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统产业的升级问题研究
浙江传统产业的升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7 11:04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内容提要:浙江传统产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不仅在过去对浙江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至今仍构成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提供了大部分的产值、出口值和就业机会。然而,长期以来,浙江传统产业走的是一条相对粗放型发展道路,存在着内部结构层次相对低下、组织结构水平较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不足、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较大等诸多问题。制约浙江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包括产业内过度竞争,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度匮乏,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联合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途径和模式等。推动浙江传统产业升级,一要优化传统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二要引导企业联合与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组织升级;三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升级;四要鼓励低端产品生产企业外迁,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升级。
传统产业在浙江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浙江传统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纺织服装、化纤、塑料制品、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紧紧抓住机遇,通过发展“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而获得了巨大成功。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调查,截至2004年,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共有601个,产业分布涉及28个工业部门,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传统产业。以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等为代表的浙江传统产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不仅在过去对浙江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至今仍构成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提供了大部分的产值、出口值和就业机会。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底,传统产业占浙江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7.95%、资产总额的84.52%,提供了88.01%的就业机会,创造了85.09%的工业总产值、85.04%的工业销售产值和84.32%的出口交货值。然而,长期以来,浙江传统产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伴随GDP高速增长的是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恶化,企业陷入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经济低效益的泥潭,大量企业靠打“价格战”维持竞争优势,许多传统产业因此走入了发展的死胡同。当前,浙江传统产业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和挑战,出现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贸易磨擦增多、劳动力成本上升且日渐紧缺、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等等。因此,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可以说目前浙江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求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引导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一、传统产业升级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一)内涵界定
1.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与传统制造业。自G·道斯在其技术规范理论中将技术分为传统技术和高技术以来,人们通常把传统技术和高技术支撑的产业分别称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出现,人们又把高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统称为高新技术产业,把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对的其它产业统称为传统产业。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国内外都已有较为明确的界定。198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第一次正式给出了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它用R&D经费强度(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标准来界定高技术产业。在OECD定义基础上,国外很多国家或组织在划分和界定高技术产业时,虽然在名称、类别及包含的内容等方面不尽一致,但所界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那些行业,即高技术产业的核心内容大致趋同,都包括有关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电子计算机、医药品等制造业行业。我国目前采用的高技术产业统计目录,是参考OECD国家R&D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分布,选择了6大行业61个小类进行统计的。从实践来看,我国目前采用的高技术产业统计目录,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如计算机制造行业,在拥有技术源的发达国家,计算机制造是R&D密集度很高的行业,但是在我国,由于计算机制造的核心芯片和主要配件基本依赖进口,该产业在我国主要以组装为主,实际的R&D密集度不高,而一些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技术含量和R&D密集度较高,但不能统计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此,江苏、上海等省市先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目录进行了修订。浙江省统计局、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在借鉴江苏、上海等兄弟省市经验基础上,参考国际上通行的采用R&D密集度来划分高中低产业的基本思路,辅之以科技人员、技术引进和购买国内技术费用等相关科技指标,对全省各行业的情况进行梳理,将研究开发密集度较高的行业纳入我省高新技术统计范围,也于2006年9月提出了修订后的《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该统计分类目录包含的高新技术产业除了第二产业中的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11个行业的90个小类目外,还包括了第三产业中的软件业的2个小类,共涉及12个行业92个小类,其中涉及第二产业的11个行业全都属于制造业(详见附件一)。
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传统产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其所涉及的产业范围并无一个明确的界定。美国划分传统产业的标准是直观性的,官方习惯上将某个区域范围内较早出现的或历史上存在时间较长的产业称为传统产业。国内则一般认为,除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外的其它产业就是传统产业,而这又有三种不同口径:第一种是广义上的,即国民经济中除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外的所有产业统称为传统产业,其中除了第二产业中的大部分外,还包括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第二种是狭义上的,即工业中除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外的其它产业统称为传统产业,即包括采矿业、传统制造业(即制造业中除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90个小类以外的部分)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三种是更为狭义上的,即制造业中除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统称为传统产业,也就是说第三种口径的传统产业即传统制造业。
本报告采用第二种狭义意义上的传统产业界定来进行相关的分析,即把传统产业界定为工业中除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外的所有其它行业。
2.产业升级。人们对产业升级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国外有的学者(Porter,1990)从相对宏观的层面来把握,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当资本相对于劳动力和其它的资源禀赋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而有的学者则侧重于从中观或微观层面来进行界定,Gefeffi(1999)较早认识到产业升级的层次问题,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基于全球价值链,他把产业升级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产品层次上的升级,即从简单到复杂的同类型产品;二是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包括不断提升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能力;三是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升级,如从最终端环节的制造到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也包括供应链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四是在部门间层次上的升级,即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Poon(2004)则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移过程。从国内看,有的学者(刘宗让,2004;刘亚玲,2005;李建中,2005;等等)把产业升级理解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有一些学者(周元、高志前,2001;陈庆修,2000;叶丽芳,2005;等)认为产业升级是传统产业自身的提升。
综合来看,本报告认为,所谓的产业升级是指在特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按照一般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提高产业的结构层次和发展水平,以保障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活动。产业升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产业结构效益的提高,体现为产业结构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和提升的过程,是资源在各产业之间以及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产品之间流动的结果。具体而言,产业升级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即第一、二、三次产业依次转移,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比例的过程。对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1676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中,他分析了当时欧洲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制造业进而向商业转移的原因,认为是不同产业部门的收入差距导致了劳动力向高收入产业部门的转移,而劳动力的这一转移客观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1935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希尔(A.G.B. Fisher)最早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的方法。20 世纪4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 G. Clark),以劳动力作为分析指标,采用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考察了若干国家在一定时间序列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逐渐提高,劳动力将依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即从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这正好印证了配第的观点,因而其理论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 Kuznets)搜集了20 多个国家的大量数据,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各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进行比较,系统研究和揭示了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随经济增长所发生的变化规律。(2)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升级,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3)某一具体产业(产业集群)的升级。产业集群升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升级,它是指一个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升级不仅表现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同时还表现为集群中企业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运作、营销渠道管理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过程。英国Sussex大学创新研究小组Humphrey、Schmitz(2002)等学者将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dating),通过引进新工艺或重组生产网络来提高生产效率,更高效地将投入转化为产出,降低产品成本;二是产品升级(Product Updating),扩大产品宽度,增加产品功能,提高单位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三是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dating),即获得链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如从简单的、低附加值的生产功能提升到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功能;四是价值链升级(部门间)(Inter-section Updating),即把用于一种产业的专门知识应用于另一种产业。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这四种类型基本上依循了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升级的规律。(4)某一具体企业的升级,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3.传统产业升级。根据上述传统产业和产业升级内涵的界定,传统产业升级是指传统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和提升的过程。具体包括:(1)传统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如传统产业结构高度化、传统产业结构“软化”等。(2)传统产业组织升级,即产业组织合理化和高集约化。(3)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升级,即对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4)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即某一传统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这不仅表现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同时还表现为集群中企业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运作、营销渠道管理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过程。
(二)分析框架
依据上述传统产业升级的内涵界定,本报告设计了如下的传统产业升级分析框架(见图1),并据此展开分析。
图1 传统产业升级分析框架
(三)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目前浙江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关键时期,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引导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有助于浙江经济突破面临的发展瓶颈,开辟新的成长空间。
1.是满足国内外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 090美元。随着国内居民收入增加,人们需求多样化和消费升级问题随之而来。而要满足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就要求对传统产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国际市场相对高的产品要求也迫切要求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2.是解决能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传统产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伴随GDP高速增长的是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恶化。为减缓日益增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迫切要求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能源和资源占用,减轻环境压力。
3.是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浙江许多传统产业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和挑战,出现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且日渐紧缺、国际贸易磨擦增多、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逐步加以解决。
二、浙江传统产业发展现状
(一)浙江产业结构状况及传统产业的地位
1.产业结构状况。从GDP来看,浙江的三次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呈“一二三”格局。经过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工业化的进展,以纺织、服装、家电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产业迅速崛起,浙江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第二三次产业不断增长。从表1可明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二三一”格局,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一是附加值低的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42.9%下降到了2004年的7.0%;二是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持续扩大,在1998年达到54.6%后开始小幅回落,而2003年起又有所回升;三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趋于提高,最近几年都保持在39%以上。上述产业结构变化特征表明,目前浙江已处于工业化的
中后期。
如表2所示,把浙江产业结构状况与库兹涅茨多国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偏差:(1)与库兹涅茨模型1000美元组比较,从GDP构成看,浙江第一产业要低3.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高出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略低1.4个百分点。(2)与库兹涅茨模型1000美元组比较,从劳动力构成看,浙江第一产业要高出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要低6.7个百分点。(3)综合GDP和就业结构情况看,浙江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势必影响浙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增长质量的提高(刘宗让,2004)。
表1 浙江产业结构的变化
单位:%
年 份 | 第一产业GDP比重 | 第二产业GDP比重 | 第三产业GDP比重 |
1979 | 42.9 | 40.6 | 16.5 |
1980 | 36.0 | 46.8 | 17.2 |
1990 | 25.1 | 45.4 | 29.5 |
1996 | 14.7 | 53.1 | 32.2 |
1998 | 12.4 | 54.6 | 33.0 |
2000 | 11.0 | 52.7 | 36.3 |
2001 | 10.3 | 51.3 | 38.4 |
2002 | 8.8 | 51.2 | 40.0 |
2003 | 7.7 | 52.6 | 39.7 |
2004 | 7.0 | 53.7 | 39.3 |
资料来源:据历年浙江统计年鉴及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相关数据计算。
表2 浙江产业结构状况与库兹涅茨多国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
库兹涅茨模型(1971年) 人均GDP(美元,1958年价) | GDP构成(%) | 劳动力构成(%)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50 | 36.1 | 28.4 | 35.5 | - | - | - |
300 | 26.5 | 36.9 | 36.6 | 46.0 | 26.9 | 27.1 |
500 | 19.4 | 42.5 | 38.1 | 31.4 | 36.2 | 32.4 |
1000 | 10.9 | 48.4 | 40.7 | 17.7 | 45.3 | 37.0 |
浙江2004年(3000美元,当年价) | 7.0 | 53.7 | 39.3 | 26.1 | 43.6 | 30.3 |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转引自刘宗让(2004)。
2.传统产业在浙江工业中的地位。近年来,虽然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工业中居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产业。如表3所示,2004年底,传统产业占浙江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7.95%、资产总额的84.52%,提供了88.01%的就业机会,创造了85.09%的工业总产值、85.04%的工业销售产值和84.32%的出口交货值。从工业增加值来看,也是如此。如表4所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69%,而传统产业增加值则占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4.31%。
表3 传统产业在浙江工业中的地位
| 企 业 | 资产总额 | 工业总产值 | 工业销售产值 | 出口交货值 | 就 业 | ||||||
企业数(个) | 比重(%) | 金额 (万元) | 比重(%) | 金额 (万元) | 比重(%) | 金额 (万元) | 比重(%) | 金额 (万元) | 比重(%) | 人数(人) | 比重(%) | |
工业合计 | 189594 | 100.00 | 203791977 | 100.00 | 212282173 | 100.00 | 207280263 | 100.00 | 49018332 | 100.00 | 8615628 | 100.00 |
(一)传统产业 | 166746 | 87.95 | 172250124 | 84.52 | 180624213 | 85.09 | 176280804 | 85.04 | 41333907 | 84.32 | 7582683 | 88.01 |
1.采矿业 | 2336 | 1.23 | 1049522 | 0.51 | 1198629 | 0.56 | 1176823 | 0.57 | 26137 | 0.05 | 76439 | 0.89 |
2.传统制造业 | 161260 | 85.06 | 145652935 | 71.47 | 165232715 | 77.84 | 160944355 | 77.64 | 41302668 | 84.26 | 7372572 | 85.57 |
3.电力燃气及 水的生产供应业 | 3150 | 1.66 | 25547667 | 12.54 | 14192869 | 6.69 | 14159626 | 6.83 | 5102 | 0.01 | 133672 | 1.55 |
(二)高新技术 产业 | 22848 | 12.05 | 31541853 | 15.48 | 31657960 | 14.91 | 30999459 | 14.96 | 7684425 | 15.68 | 1032945 | 11.99 |
说明: 1.传统制造业指制造业中除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90个小类以外的部分,下同。
2.高新技术产业这里仅包括制造业中的11个行业90个小类,不包括软件业,下同。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表4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构成
| 工业增加值(万元) | 比重(%) |
工业合计 | 41146959 | 100.00 |
(一)传统产业 | 34690656 | 84.31 |
1.采矿业 | 268476 | 0.65 |
2.传统制造业 | 30661289 | 74.52 |
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 3760891 | 9.14 |
(二)高新技术产业 | 6456303 | 15.69 |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二)浙江传统产业的构成
表5显示的是浙江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构成情况,其中排在前十位的行业分别为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十大行业累计增加值占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增加值的65.14%。
(三)浙江传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结构层次相对低下
首先,从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的比较来看,如表6所示,浙江传统产业的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84.62%,而全国传统产业的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80.06%,浙江要比全国水平高出4.56%。与之相反,浙江高新
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则比全国水平要低4.56%。这就表明,整体上浙江工业的产业层次要低于全国水平。由于产业不能及时得到升级,浙江传统产业出现了增长乏力的迹象,并导致浙江经济增速在国内各省市的位次明显后移。
其次,从传统产业内部结构看,表6的数据还表明,浙江规模以上传统制造
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76.53%,比全国66.79%的比重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浙江工业的优势更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上。另一方面,浙江规模以上采矿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仅为0.44%,比全国5.39%的比重要低近五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浙江各种矿产资源相对匮乏。
表5 浙江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结构
序号 | 行 业 | 增加值 (万元) | 所占比重 (%) | 累计比重 (%) |
1 | 纺织业 | 4810971 | 0.1387 | 0.1387 |
2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3559915 | 0.1026 | 0.2413 |
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897742 | 0.0835 | 0.3248 |
4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2103567 | 0.0606 | 0.3855 |
5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1775104 | 0.0512 | 0.4366 |
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713138 | 0.0494 | 0.4860 |
7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1504374 | 0.0434 | 0.5294 |
8 | 塑料制品业 | 1434719 | 0.0414 | 0.5707 |
9 | 金属制品业 | 1398419 | 0.0403 | 0.6111 |
10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397947 | 0.0403 | 0.6514 |
11 | 烟草制品业 | 1215842 | 0.0350 | 0.6864 |
12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001528 | 0.0289 | 0.7153 |
13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955550 | 0.0275 | 0.7428 |
14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933576 | 0.0269 | 0.7697 |
15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847005 | 0.0244 | 0.7941 |
16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833567 | 0.0240 | 0.8182 |
1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826435 | 0.0238 | 0.8420 |
18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733823 | 0.0212 | 0.8631 |
19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682713 | 0.0197 | 0.8828 |
20 | 饮料制造业 | 619540 | 0.0179 | 0.9007 |
21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517927 | 0.0149 | 0.9156 |
22 | 橡胶制品业 | 445865 | 0.0129 | 0.9285 |
23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423701 | 0.0122 | 0.9407 |
24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371895 | 0.0107 | 0.9514 |
25 | 家具制造业 | 358259 | 0.0103 | 0.9617 |
26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339390 | 0.0098 | 0.9715 |
27 | 食品制造业 | 310146 | 0.0089 | 0.9805 |
28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189932 | 0.0055 | 0.9859 |
29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85060 | 0.0053 | 0.9913 |
30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40840 | 0.0041 | 0.9953 |
31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67710 | 0.0020 | 0.9973 |
32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38507 | 0.0011 | 0.9984 |
33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29472 | 0.0008 | 0.9992 |
34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15916 | 0.0005 | 0.9997 |
35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0566 | 0.0003 | 1.0000 |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表6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与全国的分类比较
| 浙 江 | 全 国 | ||
销售产值(亿元) | 比重(%) | 销售产值(亿元) | 比重(%) | |
工业合计 | 18295.49 | 100.00 | 197805.13 | 100.00 |
(一)传统产业 | 15482.54 | 84.62 | 158375.51 | 80.06 |
1.采矿业 | 81.35 | 0.44 | 10663.09 | 5.39 |
2.传统制造业 | 14002.41 | 76.53 | 132120.50 | 66.79 |
3.电力燃气及 水的生产供应业 | 1398.78 | 7.65 | 15591.92 | 7.88 |
(二)高新技术产业 | 2812.95 | 15.38 | 39429.62 | 19.94 |
说明:因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缺乏规模以下企业相关的明细数据,故本表只进行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比较。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最后,从制造业内部看,浙江销售比重最大的10个行业与全国销售比重最大的10个行业相比,产业层次差距很大。2004年,浙江第一大制造业行业是纺织业,销售比重为14.33%,而全国第一大制造业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销售比重为12.71%(见表7)。
表7 浙江10大制造业与全国的比较
| 浙江10大制造业 | 比重 |
| 全国10大制造业 | 比重 |
1 | 纺织业 | 14.33 | 1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2.71 |
2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8.67 | 2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9.73 |
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7.84 | 3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7.90 |
4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5.99 | 4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7.35 |
5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5.47 | 5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6.39 |
6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5.29 | 6 | 纺织业 | 5.90 |
7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4.22 | 7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5.15 |
8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4.10 | 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4.82 |
9 | 塑料制品业 | 4.08 | 9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4.75 |
10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3.98 | 10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28 |
说明:因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缺乏规模以下企业相关的明细数据,故本表只进行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比较。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整理。
进一步对制造业内部进行观察,可以发现,2004年,浙江第一大传统制造业行业是纺织业,销售比重为17.21%,而全国第一大传统制造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比重为12.64%(见表8)。从表8还可以看出,浙江传统制造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有相当的地位,内部结构层次整体上要低于全国水平。总体上,浙江传统产业轻型化特征较为突出,产值中轻工业的比重较高。目前,浙江传统产业依靠其价格和市场营销的优势仍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国内外市场走向成熟,这些优势正在丧失。更为紧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传统产业的支柱产业并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更替,这使得浙江传统产业结构层次低下的局面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表8 浙江10大传统制造业与全国的比较
| 浙江10大传统制造业 | 比重 |
| 全国10大传统制造业 | 比重 |
1 | 纺织业 | 17.21 | 1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2.64 |
2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8.44 | 2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9.88 |
3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6.42 | 3 | 纺织业 | 7.66 |
4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6.35 | 4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6.69 |
5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5.06 | 5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6.17 |
6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4.93 | 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5.60 |
7 | 塑料制品业 | 4.90 | 7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5.47 |
8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4.78 | 8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5.04 |
9 | 金属制品业 | 4.54 | 9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98 |
10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3.94 | 10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48 |
说明:因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缺乏规模以下企业相关的明细数据,故本表只进行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比较。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整理。
2.组织结构水平较低
首先,从企业规模上看,浙江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总体上还是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组织规模相对较小。如表9所示,在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总计36312个,仅占总数的21.78%,而规模以下企业则高达130434个,占总数的78.22%。从传统产业内部的采矿业、传统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来看,也是基本如此,规模以下企业数分别占了所在产业企业总数的83.05%、78.06%和83.05%。
其次,从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产值、平均销售产值、平均资产和平均就业人数看,浙江规模以上传统产业的企业规模也明显小于全国水平。如表10所示,浙江规模以上传统产业的企业户均产值、户均销售产值和户均资产分别为4368万元、4264万元和3985万元,比全国6840万元、6717万元和7611万元的平均水平分别低36.14%、36.52%和47.64%;浙江规模以上传统产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就业人数为150人,而全国规模以上传统产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就业人数为240人,浙江只有全国平均就业人数的62.5%。
表9 浙江传统产业企业规模的构成
| 企业数(个) | 比重(%) | |
传统产业 | 规模以上 | 36312 | 21.78 |
规模以下 | 130434 | 78.22 | |
小计 | 166746 | 100.00 | |
1.采矿业 | 规模以上 | 396 | 16.95 |
规模以下 | 1940 | 83.05 | |
小计 | 2336 | 100.00 | |
2.传统制造业 | 规模以上 | 35382 | 21.94 |
规模以下 | 125878 | 78.06 | |
小计 | 161260 | 100.00 | |
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 规模以上 | 534 | 16.95 |
规模以下 | 2616 | 83.05 | |
小计 | 3150 | 100.00 |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表10 浙江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部分指标与全国的比较
| 浙 江 | 全 国 | ||
总数 | 企业平均 | 总数 | 企业平均 | |
企业数(个) | 36312 | - | 235776 | - |
总产值(亿元) | 15859.7572 | 0.4368 | 161268 | 0.6840 |
销售产值(亿元) | 15482.5427 | 0.4264 | 158376 | 0.6717 |
资产(亿元) | 14470.6309 | 0.3985 | 179449 | 0.7611 |
就业人数(万人) | 543.0067 | 0.0150 | 5653 | 0.0240 |
说明:因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缺乏规模以下企业相关的明细数据,故本表只进行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比较。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块状经济”是浙江传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浙江已形成了数百个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传统产业集群,如温州鞋业、大唐袜业、绍兴纺织、桐乡羊毛衫、海宁皮革、永康小五金等等。目前,这些产业集群中的绝大多数不仅在国内已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已取得相当的影响力。然而,从这些传统产业集群内部观察,其产业集聚往往还是较为表面的,集群内企业通常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企业没能达到合理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偏小,在生产、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就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技术更新改造受到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其它投入的制约,难以发展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难以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也难以进入门槛较高、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刘宗让,2004)。更为不利的是,由于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联合,竞争手段单一,同一行业的企业之间往往依赖“价格战”进行过度竞争,导致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也就更加无力进行必要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制约了相关行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
3.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不足
从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这一反映企业新产品开发情况的指标看,如表11所示,浙江传统制造业这一比重只有12.16%,远低于高新技术产业的23.15%。此外,由于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在浙江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只占15.32%,导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2.89%。这表明,浙江传统产业的新产品开发明显不足。
表11 浙江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 工业总产值 (亿元) A | 新产品产值 (亿元) B | 新产品产值比重(%) B/A |
工业合计 | 18729.08 | 2414.85 | 12.89 |
(一)传统产业 | 15859.76 | 1750.73 | 11.04 |
1.采矿业 | 82.56 | 0.54 | 0.65 |
2.传统制造业 | 14375.29 | 1747.54 | 12.16 |
3.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供应业 | 1401.91 | 2.65 | 0.19 |
(二)高新技术产业 | 2869.32 | 664.12 | 23.15 |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发达传统产业的标志不仅是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具有强大的开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拥有世界级的著名品牌,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及国际市场占有率。虽然近年来浙江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能耗、污染强度明显下降,产业技术基础大幅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目前,浙江传统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上相比主要就输在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创新能力上,表现为产品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品牌效应,低附加值产品对市场承受能力弱;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和能力不足等。由于以模仿别人为主,浙江传统产业多数产品款式趋同,缺乏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目前浙江传统产业的许多产品并不缺一流的品质,但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进入国外中高端市场的自有渠道。因为缺乏知名品牌和自有渠道,浙江多数传统产业的产品通常只能通过“价格战”走出去,在国外通常被看作是低档货。
4.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较大[1]
浙江工业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资源和环境方面也因此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地紧缺与土地闲置和浪费并存。一方面,工业用地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浙江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却是现有土地闲置和圈占等浪费严重。据温州市统计局2005年初对24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地情况的调查,工业园区作为产业积聚的主要基地,不仅土地利用率和产出低下,而且土地浪费严重。温州全市到2004年底共建成10个工业园区,但园区内仍有43%的土地没有开发。工业园区内累计开发土地面积共计39.7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投产面积只有22.8平方公里。从2001年到2003年,温州全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了1.2倍,而GDP仅仅增长48%。全市园区的工业集中度只有18%,每亩产值只有147万元,仅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52.1%,每亩税收8万元,仅为全市平均值的2/3。二是水资源利用问题突出。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用水、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生态用水快速增长,浙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区域性、水质性缺水情况进一步加剧,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2004年全省174188个企业工业取水总量为69.5362亿立方米,而重复用水企业仅有3096个,重复用水量27.5589亿立方米,重复用水率仅为39.63%(见表12)。另一方面,水资源污染严重,绝大多数环境功能区未能达到水质保护目标要求,污染程度位于全国沿海省市前列。三是能源消耗巨大。200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6472103吨标准煤,比2003年的57281565吨标准煤增加了9190538吨标准煤,增加比例为16.04%。可喜的是,200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单耗为0.35吨标准煤/万元,比2003年下降了0.0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比例高达12.5%,这说明浙江工业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四是给环境污染整治带来很大压力。由于浙江传统产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多数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还有许多污染性企业分布较为集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十分令人担忧。
表12 浙江全部工业企业水综合消费情况
| 企业数(个) | 数量(亿立方米) |
工业取水 | 174188 | 69.5362 |
重复用水 | 3096 | 27.5589 |
重复利用率(%) | - | 39.63 |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5.传统产业的“低端锁定”
国外发达国家企业在经营上大多为“哑铃型”,两头大中间小:技术研发力强、产品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世界领先;品牌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市场销售网络健全、畅通,但劳动力成本高、自身生产量小。而浙江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产业被锁定在加工制造这一价值链的低端,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研发力量、产品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弱,缺乏海外市场销售网络和知名品牌,但中间制造业这一块颇为强大。浙江传统产业多数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这样的产业结构往往易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上游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但是由于巨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浙江传统加工制造业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因此,除非国际采购商的订单大规模转移或有机会进入利润更为丰厚的环节,浙江企业很难有足够大的动力去作向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的努力。
三、制约浙江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在国内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通过“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两个平台,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各地民营化改革的推进,浙江的这种体制优势和先发优势明显弱化,多数传统产业内部制度演化落后于经济发展,企业利用外资规模很小,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相互间联合与购并困难重重,专业人才和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这些严重制约了浙江传统产业的升级。
(一)产业内过度竞争
浙江传统产业多数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家通常“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竞争意识强而合作精神则较弱,各产业内大多数企业规模有限,强强合并非常困难,竞争异常激烈。具体表现为:一是产品雷同,缺乏差异性;二是产品整体技术含量不高,档次较低;三是通常采取常规和超常规甚至是非法的手段降低成本,产品竞争主要依靠低价策略;四是销售渠道同化严重,无序竞争较为严重。产业内的过度竞争致使市场秩序混乱,多数企业利润很低甚至亏损,并导致企业对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投入不足,最终损害了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竞争力,影响了产业升级。
(二)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度匮乏
表13的数据表明,浙江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极度匮乏。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看,41362家企业总共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为142550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3.45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仅有1.85人。从传统产业看,36312家规模以上企业总共拥有科技活动人员91718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2.53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仅有1.25人。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中级科技人员的极度匮乏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制约浙江传统产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瓶颈。
(三)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R&D经费投入规模是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投入规模不仅对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而且也反映了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的实力。从国际经验看,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占销售收入2%的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占销售收入5-10%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常建坤,2006)。比较来看,浙江传统产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04年末,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87.25亿元,但其占当年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仅为0.48%,这是一个相当低的指标值。由于这87.25亿元的近一半(42.37亿元)是被投入到了高新技术产业中,浙江规模以上传统产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只有44.88亿元,仅占当年传统产业销售产值的0.29%(见表14)。R&D经费投入长期过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浙江传统产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多渠道大幅增加传统产业的研发投入刻不容缓。
表14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支出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
| 销售产值 | R&D项目支出 | R&D投入/销售产值(%) |
工业合计 | 182954923 | 872477 | 0.48 |
(一)传统产业 | 154825427 | 448791 | 0.29 |
1.采矿业 | 813506 | 459 | 0.06 |
2.传统制造业 | 140024099 | 445145 | 0.32 |
3.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供应业 | 13987822 | 3187 | 0.02 |
(二)高新技术产业 | 28129496 | 423686 | 1.51 |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表15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浙江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如表15所示,浙江规模以上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R&D项目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支出分别为267.6637亿元、108.3790亿元、44.8791亿元和65.0250亿元,每个企业平均只有73.71万元、29.85万元、12.36万元和17.91万元。科技人员极度匮乏,再加上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浙江传统产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传统产业中许多重要行业随着技术来源国的技术不断更新,而陷入“引进-利用-淘汰-再引进”的重复引进状态之中,不仅造成了资金等各项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形成了企业对引进国外技术的依赖,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常建坤,2006),进而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升级进程。
表15 浙江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
企业数 (个) | 总 数(万元) | 每个企业平均(万元) | ||||||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
|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
| ||||
R&D 项目支出 | 新产品开发项目支出 | R&D 项目支出 | 新产品开发项目支出 | ||||||
工业合计 | 41362 | 3430724 | 1793172 | 872477 | 1040418 | 82.94 | 43.35 | 21.09 | 25.15 |
(一)传统产业 | 36312 | 2676637 | 1083790 | 448791 | 650250 | 73.71 | 29.85 | 12.36 | 17.91 |
1.采矿业 | 396 | 9187 | 6263 | 459 | 25 | 23.20 | 15.82 | 1.16 | 0.06 |
2.传统制造业 | 35382 | 2523468 | 1041159 | 445145 | 647550 | 71.32 | 29.43 | 12.58 | 18.30 |
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 534 | 143982 | 36368 | 3187 | 2675 | 269.63 | 68.10 | 5.97 | 5.01 |
(二)高新技术 产业 | 5050 | 754087 | 709382 | 423686 | 390168 | 149.32 | 140.47 | 83.90 | 77.26 |
资料来源:据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计算。
(四)缺乏联合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途径和模式
浙江传统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主。民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往往创新意愿不足、创新资源匮乏,存在一定的劣势,但这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小”造成的。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互间的孤立所致。在一定的环境和机制下,众多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进行合作创新,可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这样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既能通过竞争使得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创新动力及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又能通过相互合作达到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性的有机结合。现在问题是浙江传统产业集聚现象非常明显,但缺乏这种联合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途径和模式。
四、传统产业升级的案例研究:温州鞋业集群升级[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张辉,2004)。受此影响,温州鞋业集群作为一个内生型地方传统产业集群,最近十多年来也以各种不同方式融入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鞋业全球价值链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温州鞋业集群也正面临着生产要素紧缺、国际销售渠道匮乏等诸多发展瓶颈和传统优势弱化、企业外迁等升级压力。因此,温州鞋业集群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在巩固现有优势基础上,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沿着鞋业全球价值链逐步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产业转型升级。
(一)温州鞋业集群面临的发展瓶颈及升级压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的温州鞋业集群一方面面临着生产要素紧缺、国际销售渠道匮乏等诸多发展瓶颈和传统优势弱化、企业外迁等升级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制鞋强国的挤压,正步入一个从鞋业低端到高端升级的战略转型期。
1.温州鞋业集群面临的发展瓶颈
(1)生产要素瓶颈
近年来,随着工业用地供应严重不足,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再加上电力紧张,温州鞋业集群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要素瓶颈。首先,工业用地紧缺、地价高得出奇,成为温州鞋业集群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土地而无法扩大再生产,也无法向产业园区集中。其次,劳动力和人才匮乏,出现了全面的“鞋工荒”,不仅普通员工紧缺,而且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等各个层次人员都全面告急。第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以石化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鞋材价格上涨给制鞋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2)研发和创新能力瓶颈
目前,温州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首先是输在产品开发设计和创新能力上,表现为产品整体技术含量不高,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品牌效应,低附加值产品对市场承受能力弱;产品结构“阳盛阴衰”,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和能力不足等。由于以模仿别人为主,温州鞋业多数品牌款式趋同,时尚感不足,缺乏自己的独特风格。
(3)国际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瓶颈
缺乏世界知名鞋业品牌和进入国外中高端市场的自有渠道,是温州鞋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州鞋业集群有能力为世界一流的品牌加工鞋子,却因为缺乏知名品牌和自有渠道,而很难自主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消费市场。目前,温州鞋业企业以自主品牌打出去的大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属于中低档产品。在中低端市场上,又多依赖于相互间的低价无序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才取得所谓的“物美价廉”优势。
2.温州鞋业集群面临的升级压力
(1)传统优势逐步弱化
随着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大幅提高,再加上熟练工人流失,温州鞋业传统的低成本大批量生产模式所特有的价格优势和制作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另一方面,温州人文的包容程度不足,以及一些明显的骄傲自大心态,导致鞋业集群内部制度演化落后于经济发展,鞋业利用外资规模很小,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相互间联合与购并困难重重,周边地区同类企业的竞争压力日显,使整个鞋业集群面临较大的升级压力。
(2)企业外迁趋势初显
近年来,受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涨影响,温州部分鞋业企业开始向丽水、台州等周边地区和省外迁移,如丽水经济开发区2003年就吸引了10多家温州鞋革企业前去投资,奥康、红蜻蜓、康奈等知名企业也都相继开始到外地大规模投资,温州鞋业特别是成本敏感的生产性企业外迁趋势已然形成。温州鞋业企业向外扩张,对于中低端生产性企业本身来说可以利用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这是鞋类传统产业发展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鞋业中的高端产品生产、产品研发设计以及营销和品牌管理等活动却可以长期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如美国洛杉矶、意大利及西班牙的鞋业,在面临其它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竞争时,通过不断地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依靠特殊的品质始终占据着全球的高端消费市场(陈倩倩、王缉慈,2005)。因此,温州鞋业接下来面临的不光是如何延缓生产性企业的空间转移问题,更重要是整个集群如何升级问题。
(二)鞋业全球价值链及温州鞋业集群所处的地位
1.鞋业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简称GVC)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直至最终报废或回收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区域,也可散布于世界各地。制鞋业的上下游联系非常广泛,其全球价值链由以下四个环节构成:(1)原材料生产环节,包括牛羊等畜牧养殖、石油天然气和五金产品等;(2)鞋料供应环节,如真皮毛料、合成革、鞋底、鞋楦和鞋饰配件等;(3)研发生产环节;(4)国内外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环节(见图2)。
2.温州鞋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制鞋业是一个成本敏感型产业,对低成本的追求促使发达国家的制鞋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伙伴建立生产基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鞋业生产经历了一个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和地区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过程,先是从北美转移到中美和南美,再从欧美转移到日本,随后转移到韩国和台湾,上世纪80年代又转移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越南、泰国等国家。虽然鞋业生产在全球分布非常普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全球的鞋业生产已被逐步整合纳入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鞋业全球价值链。即便是温州鞋业集群这样一个高度内生型的地方产业集群,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而被迫转向海外扩展,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融入了鞋业全球价值链。
制鞋业由于其产业性质,往往以集群作为其产业发展模式。由此,全球鞋业竞争不仅表现为企业间在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鞋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在跨国公司主导的鞋业全球价值链中,具有不同优势的集群分别嵌入了不同的环节。当前全球鞋业主要受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鞋业集群以及一些世界知名的品牌经销商、品牌制造商和大型零售商所控制,它们占据了鞋业全球价值链中的鞋业标准制定、鞋样设计、全球营销、品牌运作管理等高附加值的“战略性环节”(见图3),成为全球鞋业发展的技术领先者和创新驱动者,左右着整个鞋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温州鞋业集群从整体上看还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虽然这些年来温州本地也培育出了一批诸如奥康、康奈、红蜻蜓等国内知名品牌,但这些品牌的影响力目前还仅限于国内,在国际上尚不具备什么影响力,也严重缺乏走向国际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渠道和网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温州鞋业集群是个高度内生型的地方产业集群,其形成和兴起缘于当地悠久的制鞋传统和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巨大需求,在其融入全球价值链之前就已经有相当的发展基础。特别是近些年来,依托于庞大的国内需求升级所带来的创新动力,集群内部也培育形成了一批以内销为主、在国内市场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而另一些企业则迫于国内激烈的竞争压力而转向国际市场谋求发展。这样,温州就形成了两类发展路径截然不同的鞋业企业,一类是以奥康、康奈、红蜻蜓等企业为代表的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内销型企业,另一类是以东艺、泰马等企业为代表的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图4借用台湾宏基电脑董事长施振荣先生等人提出的“微笑曲线”[3]和“苦笑曲线”(刘常勇,1999)表示这两类不同企业的地位差别。
对于奥康、康奈、红蜻蜓等内销型企业来说,这类企业已在国内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链,其价值链条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者自身。这类企业除了已建立起强大的生产基地外,还沿着“微笑曲线”向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两头延伸,前向加强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后向加强企业的品牌运作与营销渠道管理。从产品研发和设计方面看,针对温州鞋业本身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这类企业一方面在国内和意大利等地建立自己的鞋样设计中心和信息中心,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象奥康、红蜻蜓研发中心的开发人员数量都已达四五百人之多,另一方面还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意大利制鞋大师和设计大师常驻温州指导开发设计。从品牌运作和营销渠道管理方面看,这类企业利用自己的品牌价值积极开展品牌运作,在广州、成都等地进行套牌生产,并在全国各地通过开设专卖店、专柜和鞋业大卖场等形式建立完善的自有分销渠道。与此同时,这类企业还积极谋求建立自己的国外分销渠道,如康奈集团借助于海外加盟商开设连锁专卖店,奥康集团则与意大利GEOX公司合作,“借道”对方的营销渠道和网络向全球推销奥康的品牌和产品等。至于OEM方面,这类企业则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象奥康、康奈等企业就明确表示不再接每双鞋低于10美元的订单。
与内销型企业相反,外向型企业特别是其中以OEM为主的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相对更高些,其价值链条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欧美的知名品牌经销商、品牌制造商和大型零售商等采购商。这类企业由于在行销和研发上不具有优势,价值链两端环节的附加值反而不如居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的高,因此呈现出一条与“微笑曲线”相反的“苦笑曲线”。这类企业除非能发展出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整体资源能力,否则一般不会投入到曲线两端环节的活动,从而很容易陷入被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困局,并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而逐步丧失原有竞争力。
表16对温州鞋业集群中这两类不同类型龙头企业的发展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比较。
表16 两类不同类型龙头企业的发展特征
| 内销型龙头企业 | 外向型龙头企业 |
一般特征 | 优质精品、名品 | 物美价廉产品 |
技术特征 | 标准、专利 核心技术创新 引导鞋样设计 | 先进设备 成熟技术 强大生产能力 |
产品特征 | 形成国内品牌声誉 缺乏国际品牌和影响力 较高附加值 | 高性价比 低附加值 |
渠道特征 | 完善的国内分销渠道 缺乏进入国际高端市场渠道 | OEM 国外批发市场 |
竞争特征 | 差异化竞争 “后制造”竞争 | 成本-价格竞争 质量-规模竞争 |
代表性企业 | 奥康、康奈、红蜻蜓 | 东艺、泰马 |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的资料参照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关于“中国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征整理。
(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温州鞋业集群的升级途径
产业集群升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升级,它是指一个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因此,产业集群升级不仅表现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同时还表现为集群中企业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运作、营销渠道管理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过程。英国Sussex大学创新研究小组Humphrey、Schmitz等学者将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分为四种类型,即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dat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dat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dating)和链(部门间)升级(Inter-section Updating)。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这四种类型基本上依循了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升级的规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产量规模上看温州鞋业集群在世界上已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尽管温州本地也涌现出了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鞋业品牌和企业,但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看,温州鞋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在上游标准制定、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品牌运作和分销渠道管理环节的延伸,特别是在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和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分销渠道建设方面与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温州鞋业集群要想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分工地位,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
首先,对于奥康、康奈等已在国内取得品牌和渠道优势的领先企业来说,如何突破国际品牌和渠道瓶颈是这类企业成功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升级的关键。目前,这类企业虽然在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发展国际品牌和分销渠道时却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两类:一类来自于采购商势力。鞋业全球价值链是典型的采购商驱动的价值链,其中有三类主要的全球采购商,即品牌经销商、品牌制造商和大型零售商。在全球价值链上占主导地位的这些采购商不会轻易让其它企业参与分享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运作、分销等高附加值的“战略性环节”。二是资源要求。在国际市场推广自有品牌和建设自有分销渠道,对人才和投资的要求往往都比较高,而且还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为减少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阻力,降低经营风险,温州鞋业企业应在巩固国内优势的同时,积极通过发展与外资的合作来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可以尝试的途径包括:(1)奥康集团的“双向借道”模式。奥康集团与意大利鞋业第一品牌GEOX公司以“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进行产品的共同研发、设计和生产,并“借道”对方的营销渠道和网络向全球推广奥康的品牌和产品。(2)康奈集团的“加盟专卖”模式。康奈集团借助于海外加盟商在法国、美国、意大利、希腊、比利时和葡萄牙等欧美国家主要城市开设了90多家连锁专卖店,以自有品牌走中高端道路。康奈集团还与英国全球性鞋类认证机构SATRA合作建立鞋类研发设计中心,试图跻身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和国际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者。(3)哈杉鞋业的“收购”模式。2004年哈杉鞋业以资本输出的方式一口气收购了意大利知名企业威尔逊制鞋公司和具有成熟分销网络的台湾立将贸易公司,并合作建立哈杉-威尔逊鞋类研发中心。通过收购一些有着良好分销网络的大型连锁店,有利于温州鞋业企业快速建立起海外分销渠道和网络,取得品牌运作的重要平台。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直接收购国外有影响力的鞋类品牌,这样一来有利于加快培育我国知名国际品牌的进程,二来还可以实行反向OEM。(4)合伙注册统一商标模式。通过统一商标或联合品牌来推广产品,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达到提升温州鞋类产品国际地位的目的。西班牙火烧温州鞋事件后,为了摆脱单一的价格竞争模式,创建国际知名品牌,东艺、吉尔达、泰马及和丰等12家温州外贸型鞋业企业合伙在德国注册了一个品牌商标,以后成员企业的中高档鞋统一采用新商标,而其它档次鞋则仍旧使用各企业原有商标,以此合力进军国际鞋业高端市场。
其次,对于东艺、泰马等在生产制造环节具有优势的外向型企业来说,也可根据自身的资源实力和企业发展战略寻求合适的升级途径。通常这类企业在与全球采购商的合作过程中,从全球采购商那里学到了大量的提升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连续性,以及提高对客户订单反应速度的知识,在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受制于全球采购商,在功能升级方面往往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对于这一类鞋业企业,图5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升级途径:(1)强化生产制造方面的专属优势,形成并做强“代工品牌”。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的高低取决于企业专属优势的发挥程度。加工型企业即使不做自己的品牌,只要在生产制造技术及作业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扩大生产能力,那么通过培育生产制造方面的专属优势和扩大产量规模也可以形成“代工品牌”,提高生产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反映到图5上,“微笑曲线”的弧度将可以大幅拉平。这方面国内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台资背景的宝成集团和创信鞋业。宝成集团在全球拥有100多条生产线,年产鞋1亿双以上,其主营业务是为几大世界名牌代工生产,是耐克、锐步等品牌的生产中心。凭借庞大的开发与生产能力,宝成集团成了中国鞋业名副其实的代工大师。(2)强化整体资源能力,逐步向价值链的两端环节延伸。这在图5上表现为“苦笑曲线”的两端向上拉抬,最终将“苦笑曲线”转换成为“微笑曲线”。很显然,因为受制于全球采购商,这种尝试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但经过努力也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做好“贴牌生产(OEM)”基础上,通过“干中学”和“组织演替”[4](张向阳、朱有为,2005),不断积累整体资源能力和经验,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逐步向“自己设计制造(ODM)”升级,甚至再升级到“自有品牌制造(OBM)”,从而进入到设计、营销和建立自有品牌等各个高附加值环节。另一方面,目前部分欧美鞋业制造商正在重新界定其自身能力,放弃并向外转移价值链上的某些非“核心战略能力”,如外包或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部分设计功能等,相关企业可抓住欧美鞋业制造商R&D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机会,积极创造机会承接其转移。(3)在鞋业产业链上“另起炉灶”,选择介入新的相关环节或领域。这在图5上表现为从一条价值链跳到另一条价值链上。在当今全球鞋类产品市场上,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占尽市场优势,其地位已经很难再被撼动。因此,生产制造型企业也可以另辟蹊径,选择进入新的相关环节或领域。比如,目前温州本地鞋机生产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国内鞋业的蓬勃发展对鞋机的需求量也很大,特别是中高档鞋机大部分还要向意大利或台湾进口,为此有条件的企业就可以考虑转向鞋机的生产,从而实现链的升级。
(四)促进温州鞋业集群升级的政策建议
温州鞋业集群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从“内忧”看,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温州鞋业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企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企业外迁已渐成趋势;从“外患”看,由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自主分销渠道,出口企业过多倚靠“价格战”而招致了国外反倾销、“烧鞋”等贸易壁垒和民间壁垒,国际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生存环境趋于恶化。可以说目前温州鞋业集群正处在一个能否突破发展瓶颈,成功创建世界知名品牌、拓展国际分销渠道、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一方面需要鞋业企业齐心协力,在巩固既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研发核心技术、提高设计能力、开发创意产品,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也需要出口企业尽快走出“价格战”怪圈,创建世界知名品牌、拓展国际分销渠道,更多地进入国际中高端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温州鞋业集群的突破发展也并不完全只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1.制定专门政策和提供专项资金,促进温州鞋业产品结构调整
针对当前温州鞋业“重男轻女”,多中低档、少高档产品的实际情况,建议:(1)设立温州女鞋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加强对代表着鞋业更高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的高档女鞋的研发投入,以促进温州鞋业水平的综合提升;(2)鞋类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功能化、时尚化、个性化和品牌化,为此应加大对呼吸鞋、空调功能鞋、抗菌鞋、情侣鞋、纳米鞋等新产品研发的资助力度;利用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研发针对国内外主流市场的高端鞋类产品,并扶持其尽快形成生产能力。(3)制定政策引导本地雄厚的民间资本投入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
2.组建温州鞋业升级领导小组,推动温州鞋业集群升级
针对温州鞋业企业不同类型,建议:(1)对于奥康、康奈等已在国内取得品牌和渠道优势的领先企业来说,如何突破国际品牌和渠道瓶颈是这类企业实现升级的关键。对这类企业,需扶持其创建世界知名品牌,并为其“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2)对东艺、泰马等生产制造型企业,要鼓励其在做大做强“代工品牌”的同时,推动其向品牌、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分销渠道建设等核心能力和业务领域集中,改善其在鞋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3)对中小企业,要通过“品牌”、“资本”等手段将其整合纳入大企业产业链,形成与大企业的紧密协作配套关系。(4)要引导部分失去制鞋优势但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企业逐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向鞋机、鞋化等配套产业转移,丰富“中国鞋都”的内涵。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鞋业集群升级提供支持
鞋类产品特别是中高端产品的生产制造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仍然会是温州鞋业发展的重头戏,但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鞋类产品的生产制造将越来越依赖于前期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中期的管理、融资以及后期的现代物流、销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然而,目前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对鞋业制造业升级明显支撑不足。为此,温州鞋业应逐步放弃对低端产品生产的争夺,改而向中高端产品生产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鞋业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中,可利用温州鞋业现有的强大生产能力,有意识地引进一些国际鞋业技术研发、销售、采购、工业设计、咨询或创意中心,为鞋业制造业升级提供生产性服务;同时也可考虑启动温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吸引鞋业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采购中心以及相关工业设计、创意咨询等行业的入驻。
五、推动浙江传统产业升级的若干建议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已形成大量的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专业分工配套完善、品牌集聚效应明显的传统产业集群。然而,目前浙江传统产业发展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从“内忧”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要素成本的上升,浙江传统产业既有的体制先发优势和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生产性企业外迁已渐成趋势;从“外患”看,由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自主分销渠道,出口产品过多倚靠“价格战”而招致了国外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和民间壁垒,国际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生存环境趋于恶化。然而,这些“内忧外患”也正是浙江传统产业实施产业升级战略的良好契机。因此,可以说目前浙江传统产业正处在一个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企业齐心协力,在巩固既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研发核心技术、提高设计能力、开发创意产品,实现产业升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产业的突破发展也并不完全只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此,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传统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传统产业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属资源、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结构偏轻,加工度较低,产业链短。目前浙江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有高加工度和高技术化特征、质量和附加值较高、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上。因此,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高度重视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改造,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其生产工艺和设备,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发展高、精尖的高附加值产品。二是要大力发展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电气机械、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办公机械、汽车工业以及其它高技术制造产业,实现浙江传统产业的结构高度化和技术集约化。三是要适度发展大中型钢铁、石油化工和造船工业,建设较大规模的拥有现代技术和竞争优势的重化工基础产业,充分发挥新型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浙江传统产业结构的立体化发展。四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目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升级明显支撑不足。为此,浙江传统产业应逐步放弃对低端产品生产的争夺,改而向中高端产品生产方向发展,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中,可利用浙江现有的强大生产能力,有意识地引进一些技术研发、销售、采购、工业设计、咨询或创意中心,为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生产性服务;同时也可考虑启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吸引相关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采购中心以及相关工业设计、创意咨询等行业的入驻。
(二)引导企业联合与重组,促进传统产业组织升级
1.适当控制传统产业产量特别是低端产品产量规模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浙江传统产业企业产品结构雷同,生产能力过剩,普遍库存严重,许多企业的利润都仅躺在账面上,实质上多是库存。为处理多年库存问题,各企业往往采取低价竞销措施,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战”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当前浙江传统产业面临的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做大规模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夯实核心竞争力问题;要做的不是量的继续扩张,而是质的实质提高;不光要做大、做强,更要做优、做精;要实现“从制造到创新、从创汇到创牌”方向拓展。为此,需要适当控制目前传统产业的产量规模,除满足企业技术改造、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等需求外,对一般性的扩大再生产在土地供给等方面应从严把握;鼓励企业对原厂房进行改造,鼓励土地置换即在交出原厂房用地的基础上允许其向专业园区集中。同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限制低质、廉价产品的生产,减少低端产品的资源占用,缓解资源压力。
2.引导传统产业企业联合与重组
传统产业升级内涵也包括既有生产组织的扩张和提升。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组织结构,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有许多不利因素:一是不利于集聚人才、增加投入。研究表明,大、小企业之间在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以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等方面差异很大,前者大型企业一般要比中小企业高出1个百分点,后者大型企业一般要比中小企业高出3个百分点。二是不利于实施对产业升级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大项目。从总体上看,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浙江传统产业已从企业数量不断分化衍生的阶段转向企业数量逐步减少、规模不断扩张的新阶段。但是,其中也还有许多企业“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相互间缺乏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意识。一些发展前景相当不错的企业在这几年竞争白热化的时候却采取或即将采取“分家”,导致企业实力明显下降、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并对所在行业的发展带来震荡和不良冲击。因此,如何在普遍缺乏联合意识的基础上推进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大批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发挥其产业升级带动作用,需要龙头企业和政府共同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方面温州红蜻蜓集团以“红蜻蜓品牌”来整合中小鞋业企业的做法是个很好的榜样。红蜻蜓集团38多种鞋底、鞋跟等各类鞋料配件由300多家企业生产,再由集团组装成成品。集团对各个企业有统一的质量要求,产品使用统一商标,并以“红蜻蜓文化”来统揽中小企业。政府对类似做法应及时予以总结、宣传和推广,并给予适当的支持。这一方面可以尽快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和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中小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自身优势。
(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升级
1.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
要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主要不是帮助它们如何“长大”,而是帮其如何与其它企业建立联系,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其融入整个创新分工体系。为此,一要完善包括科技成果评估认定机构、技术交易经纪机构、风险投资管理顾问机构、监督和信息披露机构等在内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二要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税收政策,可考虑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含量决定其税收优惠的政策;三可考虑对到中小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实行补贴政策。
2.积极探索合作创新机制
一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二要有重点地建立面向企业的公共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开发中心或科技创新中心等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合作兴建技术开发机构或联合创办科技型实体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撑;三要通过有计划地制定一些有一定规模的行业合作创新计划,组织行业内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引导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四要通过加强对集群式创新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行业内企业的合作意识,培育区域集群式创新文化,通过塑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文化,促使行业内企业建立员工学习机制。五要建立开放性的技术创新机制,企业要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联手协作。六要通畅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企业配置科技资源效率和科技转化动力强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通过对企业集体行为的规范和合作报酬机制的设定来平衡企业间的利益,以达到合作中的互惠互利。
3.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科技创新主导地位,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企业每年用于R&D的费用占年销售额的比重应保持稳定增长。其次,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缓解R&D活动资金压力,改善科研条件。第三,可考虑设立各类创新资金、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形成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要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技术改造。政府有限的财力、物力难以做到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全面支持、整体推进,为此应坚持以点到面、重点突破、整体带动的原则,扶优扶强,选取若干关联性强、技术带动效应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企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它们进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再通过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发挥它们的技术扩散、生产关联效应,发挥它们的示范效应,最终带动各自产业整体的技术改造与提升。第四,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利用外方技术注入带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利用国际转移产业的相对优势带动本地传统产业的提升。
4.建立多渠道、多种办法培养、引进和利用人才机制
要采取多种办法培养和引进专门人才,同时鼓励专门人才到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工作。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所需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工人。要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开展定向和岗位培训及适用技术培训,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技能和智能复合型转变。
(四)鼓励低端产品生产企业外迁,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升级
1.鼓励和引导低端产品生产企业外迁
浙江传统产业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狭窄,应正确鼓励和引导技术、工艺水平落后产业及衰退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腾出空间、资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成功改造与提升,不仅依赖于单个核心企业能力的提升,还有赖于外围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分工协作水平的提升。为此,还应按照专门化、协作化的原则,合理进行布局,积极推进特色工业园区、专门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带动关键传统产业的地理聚集以及企业的地理聚集,从而发挥聚集效应和分工协作效应。
2.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
民营经济占主导是浙江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企业家素质普遍偏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意愿不强等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些企业家自身对科学发展观缺乏重视,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浙江正处于一个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接班人交接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传统产业升级的战略任务。在这样情况下,加强企业家培训,提高企业家素质的意义尤为重大。可考虑由经贸委、中小企业局等相关部门出面,政府出资和企业出资相结合,对成长型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进行各种方式、层次的培训,拓宽其视野,提高其素质。
3.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
块状经济发达是浙江传统产业的一大特色,向高端市场拓展是提高块状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的重要途径。推动块状经济产业升级,一是要继续鼓励块状经济内的企业为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OEM),全面掌握高端市场产品的制造加工技术和工艺,在此基础上积极向自主设计和加工形式拓展(ODM),努力掌握产品设计和开发技术,最终实现自主品牌生产(OBM)和出口。二要积极引进国外大企业在块状经济建立高端制造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等产权形式和联盟等非产权形式广泛开展合作,通过跨国公司、国际采购商的营销网络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三是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设立营销机构或营销网络,塑造国际知名品牌。
课题承担 单 位:浙江省调查总队
课题组负 责 人:朱允卫
课题组主要成员:朱 峰 张春森 邹 刚
王润伟 陈龙江 梁巧
阮建青
参考文献:
1.Porter, M.E. The Competit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Free Press, 1990.
2.Gereffi,G.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what can Mexico learn from East Asia?[R].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Transforma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East Asia, 1999.
3.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1(48):37-70.
4.Poon, TSC. 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 2004,1(1):130-145.
5.Humphrey,J and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 Regional studies, 2002,9(36):1017-1027.
6.Friedman J R.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Cambrige: MIT Press,1966.
7.Luiza B. and Lizbeth N. Upgrading in Global and National Value Chains: rec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Sinos Valley footwear cluster, Brazil[C]. Novara:2003.
8.王立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9.朱康对,温州鞋业:从地方化集群到全球价值链,温州论坛,2005年第3期。
10.曾刚,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5年第4期。
11.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12.张向阳、朱有为,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5期。
13.刘宗让,长三角一体化中浙江产业升级研究,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4.刘亚玲,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财经论丛,2005年第3期。
15.蒋晓雁,2005年浙江非国有工业发展情况,浙江统计分析,2006年第45期。
16.傅吉青、俞海军,影响浙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因素分析,浙江统计分析,2006年第40期。
17.常建坤,技术创新推进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第5期。
18.朱飞飞,2005年浙江省GDP增长代价分析,浙江统计分析,2006年第47期。
19.浙江:土地紧缺与土地闲置和浪费并存,浙商网,2005年05月31日。
20.湖南省统计局,湖南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www.stats.gov.cn,2006年6月2日。
21.湖南省统计局,冲破资源环境约束保持湖南经济快好协调发展,中国统计信息网,www.stats.gov.cn,2006年8月7日。
22.高燕,产业升级的测定及制约因素分析,统计研究,2006年第4期。
23.李时椿,技术创新: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必由之路,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4.周顺卿,民营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成长方式转型,浙江经济,2006年第1期。
25.张苗荧,温州模式升级关键: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26.龚三乐、杨亚平、郝新军,广州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问题、思路与对策,经济论坛,2006年第13期。
27.陶维乐,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8.郑吉昌,服务业在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战略地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9.刘慧、吴晓波,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
30.刘常勇,后进地区科技产业的苦笑曲线,决策借鉴,1999年第1期。
31.郑胜利,产业链的全球延展与我国地区产业发展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1期。
32.文嫮、曾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6期。
33.梅丽霞、蔡铂、聂鸣,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4期。
34.梅丽霞、柏遵华、聂鸣,试论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科研管理,2005年第9期。
35.谭文柱、王缉慈、陈倩倩,全球鞋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制鞋业的地方集群升级,温州论坛,2004年第6期。
36.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7期。
37.高波、张锦春,温州——中国鞋都,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8.汤海鹏、陈正理,温州鞋业:带“手铐”的旅客,浙江皮革,2004年第4期。
39.陈倩倩、王缉慈,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1期。
40.王大捷,温州鞋革产业群的忧与思,浙江经济,2004年第12期。
41.鹿城区科技局、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温州研究所,温州市制鞋行业科技进步纲要(2004-2010年),讨论稿(第七稿)。
附件一 高新技术产业分类目录及编号
序号 | 行业类别 | 行业编号 | 序号 | 行业类别 | 行业编号 |
一 | 食品制造业 |
| 44 | 电动机制造 | 3912 |
1 | 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 | 1494 | 45 | 微电机及其他电机制造 | 3919 |
二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 46 | 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 | 3921 |
2 | 核燃料加工 | 2530 | 47 | 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 | 3923 |
三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 48 | 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 | 3924 |
3 | 有机化学原料制造 | 2614 | 49 | 光纤、光缆制造 | 3932 |
4 | 化学农药制造 | 2631 | 50 | 电池制造 | 3940 |
5 | 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 | 2632 | 十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
6 | 涂料制造 | 2641 | 51 | 通信传输设备制造 | 4011 |
7 | 染料制造 | 2644 | 52 | 通信交换设备制造 | 4012 |
8 | 初级形态的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 | 2651 | 53 | 通信终端设备制造 | 4013 |
9 | 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 | 2661 | 54 | 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 | 4014 |
10 | 专项化学用品制造 | 2662 | 55 | 其他通信设备制造 | 4019 |
11 | 信息化学品制造 | 2665 | 56 |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 4020 |
12 | 环境污染处理专用药剂材料制造 | 2666 | 57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发射设备制造 | 4031 |
四 | 医药制造业 |
| 58 | 广播电视接收设备及器材制造 | 4032 |
13 | 化学药品原药制造 | 2710 | 59 | 应用电视设备及其他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 4039 |
14 |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 2720 | 60 |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 | 4041 |
15 | 中药饮片加工 | 2730 | 61 | 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 | 4042 |
16 | 中成药制造 | 2740 | 62 |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 | 4043 |
17 | 兽用药品制造 | 2750 | 63 | 电子真空器件制造 | 4051 |
18 |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 2760 | 64 | 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 | 4052 |
19 |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 2770 | 65 | 集成电路制造 | 4053 |
五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 66 | 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 | 4059 |
20 | 防水建筑材料制造 | 3134 | 67 | 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 | 4061 |
21 | 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 | 3147 | 68 | 印制电路板制造 | 4062 |
22 | 特种陶瓷制品制造 | 3152 | 69 | 家用影视设备制造 | 4071 |
23 | 耐火陶瓷制品及其他耐火材料制造 | 3169 | 70 | 家用音响设备制造 | 4072 |
六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 71 |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 4090 |
24 | 汽轮机及辅机制造 | 3513 | 十一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
25 | 泵及真空设备制造 | 3541 | 72 | 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 | 4111 |
26 | 气体压缩机械制造 | 3542 | 73 | 电工仪器仪表制造 | 4112 |
27 | 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 | 3572 | 74 | 绘图、计算及测量仪器制造 | 4113 |
七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 75 | 实验分析仪器制造 | 4114 |
28 | 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 | 3612 | 76 | 试验机制造 | 4115 |
29 | 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 3621 | 77 | 供应用仪表及其他通用仪器制造 | 4119 |
30 | 模具制造 | 3625 | 78 | 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 4121 |
31 | 制药专用设备制造 | 3644 | 79 | 汽车及其他用计数仪表制造 | 4122 |
32 | 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制备制造 | 3681 | 80 | 导航、气象及海洋专用仪器制造 | 4123 |
33 | 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 | 3682 | 81 | 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 4124 |
34 | 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制造 | 3683 | 82 | 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 | 4125 |
35 | 医疗、外科及兽医用器械制造 | 3684 | 83 | 教学专用仪器制造 | 4126 |
36 | 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 | 3685 | 84 | 核子及核辐射测量仪器制造 | 4127 |
37 | 假肢、人工器官及植入器械制造 | 3686 | 85 | 电子测量仪器制造 | 4128 |
38 | 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 3689 | 86 | 其他专用仪器制造 | 4129 |
39 | 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 | 3691 | 87 | 光学仪器制造 | 4141 |
40 | 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 | 3695 | 88 | 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 | 4154 |
八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 89 | 计算器及货币专用设备制造 | 4155 |
41 | 飞机制造及修理 | 3761 | 90 | 其他仪器仪表的制造及修理 | 4190 |
42 | 航天器制造 | 3762 | 十二 | 软件业 |
|
43 | 其他飞行器制造 | 3769 | 91 | 基础软件服务 | 6211 |
九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 92 | 应用软件服务 | 6212 |
[1] 因缺乏相关数据,本节主要是针对浙江工业总体情况的分析。
[2] 这部分内容主要源于对温州鞋业集群的实地调研,因未能拿到鞋业相关明细数据,故主要进行定性分析。
[3] “微笑曲线”呈“U”型,用来描述生产个人电脑不同工序的附加值特征。在个人电脑产业链中,上游的CPU、操作系统和下游的营销、品牌运作、售后服务等工序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处在中游的组装生产等工序则利润空间最小。
[4] “干中学”是指在与采购商的互动中,生产制造企业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组织演替”是指生产制造企业从满足低端市场购买者需求的生产转向满足高端市场购买者需求的生产的过程,国外采购商的这种演替使生产制造企业能力得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