企业利益的专门性法律缺乏;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国有、外资企业提供的服务与民营企业相比不对等;技术市场不健全等等。

(四)技术创新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1.技术创新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机制机理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指民营企业要转变现有的生产关系和提升企业生产力。转变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转变企业管理方法、转变企业股权结构和转变员工激励机制等。图4 显示了技术创新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机制激励。转变企业管理方法一般指从传统的家族式、作坊式企业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转变企业股权结构一般指从传统企业创始人单独控股向股权分散、职业经理人持股、员工持股等。转变员工激励机制一般指传统的奖金激励等物质激励向精神激励、文化激励、股权激励等方面转变,采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员工事业心等激励员工将企业成长和个人职业成长紧密联系一起。民营企业升级是指提升企业生产力,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的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的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升级。

 

4 技术创新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理论机理框架图

2.技术创新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将有助于企业实现转型,通过新管理制度和产业组织,转变企业生产关系,实现民营企业从传统的家族式、作坊式企业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成功转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同样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新供应来源和形成新产业组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包括中性技术创新、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和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出新产品,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的升级,能够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实现企业升级。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的生产方法,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的升级,提升企业生产力。劳动型技术创新,可以为民营企业节约劳动,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升级。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将推动民营企业从资本密集型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产品升级。

五、技术创新与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1.指标选取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技术创新与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验证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产出效率是否有效促进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模型的经济转型升级(PETU)被解释变量为万元产出投入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企业利润率三个指标综合构成。万元产出投入人员数指标反映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转变的程度。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反映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指标。依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及办法》,一般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设备制造业产业。企业利润率反映企业转型的效果。由于各指标单位不同,难以加总,所以首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然后采用专家赋权法,确定企业利润率、万元产出投入人员数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指标的权重F分别为0.250.50.25,最后进行加权汇总。

经济模型的解释变量为技术创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研发人员投入情况、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和研发活动产出情况。研发人员投入情况指标又包括每万名从业人员R&D人员和每万名从业人员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两个指标,然后采用专家赋权法,确定权重分别为0.50.5 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包括每万名从业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研发活动产出情况每万名从业人员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和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等五个指标,然后采用专家赋权法,确定权重分别为0.20.150.20.250.2

在确定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以后,还需要考虑其他可能影响经济转型升级指标的因素,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加入计量模型中。考虑到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转型升级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必须考虑企业规模指标。因此,文章结合前期研究,选择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加入计量模型。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详细含义和计算方法详见表4

         4 经济模型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含义说明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变量含义

被解释变量

经济转型升级

PETU

反映企业转型升级水平和程度,包括万元产出投入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企业利润率三个指标

解释变量

研发人员投入

RDHR

反映企业研发人员投入数量和投入时间情况

研发经费投入

RDFD

反映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情况

研发活动产出

RDOP

反映企业研发成效,包括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和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

控制变量

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

PESC

反映本地区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水平

2.模型设定

本文拟建立以经济转型升级为被解释变量(PETU),研发人员投入(RDHR)、研发经费投入(RDFD)、研发活动产出(RDOP)为解释变量,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PESC)为控制变量的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为了将民营经济与非民营经济进行比较分析,将分别建立民营经济(方程1和方程2)、混合经济(方程3)二种转型升级影响模型。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1

  2

  3

其中,C为常数项,为模型误差项,为虚拟变量,时,代表民营经济;时,代表其他经济。

(二)模型实证结果

1.相关性分析

首先利用散点图对浙江民营经济研发人员投入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图5所示,浙江民营经济研发人员投入与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具有一定的正向相关,研发人员投入较多的地区其经济转型升级效果略微明显。

浙江民营经济研发人员投入与经济转型升级散点图

浙江民营经济研发经费投入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而图6中,浙江民营经济研发经费投入与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也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性,研发经费投入较多的地区其经济转型升级效果略微明显。

6 浙江民营经济研发经费投入与经济转型升级散点图

浙江民营经济活动产出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而图7中,浙江民营经济研发活动产出与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的相关性似乎不太明显,研发活动产出较多的地区其经济转型升级效果难以看出。

                  7 浙江民营经济研发活动产出与经济转型升级散点图

综上,从图567中,虽然可以观察到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产出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存在一些相关性,但是对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下定论,因此还必须借助更有力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活动产出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2.实证结果

采用eviews5.1计量经济软件,分别对浙江省民营经济、混合经济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结果见表5。表中数据看出,民营经济(1)模型在10%水平显著;民营经济(2)不显著,由于民营经济样本数据量偏小,所以导致模型整体检验不显著;考虑到民营经济和非民营经济中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机理应该基本一致,所以采用虚拟变量方法,加入非民营经济数据,参数估计结果显示,整体模型在5%的水平显著。

         5 浙江省民营经济、混合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被解释变量

经济转型升级(PETU

模型类型

民营经济(1

民营经济(2

混合经济(3

 

系数

标准误

系数

标准误

系数

标准误

C

0.3691**

0.1245

0.7162**

0.2456

-0.2715*

0.1604

RDHRt

 

 

0.2688

0.2056

0.2436

0.2309

RDFDt

 

 

-0.3295

0.2455

-0.1493

0.2630

RDOPt

 

 

0.0654

0.1160

0.0192

0.1421

PESCt

0.4320**

0.1407

0.8658**

0.3016

0.9843**

0.3679

AR(1)

-0.3484

0.4108

-0.5299

0.3803

 

 

Dt

 

 

 

 

1.0966**

0.4459

R-squared

0.5221

0.7451

0.4752

Adjusted R2

0.3855

0.4264

0.3112

 F-statistic

3.8233

2.3379

2.8976

 Prob(F-statistic)

0.0755

0.2155

0.0476

         

注:*代表10%的水平显著,**代表5%的水平显著,***代表1%的水平显著;括号内数值为标准误差

从表5中可以看出:(1)三个模型的各变量系数符号完全一致,系数值基本一致,说明经济模型设定较为合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2)民营经济与混合经济模型的变量系数基本一致,说明不管是民营经济还是非民营经济,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的机理基本一致。(3)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指标的系数为正,说明企业规模越大,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会越好。(4)科研人员投入和科研活动产出指标的系数为正,说明科技人员和科研活动产出能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科研经费投入未能显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与相关技术创新理论并不一致,其原因很多,一种可能解释为目前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效果。总体而言,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

(三)模型结论分析

 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结果得到两个结论,一个是企业规模对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很重要,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创新人员的增加,利润总额的提高,民营企业才能具有足够的人、财、物资源进行转型升级发展;另一个是技术创新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差异化生产,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在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从作坊式生产向现代企业生产方式转变,政府部门和企业自身要非常重视规模整合,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在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政府和企业要非常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改变以往粗放式恶性竞争局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浙江民营经济成功转型。

六、围绕技术创新,促进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及政策建议

(一)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1.政府政策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努力做大做强

浙江民营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一个重要问题是改变现有的家庭式作坊、小规模生产的现状。小企业研发投入少,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产品市场定价权,容易在市场形成恶性竞争,难以可持续发展。小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管理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产品质量和档次难以提升。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也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大企业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进而打造自主品牌,掌握市场定价权,走出恶性竞争困局,成功实现转型升级。浙江民营经济只有通过做大做强,才能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小型巨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浙江民营企业大都是通过作坊式生产开始,家族化管理是最主要特征。在创业初期,家族化管理非常适合企业早期发展,而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原有的家族式管理开始制约企业发展,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能够吸引职业经理人加入管理队伍,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3.增加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浙江民营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或者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努力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争取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从而创建和打造自主品牌,争创名牌。

4.努力实现走出去,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民营企业走出去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逐步调整,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日益加快。政府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比重。建议管理部门简化审批手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设立民营企业开拓境外投资基金,专款专用,激发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性;健全走出去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提供相关的项目咨询、境外指南、出入境管理、融资保险等系统服务。

(二)政策建议

1.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后危机时代,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全球产业分工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新布局。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重新培育,国际竞争制高点正在重新树立,这些新变化为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央和地方都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提升发展水平创造有利条件。这些政策措施极大促进民营企业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突出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着力推进产业升级。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加快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二是积极培育民营大企业大集团。选择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管理水平高的行业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整合利用资源,增强竞争优势,迅速做大做强。努力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加强民营企业制度创新,通过吸收新的资本、技术、管理等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增强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活力。同时,努力培养一支熟悉市场、具有战略眼光、管理水平先进的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

2.持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府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创新型、服务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等民营企业,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注重节能减排,实现转型升级。

二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着力帮助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公开、透明、规范运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构建多主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方面服务。

三是加强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引导民营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产优质、安全、放心的产品和服务。引导民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增长的协调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劳动安全保护,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引导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开辟就业领域,积极投身光彩事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在服务群众、回报社会中实现更大发展。

3.营造宽松社会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持续加强对民营经济重要作用的认识,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大力支持民间创业活动,让民间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社会创造财富。大力宣传支持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宣传民营企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尊重民营经济创业者。强化政府政策导向,让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享受公平待遇,真正做到各类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虽然有明显改善,但还存在不少的障碍和困难。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的市场准入的隐形门槛仍然偏高。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审批等问题,确立民间投资的主体地位,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限制,创新民间投资进入途径。要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和督查,实行政策落实责任追究,切实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增强政策的时效性。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竞争力。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服务环境已经有很大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或部分对民营企业发展不利的问题和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这些情况,要下大决心彻底改变,牢固树立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理念,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努力解决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筹措、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难题,为民营经济的更好更大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 完善制度环境,优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服务体系

技术创新对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要求优化和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官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完善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地方法规,建立相应的促进与服务机构,从法律、资金(如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项贷款)、财政税收、信贷担保、信息咨询、促进技术转移等各方面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予以支持。为吸引和保有高科技人才,政府部门应在收人政策、个人所得税政策、住房政策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优惠措施,以增强民营企业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建立支撑民营企业及其他各类机构技术创新的人才高地。

5.创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浙江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和科研实力相对弱小,应采取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具体来说:针对民营企业知识技术存量处于相对劣势的状况,民营企业应实行不同层次的创新,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相结合,加强民营企业相互之间、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及大企业之间在研发领域的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技术联盟,提高各自的技术研发能力。针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国公司研发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该努力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研发领域的合作,一方面争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另一方面争取加入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的某个环节,实现技术突破。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可以考虑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国外的优质研发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确保技术的前沿性、产品对国外市场的适应性。

6.培育产业集群,实行产业集聚,鼓励集群创新

产业的空间集聚对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产业集聚内存在有力的科技创新机制与浓厚的创新氛围,产业空间集聚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容易捕捉的机会,更方便地接近市场,了解顾客的需求,减少企业的学习成本,强化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加速企业的产品创新。浙江民营块状经济突出,产业集聚明显。浙江应鼓励新设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向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创业中心集聚,鼓励已有的分散各地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到产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加强企业间研发交流,强化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提升整个产业集聚区的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水平。

7.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民营企业家应该非常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针对民营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应该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民营企业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引入资本,填补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缺口。政府部门应该努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国有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尽量避免从非法地下钱庄或民间融资。努力民营企业和民营银行合作,通过债转股的形式加强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民营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的合作,主动寻求技术创新合作伙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技术力量与资金结合起来实现共赢。

8.加强民营企业与科技型人力资本合作

民营企业要加强同高校、专业研究院的合作,通过借用人才实现企业自有技术人员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题。民营企业在经历了创业期进入成熟期后,技术创新的形式应该从过去的能人式包办技术研发型转变为研发团队型。民营企业广泛走出去,借助外面的技术信息资源,加强技术研发方面的战略联盟与合作。这样才能突破技术的凝固、锁住效应,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完善企业研发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如允许技术参股和按技术成果分红的机制,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进入企业管理层,推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融合。

9.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必须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开展。政府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以技术创新推进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政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市场运营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股份合作,壮大实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10.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改变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围绕以员工为中心,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重视企业管理,明确管理也是生产力,通过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1]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新时期浙江民营经济发展[J].浙江经济,20085):38-39.

[2]单东.浙江民营经济30年: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J].浙江经济,200821):28-3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