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历次普查 > 经济普查 > 第一次普查 > 课题选编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4-08-27 15:48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内容提要:本课题研究从服务业概念着手,探讨服务业的统计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倾向的有关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综述,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计量模型作了比较分析,从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角度梳理了有关文献和研究方法。以此为理论依托,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对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作了客观评价。本课题研究认为,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地区不平衡,但各地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从服务业内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稳健发展,现代服务业展露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各地服务业就业的格局区别较大;从浙江服务业企业法人注册类型性质分析,服务业的所有制结构充分体现了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特点。总的来说,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比,2004年的浙江服务业发展略显滞后,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服务业开放的地区差别政策、行业差别政策的限制,也有浙江服务业企业规模的制约。

本研究报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为研究基础的理论综述,第二部分是利用经济普查资料作出的浙江服务业发展情况评价,第三部分是三个代表性的服务行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1]、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 服务业发展及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

(一)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不同经济学视角的定义

从经济结构涵义看,第三产业采用剩余法界定。自1935年Fisher在《文明和安全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第三产业概念以来,即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由于各国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界定上存在差异,因此,各国所说的第三产业所包含的行业也存在不同。此外,剩余法界定有两个前提:一是以一国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是一国国内经济结构化的定义;二是三次产业划分暗含着高阶层产业的发展单向地依赖于低阶层次产业的产品的含义,即第二产业依赖于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料,第三产业又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供应。

服务业是以是否提供或生产各种类型的服务(或劳务)为标准的。服务业同其他经济产业的区别在于其提供的产品的不同,强调服务业同其他经济产业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同样的服务业,如果需求者是非居民,这种服务业就成了国际服务,超出了一国经济结构的涵义。

服务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服务业从概念由来上肯定比第三产业更早。但是,对于服务和服务业,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是有争议的范畴[2]。这种争议,并不影响服务业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快速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服务业及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不断壮大,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产出比重已经接近或达到70%。国际服务贸易规模随之不断扩大,1980-2000年,全球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为5.9%,而服务贸易增长则高达7.1%,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比重的变化,1980年国际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2%,到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8.6%。其中随着1995年WTO的GATS实施,服务业的概念和提法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普遍地被接纳。

(二)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统计学角度的不同分类

对于第三产业的统计核算,基于国民经济账户核算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库兹涅茨开发国民收入账户历经几十年发展与完善,第三产业数据作为GDP账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统计是比较成熟和准确的。80年代,由于服务业的国际化也导致了国民经济账户对国际服务贸易估算的扩展。WTO启动后,WTO统计和信息系统局按服务的部门(行业)划分,把全世界的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商业服务,2.通信服务,3.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4.分销服务,5.教育服务,6.环境服务,7.金融服务,8.健康与社会服务,9.旅游及与旅行相关的服务,10.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11.运输服务,12.其他服务,下分143个服务项目。2001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通过《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标志着服务业统计国际标准和分类的形成,为提高服务业国际可比性提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因此,从8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在统计中已经是非常清晰的两个概念。

在我国服务业生产核算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1985年,但在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国民收入核算中,只包括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不包括其他类型服务业。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把第三产业划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3]。从这一分类可以发现,在我国各种类型服务业都划入了第三产业。因此,从1985 年起第三产业一直是服务业的同义语。

但是,由于受统计资料来源的限制,服务业生产核算的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至今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1985—1993年,服务业生产核算的基本分类如下:1. 运输邮电业,2. 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3. 金融保险业,4. 房地产业,5. 服务业,6. 公用事业,7. 科教文卫体育福利事业,8.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9. 其他行业。其中的“5.服务业”是一个狭义概念,中类包括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994年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和我国资料来源的实际情况,对服务业生产核算的分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产业部门包括12个一级分类和18个二级分类。12个一级分类是:1. 农林牧渔服务业,2. 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3.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4.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5. 金融保险业,6. 房地产业,7. 社会服务业,8.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9.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0.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1.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2. 其他行业。

2003年国家统计局根据我国2002年新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三次产业进行了重新规定。根据新规定,第三产业包括: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 批发和零售业,4. 住宿和餐饮业,5. 金融业,6. 房地产业,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 教育,1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5. 国际组织[4]。在这一规定的附件中,明确把农、林、牧、渔服务业(此类服务业也称为附营服务业)列入第一产业,由此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出现了数量上的差别,目前的第三产业即指主营服务业。

已经结束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开始全面采用2002 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中的服务业生产核算的一级分类将采用该分类中的14个服务业门类。因此,2004年以后的数据资料中,第三产业数据即是主营服务业,我国将开始形成系统的服务业统计资料。

(三)服务业与第三产业概念通用的影响

把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完全等同,如果说由于我国农、林、牧、渔服务业规模不大而断言偏差不大的话,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和农村专业化分工的细化,二者间的数据差异会越来越大。

从统计资料看,1991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 %,到2002年这一比重为34 %,11年仅上升一个百分点。这既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不符合中国经济的感性现实。近年来,有学者已经开始认真思考中国服务业规模被低估的问题。岳希明和张曙光(2002)认为, 使用现行不变价格的核算方法会导致部分服务业计价过低,进而服务业增加值被低估,因此即使服务业不变价格增加值的计算没有任何问题,但相对于工业来说, 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会低估, 而缩减指数则会高估。许宪春(2004)从核算方法及核算范围所存在的局限出发,指出造成服务业被低估的主要原因是:资料来源缺口问题,口径问题,福利性政策的影响问题以及未被观测的经济的统计问题。

在研究中,还有学者进一步发现了由于数据的简单化处理所造成的结论差异。李江帆(2004)使用了92个国家(包括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石油国家和市场工业国家四个组别)数据, 运用对数函数得到了第三产业的产值方程:

Y3 = 19.5952 + 3.9077ln X

其中:Y3 表示第三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 X为按1982年美元计算的人均GDP

李江帆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正相关关系。李勇坚(2005)按照李江帆的结果进行模拟后发现,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离了上述结果。李勇坚认为,这与中国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概念通用以及服务业和第三产业被低估相关。这个数据同样让学者认为与服务业核算误差有关。

二、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论综述

对于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前后有较大的转变。这个时期,正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服务业发展的实践推动了人们对服务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结合以往的理论,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论述。

陈凯(2005)对国外有关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做过理论综述。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经济发展更强调的是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当然,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则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它被定义为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百分比。关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本项目研究定义为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

最早的对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持否定倾向的代表观点是新古典经济学家Baumol(1967)提出的“成本病”。Baumol在《非均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一个关于城市危机的解剖》一文中,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成本病模型,并区分了经济活动中的两个主要部门。一个是技术型的“进步部门”,这一部门的创新、积累和规模经济带来了单个资本产出的不断增长;另一个部门是“停滞部门”,这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固定不变导致了单个资本产出的增长来自于生产过程本身。他认为停滞部门中,工作过程本身就是最终产品,资本和技术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这以服务业为代表;而在进步部门中,劳动只是重要的投入之一,资本和技术能带来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这以制造业为典型。Baumol其实关注的是服务业的生产率问题,认为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的上升主要是因为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因而服务业的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大幅度上升。从整体上看,消费者所实际接受的服务量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明显增加,服务业的真实份额也就没有增加。“成本病”后来受到多方批评,Baumol与Blackman和Wolff(1985)对理论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第三个部门即“渐进停滞部门”。还是从关注生产率的角度出发,认为生产率的不均衡表现在进步部门的生产率较快地增长、停滞部门生产率缓慢地甚至停止增长、渐进停滞部门的生产率开始较快增长但随后停滞。如果在实际产出方面这三类部门要求保持均衡增长,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到停滞部门和渐进停滞部门的停滞成分中,它们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也将不断上升。后来的研究。比如Wolff(2003),表明通过对生产率计量方法的调整可以解决对服务业真实发展水平的评价。在服务业中,国民收入核算是以产品数量为度量标准的,而产出是用劳动投入来计量的,因此,是不同的度量标准造成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生产率增长的比较可能失真。

另一种明显的否定倾向主要来自于前苏联经济学家沙洛特科夫,在他1980年出版的代表性著作《非生产领域经济学》中认定服务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沙洛特科夫认为生产性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非生产性领域不创造物质财富,依赖于社会再分配。他所说的非生产领域包括教育、卫生、科学与科学服务、文化与艺术、客运、住宅公用事业与居民生活服务业等部门,作用就是保证满足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多方面需要,并能促进物质生产集约化、科学技术进步、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他还试图从马克思那里找到相关理论佐证。李江帆(1990)在他的《第三产业经济学》中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阐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地说过服务劳动是非生产性的。

现在,对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观点已基本没有争议了。因为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和服务部门的分类不断演进。虽然迄今为止对于服务业的分类仍然存在争议,但是,以美国经济学家Browning和Singelmann(1975)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的规则对服务业或服务部门所作的功能性分类认为,一个省略公共服务(因为它是非营利的)的经济体系所提供的服务共有三类:其一,消费者服务业,即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的,满足其最终需求的服务。其二,生产者服务业,即生产者在市场上购买的,被企业用作生产商品与其他服务的中间服务,典型的生产者服务又被称为企业服务。其三,分配服务业,即消费者和生产者为获得商品和供应商品而购买的服务,这是一种连带性或追加性的服务,这类服务的提供和需求都是由对商品的直接需求而派生出来的。其中,围绕企业生产进行的生产者服务业,被企业当作一种投入,因此,生产者服务业也就具有经济增长动力的性质。

对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积极主张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对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作出了大胆预测,认为即将来临的后工业社会,人类将过渡到主要以服务产品为消费对象的阶段。在他的论述中,用需求变动和生产率增长差异性来解释服务业就业的快速增长,强调需求对服务业发展的推进作用。贝尔所说的服务业主要是指消费者服务业,较少地涉及到生产者服务业。现在,回顾服务业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由生产者服务业(中间需求)带动的,并非消费者服务业(最终需求)。但是,不管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如何批评和发展,在对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贝尔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对服务业和服务部门的深入认识,自然推动了对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地位与作用问题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产品的使用会带来整体经济的增长。许多制造业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很有可能是通过对消费服务产品来实现的,而这种生产率增长无法在服务部门内部得到衡量的。Nusbaumer(1987)认为,服务业维系着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转,实物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越来越大比重的服务投入的成分,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Noyelle(1991)提出,生产者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者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国家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同时,由于服务业使用者参与的特性,使得生产者难以垄断专有技能,他们的专有技能很容易成为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溢性。从这点来看,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社会其他部门有着正的外部性。于是,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渐成热点,生产者服务业对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显著作用也逐渐被接受。

对于消费者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地位和作用,直至近十多年才受到重视。Gershuny(1992)提出“时间饥荒”(time famine),认为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工作与休闲界限模糊,休闲时间有下降趋势。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正是消除人们“时间饥荒”的必然选择,对消费者服务业的消费有利于舒展劳动者的身心,客观上也间接提高了劳动者生产率。Stabler和Howe(1993)以1984年的加拿大作为例证[5],比较了生产者服务业和消费者服务业的出口能力,认为消费者服务业不仅在区域之间和国际上销售产品,而且相对生产者服务业而言,消费者服务业往往能带来更高的收入。他们的结论中,对于服务业的认识如前文经济学视角探讨的相同,许多服务在提供的同时就有可能发生区域间甚至国际服务贸易,因此消费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一样,可以成为外部收入的重要来源。之后,Marshall 和Wood(1995)认为,制造业、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表明,独立的消费者服务业同样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消费者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服务出口和消费增加,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因此,这些理论上的新发现,对于许多国家经济增长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除了发展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外,越来越重视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商贸的多业态发展等等。

三、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证检验

对于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倍受重视,其中以收入水平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的研究居多。在众多研究中,李勇坚(2005)和雷钦礼(2006)的成果最有代表性。

李勇坚是从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出发,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服务业地位进行实证研究的。在论述“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命题时,他首先就服务业统计入手,分析了造成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两个原因,即核算方法及核算范围所存在的局限,以及政策性因素导致服务业发展不够。他的实证隐含了一个重要理论假设就是服务业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不一定是线性关系)。对于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分析。在中国,这一分析需要面对三个实际问题:各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各个地区收入水平的统计问题,以及各个地区内部收入的差异。李勇坚使用全国的人均GDP来消除各个地区的收入水平差异,通过把基尼系数作为一个因变量纳入到回归方程解决地区内部收入差异。

运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估计得到三个基本模型:

第一个模型:

Ysi = - 48.373 + 11.219ln ( GDPi)             1

(1)式中,Ysi表示第i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GDPi表示第i年的人均GDP。

第二个模型:

Ysi = - 42.019 + 11.219ln ( GDPi) + 0.2198 Gi    2

(2)式中,Ysi表示第i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GDPi表示第i年的人均GDP,Gi为第i年的基尼系数。

第三个模型:

ln Ysi = 0.375 + 0.435lnGDPi – 0.08569 [ ln ( Gi – 0.39) + 1 ]    (3

由于运用1993—2002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第一个模型 t 检验量无法通过5 %的显著性检验,于是引入代表收入均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作为一个自变量,产生第二个模型。但是,从计量检验角度看,收入均等程度的测试缺乏权威系统的官方数据,因此第二个模型用于解释80年代数据时存在着系统性误差。根据上述的模型分析,回归方程在1992年以后增加新变量,即基尼系数,具体来说就是在Gi≤0.39 时,认为其不影响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进行回归分析时将(Gi-0.39)作为变量引入第三个模型中。从统计角度来看,第三个模型在显著性上具有充分依据,从实际预测看,在1993年以后的预测误差已经很小。

李勇坚的实证研究表明,即使在服务业占GDP比重停滞而经济却快速增长的20世纪90 年代,收入水平仍然驱动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并从统计学角度研究了收入水平对服务业的驱动作用。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服务业的需求弹性是大于1的,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应该是与收入差距大小成正比的。这个解释与李勇坚的实证分析结果相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过于显著,导致服务业需求差异化明显,服务业自身结构不合理,生产者服务业供给不足,消费者服务业需求不足,导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雷钦礼(2006a,2006b)对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非线性阶段特征分析,实际上是进一步证明了李勇坚提到过的服务业发展与GDP所代表的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从雷文写作时间看,应该尚未见李文发表,但在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却前后呼应。

雷钦礼构造的服务业发展非线性实证计量模型,理论上是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的。他认为,除了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以外,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人口结构特别是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和收入使用结构等也都可能是影响该国家服务业产出比重高低的重要因素。服务业发展过程的非线性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服务业的产出比重与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以及城市化水平的非线性关系上。由于服务业的发展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低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的快速增长阶段和稳态均衡阶段,这种三阶段特征使其发展过程呈现S形曲线,服务业产出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的函数关系也具有S曲线的形状。为了便于进行统计估计,雷钦礼将这种S形曲线可以用逆三次函数来近似,构建起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经济计量模型:

                3                        3

TERP =α0 + α1 i ( RGDP) i/3 + α2 i ( CITY) i/3 +β′X +ε

i = 1                      i = 1

TERP是指服务业产出比重,R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ITY指城市化水平即城市人口比重为,X表示除TERP和RGDP之外的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其他各种因素向量,包括人口的文化程度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使用结构等等,α0、α1 i、α2 i和β均为待估参数,ε则为随机因素干扰项。

随后雷钦礼整理得到了世界40个人口和国土面积均较大的国家[6]2000年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按汇率计算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RGNI、城市人口比重(%)CITY、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学率(%)RXL、消费率(%)即消费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XFL、基尼系数GINI 共六个指标的截面数据,对所构造的服务业发展非线性模型进行估计检验。估计结果表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对人均国民总收入和城市人口比重的逆三次函数成立,并且消费率和基尼系数都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显著影响,而教育入学率和人均国民总收入的线性项对服务业比重的影响不显著。剔除这两个影响不显著的解释项,对非线性模型进行重新估计,所有的解释项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影响都显著,且该模型的判定系数高达0.81378 , 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也达到了0.77992,表明该模型对多国样本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很好,对世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估计用的是时间序列,作了两次计量模型分析。第一次是用了1952—2003年共52年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TER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价:元)RGDP、城镇人口比重(%)CITY、最终消费率(%)XFL、每百万人口的大学生人数(人/百万人)NUCP五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第二次用了1952—2004年共53年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TER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价:元)RGDP、城镇人口比重(%)CITY、最终消费率(%)XFL共四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使用了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9日公布的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的1993—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在对中国服务业的非线性模型估计中,两次分析均引入了虚拟政策变量。从结果看,第二次的判定系数高于第一次,但都表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TERP对人均GDP和城镇人口比重CITY的逆三次函数非线性关系显著成立,最终消费率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一期滞后项以及虚拟政策变量都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显著的影响。

两个实证研究,雷钦礼无疑更加全面和完整,甚至基本完成了李勇坚的其文章结语中有提到的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这些实证研究同时是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评价与判断,提供了预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工具和框架。

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其在GDP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必然引导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越来越重大。但是,不同的服务业类型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首先应该充分认识服务业分类的意义。分类本身就是对产业深入研究的成果,更何况目前全球新兴服务业层出不穷。通过对服务业的界定分类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其次,促进服务业和区域间乃至国际服务贸易的共同发展。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服务贸易面临着与以往商品贸易一样的开放进程,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是应对服务贸易开放的必然之举,对于新兴服务业更应该如此。

四、关于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另一视角的综述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各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就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势必带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

早在1935年费雪(Fisher)发表的《文明和安全的冲突》一书中,他就已经指出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综观世界经济史可以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在初级生产阶段上,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的。纺织、钢铁和其他制造业商品生产为就业和投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政府等活动中。”

在关于经济发展阶段与服务业的关系更多引用的是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发展五阶段理论(1960)。罗斯托认为,任何社会的发展过程都将经历: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起飞准备阶段(preconditions for take-off)、起飞阶段(conditions for take-off)、成熟阶段(the drive to maturity)及高大众消费阶段(the age of high mass consumption)五大阶段。他指出,起飞准备阶段的特点是,农业劳动人口向工业、交通、贸易和现代服务业转移。

还有就是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提出的“三阶段理论”。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的四个特点:第一,后工业社会是服务社会;第二,知识、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有突出的重要性;第四,价值体系和社会控制方式的变化。另外,后工业社会的特征除了上面的四点外,还包括这样一个性质:如果工业社会是以商品数量来定义社会质量的话,后工业社会就是以服务和舒适——健康、教育、休闲和艺术来定义社会质量。也就是说,在后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都不再以物质产品为主,而是以服务为主。贝尔认为的第三阶段即后工业化社会,这个社会事实上就是以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为基础的,财富的来源不再是体力、能源,而是信息。贝尔的理论对经济发展做出了总结与预测,人均收入为4000—20000美元,服务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交通通讯和公共设施——商业、金融和保险业——休闲性服务业和集体服务业。

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兹提出服务业革命理论。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经济结构的全面变化,绝不仅仅是一场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农业革命和以交通通讯革命为主要代表的服务业的革命。在资源流向上,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并不是各种资源均向工业部门流动,倒是服务业在这一过程中吸纳的劳动人口最多。他在经过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工业化过程并不表现为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相反,是以向服务业转移为主。世界银行专家钱纳里等人(199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一致性,这个一致性的结构变化就是“标准产业模式”。其主要观点包括:大国的工业化速度高于小国;资本形成(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大国表现得相当显著:除了贸易结构外,国内最终需求的构成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劳动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

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西方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确一直呈现上升态势,目前服务业比重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2003年英美等国的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60—70%之间,而一般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等也达到60%以上。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 比例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部分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评价报告

 

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浙江省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4584.22亿元,占当年浙江GDP的39.35%,略低于当年全国40.7%的平均水平;浙江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的7.05%,与浙江GDP占全国GDP(7.29%)的比重基本相当。作为一个结构相对指标,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制造业所占比重偏高。这反映出浙江在产业结构上的鲜明特点,浙江省包括除舟山外的十个地市,产业结构均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

2004年末,浙江省服务业拥有法人单位20.62万个,占全国服务业法人单位数的5.88%,个体经营户207.72万家;吸纳从业人员769.7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水平5268.02亿元,利润总额851.95亿元。

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详细资料,本课题组对浙江省服务业2004年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概括出浙江服务业发展鲜明的自身特征。

一、浙江服务业发展呈现地区不平衡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地区不平衡,但各地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2004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的分布在全省不平均,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54.42%,而三市地区生产增加值总值点全省的比重为51.86%,这说明2004年浙江省服务业发展仍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而特色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省会城市杭州,港口城市舟山以及商贸业发达的温州、金华,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

2004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35%,全省各地市中高于这一平均水平的有:舟山、杭州、温州、丽水、金华和衢州(按比重高低排序)。出现这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与各地区产业结构相关。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服务业的比重相对低一些,比如,绍兴和嘉兴两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规模较大,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明显地低于地区生产增加值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而舟山则由于特殊的区位结构决定其产业结构特征,服务业比重高于制造业。

由于服务业的统计分类中包括了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一类公共服务业包含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社会罢休和宗教组织,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从浙江目前服务业发展水平看,公共服务是服务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类的法人单位数,与各地区的组织结构、地域范围等非经济因素相关。

 

表2-1                   2004年浙江省11市服务业发展规模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地区生产增加值(亿元)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增加值的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

地区生产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

浙江省

4584.22

11648.70

39.35

100.00

100.00

杭州市

1092.72

2543.18

42.97

23.84

21.83

宁波市

821.47

2109.45

38.94

17.92

18.11

温州市

580.14

1388.91

41.77

12.66

11.92

嘉兴市

337.42

1002.41

33.66

7.36

8.61

湖州市

190.32

550.49

34.57

4.15

4.73

绍兴市

415.45

1244.99

33.37

9.06

10.69

金华市

373.15

925.59

40.31

8.14

7.95

衢州市

110.73

280.45

39.48

2.42

2.41

舟山市

106.06

231.27

45.86

2.31

1.99

台州市

421.95

1076.48

39.20

9.20

9.24

丽水市

105.71

261.89

40.36

2.30

2.25

 

表2-2               2004年浙江省11市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发展水平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

(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数(个)

服务业法人单位总数(个)

占服务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人)

服务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人)

占服务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比重%

浙江省

397.11

4584.22

8.66

66108

206194

32.06

762370

3955971

19.27

杭州市

82.66

1092.72

7.56

8616

48245

17.86

129335

1039480

12.44

宁波市

70.74

821.47

8.61

6961

31990

21.76

98998

620808

15.95

温州市

50.61

580.14

8.72

12080

30015

40.25

122188

553210

22.09

嘉兴市

24.09

337.42

7.14

3147

14138

22.26

40377

258770

15.60

湖州市

16.31

190.32

8.57

2472

7571

32.65

32524

159630

20.37

绍兴市

34.70

415.45

8.35

6165

15947

38.66

61300

296087

20.70

金华市

37.20

373.15

9.97

7639

17259

44.26

78283

312455

25.05

衢州市

17.45

110.73

15.76

3931

7941

49.50

39019

123126

31.69

舟山市

12.72

106.06

11.99

1743

5476

31.83

22528

118436

19.02

台州市

35.02

421.95

8.30

7887

18072

43.64

83954

327560

25.63

丽水市

15.89

105.71

15.03

5467

9989

54.73

53864

151835

35.48

对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类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评价,可以从另一视角描述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现状。

在2004年浙江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情况看,从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看,全省平均水平为8.66%,全省各市中低于这一平均水平的有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台州;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法人单位占服务业法人单位数比重全省平均为32.06%,全省各市中低于这一平均水平的有杭州、宁波、嘉兴和舟山;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占服务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比重全省为19.27%,全省各地市中低于这一水平的有杭州、宁波、嘉兴和舟山。这说明,以杭州、宁波、嘉兴和舟山为代表,浙江省内这些地区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外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而以衢州和丽水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是其地区内服务业的重要部门。

二、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

从浙江服务业内存结构看,传统服务业稳健发展,现代服务业展露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表2-3                  服务业不同门类法人单位主要指标行业构成           

单位:%

 

法人单位

企业法人

增加值

单位数

从业

人员

资产

总计

营业

收入

主营业务

收入

利润总额

服务业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9.7

3.4

8.8

3.5

4.1

3.9

6.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0

2.9

2.4

2.3

3.2

3.1

12.2

批发零售业

24.6

28.0

17.2

10.2

68.6

67.8

22.3

食宿餐饮业

4.4

2.5

6.6

1.2

1.7

1.6

0.4

金融业

11.4

0.6

5.4

52.9

9.4

10.3

25.7

房地产业

12.8

4.0

4.3

13.0

7.2

7.3

15.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3

8.7

6.4

14.2

3.9

3.9

15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1

4.1

3.9

1.4

1.1

1.1

1.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2

1.3

2.2

0.9

0.4

0.4

0.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4

1.7

1.1

0.1

0.1

0.1

0.1

教育

7.4

5.7

14.7

0.1

0.1

0.1

0.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9

3.2

6.2

0.0

0.1

0.1

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2

1.8

1.6

0.2

0.1

0.2

0.2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8.7

32.1

19.3

-

-

-

-

从行业增加值看,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作为市场经济大省的浙江在批发零售业的的优势表现得非常明显,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仅次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此类公共服务并非本研究之重点),企业法人的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到服务业的2/3以上,利润总额占比由仅次于金融业。法人单位的增加值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名列第二、第三,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名列资产的前三位,名列利润前三位的则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个体经营户的情况看,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59.58%,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5.22%,其次是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食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可见,从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上分析,2004年浙江服务业发展格局已经呈现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态势。

表2-4至表2-7对浙江省服务业的总产出水平和增加值规模进行了分行业的具体分析。

表2-4和表2-5按服务业各产业的规模进行排序,列出了各地名列前三位的主要服务业产业。除舟山和丽水外,批发和零售业均居于服务业总产出的首位,除舟山外,批发和零售业还居于按增加值排序的首位,这足以说明作为港口城市的舟山在服务业发展现状上由于区位结构所带来的特殊性。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总产出在全省排在第三位,而11市中,经济比较发达的杭州、宁波、温州和嘉兴前三大服务业中均为经营性服务业,而不曾出现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丽水的服务业总产出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名列第一。从增加值看,全省除舟山外,规模庞大的批发和零售业均是各地最主要的服务业,仅有衢州和丽水,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出现在前三位中,其他均为经营性服务业。

 

表2-4             浙江省及11市主要服务业行业分布表(按总产出排序)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浙江省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杭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宁波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温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住宿与餐饮业

嘉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金融业

湖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绍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金华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衢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舟山市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台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丽水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表2-5             浙江省及11市主要服务业行业分布表(按增加值排序)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浙江省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杭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宁波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温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嘉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房地产业

湖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绍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金华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衢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舟山市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台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丽水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房地产业

 

表2-6和表2-7则是在表2-4和表2-5的基础上,剔除了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对各地的主导服务业行业进行比较。

 

表2-6             浙江省及11市主要服务业行业分布表(按总产出排序)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浙江省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金融业

杭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宁波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温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住宿与餐饮业

嘉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金融业

湖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房地产业

绍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金融业

金华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房地产业

衢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房地产业

舟山市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台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房地产业

丽水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金融业

 

表2-7             浙江省及11市主要服务业行业分布表(按增加值排序)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浙江省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杭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宁波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温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嘉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房地产业

湖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绍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金华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衢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房地产业

舟山市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台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丽水市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教育

 

从表2-6和表2-7可以看出,从各地服务业总产出来看,全省规模较大的服务业行业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住宿和餐饮业七个行业中,从服务业行业看多是传统服务行业;在中心城市,如杭州和宁波,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正在成长为重要的服务业。从服务业增加值看,全省目前的主要服务业行业主要以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为主体,呈现了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代表,房地产业则不论经济发达与否,在各地均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从数量上看,浙江省主导的服务业行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从全省和各地市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颁布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法人单位数占据较大比例,其法人单位数名列各地法人单位数的前两位,其次普遍为以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教育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即使是在剔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后,各地的主导服务业仍高度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教育三大行业,仅杭州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法人单位数列第三,嘉兴和舟山以房地产业的法人单位数列第三。从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情况看,同样高度集中在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行业。因此,从法人单位数和个体经营户的情况可以判断,在浙江的服务业从数量上仍以传统服务业企业为主。这既与传统服务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规模经济上的差异相关,同时,也表明目前浙江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表2-8                    浙江省及11市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分布表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浙江省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杭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宁波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温州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嘉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湖州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绍兴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金华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衢州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舟山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台州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丽水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表2-9       浙江省及11市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分布表(剔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浙江省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教育

杭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宁波市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教育

温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嘉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房地产业

湖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教育

绍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教育

金华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衢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教育

舟山市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房地产业

台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教育

丽水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表2-10              2004年浙江省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户数与从业人员数

行业

个体经营户(万户)

从业人员(万人)

户数合计

有执照

无执照

服务业总计

207.72

138.38

69.34

374.19

交通运输业

36.19

26.21

9.98

49.08

批发零售业

123.75

84.71

39.04

206.63

其中:批发业

20.45

15.09

5.36

45.77

零售业

103.30

69.62

33.68

160.86

食宿餐饮业

17.43

9.77

7.66

54.38

其中:住宿业

1.53

1.35

0.18

4.40

餐饮业

15.90

8.42

7.48

49.98

房地产业

0.49

0.37

0.12

0.9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13

1.67

0.46

4.42

居民服务业

13.58

7.31

6.27

31.44

教育业

0.92

0.70

0.22

4.14

卫生和福利业

2.14

1.71

0.43

3.1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4

0.99

0.85

4.57

其他行业

9.25

4.94

4.31

15.51

 

三、浙江服务业已经主要的就业渠道

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是全省各地服务业就业的格局区别较大。

浙江服务业在2004年成为浙江就业的重要领域。从表2-11可以看出,服务业就业总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7.64%,其中,杭州、嘉兴、湖州、金华和舟山这一比重超过了40%,而最低的衢州和丽水则仅为27.07%和23.53%。这一数值基本符合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各地市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同时,我们对这一数据与统计年鉴所提供的第三产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比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服务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全省比第三产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平均高出了7.3个百分点,其中,温州、衢州、台州和丽水四市的差距低于全省平均,而嘉兴、金华和湖州这两个数值的差距则在13—17%。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既有调查方法所带来的差异,普查数据更全面准确一些;但也与各地市服务业中个体经营户的规模有一定相关性。

 

 

表2-11                浙江省及各市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情况

 

服务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万人)

服务业个体就业人员数(万人)

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万人)

服务业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

第三产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7]

浙江省

395.5971

730.48

2991.95

37.64

30.33

杭州市

103.9480

99.81

455.52

44.73

36.19

宁波市

62.0808

90.16

395.50

38.49

28.98

温州市

55.3210

118.74

448.00

38.85

34.08

嘉兴市

25.8770

69.17

202.02

47.05

29.56

湖州市

15.9630

49.25

150.24

41.41

28.44

绍兴市

29.6087

69.73

285.23

34.83

24.52

金华市

31.2455

101.99

315.50

42.23

28.18

衢州市

12.3126

21.34

124.30

27.07

23.89

舟山市

11.8436

13.27

55.81

44.99

38.02

台州市

32.7560

78.75

364.13

30.62

33.24

丽水市

15.1835

18.27

142.15

23.53

27.78

 

表2-12                  浙江省及各市不同类型服务业就业情况

 

法人单位数(个)

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人)

法人单位平均就业人数(人)

个体经营户数(万个)

个体就业人员数(万人)

个体经营户均就业人数(人)

浙江省

206194

3955971

19.19

276.26

730.48

2.64

杭州市

48245

1039480

21.55

38.39

99.81

2.60

宁波市

31990

620808

19.41

35.20

90.16

2.56

温州市

30015

553210

18.43

43.18

118.74

2.75

嘉兴市

14138

258770

18.30

28.38

69.17

2.44

湖州市

7571

159630

21.08

16.72

49.25

2.95

绍兴市

15947

296087

18.57

26.31

69.73

2.65

金华市

17259

312455

18.10

33.30

101.99

3.06

衢州市

7941

123126

15.51

9.80

21.34

2.18

舟山市

5476

118436

21.63

5.38

13.27

2.47

台州市

18072

327560

18.13

30.89

78.75

2.55

丽水市

9989

151835

15.20

8.71

18.27

2.10

从表2-12可以看出,从服务业法人单位和个体户的就业情况看,全省个体还是就业人数远高于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特别是在专业市场发达的金华、温州。服务业个体就业人数众多,说明小规模的、低端的服务行业仍是当然服务业就业的主要渠道。

从服务业法人单位平均就业人数看服务业法人单位规模,可以发现浙江省除衢州和丽水偏低外,全省服务业法人单位规模大体接近,总体规模普遍不大,全省平均仅为19.19人,其中仅杭州、宁波、湖州和舟山高于平均水平。个体经营户大量吸纳服务业就业,也说明目前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现代服务业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以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城市。下面有关服务业就业的行业颁布结构情况同时印证了这一结论。

 

表2-13                  浙江省及11市服务业行业就业情况分布表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浙江省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杭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教育

宁波市

批发和零售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教育

温州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嘉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湖州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绍兴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金华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衢州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舟山市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批发和零售业

台州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丽水市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表2-14是剔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后的情况。

浙江各地服务业就业的行业分布总体表现相当的一致。从表2-13可以看到,除舟山市就业行业排名第一位的是服务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外,浙江省及各地服务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和教育三个行业中,如果剔除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各地的服务业就业的行业特点才有所显现,增加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行业,11个地市中,六个地市列第三的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增加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而杭州则是住宿和餐饮业,这充分说明了各地区位因素对服务业就业情况的影响。特别是舟山,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是该市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这与舟山产业结构特点相关,同时也与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相关。

表2-14                   浙江省及11市服务业就业情况分布表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浙江省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杭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住宿和餐饮业

宁波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温州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嘉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湖州市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绍兴市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金华市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衢州市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舟山市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台州市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丽水市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四、服务业所有制结构与浙江经济结构一致

从浙江服务业企业法人注册类型性质分析,服务业的所有制结构充分体现了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特点。

 

表2-15                    按行业分布的服务业企业法人注册类型

 

法人单位总数

内资合计

港澳台商投资

外商投资

服务业合计

111655

110548

500

607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6623

6539

51

3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620

5465

27

128

批发零售业

57833

57671

67

95

食宿餐饮业

5059

4910

81

68

金融业

1292

1288

-

4

房地产业

7796

7563

136

9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938

14817

58

6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5363

5247

36

8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424

1415

4

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951

2921

21

9

教育

782

773

2

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524

521

-

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450

1418

17

15

由于浙江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程度不大,所以,到2004年,浙江省服务业企业法人注册类型中,内资企业法人占绝对优势,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法人和外商投资企业法人的总和仅为服务业企业法人注册数的1%。从行业分布看,港澳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房地产业、食宿餐饮业和批艰零售业,而外商投资则较多的集中于新兴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注册数最多,其次是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种行业格局,与2004年浙江省允许进入的外资行业相关,比如港澳台商和外商允许进入商业零售行业,但除宁波之处,均不能进入金融业。这种行业结构特点在今后几年内会发生较大变化。

 

表2-16              按行业公布的浙江省服务业内资企业法人注册类型

 

内资法人单位数

合计

国有

集体

股份

合作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

服务业合计

110548

4754

9428

3631

423

16906

1012

73577

351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6539

311

598

141

25

1049

41

3898

1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465

64

34

39

7

524

33

4748

16

批发零售业

57671

1238

3114

2180

200

7200

308

43309

122

食宿餐饮业

4910

401

575

248

19

618

33

3008

8

金融业

1288

106

668

51

8

169

175

110

1

房地产业

7563

409

360

162

20

2413

79

4115

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817

1083

2518

365

74

2984

199

7501

9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5247

654

691

166

32

1082

81

2522

1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415

160

135

25

8

362

19

695

1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921

55

339

118

14

217

21

2126

31

教育

773

65

90

26

6

85

8

474

1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521

41

72

19

2

25

4

349

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418

167

234

91

8

178

11

722

7

 

从表2-16浙江省服务业内资企业法人注册类型结构看,私营服务业企业法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占66.56%,其次则是有限责任公司和集体企业。浙江省目前内资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布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三大行业,除了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国有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而私营企业则还集中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种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存发展的行业分布,真实反应了浙江目前服务业发展阶段和水平。

    从2004年浙江服务业的资产结构看,内资占有绝对优势,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是浙江服务业的有益补充。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的服务业相对集中,一般进入利润率较高的服务业,比如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2004年仅宁波4家)、文化娱乐和体育业,而利润率低公益性明显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则相对较少。

 

表2-17              按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服务业企业总资产

 

企业总资产(亿元)

内资合计

(亿元)

港澳台商投资(亿元)

外商投资

(亿元)

服务业合计

43011.55

41929.19

769.58

312.78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1492.11

1366.66

95.19

30.2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001.69

643.07

349.57

9.04

批发零售业

4373.62

4339.85

12.20

21.57

食宿餐饮业

529.51

438.10

62.30

29.11

金融业

22770.43

22744.12

-

26.32

房地产业

5589.80

5256.10

204.41

129.2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102.50

6034.18

23.33

44.9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592.96

576.78

10.72

5.4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05.66

404.43

0.55

0.6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3.02

31.89

0.94

0.19

教育

21.67

21.30

0.13

0.24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8.01

16.72

-

1.2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0.57

55.99

10.24

14.34

 

从表2-18看,内资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国有资产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再次才是私营和集体。国有资产在金融业中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在一些公共产品和垄断性行业,如交通运输、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近些年来,随着浙江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发展迅速,并成为近年来发展快速的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投资者,比如在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私营企业则集中在利润率高的房地产业以及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最有浙江特色的是私营资本占教育行业资产的一半左右,这也是浙江私营企业投资服务业的一大特点。

 

表2-18        2004年按内资企业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服务业企业总资产

 

合计

国有

集体

股份合作

联营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

其他

服务业合计

41929.19

15457.24

3673.23

1160.11

73.81

9086.01

7810.89

4663.00

4.87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1366.66

  473.82

20.28

  6.82

  3.77

639.65

68.89

153.39

0.0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

软件业

643.07

 58.93

4.17

0.39

0.26

495.63

40.31

43.33

0.05

批发零售业

4339.85

465.55

110.37

48.03

10.64

1625.43

379.96

1699.24

0.62

食宿餐饮业

438.10

64.52

38.39

8.72

1.44

154.36

28.43

142.17

0.08

金融业

22744.12

11758.17

3010.67

1002.92

10.49

144.72

6753.48

62.76

0.91

房地产业

5256.10

344.04

75.55

35.43

22.57

2798.59

195.46

1784.40

0.0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034.18

2030.63

376.77

46.24

22.43

2616.32

309.40

629.90

2.4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

勘查业

576.78

96.14

14.75

6.85

 1.55

373.76

25.83

57.58

0.33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04.43

135.94

12.77

0.97

0.13

203.95

7.49

43.09

0.0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1.89

5.25

4.19

1.10

0.05

4.73

0.09

16.43

0.04

教育

21.30

4.96

1.30

0.72

0.23

2.75

1.09

10.16

0.10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6.72

1.58

2.16

1.13

0.004

2.41

0.15

9.22

0.0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5.99

17.71

1.86

0.79

0.25

23.71

0.31

11.33

0.02

    

从服务业经营规模看,批发和零售业是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行业,其次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表2-19和表2-20是按登记注册类型的分行业营业收入资料。2004年,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营业收入都不高,所占比重也很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占比重最大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次是住宿餐饮业;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占比重最高的是住宿餐饮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内资企业中,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是私营企业,其次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行业。私营企业集中在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利润较高的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表2-19        2004年按行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服务业企业全年营业收入

 

企业全年营业收入(亿元)

内资合计

(亿元)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亿元)

外商投资企业(亿元)

服务业合计

15268.03

14807.55

328.85

131.58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619.05

581.86

17.17

20.0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85.61

256.06

224.45

5.10

批发零售业

10478.38

10420.58

14.04

43.75

食宿餐饮业

255.42

203.16

31.08

21.17

金融业

1442.30

1441.15

-

1.14

房地产业

1100.32

1026.52

37.91

35.8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97.34

594.18

1.42

1.7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73.76

171.22

0.96

1.5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5.71

55.39

0.01

0.3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1.70

20.78

0.79

0.13

教育

9.42

9.37

0.03

0.0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0.10

9.67

-

0.4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92

17.61

0.99

0.32

 

表2-20          2004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服务业内资企业全年营业收入

 

合计

国有

集体

股份

合作

联营

有限责

任公司

股份有

限公司

私营

其他

服务业合计

14807.55

1869.24

433.28

205.57

51.14

5182.21

1851.67

5211.68

2.79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581.86

150.86

18.97

7.63

1.68

238.41

26.12

138.14

0.0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56.06

20.82

0.51

0.20

0.18

192.42

10.71

31.18

0.05

批发零售业

10420.58

736.34

171.61

128.49

33.97

3872.26

1089.68

4386.76

1.47

食宿餐饮业

203.16

26.77

10.85

6.28

0.62

61.09

8.12

89.40

0.03

金融业

1441.15

597.43

130.30

41.49

0.41

17.32

651.54

2.57

0.10

房地产业

1026.52

63.00

28.74

6.81

6.99

523.67

38.04

359.26

0.0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94.18

203.08

59.13

7.37

6.16

183.59

16.40

117.77

0.6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71.22

43.97

7.31

4.21

0.79

64.59

9.55

40.61

0.1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5.39

9.78

1.69

0.71

0.04

20.34

1.07

21.71

0.0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0.78

3.19

2.19

0.57

0.04

3.11

0.08

11.54

0.06

教育

9.37

1.63

0.91

0.63

0.07

1.68

0.18

4.23

0.05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9.67

4.02

0.42

0.67

0.01

0.31

0.05

4.15

0.0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7.61

8.35

0.65

0.51

0.18

3.42

0.13

4.36

0.01

 

 

五、小结:服务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提供的有关服务业的详细的截面数据,本课题分析了2004年浙江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浙江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浙江呈现出服务业发展则经济发达的地区特点;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了地区生产总值的结构,使得浙江经济结构优化、“软化”,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服务业发展,改变了省内就业结构,带动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服务业的产业空间,拓宽了个体私有资本的投资领域,成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总之,服务业发展改变经济结构,进而影响要素配置和要素流动,对浙江经济转型产生重大影响。

2004年浙江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相比较,略显滞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的地区差别政策和行业差别政策的制约以及对国内私人资本的限制,浙江省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略显滞后。同时,浙江省服务业的行业差别很大,服务业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但平均规模偏小,这既是浙江经济的特点但也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障碍。但是,这两个问题都不能影响浙江服务业发展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开始,2007年起绝大多数服务业将取消原有的地域限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和中国待遇原则开放。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服务业将有极大的吸引力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同时,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政策的实施和深入,对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因此,服务业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就业的主要渠道,是浙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力系统。

 

第三部分  浙江省主要服务业行业分析报告

浙江省交通运输服务业分析报告(2004)

交通运输服务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服务行业,也是近些年来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的服务业之一。

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交通运输服务业与仓储业、邮政服务业为一大行业,但是,其中并不包括铁路运输业和邮政业的国家邮政企业,主要涉及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电信业和邮政业中的其他寄递服务业。普查资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2004年浙江省交通运输业和电信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本报告主要研究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的发展情况。

一、交通运输业的行业特点及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交通运输业是以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种特殊产业,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的继续,是除了开采业、农业和加工制造业以外的、实现劳动对象在空间上移动的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或流通部门。本质上,交通运输业就是服务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需要的服务业。通过交通运输,改变了产业和商品的时空状态,降低其运输费用,提高了商品和产业在更大空间中的竞争能力。因此,交通运输业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交通运输业是一种拥挤性公共物品或混合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消费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交通运输业在规模允许的范围内,其消费不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而一旦超过其规模允许的范围时,其消费则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因此,它具有公共物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被相关学者称之为拥挤性公共物品或混合性公共物品。维护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是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制订运输市场政策的目标导向。这为交通运输业提出了强制性管理的要求和依据。

第二,交通运输业具有明显的服务业特征同时又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输业不是生产物质产品,而是提供服务直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表现出服务性特征。运输业的位移服务就是运输业生产的商品。在一般情况下,运输服务与消费这种服务产品的过程是同始同终的,运输服务所创造的特殊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在消费过程中同时表现出来。

第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地域和地理条件依赖性。交通运输业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条件和地理条件,特别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地域性,如运输枢纽的地域相关性、水运航道的天然要求、公路、铁路建设的地域条件限制,以及地域经济条件对运输设施建设的支撑能力和供给需求等。

第四,交通运输业能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配套产业。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发展日益密切,运输业发展可以提高两地产业协作的通达性,为区域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交通基础和物流贸易条件。而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运输业发展的主要路线一般都是地区间的经济大通道,零星投资往往无用或效用不大,具有极强的规模效益,其建设时常需要跨不同行政区域和地形地貌,需要区际间协调建设和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受多个因素决定或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七个:

1.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这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健全越成熟,产品的商品化率越高,商品和人才等流动的频率也就越高,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2.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交通运输业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业,是商品的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市场纽带。商品的生产供给量越大,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越大;商品的消费需求量越大,对运输的需求越大。当然,只有供给需求和消费需求同时发生作用时,才能形成真正的运输需求。因此,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共同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发展规模。

3.市场范围大小。市场范围、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等共同决定着市场规模大小。市场规模越大,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越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一般是指国内市场,其中主要是一定行政区域划定的狭窄市场,运输难以形成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壁垒对商品流动的束缚逐渐被打破,国内市场不断融合,并逐渐加强与国外市场的商品交流或贸易分工,交通运输业逐渐形成和发展;加入WTO后,国内市场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合,交通运输业发展逐渐突破了国界的限定,使交通运输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

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构成。产业构成的差异性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间产业构成的趋同性越强,两地物流运输的需求量就越小;区域间产业构成的差异性越明显,产业的互补性越强,两地物流运输的需求量就越大。当然,如果两地在产业构成上有较大趋同,但在产业链上能形成互补,雷同的产业之间可以兼容发展,并形成较大的物流需求。二是不同产业的物流需求不同。初级产品生产行业和原材料型工业越多,物流运输的需求量越大;精深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物流运输的需求相对较小。

5.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需求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商品消费供给量和需求量越大,这为运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以货运周转量为代表的运输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比例的。一般来说,在国民经济增长或工业化的初期,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幅度超过经济总量的增长幅度,而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和后期,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一般会开始放慢。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中一开始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较大,重工业所引起的原材料和燃料以及产成品的运输量都比较大,而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结构中附加价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增加,这些产业单位产值所引起的货物运输量比较少。例如,美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货物运输量的年均增幅明显高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发展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移发展时期,在这四十年中,美国的GDP增长了约4倍,而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不到3倍。

6.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它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公路、铁路和航道密度,公路和水路航道等级、铁路时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站点,水运码头,以及交通路线的通达情况等。交通基础设施越健全,发展水平越高,交通运输业发展往往越充分。

7.区位条件。主要指运输路线和运输枢纽或中心在区域经济中的地理位置、地域环境和位势等。决定区位条件的相关因子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地位,它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产生相应的货物聚散效应;二是疆域位势,它决定了进出口贸易的便捷程度;三是地形地貌条件,决定运输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输成本,进而影响运输业发展,比如天然水运航道在运输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等。

二、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总体发展水平

截至2004年年底,浙江省公路总里程达到46935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46.1公里/百平方公里;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达到9892公里,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浙江省全年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占各种运输方式旅客运量的93%,货物运量的97%。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浙江全省有交通运输服务企业共计6175家,仓储业企业389家,资产总计1425.83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1308.51亿元;仓储业117.32亿元;共计实现营业收入593.55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564.98亿元,仓储业28.57亿元;实现营业利润53.96亿元,其中交通运输52.05亿元,仓储业1.91亿元。

全国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业共有78658个,浙江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国的7.85%;全国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业的全部营业收入为11694.83亿元,浙江企业的营业收入占全国的5.08%;全国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业的资产总计为34494.83亿元,浙江企业的资产总计占全国的4.13%;全国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业的营业利润为921.68亿元,浙江企业的营业利润占全国的5.85%。从总体情况看,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经营收益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企业规模偏小。除营业收入合计,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列全国第三外,其他指标包括资产规模以及利润指标,浙江均徘徊在第五到第七的水平,这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有一定差距。

浙江的仓储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尚属前列。由于仓储业中包含有政策性的谷物、棉花等农产品仓储,2004年全国出现了亏损。但浙江和上海、广东、江苏三省则均呈现出较好的赢利水平。

浙江的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业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1. 浙江省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企业近十年来发展快速

从企业开业时间看,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企业成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55%以上的企业成立于2000年以后。从开业时间看,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是近五年来浙江快速发展中的服务行业。这既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浙江经济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创新发展模式的结果。

 


 

2. 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企业的结构分布体现浙江区位特色

浙江的交通运输企业中,道路运输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城市公共交通业和水上运输业的企业法人数量接近,表明浙江拥有比较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业和地理因素决定因素的水运业。而铁路和航空运输目前的企业数较少,这客观上是由这两个交通运输行业的规模经济因素所决定的。2004年时,在各种运输方式中,浙江管道运输业的普查资料尚为空白。


从行业中类进一步分析,浙江的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另一标准是种类交通运输方式的辅助服务业发达,从法人单位数看,道路运输辅助、航空运输辅助和水上运输辅助企业数量众多,各类运输代理企业更是多达1870家。这也是导致前述浙江省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总营业收入高但资产和利润规模偏低的原因,因为交通辅助服务业企业行业准入门槛低,企业平均规模偏小。

3. 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资本来源多元化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大,表现在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突出地表现为这一行业的资本来源多元化。从实收资本分析,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实收资本465.53亿元,其中国家资本253.49亿元,集体资本7.53亿元,法人资本101.54亿元,个人资本76.06亿元,港澳台资本17.14亿元,外商资本9.77亿元。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仓储业和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依次是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的重点。在道路运输业中,浙江个人资本(327.09亿元)规模仅次于广东(348.31亿元),但占浙江省道路运输实收资本输出比重却高达20%,广东则不到10%。

三、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全行业利润率达到9.09%,明显高于全国7.88%的平均水平。但各个行业中类和各地区的经营情况差异较大。

在浙江交通运输业中,由于地理位置因素,浙江传统上水上运输业比较发达。随着近十几年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投资逐年扩大,道路运输条件明显改善,目前,浙江省的交通运输业中,道路运输在经营规模上已经超过水上运输业。

在交通运输业内,从营业收入规模看,前三位的依次是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和水上运输业;从营业利润看,前三位的则是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按从业人员规模看,前三位的则仍是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和水上运输业;从年利润率看,前三位的则仍是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按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看,前三位的依次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由此基本可以判定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和水上运输业是浙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三大行业,其中经营状况、赢利状况和就业吸引力较强的是水上运输业。

在研究中,通常比较五大运输方式,即铁路、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选择哪种运输方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运输成本结构的最优化和运输营运特征的最优化。有关专家对“两个最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五种运输方式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评判,基本结论见表3-1-1和表3-1-2。

 

表3-1-1                      五大运输方式的成本结构判断[8]

运输方式

固定成本判断

变动成本判断

铁路

在设备、端点站、轨道等方面的固定成本高

变动成本低

公路

道路建筑和更新等固定成本高, 但主要由公众支付

燃料和维修费用等变动成本适中

水路

船舶和设备等固定成本适中

大批量吨位运输,变动成本低

管道

通行权、建设、控制站和泵送要求等固定成本高

运输时基本无劳动成本, 变动成本低

航空

固定成本低

燃料、劳动、维修保养等变动成本高

 

表3-1-2                    五大运输方式的相关营运特征评判[9]

主要营运特征

铁路

公路

水路

管道

航空

速度

3

2

4

5

1

可得性

2

1

4

5

3

可靠性

3

2

4

1

5

能力

2

3

1

5

4

频率

4

2

5

1

3

综合判断

14

10

17

18

16

 

在表3-1-2中,分值越低,营运性越好。但是在实际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因经济承受能力和客观交通状况而有所制约。比2004年浙江省尚无管道交通,但之后浙江就开始快速发展作为“西气东输”项目支线和海上天然气项目的管道建设。因此,2004年时,浙江对水路运输的依赖远胜于航空和管道。这是因为由于浙江“沿海、多江河”的便利地理条件,水路的天然便利使浙江水路的产品转运量甚至超过了铁路。同时,从交通运输成本分析,由于主要产业对运输存在时间或成本等不同的内在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基本形成了一些主要方向选择,如,铁路主要在采掘业、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农产品;公路为中间产品和轻工产品制造、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配送;水路为矿产品、散装商品、化工制品、服装、部分农产品;管道为石油、浆状煤炭;航空运输主要为一些紧急商品、以及一些允许范围内的旅客随手携带物。

仓储业则是浙江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服务业之一,除了政策性的谷物、棉花等农产品仓储业外,其他仓储行业在经营规模上已是农产品仓储业的五倍,且经营状况良好,2004年利润率高达9.57%,高于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平均利润。

如果进一步分析具体行业,浙江省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中,仅公共电汽车客运、通用航空服务和政策性的农产品仓储出现亏损;行业利润率最高的是水上运输业,其中水上运输辅助活动行业的利润率是所有行业中类中最高的,达到了35.35%。

由于交通运输业本身受地域和地理条件影响较大,所以,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可比性不是很强。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各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有特色。

公路运输是各地重要的运输方式,但由于陆地地域面积原因,舟山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的规模普遍偏小。其他地市公路运输规模基本上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接近。

水路运输,除丽水外,是10地市的主要运输方式。经济普查资料中,对于水路运输由于没有区分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因此,统计数据的结果出乎传统上对于水路运输业情况的分析结果。沿海的舟山客运周转主要依托水路运输,因此旅客周转量占全省水中旅客周转量的3/4,其次是温州和杭州。嘉兴的水路运输则只用于货运,但其水路货运规模也不大。水路货运规模,从货运量来看,规模最大的依次是舟山、宁波和台州;涉足货运周转量最大的则是宁波、舟山和杭州。浙江内陆的绍兴、金华和衢州三市没有港口,其他的地市码头长度排名依次是温州、宁波和舟山,泊位数排名依次是温州、杭州和舟山,港口货运吞吐量宁波、温州和舟山。这些排名结果事实上混合了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的数据,而在事实上浙江的地市在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上各有特色。

浙江全省7个地市有民用航空机场,总旅客吞吐量为1140.96万人,总货物吞吐量27.64万吨,按旅客吞吐量排名依次是杭州、温州、宁波、舟山、台州、金华和衢州;按货物吞吐量排名依次是杭州、温州、金华、宁波、台州、舟山和衢州。

浙江各地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城市的城市公共交通相对发达,而舟山的城市公共交通则相对落后。从出租车行业看,杭州和温州最为发达,其次水平接近的是绍兴、宁波和台州。

 

 

 

3-1-3              2004年浙江省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企业经营状况        

 单位:亿元

 

法人单位数(个)

营业收入合计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费用
           
合计

营业
           
利润

利润
           
总额

总计

6175

593.55

574.47

426.95

92.49

53.96

54.55

铁路运输业

6

61.80

56.28

44.61

6.11

3.41

3.32

   铁路旅客运输

2

55.60

50.08

39.80

5.07

3.16

3.00

   铁路货物运输

4

6.19

6.19

4.81

1.04

0.25

0.32

道路运输业

2881

205.73

200.56

138.69

42.05

19.69

18.71

   公路旅客运输

464

67.63

64.65

48.20

12.74

5.11

5.26

   道路货物运输

2013

87.68

86.28

71.30

9.43

3.99

3.38

   道路运输辅助活动

404

50.42

49.64

19.18

19.88

10.59

10.08

城市公共交通业

342

32.45

31.14

25.07

6.21

0.34

-0.37

   公共电汽车客运

76

22.71

21.69

19.72

3.77

-1.23

-1.07

轨道交通

5

0.36

0.27

0.06

0.12

0.07

0.07

出租车客运

227

8.90

8.70

5.14

2.02

1.47

0.60

   城市轮渡

7

0.24

0.23

0.12

0.12

...

-0.02

   其他城市公共交通

27

0.24

0.24

0.02

0.18

0.04

0.04

水上运输业

537

101.35

99.26

61.97

15.66

21.80

22.59

   水上旅客运输

80

6.81

6.55

3.95

2.96

0.56

0.51

   水上货物运输

337

65.17

64.31

45.54

7.34

10.86

10.52

   水上运输辅助活动

120

29.37

28.41

12.48

5.35

10.38

11.56

航空运输业

20

6.96

5.58

3.95

2.41

0.12

0.29

   航空客货运输

2

0.02

0.02

 

...

0.01

0.01

   通用航空服务

1

0.01

0.01

0.03

0.01

-0.03

-0.03

   航空运输辅助活动

17

6.94

5.55

3.93

2.39

0.14

0.31

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

2389

147.22

144.01

123.60

13.18

6.69

6.79

装卸搬运

519

11.16

10.97

6.96

2.39

1.52

1.52

运输代理服务

1870

136.07

133.05

116.65

10.79

5.17

5.28

仓储业

389

38.05

37.64

29.06

6.87

1.91

3.22

 谷物、棉花等农产品仓储

58

6.18

5.89

5.77

1.72

-1.14

0.14

其他仓储

331

31.87

31.75

23.29

5.15

3.05

3.08

 

3-1-4                2004年按地区分组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排名

位次

客运量

公路运输旅客周转量

货运量

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

1

金华

温州

宁波

宁波

2

宁波

杭州

杭州

杭州

3

温州

宁波

湖州

温州

4

绍兴

台州

绍兴

嘉兴

5

台州

绍兴

嘉兴

金华

6

杭州

金华

温州

绍兴

7

湖州

湖州

金华

台州

8

嘉兴

衢州

台州

湖州

9

衢州

嘉兴

衢州

丽水

10

丽水

丽水

丽水

衢州

11

舟山

舟山

舟山

舟山

 

 

浙江省批发和零售行业分析报告(2004)

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批发和零售行业就开始展露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浙江省各类专业市场和小商品交易市场的出现,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商品流通领域的批发和零售行业结构。浙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中,生产原料和各类商品的流通方式变化和市场交易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既是市场化的表现,也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使得浙江的批发和零售行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领先于全国。

一、影响批发和零售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批发和零售行业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服务业,但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门。因此,其发展变化必然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同时也影响着批发和零售行业的发展。

1. 需求对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

由于批发零售业是直接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部门,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总需求的制约。投资、消费和出口对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均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从十几年来我国三大需求的变化情况来看,消费需求相对稳定,投资和出口的波动较大。

内需膨胀带来生产的高速增长和物价的高幅上涨,也会使得批发零售业销售增长迅速。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强劲增长,社会需求逐步回升,批发零售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2000年消费需求成为首要的拉动力,消费率达到61.1%,为近十年来的最高点,给最贴近消费者的批发零售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 供给关系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软着陆”后,供给逐步走向宽松,商品市场上买方市场的格局基本确立,除了少量紧俏的能源性商品和垄断商品之外,供给对零售业的制约已微乎其微。但买方市场的成立,给批发业带了相当大程度的影响,使生产商和零售商开始越过批发商进行交易。

3. 居民购买力的影响因素

居民购买力的增加是支撑零售业和消费品批发业商品销售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居民的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均都有所增长,这为批发零售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也要看到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增长幅度慢于城镇居民,成为农村批发零售业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增加投资和消费,特别是以扩大投资需求为先导。货币政策经历了较为宽松——适度从紧——稳健等几个阶段,对于调节总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包括批发零售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几项重大价格改革措施,其中包括1994年放开农副产品价格,1999年开始的石油产品与国际价格接轨等。几次价格改革措施的出台,由于性质和时机的不同,实际效果也有所差异。价格的放开对于批发零售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部分企业从中受益,部分企业则受到重创。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统计,2000年由于全球性石油价格上涨,使石油及制品批发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74.9%,利润总额增长54.7%,从而拉动了批发业整体销售的大幅度提高;而国有粮食企业则迄今未能脱困。

二、浙江批发和零售行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浙江全省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共计57836个,其中批发业41129个,零售业16707个;年末从业人员共计67.91万人,其中批发业44.34万人,零售业23.57万人。批发和零售行业是浙江省企业法人数最多和就业规模最大的服务业行业。2004年,批发和零售行业销售合计11846.04亿元,其中批发业销售合计10484.73亿元,零售业销售合计1361.30亿元;资产总计4371.01亿元,其中批发业3668.91亿元,零售业704.10亿元;共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78.55亿元,其中批发业9294.34亿元,零售业1184.2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89.90亿元,其中批发业175.81147.02亿元,零售业14.09亿元。

全国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共有883653个,浙江企业法人单位总数占全国的6.55%,其中全国有批发业法人单位530820个,浙江占7.75%,全国有零售业法人单位352833个,浙江占4.74%;全国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为1382.42万人,其中批发业法人单位就业772.73万人,零售业法人单位就业609.69万人,浙江分别占4.91%、5.74%和3.86%;全国批发和零售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0924.60亿元,浙江企业法人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9.45%,其中批发业占10.08%,而零售业则仅占6.34%;全国批发和零售业的资产总计为61795.98亿元,浙江企业的资产总计占全国的7.08%,其中批发业占7.58%,而零售业则仅占5.26%;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149.58亿元,浙江企业的利润总额占全国的8.83%,其中批发业占9.25%,而零售业则仅占5.65%。总体来看,由于专业发达的专业市场和各类商品市场,浙江成为重要的批发地,因此批发业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明显高于零售业,而零售业的规模与水平则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水平基本一致。

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在浙江的批发和零售行业中私营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却居于行业领导地位。从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的所有制结构看,内资企业占绝对优势,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且规模不大;内资企业法人中有近3/4是私营企业,但全部私营企业的商品销售合计却只占42.15%。浙江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批发和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仅占3.98%,但商品销售合计却占全省的23.33%,特别是在限额以上企业的商品销售合计中这一比例高达31.18%。

 

表3-2-1           2004年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按登记类型分的法人单位数 

单位:个

 

内资

港澳台

外商投资

合计

国有

集体

股份合作

联营

有限

责任

股份

有限

私营

其他

批发和零售业

57674

1240

3114

2180

200

7200

308

43310

122

67

95

其中:批发业

41000

852

1803

1260

96

5371

5179

31344

64

51

78

     零售业

16674

388

1311

920

104

1829

1749

11966

58

16

17

 

第二,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收资本看,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内资企业法人的实收资本规模不到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1/5,平均不足200万元。但在各类型企业法人中,内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实收资本规模最大,接近4000万元,其次是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了1000万元,其他类型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则普遍偏小,集体企业法人和股份合作企业法人平均的实收资本规模则不到100万元。批发和零售业的这一特点,与股份有限公司和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业态结构有关。通常先进的商业业态模式是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而绝大数的内资则主要投资于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贸易模式。

 

表3-2-2                2004年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实收资本结构            

单位:亿元

 

内资

港澳台及

外商投资

合计

国有及国有控股

其中:

国有

集体

股份

合作

有限责任

股份有限

私营

批发和零售业

1001.65

196.04

54.54

29.25

11.07

319.62

116.78

467.15

18.41

其中:批发业

802.45

170.78

48.69

20.37

8.12

261.17

91.09

371.06

12.17

    零售业

199.19

25.26

5.85

8.88

2.95

58.45

25.69

96.09

6.25

 

第三,浙江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情况基本反映浙江产业结构的现有特点。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的构成中,以批发为主,批发业的商品销售合计占批发和零售业的88.53%,各类批发业成为浙江经济与外部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在批发和零售业中,总体销售规模最大的是金属材料类、服装鞋帽针织品类、石油及制品类,这三类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合计占全省批发和零售业销售合计的将近一半。由于批发业的商品销售规模占据绝对比重,因此情况与行业总体情况一致;从零售业的商品销售情况看,前三位依次是汽车类、食品饮料和烟酒类、石油及制品类,这三大类的零售业商品销售合计占零售业总体的54.30%。

第四,浙江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批发和零售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各为企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以及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私营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以及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专门零售。国有批发和零售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专卖商品销售中具有垄断地位,而私营批发和零售企业则在普通商品流通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批发和零售业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比重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法人单位数分别占全国的2.12%和1.43%,远远低于全部法人单位数占全国6.53%的水平。

第五,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越小越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中,限额以上4133个,占7.15%,其中批发业3044个,零售业1089个;限额以下53703个,占92.85%,其中批发业38085个,零售业15618个。浙江省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个体经营户数量众多,达123.75万户,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2004年末从业人员达206.64万人,是批发和零售业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的三倍。从浙江批发和零售业看,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零售业,而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批发业。无论是批发业还是零售业,经营规模越小吸纳就业总量却越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多于企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下企业从业人员多于限额以上企业多。

 

表3-2-3                2004年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万人)

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

(万人)

 

限额以上

限额以下

合计

合计

26.93

40.98

67.91

206.64

批发业

14.91

29.44

44.34

45.77

零售业

12.03

11.54

23.57

106.86

 

三、浙江批发和零售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批发和零售业虽然是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却是一个总体利润率偏低的行业。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也不例外。根据普查资料,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行业利润率仅为1.81%,仍高于全国1.34 %的平均水平。按登记类型分组看,内资企业利润率略高于平均水平,因为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批发和零售业均出现亏损,亏损率分别为0.93%和1.23%,这应该与港澳台商和外商进入浙江批发和零售业时间较短相关,而非其经营情况的全貌。在内资企业中,利润率最高的是国有企业,高达8.34%,其次是股份有限公司为3.09%,其他类型企业的利润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批发和零售业各个行业中类和各地区的经营状况差异很大。

从行业具体情况分析,批发业总体财务状况好于零售业。批发业中,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批发这三大行业的营利情况最好,其中利润率最高的是烟草制品批发,其次是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五金交电批发。而农畜产品批发则出现全面亏损,特别是谷物豆及薯类批发亏损严重,此外米面制品和食用油批发也出现在较严重亏损。零售业,除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利润率较高接近4%以外,其余各类零售的利润率基本上在1-2%之间,而粮油零售则出现近7%的亏损,此外其他室内装修材料零售和通信设备零售则出现小幅亏损。

 

表3-2-4              2004年浙江省批发业和零售业主要经营状况比较   

单位:亿元

 

资产合计

负债合计

实收资本

营业收入合计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营业利润

利润总额

批发业

3668.91

2400.66

814.62

9294.34

9259.99

8724.29

17.51

147.02

175.80

零售业

704.10

438.42

205.44

1184.21

1163.95

1059.24

4.84

9.51

14.09

  

批发和零售业在浙江省11个地市之间较不平均。因为批发和零售业不仅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同时与地区人口规模、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关,特别是限额以下的批发和零售业。杭州和宁波是浙江省内批发和零售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杭州在限额以上的批发和零售中占优势,而宁波则在限额以下占据优势;其次处于中间水平的是温州、金华、台州、嘉兴和绍兴,在限额以下的批发和零售业中,绍兴明显地优于其他地区这一个地市在批发和零售业上各有特色,而湖州、舟山、衢州和丽水的批发和零售业规模则相对较小,湖州和舟山共同的特点是人口规模小特别是舟山,而衢州和丽水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更大一些。

从个体经营户数量看,从事批发的个体经营户金华最多,其次是温州和杭州市;从事零售的个体经营户温州最多,其次是杭州和宁波。舟山个体经营户总户数最少,全部仅为2.52万户,为温州的十分之一左右。

 

浙江省房地产行业分析报告(2004)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中,从行业分类角度把房地产业分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其他房地产活动,并把这四类作为普查对象。本报告主要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

一、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几个基本概念

所谓房地产,是房屋财产和与房屋相关的土地财产的总称。

房地产业投资指房地产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主要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包括一部分由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物业管理等企业完成的非房地产开发投资。2004年我国房地产业投资为16679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进行的房屋开发投资和土地开发投资。通常指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建设公司及其他房地产开发法人单位和附属于其他法人单位实际从事房地产开发或经营的活动单位统一开发的(包括统代建、拆迁还建的住宅、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度假村、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物和配套服务设施的投资,以及土地开发工程(如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平整场地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200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3158亿元。

住房属于固定资本形成。按照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核算体系(SNA)的规定, 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房地产,在支出法GDP核算中归入固定资本形成。就是说,不仅生产经营单位购置的厂房是固定资本,居民个人购买的住宅,尽管是由个人居住和享用但其本身并没有被划为消费品。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核算体系(SNA)在有关最终消费的规定中特别指出,“最终消费支出是指由住户承担的消费品或消费服务的支出,但不包括作为固定资产的住宅支出。居民在住宅上的支出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一部分”(联合国等,1995,第217页)。

关于住房的消费属性——住房消费,根据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核算体系(SNA)的规定,当住房用于居民居住时,租住的,其租金计入承租人的消费支出;自住的,比照相应市场(租金)价格,以虚拟房租形式计入房屋所有人的最终消费。例如,花50万元购买的住房,如果市场月租金为2000元,在核算上, 就只按2000元的水平作为虚拟房租计入当月的消费支出,全年24000元计入消费支出。

我国目前的核算制度基本采用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相关规定,对房地产的处理与国际核算标准是一致的。即将房地产包括住宅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而将房租计入最终消费。只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2004年以前的核算中对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是以虚拟折旧替代的。从2004年开始,虚拟租金扩大为包括虚拟折旧、修理维护费和管理费三部分。以此作为虚拟房租而未直接采用市场租金,主要是因为我国房屋租赁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相关统计也不健全。

二、浙江房地产行业总体发展水平

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浙江房地产业共有法人单位数8236个,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占比重最多,其次分别是物业管理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其他房地产企业。浙江省房地产法人单位数在全国仅次于广东、上海、北京和江苏,占全国法人单位数的6.37%,全行业年末人员人员数16.88万人,占全国房地产行业人员人数的4.27%。与多数服务业一样,浙江的房地产业也表现出规模偏小的特点。2004年浙江房地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24.3亿元,利税总额198.3亿元。


 

表3-3-1                   2004年房地产业企业类型与单位数

 

房地产开发企业

物业管理企业

中介服务企业

其他房地产企业

总计

3685

1518

1854

1179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370

213

73

504

内资

3488

1502

1849

1164

  国有

179

131

60

470

  集体

82

61

13

208

  股份合作

25

7

85

46

  联营

14

5

-

1

  有限责任公司

1383

651

222

157

  股份有限公司

55

16

5

3

  私营

1750

628

1463

278

港澳台商投资

112

13

5

6

外商投资

85

3

-

9

第一,浙江各种不同登记类型的房地产企业中,私营企业比重高,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比重低。浙江省私营房地产企业为数众多,共有4119个法人单位,刚好占房地产全行业法人单位数的一半,其中,中介服务企业中私营企业比重最高,占78.91%,其次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物业管理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种类房地产业的比重仅为2-3%,明显低于全国3-6%的平均水平。

2004年浙江省房地产业个体经营户4859户,年末从业人员0.9万人,主要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为主,全年主营收入4.2亿元,利税总额2.0亿元。

第二,内资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房地产业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服务业,特别是2000年以来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从普查资料看,房地产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内资房地产企业。私营房地产企业和各类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最多的企业类型,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物业管理企业是目前就业的主要行业。

 

表3-3-2           2004年按开业时间分布的房地产业法人单位和就业情况

 

1949年前

1950—1980

1981—1990

1991—2000

2001—2004

法人单位数(个)

3

201

280

3217

4129

就业人数(人)

78

4717

8659

88468

64206

 

表3-3-3                2004年各类型房地产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          

单位:人

 

房地产开发企业

物业管理企业

中介服务企业

其他房地产活动

总计

72385

64199

14707

1747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8770

12721

912

8910

内资

68744

63790

14433

17147

国有

4734

7726

676

8365

集体

1230

2806

157

2817

股份合作

548

342

309

338

联营

307

89

-

29

有限责任公司

29404

32008

2752

3009

股份有限公司

1860

292

36

86

私营

30661

20488

10499

2501

港澳台商投资

2124

368

274

64

外商投资

1517

41

-

265

四类房地产企业的行业差别明显。房地产开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对企业资质有较严格的管理体制,行业准入门槛高。相比之下,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特别是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较。2000年以来,浙江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地产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三、浙江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004年末,浙江省房地产开发共拥有法人单位3685个,年末从业人员70545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2.5万元/人。2004年计划总投资4586.3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686.9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353.07亿元,其中非国有投资1183.51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169.56亿元;当年商品房建设投资额826.96亿元,土地开发投资额48.93亿元。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1.2亿元,利润总额119.1亿元。

200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面积140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46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价值523.24亿元,实际销售面积3051万平方米,预售面积2882万平方米,空置面积423万平方米,实际销售额948.30亿元,预售额1186.17亿元。

浙江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火爆的形势下,也呈现出其自身发展的一些特点:

第一,不同登记类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房地产类型呈现明显差异。虽然浙江省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比重不大,同样私人资本在房地产投资上的特点却很相似。在房地产开发中,浙江各类企业均以住宅开发为主,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以上的资金用于经济适用房开发,而其他企业则热衷于普通住宅或者以较大比例资金投稿别墅高档公寓等的开发和建设。            

 

表3-3-4              2004年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房产类型构成      

单位:万元

指标

住宅

办公楼

商业营业用房

其他

合计

别墅、

高档公寓

经济

适用房

总计

9972777

814816

554557

667550

1762338

1128050

国有及国有控股

1343884

39847

281088

66038

125359

160337

私营

3724493

264591

102204

186803

811355

375929

港澳台商投资

330574

50938

-

41127

57094

34281

外商投资

169042

24045

-

17622

53770

32331

    

 第二,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浙江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水平差异较大。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率在服务业中名列前茅,平均利润达11.44%,其中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率则高达19.01%和20.55%,是内资企业的近两倍。

第三,浙江房地产开发企业总体资质偏低,经营规模偏小,经营时间不长。从资质等级1看,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一级资质开发企业仅占1%,法人单位数最多的是三级资质开发企业,而三级资质的两条基本要求是:注册资本不低于800万元、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2年以上。从主营业务的利润率看,资质越低利润率越低,一级资质开发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达到19.54%,而暂定或其他资质开发企业的利润率则为14.28%,而四级资质企业仅为10.83%。

 

表3-3-4             2004年浙江省不同等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构成   

 单位:万元

 

一级资质

二级资质

三级资质

四级资质

暂定及其他资质

单位数(个)

36

265

1435

756

1193

比重%

1.0

7.2

38.9

20.5

32.4

主营业务收入

1057651

2314540

4720740

1084193

1234551

主营业务利润

206661

430111

789452

165603

176330

   

第四,浙江各地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情况差距很大。2004年,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65%的资产集中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一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一半集中在杭州,全省当年有将近1/4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落户杭州、并把超过1/4的投资集中在杭州一地;但从财务状况看,宁波利税和利润均优于杭州;各地部分二级资质和四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了亏损,亏损情况最为严重的是衢州。

四、浙江房地产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004年末,浙江全省有房地产物业管理法人单位1518个,从业人员60409人,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213个,从业人员12221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24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2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3万元/人。

2004年房地产物业管理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486%,按资质等级看,三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利润率最低,仅为2%,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呈现资质等级越好收入越高的趋势。

浙江2004年物业管理企业在管物业占地面积共计11584万平方米,在管房屋建筑面积20799万平方米,其中3/4为住宅。从各地市情况看,房地产物业管理企业数最多的是杭州、宁波和嘉兴,从业人员数最多的是杭州、宁波和温州,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各地差异明显,最低的是舟山和丽水,均不足1万元/人。

各地物业管理企业还存在经营上的巨大差别,2004年利润率最高的是丽水,其次是湖州、宁波、嘉兴和杭州,而台州、舟山和金华则出现了亏损,亏损最严重的是舟山。

五、浙江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根据普查资料,2004年浙江省共有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法人单位1854个,年末从业人员14707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46万元/人,其中私营企业法人单位1463个,占全部中介服务企业的78.9%,从业人员10499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36万元/人。

在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个体经营也是重要的形式。在4859个房地产个体经营户中,根据抽样推断约有97.2%的个体经营户在从事中介服务,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和台州。

2004年,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房屋代理销售共成交924万平方米,成交合同85241个,成交合同金额42466亿元;按成交合同面积、合同数和合同金额看,宁波均遥遥领先。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房屋代理出租共成交279万平方米,成交合同37777个,成交合同金额66359亿元;按成交合同面积、合同数和合同金额看,杭州名列榜首。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是房地产行业中属于利润率较高的服务业,2004年浙江省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平均利润率达到22.76%,但各地的房地产中介服务经营情况区别较为明显,利润率最高的是嘉兴,高达40.63%,其次是宁波为37.77%,而中介服务业最为活跃的杭州却是利润率最低的,仅为8.82%。

六、浙江其他房地产企业情况说明

在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列为房地产其他企业的是指房地产交易管理、权属登记管理、房屋拆迁管理、住房及房改基金管理等其他房地产活动单位。这些房地产活动单位,是房地产行业协调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经营活动与各地房地产行业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根据普查资料,2004年浙江省共有其他房地产企业法人单位1179个,年末从业人员17476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2.18万元/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法人单位504个,占全部中介服务企业的42.75%,从业人员8910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3.02万元/人。

与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中介服务企业相同的地方在于,同为房地产企业,同样有着较高的行业利润水平,2004年浙江省其他房地产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00%。从各地经营情况看,经营规模较大是杭州和台州,除嘉兴因出现营业亏损而导致利润率偏低外,其他地市总体上无论规模还是效益均比较接近。

  

 

课题负责人:陈愉瑜

课题组成员:陈愉瑜  沈  萍 施学奎

 

 

 

 

 

1根据建设部2000年3月29日颁布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企业条件分为一、二、三、四四个资质等级。各资质等级企业的条件如下:

  (一)一级资质:

  1.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

  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5年以上;

  3.近3年房屋建筑面积累计竣工30万平方米以上,或者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4.连续5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5.上一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6.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4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不少于20人,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计人员不少于4人;

  7.工程技术、财务、统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8.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

  9.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二)二级资质:

  1.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

  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3年以上;

  3.近3年房屋建筑面积累计竣工1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4.连续3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5.上一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6.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不少于10人,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计人员不少于3人;

  7.工程技术、财务、统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

  8.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

  9.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三)三级资质:

  1.注册资本不低于800万元;

  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2年以上;

  3.房屋建筑面积累计竣工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累计完成与此相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4.连续2年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5.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计人员不少于2人;

  6.工程技术、财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统计等其他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职称;

  7.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

  8.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四)四级资质:

  1.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

  2.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1年以上;

  3.已竣工的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4.有职称的建筑、结构、财务、房地产及有关经济类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计人员不少于2人;

  5.工程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财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初级以上职称,配有专业统计人员;

  6.商品住宅销售中实行了《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

  7.未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事故。

 



[1] 为研究的准确性,本报告所指即为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所有分析数据均已剔除邮政业资料。

[2] 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P6-47。

[3] 四个层次是指: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4] 由于国际组织不属于我国的常住单位,许宪春(2004)认为不应纳入服务业生产核算的范围。

[5] 1984年加拿大消费者服务业出口收入为53.67亿美元,而同期生产者服务业出口只有44.91亿美元。

[6] 这40个国家分别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土耳其、越南、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盂加拉国、蒙古、哈萨克斯坦、伊朗、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

[7] 此数据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计算得到。

[8] 表1来源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一书,林国龙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8月,第251页。

[9]资料来源同上。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