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历次普查 > 经济普查 > 第一次普查 > 课题选编

提升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7 15:52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理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流通产业的运行状况和竞争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流通职能的实现程度,而且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绩效。因此,全国各地已把如何提升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和国民经济的统计资料,以华东地区的位次排名和全国平均水平为基本依据,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明确浙江流通产业的基本状况,提出进一步提升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为发展浙江经济做出努力。

 

第一部分  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涵义及评价内容

 

一、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涵义和内容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流通,发展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流通产业。

流通是指通过买卖消除社会间隔,通过物流消除时间和空间间隔,以实施所有权和物品转移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功能就是将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消费连接起来,以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从大流通看,凡是从事流通经济活动的行业均应属于流通产业的范畴。但目前我国对流通产业应包括哪些行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广义的流通产业可分为五个子产业(行业),即批发贸易业、零售贸易业、物流业、餐饮业和流通特种行业。狭义的流通产业则是指批发贸易业、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由于受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在分析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时,主要采用狭义的流通产业范畴。

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流通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即流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区域,占领市场和扩张市场,并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流通产业竞争力理应包括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两个层面, 但由于我国流通产业国际化程度还不高,流通领域内的竞争主要是国内市场和资源的争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浙江流通产业的国内竞争力。

二、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指标(A

一级指标

B

权重

二级指标(C

权重

三级指标(D

权重

 

 

B1.流通贡献竞争力指数

0.3

C1.流通产业贡献率

 

 

 

B2.流通效率竞争力指数

0.2

C2.流通速度

0.5

D1.批发零售业资本周转率

0.7

D2.餐饮业资本周转率

0.3

C3.全员劳动生产率

0.5

D3.批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0.4

D4.零售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0.4

D5.餐饮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0.2

B3.流通规模竞争力指数

0.2

C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0.3

 

 

C5.平均营业收入

0.3

 

 

C6.平均资产总额

0.3

 

 

C7.平均从业人员数

0.1

 

 

B4.流通先进竞争力指数

0.1

C8.连锁经营销售比重

0.5

 

 

C9.物流统一配送率

0.5

 

 

B5.流通效益竞争力指数

0.2

C10.赢利能力

0.5

D6.平均销售利润率

0.5

D7.平均总资产利润率

0.5

C11.增长能力

0.5

D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1:本文中竞争力指标体系是以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和商务部课题组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经济普查资料和历年的统计资料,由本课题组综合而成。

2:本文中各项指标的权数是由本课题组通过对各项指标在流通竞争力中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后,根据长期从事流通经济研究的经验体会,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运用主观权重法确定的。

 

流通产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升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必须明确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水平,正确认识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现状和存在问题,以便进一步促进浙江流通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运用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来进行分析评价。对此,我国目前还处于探讨之中,没有统一的规定。专家学者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人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流通产业组织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它应体现在流通贡献、流通规模、流通效益和流通技术等方面。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大多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结合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相关资料以及我国历年来的统计资料,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入手能较好地评价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如表1所示。

三、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内容

从上述指标体系中可见,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由流通贡献竞争力、流通效率竞争力、流通规模竞争力、流通先进竞争力和流通效益竞争力五个方面所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流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 流通贡献竞争力

流通贡献竞争力是评价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大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和实力的主要内容。因此,贡献水平的变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基本依据之一。

流通贡献竞争力是通过流通产业贡献率进行分析评价的。流通产业贡献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主要包括批发业贡献率、零售业贡献率和餐饮业贡献率。

(二)流通效率竞争力

流通效率是指流通产业的整体运行节奏,这是判断流通产业竞争力强弱的核心指标。流通效率水平的提高是加快流通现代化进程的最终目的和核心。流通效率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指标,一般可通过流通速度和全员劳动效率等指标体现出来。

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流通资本实现一定数额商品的频率,反映的是完成一定的商品价值所必须的流通资本循环次数。因此,流通速度也可以看作是流通资本的周转率。包括批发零售业资本周转率和餐饮业资本周转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流通从业人员人均完成的销售收入。反映了平均每个流通从业人员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越多说明流通效率越高。主要包括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三个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三)流通规模竞争力

流通规模的大小是影响流通产业效益和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流通规模必将经历一个从小到大,逐步扩张的过程,从而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流通产业的规模水平主要体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和平均从业人数四个指标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售给城乡居民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售给社会集团直接用于公用消费的商品金额,以及农民售给非农业居民消费品的金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总体上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流通速度、数量及人民生活水平,它是衡量流通经济发展状况最基本的指标。

平均营业收入、平均从业人数和平均资产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平均每个流通企业的营业收入、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流通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经济实力,是评价流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四)流通先进竞争力

这是分析评价流通产业采用先进的流通技术、商业制度和流通方式水平的主要指标。随着流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流通先进力应随之不断提高,这既是流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是流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通过连锁经营状况和物流配送率进行分析评价。

连锁经营发展状况。现代流通方式的使用状况是衡量流通产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连锁经营是现阶段现代化流通方式的主要体现。因此,可通过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来分析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强弱。

物流统一配送率。这是指连锁经营的物流统一配送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物流统一配送的发展水平既是衡量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内容,又是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统一配送率越高,说明流通产业竞争力越强。

(五)流通效益竞争力

流通产业竞争力应集中反映流通产业的经济效益及其运行态势,因此,流通产业的赢利能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是评价流通产业效益的基本指标。

赢利能力是指流通产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反映流通产业一定时期内的获利能力。一般来说,流通产业赢利能力越强,其市场竞争力就越强。赢利能力的主要分析评价指标是平均销售利润率和平均总资产利润率。

由于流通产业是个赢利性产业,因而流通产业的赢利能力最直接、最集中反映了该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上述指标反映了流通产业的获利能力和发展的动力,是行业、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表现。

流通增长能力主要是指流通产业的销售收入可持续增长能力,这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大部分是由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说明流通产业的增长能力强,反之,则弱。因此,本文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来分析评价流通产业的增长能力。

四、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流通产业竞争力是由流通贡献竞争力、流通效率竞争力、流通规模竞争力、流通先进竞争力和流通效益竞争力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为此,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主观权重法来评价区域流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基本过程是由后向前,不断推进。即首先计算三级指标(D)的指数,其次计算出二级指标(C)的指数,再次计算出一级指标(B)的指数,最后对综合指标(A)的指数进行分析对比。主要公式如下:

A=0.3B1+0.2B2+0.2B3+0.1B4+0.2B5

B2=C2/C20.5+C3/C30.5     B3=C4/C40.3+C5/C50.3+C6/C60.3+C7/C70.1

B4=C8/C80.5+C9/C90.5       B5=C10/C100.5+C11/C110.5

C2=D1/D10.7+D2/D20.3       C3=D3/D30.4+D4/D40.4+D5/D50.2

C10=D6/D60.5+ D7/D70.5     

式中:Bii=12345)表示各区域的一级指标数值

Cii=123…9) 表示各区域的二级指标数值

Cii=123…9) 表示二级指标的全国平均数

Dii=123…7) 表示各区域的三级指标数值

Dii=123…7) 表示三级指标的全国平均数

 

第二部分 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浙江是经济强省, 也是流通大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浙江流通产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期,流通产业竞争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亟需采取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加以解决。为此,本文将通过全国部分省(市)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的分析评价,找出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差距,以进一步促进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流通贡献竞争力的分析评价

流通贡献竞争力是通过流通产业贡献率来进行评价的,从表2中的数据可见,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增加值在12个省(市)中低于江苏省和广东省,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华东地区第二位。流通产业贡献率和贡献力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华东地区第一位,这说明浙江流通产业增加值在本省GDP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为浙江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                  我国部分省() 2004年流通贡献竞争力分析表

序号

省(市)

GDP

(亿元)

流通产业增加值(亿元)

流通产业贡献率(%C1

流通贡献竞争力指数B1

1

浙江省

11649.00

1335.40

11.46

1.21

2

江苏省

15403.16

1404.70

9.12

0.96

3

安徽省

4759.3

457.80

9.51

1

4

山东省

15026.73

1283.28

8.54

0.9

5

上海市

8072.80

706.65

8.75

0.92

6

江西省

3456.70

274.17

7.93

0.83

7

福建省

5763.35

559.35

9.71

1.02

8

广东省

18864.62

1378.72

7.31

0.77

9

辽宁省

6672.00

896

13.43

1.41

10

四川省

6379.60

593.37

9.3

0.98

11

陕西省

3175.60

168.19

5.3

0.56

12

北京市

6060.00

305.3

5.04

0.53

13

全国平均水平

159878

15250

9.5C1

1

资料来源:《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5》;相关省(市)统计年鉴2005

 

二、流通效率竞争力的分析评价

流通效率竞争力水平,可通过流通速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二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一)流通速度的分析评价

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产业销售收入与流通资产总额的比例。它反映了流通资本的周转速度,一般用周转次数来表示,次数越多,表明流通产业完成一定销售收入占用的资金越少,流通效率就越高。由于流通产业主要包括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它们的流通方式、经营特点和经营技术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分别对三个行业进行分析评价。

1.批发零售业流通速度的分析评价

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2004年浙江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为4373.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846.15亿元,总资产周转次数为2.71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2次,流通速度指数为1.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6,在华东地区仅次于江苏省,位于第二位。这表明浙江批发零售业的流通速度处于较领先地位,流通效率较高。

 

 

3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流通速度分析表

序号

省(市)

销售收入

(亿元)

资产总额

(亿元)

流通速度

(次数D1

流通速度指数

D1/D1

1

浙江省

11846.15

4373.17

2.71

1.36

2

江苏省

11963.55

4207.55

2.83

1.42

3

安徽省

2361.74

1140.41

2.07

1.04

4

山东省

6438.21

3136.56

2.05

1.03

5

上海市

21218.10

8469.37

2.50

1.26

6

江西省

1004.16

593.23

1.69

0.85

7

福建省

3490.22

1683.44

2.07

1.04

8

广东省

14075.38

7236.65

1.95

0.98

9

辽宁省

4493.95

2489.61

1.81

0.91

10

四川省

2815.60

1577.47

1.78

0.89

11

陕西省

1675.36

925.40

1.81

0.91

12

北京市

10722.57

8102.98

1.32

0.66

13

全国平均水平

123152.48

61795.98

1.99(D1)

1

资料来源:同上。

 

4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餐饮业法人单位流通速度分析表

序号

省(市)

营业收入

(亿元)

资产总额

(亿元)

流通速度

(次数D2

流通速度指数(D2/ D2

1

浙江省

99.88

104.38

0.96

1.07

2

江苏省

131.79

161.89

0.81

0.9

3

安徽省

28.85

34.32

0.84

0.93

4

山东省

114.68

169.85

0.68

0.76

5

上海市

201.97

147.46

1.37

1.52

6

江西省

18.68

24.51

0.76

0.84

7

福建省

32.89

28.11

1.17

1.3

8

广东省

243.16

230.86

1.05

1.17

9

辽宁省

58.95

99.23

0.59

0.66

10

四川省

47.12

76.09

0.62

0.69

11

陕西省

44.31

55.54

0.80

0.89

12

北京市

173.58

143.10

1.21

1.34

13

全国平均水平

1539.67

1717.54

0.90D2

1

资料来源:同上。

 

2.餐饮业流通速度的分析评价

2004年浙江餐饮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为104.3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9.88亿元,总资产周转次数0.96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6次,低于上海、福建、广东和北京,在华东地区位于第三名。流通速度指数为1.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低于上海市0.45,在华东六省一市位于第三名,这表明浙江餐饮业法人单位的流通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见表4

3.流通速度的综合分析

为了准确分析评价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流通速度,应运用综合评价公式计算出流通速度综合指数(如表5所示)。由表中数据可见,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综合流通速度指数为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7,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位于第二位,这表明浙江流通产业的资产利用程度是比较高的。

 

5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法人单位流通速度分析表

序号

省(市)

批发零售业流通速度指数(D1/D1

餐饮业流通速度指数(D2/D2

流通速度综合指数(C2

1

浙江省

1.36

1.07

1.27

2

江苏省

1.42

0.9

1.26

3

安徽省

1.04

0.93

1.01

4

山东省

1.03

0.76

0.95

5

上海市

1.26

1.52

1.34

6

江西省

0.85

0.84

0.85

7

福建省

1.04

1.3

1.12

8

广东省

0.98

1.17

1.04

9

辽宁省

0.91

0.66

0.84

10

四川省

0.89

0.69

0.83

11

陕西省

0.91

0.89

0.91

12

北京市

0.66

1.34

0.86

13

全国平均水平

1

1

1

资料来源:同上。

3:各省(市)流通速度指数按公式C2 =D1/D10.7+D2/D20.3计算。

例如浙江省: 浙江省综合流通速度指数 C2 =D1/D10.7+D2/D20.3

                  =2.71/1.990.7+0.96/0.90.3=1.27

其它各省(市)以此类推。

 

(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分析评价

由于我国流通产业主要是由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三部分所构成,所以,流通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应在分析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综合而成。

     1. 批发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分析评价

通过对表6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知2004年度浙江批发业法人单位完成销售额10484.85亿元,从业人数为42.81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4.92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9.8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1。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华东地区位于第一位,这表明浙江批发业法人单位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批发业法人单位的员工为浙江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较大。

 

6          我国部分省() 2004年批发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分析表

序号

省份

销售额

(亿元)

从业人数

(万)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D3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D3 /D3

1

浙江省

10484.85

42.81

244.92

1.81

2

江苏省

9998.05

52.00

192.27

1.42

3

安徽省

1957.93

21.73

90.10

0.67

4

山东省

4758.19

52.61

90.44

0.67

5

上海市

18680.30

92.24

202.52

1.5

6

江西省

805.88

10.72

75.18

0.56

7

福建省

2981.32

19.90

149.82

1.11

8

广东省

11726.88

70.06

167.38

1.24

9

辽宁省

4179.52

29.60

141.2

1.05

10

四川省

2181.52

23.85

91.47

0.68

11

陕西省

1259.02

15.42

81.65

0.6

12

北京市

8696.28

41.33

210.41

1.56

13

全国平均水平

102042.4

755.24

135.11D3

1

资料来源:同上。

 

2.零售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分析评价

由表7的数据可知,2004年度浙江零售业法人单位销售额为1361.30亿元,从业人数为24.82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4.8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64,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4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0.64,位于华东地区第一位,说明浙江零售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处于较先进的水平。

 

7           我国部分省() 2004年零售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分析表

序号

省份

销售额

(亿元)

从业人数

(万)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D4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D4/D4

1

浙江省

1361.30

24.82

54.85

1.64

2

江苏省

1965.50

45.13

43.55

1.30

3

安徽省

403.81

18.80

21.48

0.64

4

山东省

1680.02

48.67

34.52

1.03

5

上海市

2537.80

49.62

51.14

1.53

6

江西省

198.29

10.45

18.98

0.57

7

福建省

508.91

15.83

33.26

0.99

8

广东省

2348.50

52.43

44.79

1.34

9

辽宁省

814.43

25.97

31.36

0.94

10

四川省

634.08

20.87

30.38

0.91

11

陕西省

416.34

20.58

20.23

0.61

12

北京市

2026.29

43.3

46.80

1.40

13

全国平均水平

21110.07

631.49

33.43 D4

1

资料来源:同上。

 

3. 餐饮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分析评价

根据表8的数据,2004年度浙江餐饮业法人单位销售额为99.88亿元,从业人数为15.41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4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为0.94,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6。位于华东六省一市的第五位,与邻近上海、江苏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浙江餐饮业法人单位的流通效率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努力。

 

 

 

 

 

 

 

 

 

8           我国部分省() 2004年餐饮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分析表

序号

省份

销售额

(亿元)

从业人数

(万)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D5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D5/D5

1

浙江省

99.88

15.41

6.48

0.94

2

江苏省

131.79

14.92

8.83

1.28

3

安徽省

28.85

5.14

5.61

0.82

4

山东省

114.68

16.14

7.11

1.03

5

上海市

201.97

18.36

11

1.60

6

江西省

18.68

3.65

5.12

0.74

7

福建省

32.89

4.16

7.91

1.15

8

广东省

243.16

31.72

7.67

1.11

9

辽宁省

58.95

8.31

7.09

1.03

10

四川省

47.12

8.27

5.7

0.83

11

陕西省

44.31

7.07

6.27

0.91

12

北京市

173.58

23.06

7.53

1.09

13

全国平均水平

1539.67

223.45

6.88 D5

1

资料来源: 同上。

 

9          我国部分省()2004年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分析表

序号

省(市)

批发业指数

D3 /D3

零售业指数

D4/D4

餐饮业指数

D5/D5

综合指数

C3

1

浙江省

1.81

1.64

0.94

1.57

2

江苏省

1.42

1.30

1.28

1.35

3

安徽省

0.67

0.64

0.82

0.69

4

山东省

0.67

1.03

1.03

1.09

5

上海市

1.5

1.53

1.60

1.53

6

江西省

0.56

0.57

0.74

0.60

7

福建省

1.11

0.99

1.15

1.30

8

广东省

0.67

1.34

1.11

1.25

9

辽宁省

1.05

0.94

1.03

1.01

10

四川省

0.68

0.91

0.83

0.80

11

陕西省

0.6

0.61

0.91

0.66

12

北京市

1.56

1.40

1.09

1.40

13

全国平均水平

1

1

1

1

资料来源:同上。

4. 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表9中的数据分析可知,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综合指数为1.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57,在全国名列前茅,位于华东六省一市的第一名,因此从总体上看,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流通效率是比较高的。但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均位于华东地区第一名,从业人员所作的贡献较大,而餐饮业法人单位全员劳动效率指数处于华东地区第五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6,这说明浙江餐饮业法人单位的全员劳动效率还处于落后状态,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加以解决。

 

10           我国部分省() 2004年流通产业法人流通效率竞争力分析表

序号

省(市)

流通速度综合指数(C2

全员劳动生产率综合指数(C3

流通效率竞争力综合指数(B2

备注

1

浙江省

1.27

1.57

1.42

 

2

江苏省

1.26

1.35

1.31

 

3

安徽省

1.01

0.69

0.85

 

4

山东省

0.95

1.09

1.02

 

5

上海市

1.34

1.53

1.44

 

6

江西省

0.85

0.60

0.73

 

7

福建省

1.12

1.30

1.21

 

8

广东省

1.04

1.25

1.15

 

9

辽宁省

0.84

1.01

0.93

 

10

四川省

0.83

0.80

0.82

 

11

陕西省

0.91

0.66

0.79

 

12

北京市

0.86

1.40

1.13

 

13

全国平均水平

1

1

1

 

资料来源:同上。

4:各省(市)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按公式C3=D3/D30.4+D4/D40.4+D5/D50.2计算。

例如浙江省: 浙江省综合流通速度指数C3=D3/D30.4+D4/D40.4+D5/D50.2

                                 =244.92/135.110.4+54.85/33.43+6.48/6.880.2

                                 =1.57

其它各省(市)以此类推。

 

(三)浙江流通效率竞争力的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表10中的流通速度综合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综合指数和公式B2=C2/C20.5+C3/C30.5。我们可分别计算出部分各省(市)流通效率竞争力指数并进行分析评价。由表中数据可知,2004年浙江法人单位流通效率竞争力指数为1.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2,仅比上海低0.02,位于华东地区的第二名。表明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流通效率竞争力是比较强的。

三、流通规模竞争力的分析评价

根据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流通规模竞争力的分析评价主要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和平均从业人员数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分析评价

根据表11的数据,2004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45.4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1.90,绝对额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26.01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在华东地区位于第三位,但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15.47%,增长率在华东地区名列第二。因此,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角度来看,浙江流通规模竞争力在华东地区处于中间地位,但增长速度较快,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1               我国部分省()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表

序号

()

2004

分析指数(C4/C4

总额(亿元)C4

年增长率(%)

1

浙江省

3645.4

15.47

1.90

2

江苏省

4159.7

16.63

2.17

3

安徽省

1503.1

12.91

0.78

4

山东省

4483.4

13.89

2.34

5

上海市

2454.6

10.54

1.28

6

江西省

1059.9

14.81

0.55

7

福建省

1995.8

14.67

1.04

8

广东省

6370.4

13.64

3.32

9

辽宁省

2642.8

13.38

1.38

10

四川省

2384.0

14.01

1.24

11

陕西省

966.5

13.28

0.50

12

北京市

2191.8

14.35

1.14

13

全国平均水平

1919.39 C4

13.3

1

资料来源: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

 

 

(二)平均营业收入的分析评价

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平均营业收入为1261.69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5.56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5,在华东地区名列第一。这既说明了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经营状况是比较好的,也从营业收入角度表明浙江流通企业的规模在全国处于较先进的地位。但从批发业来看,浙江还落后于北京市,需要进一步努力。(见表12

 

12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平均营业收入分析表

序号

省份

平均营业销售收入(万元)

综合平均数

(万元)C5

分析指数

C5/C5

批发业

零售业

餐饮业

1

浙江省

2548.33

814.62

422.12

1261.69

1.35

2

江苏省

2134.42

751.65

370.41

1085.49

1.16

3

安徽省

1900.53

503.95

199.22

867.9

0.93

4

山东省

1448.95

697.16

243.59

796.57

0.85

5

上海市

1901.13

599.95

334.17

945.08

1.01

6

江西省

1454.91

416.74

211.05

694.23

0.74

7

福建省

2008.16

521.26

312.36

947.26

1.01

8

广东省

2008.99

673.73

523.93

1068.88

1.14

9

辽宁省

1642.85

538.43

233.76

804.9

0.86

10

四川省

1396.08

589.95

201.99

729.34

0.78

11

陕西省

1685.88

380.6

208.11

758.2

0.81

12

北京市

2752.86

604.97

292.42

1216.75

1.3

13

全国平均水平

1922.57

598.33

287.48

936.13C5

1

资料来源:《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5》。    

 

(三)平均资产总额的分析评价

企业资产总额是评价企业规模大小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它是流通规模竞争力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表13的数据,2004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平均资产总额为584.75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数47.05万元,是全国平均数的1.09倍。虽然在华东地区名列第一,但低于广东省和北京市,特别是批发企业的资产规模只有北京市的42.68%,说明批发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13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平均资产总额分析表

序号

省份

平均资产总额(万元)

综合平均数

(万元)C6

分析指数

C6/C6

批发业

零售业

餐饮业

1

浙江省

891.76

421.34

441.15

584.75

1.09

2

江苏省

694.3

365.34

455.01

504.88

0.94

3

安徽省

854.39

324.75

236.99

472.04

0.88

4

山东省

652.79

412.01

360.77

475.19

0.88

5

上海市

706.09

362.04

243.98

437.37

0.81

6

江西省

822.11

289.75

276.9

462.92

0.86

7

福建省

931.71

307.51

266.96

502.06

0.93

8

广东省

1000.26

401.04

497.44

632.91

1.18

9

辽宁省

654.53

409.6

393.45

485.86

0.90

10

四川省

748.54

379.41

326.15

484.7

0.90

11

陕西省

814.91

289.62

260.86

455.13

0.85

12

北京市

2089.23

448.77

241.08

926.36

1.72

13

全国平均水平

912.29

379.1

320.51

537.7 C6

1

资料来源:同上。

 

四)平均从业人数的分析评价

流通企业的平均从业人员数是分析流通产业规模大小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来说,流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越多,企业规模就相应越大。通过表14的数据分析可知,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平均从业人数为30.13人,是全国平均从业人数24.62人的1.22倍,在全国名列前茅,华东地区位于第一,从流通企业平均员工数的角度表明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规模还是比较大。但分别就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来看,餐饮业是流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达65.12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6倍,而批发业、零售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14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平均从业人数分析表               

序号

省份

平均从业人数(人)

综合平均数() C7

分析指数

C7 /C7

批发业

零售业

餐饮业

1

浙江省

10.41

14.85

65.12

30.13

1.22

2

江苏省

11.10

17.26

41.95

23.44

0.95

3

安徽省

21.09

23.41

35.49

26.66

1.08

4

山东省

16.02

20.20

34.29

23.50

0.95

5

上海市

9.59

11.73

30.37

17.23

0.70

6

江西省

19.36

21.96

41.20

27.50

1.12

7

福建省

13.4

16.21

39.47

23.03

0.94

8

广东省

12

15.04

68.35

31.80

1.29

9

辽宁省

10.36

17.17

32.93

20.15

0.82

10

四川省

15.27

19.42

35.43

23.37

0.95

11

陕西省

20.64

18.82

33.22

24.23

0.98

12

北京市

13.08

12.92

38.85

21.62

0.88

13

全国平均水平

14.23

17.90

41.72

24.62C7

1

资料来源:同上。

 

(五)浙江流通规模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为了全面分析评价浙江流通规模竞争力,需要按前述计算公式计算出流通规模竞争力的综合指数,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由表15的分析指数可知,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流通规模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43,即全国平均水平的1.43倍,位于华东地区的第一位,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流通规模竞争力较强,有一定的竞争实力。但与广东省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而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明显低于江苏省、山东省和广东省,平均资产总额低于北京市和广东省,平均从业人数低于广东省,这表明浙江流通产业还应努力扩大内需,加大投资,以进一步提升浙江流通产业的竞争力。

 

 

 

 

 

 

 

 

15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法人单位流通规模竞争力综合分析表

序号

省(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C4/C4

平均营业收入指数(C5/C5

平均资产总额指数(C6/C6

平均从业人数指数(C7/C7

综合指数(B3

1

浙江省

1.90

1.35

1.09

1.22

1.43

2

江苏省

2.17

1.16

0.94

0.95

1.38

3

安徽省

0.78

0.93

0.88

1.08

0.88

4

山东省

2.34

0.85

0.88

0.95

1.32

5

上海市

1.28

1.01

0.81

0.70

0.99

6

江西省

0.55

0.74

0.86

1.12

0.76

7

福建省

1.04

1.01

0.93

0.94

0.99

8

广东省

3.32

1.14

1.18

1.29

1.8

9

辽宁省

1.38

0.86

0.90

0.82

1.02

10

四川省

1.24

0.78

0.90

0.95

0.97

11

陕西省

0.50

0.81

0.85

0.98

0.75

12

北京市

1.14

1.3

1.72

0.88

1.34

13

全国平均水平

1

1

1

1

1

资料来源:同前

5:各省(市)流通规模竞争力指数按公式计算B3=C4/C40.3+C5/C50.3+C6/C60.3+C7/C70.1

如浙江省:浙江省流通规模竞争力指数B3=C4/C40.3+C5/C50.3+C6/C60.3+C7/C70.1

                                      =1.900.3+1.350.3+1.090.3+ 1.220.1

                                =1.43

其它各省(市)以此类推。

 

四、流通先进竞争力的分析评价

随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流通制度和流通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流通企业所采用,这给流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大大提升了流通产业竞争力。根据前述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现以连锁经营销售比重和物流统一配送率二个指标为主评价来浙江的流通先进竞争力。

(一)连锁经营销售比重的分析评价

连锁经营是已被国外广泛采用的一种现代商业制度和流通方式,它不仅可使企业迅速扩张,提升规模竞争力,而且还能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锁经营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运用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来分析评价区域连锁经营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经济的流通先进水平。由表16的数据可见,2004年浙江限额以上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13.7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倍,在华东地区低于上海和江苏,位于第三位,特别是与上海、北京相比,差距很大。这说明浙江连锁经营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还只处于中等水平,与浙江经济大省还不相符,需要加大力度。

 

16       我国部分省()连锁经营销售比重分析表(2004年度限额以上企业)

序号

省份

零售业

餐饮业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C8

连锁经营销售比重指数C8/C8

门店数

(个)

销售额(亿元)

门店数

(个)

营业收入

(亿元)

1

浙江省

5540

480.9

297

20.8

13.76

1.37

2

江苏省

7094

819.8

1051

21.8

20.23

2.01

3

安徽省

926

50.8

85

3.9

3.64

0.36

4

山东省

2860

373.7

307

8.2

8.52

0.85

5

上海市

9709

1295.9

520

31.6

54.08

5.38

6

江西省

864

38.8

33

1.5

3.8

0.38

7

福建省

631

45.7

161

4.8

2.53

0.25

8

广东省

3350

623.7

660

113.0

11.57

1.15

9

辽宁省

1640

49.8

240

17.9

2.56

0.25

10

四川省

3102

59.0

322

4.2

2.66

0.26

11

陕西省

959

17.1

123

1.5

1.92

0.19

12

北京市

3759

973.7

858

49.2

40.67

4.05

13

全国平均水平

2504

180.02

244

12.89

10.05C8

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连锁经营年鉴2004》。

 

    (二)物流统一配送率的分析评价

物流统一配送率是衡量流通产业运用先进经营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与流通先进竞争力成正比关系。通过对表17的数据分析可见,2005年度浙江限额以上流通企业物流平均统一配送率90.8%,分析指数为1.17,在华东地区位于第三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行业配送情况看,零售行业的物流统一配送率为91.02%,处于较高水平。而餐饮业物流配送率则为78.38%,在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中位于第五,因此,要提升浙江流通先进竞争力,还需在餐饮业的物流统一配送上多作努力。

 

17       我国部分省()物流统一配送率分析表(2005年度限额以上连锁企业)            

 单位:亿元

序号

省份

零售业

餐饮业

平均配送

率(C9

指数(C9 /C9

购进额

配送额

配送率

购进额

配送额

配送率

1

浙江省

626.9

570.6

91.02

11.1

8.7

78.38

90.8

1.17

2

江苏省

1093.8

899.4

86.5

12.7

11.4

89.76

82.31

1.06

3

安徽省

397.7

289.3

72.74

1.3

0.8

61.54

72.71

0.94

4

山东省

827.6

639.4

77.26

3.7

3.7

100

77.36

1

5

上海市

1054.8

999.3

99.74

0.6

0.6

100

94.74

1.22

6

江西省

204.1

195

95.54

0.6

0.3

50

95.41

1.23

7

福建省

212.8

169.9

79.84

2.2

2.2

100

80.05

1.03

8

广东省

1498.2

1198.4

79.99

23.5

15.9

67.66

79.8

1.03

9

辽宁省

187.8

16.9

9

1.3

1.3

100

9.62

0.12

10

四川省

93.2

92.3

99.03

2.1

2.1

100

99.06

1.28

11

陕西省

109

105.1

96.42

0.3

0.3

100

96.43

1.24

12

北京市

925

422.7

45.7

21.1

12.1

57.35

45.96

0.59

13

全国平均水平

291.75

226.99

77.80

4.62

3.18

68.83

77.66C9

1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6》。

 

(三)流通先进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流通先进竞争力是连锁经营销售比重与物流统一配送率的综合。表18的数据表明,浙江流通先进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27,高于全国水平0.27,在华东地区名列第三。表明浙江流通先进竞争力从总体上来说处于中等水平,但与上海的3.3,北京的2.32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与上海、北京相比,浙江连锁经营销售比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18             我国部分省() 2004年流通先进竞争力综合分析表

序号

省(市)

连锁经营销售比重指数(C8/C8

物流统一配送指数(C9 /C9

综合分析指数(C8

1

浙江省

1.37

1.17

1.27

2

江苏省

2.01

1.06

1.54

3

安徽省

0.36

0.94

0.65

4

山东省

0.85

1

0.93

5

上海市

5.38

1.22

3.30

6

江西省

0.38

1.23

0.81

7

福建省

0.25

1.03

0.64

8

广东省

1.15

1.03

1.09

9

辽宁省

0.25

0.12

0.19

10

四川省

0.26

1.28

0.77

11

陕西省

0.19

1.24

0.72

12

北京市

4.05

0.59

2.32

13

全国平均水平

1

1

1

资料来源:同上。

6:各省(市)流通先进竞争力指数按公式计算B4=C8/C80.5+C9/C90.5

如浙江省:浙江省流通先进竞争力指数B4=C8/C80.5+C9/C90.5

                                           =1.370.5+1.170.5=1.27

其它各省(市)以此类推。

 

五、流通效益竞争力的分析评价

流通效益是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根据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流通效益竞争力是通过流通产业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的。

(一)赢利能力的分析评价

赢利能力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前提,直接表明了流通企业获取利润的大小,一般来说,赢利能力越大,流通产业竞争力就越强。根据流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应着重对平均销售利润率和平均总资产利润率进行分析评价。

     1.平均销售利润率的分析评价

平均销售利润率是指流通企业平均利润总额与平均销售总额的比例。平均销售利润率越高,说明赢利能力越大,流通效益竞争力就越强。由表19的数据分析可知,2004年度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平均销售总额为1261.69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5倍,位于华东地区第一,平均利润总额为21.55万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7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这说明浙江流通企业虽然生意做得比较大,但销售利润率还是比较低,效益不够理想,是一个微利行业。若对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分别作进一步分析可发现,批发零售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析指数分别为0.90.8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效益较差。餐饮业的分析指数为1.82,相对较好。

 

19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平均销售利润率分析表

                                        单位:万元

序号

省份

平均销售总额

平均销售总额

平均利润总额

平均销售利润率%(D6)

销售利润率指数(D6/D6)

批发业

零售业

餐饮业

1

浙江省

2548.33

814.62

422.12

1261.69

21.55

1.71

1

2

江苏省

2134.42

751.65

370.41

1085.49

29.16

2.69

1.57

3

安徽省

1900.53

503.95

199.22

867.9

15.01

1.73

1.01

4

山东省

1448.95

697.16

243.59

796.57

20.27

2.54

1.49

5

上海市

1901.13

599.95

334.17

945.08

20.58

2.18

1.27

6

江西省

1454.91

416.74

211.05

694.23

17.54

2.53

1.48

7

福建省

2008.16

521.26

312.36

947.26

15.44

1.63

0.95

8

广东省

2008.99

673.73

523.93

1068.88

11.15

1.04

0.61

9

辽宁省

1642.85

538.43

233.76

804.9

-0.46

-0.06

-0.04

10

四川省

1396.08

589.95

201.99

729.34

11.66

1.6

0.94

11

陕西省

1685.88

380.6

208.11

758.2

16.97

2.24

1.31

12

北京市

2752.86

604.97

292.42

1216.75

21.7

1.78

1.04

13

全国平均水平

1922.57

598.33

287.48

936.13

15.98

1.71D6

1

资料来源:同上。

       

2.平均总资产利润率的分析评价

平均总资产利润率是指流通企业平均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平均总资产利润率说明流通企业在一定资产水平条件下的赢利能力。通过对表20的数据分析可知,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为3.6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4倍,在华东六省一市中仅高于安徽省,位于第六。这表明浙江流通产业还存着投入大产出小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0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法人单位平均总资产利润分析表

                                          单位:万元

序号

省份

流通资产利润率(%

总资产利润率指数(D7/D7

平均利润总额

平均资产总额

利润率%D7

1

浙江省

21.55

584.75

3.69

1.24

2

江苏省

29.16

504.88

5.78

1.95

3

安徽省

15.01

472.04

3.18

1.07

4

山东省

20.27

475.19

4.27

1.43

5

上海市

20.58

437.37

4.71

1.59

6

江西省

17.54

462.92

3.79

1.28

7

福建省

15.44

502.06

3.07

1.03

8

广东省

11.15

632..91

1.76

0.59

9

辽宁省

-0.46

485.86

-0.1

-0.03

10

四川省

11.66

484.7

2.41

0.81

11

陕西省

16.97

455.13

3.73

1.26

12

北京市

21.7

926.36

2.34

0.79

13

全国平均水平

15.98

537.7

2.97D7

1

资料来源:同上。

 

21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法人单位赢利能力综合分析表

序号

省(市)

平均销售利润率指数

(D6/D6)

平均总资产利润率指数(D7/D7

综合指数

C10

1

浙江省

1

1.24

1.12

2

江苏省

1.57

1.95

1.76

3

安徽省

1.01

1.07

1.02

4

山东省

1.49

1.43

1.46

5

上海市

1.27

1.59

1.43

6

江西省

1.48

1.28

2.76

7

福建省

0.95

1.03

0.99

8

广东省

0.61

0.59

0.60

9

辽宁省

-0.04

-0.03

-0.04

10

四川省

0.94

0.81

0.88

11

陕西省

1.31

1.26

1.29

12

北京市

1.04

0.79

0.92

13

全国平均水平

1

1

1

资料来源:同上。

3.赢利能力的综合分析评价

通过赢利能力指标的计算和表21的数据可知,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赢利能力综合分析指数为1.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华东地区第五名,在华东地区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对北京、广东和上海等发达省(市)的比较,可发现发达省(市)的流通产业赢利能力均不高,可能原因有三个:一是发达省(市)的流通市场竞争均比较激烈;二是发达省(市)的劳动力成本较高;三是发达省(市)的流通产业投资成本较高;具体需要进一步作分析研究。

(二)流通发展能力的分析评价

   

22              我国部分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析表                         

序号

()

2001

2002

2003

2004

平均增长率(%)D8

分析指数C11

总额

(亿元)

增长

(%)

总额

(亿元)

增长

(%)

总额

(亿元)

增长

(%)

总额

(亿元)

增长

(%)

1

浙江省

2555.5

11.17

2877.5

12.6

3157.1

9.72

3645.4

15.47

12.24

1.07

2

江苏省

2869

10.17

3215.8

12.09

3566.5

10.91

4159.7

16.63

12.45

1.09

3

安徽省

1142.8

8.39

1228.7

7.52

1331.2

8.34

1503.1

12.91

9.29

0.81

4

山东省

2834.9

11.35

3181.9

(3222.55)

12.24

3670.13

(3936.5)

13.89

4483.4

13.89

12.84

1.12

5

上海市

1861.3

8.07

2035.2

9.34

2220.6

9.11

2454.6

10.54

9.27

0.81

6

江西省

763.3

8.28

832.7

9.09

923.2

10.87

1059.9

14.81

10.76

0.94

7

福建省

1499.5

9.23

1663.3

10.92

1740.4

4.64

1995.8

14.67

9.87

0.86

8

广东省

4515.3

10.89

5013.6

11.04

5606

11.82

6370.4

13.64

11.85

1.04

9

辽宁省

2034.9

10.14

2258.4

10.98

2330.8

3.21

2642.8

13.38

9.43

0.82

10

四川省

1680.4

10.28

1850.1

10.1

2091.1

13.03

2384.0

14.01

11.86

1.04

11

陕西省

665.1

9.46

728.2

9.49

853.2

17.17

966.5

13.28

12.35

1.08

12

北京市

1593.5

10.41

1744.8

9.49

1916.7

9.85

2191.8

14.35

11.03

0.96

13

全国平均水平

43055.4

10.1

48135.9

11.8

52516.3

9.1

59501

13.3

11.44

D8

1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相关省(市)统计年鉴。

7:说明:山东省2002年和2003年括号内数据,其中限额以下零售额系使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所得。在计算2003年增长速度时,请用2003年括号外数据除以2002年括号内数据; 计算2004年增长速度时,2004年数据除以2003年括号内数据。(说明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流通发展能力是流通产业取得流通效益的前提,发展能力越强,流通效益就越高。流通发展能力一般可用流通产业的销售增长率来分析评价,但从宏观上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大部分是由批发零售餐饮业完成的,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说明流通产业的发展能力强,反之,则弱。由表22的数据分析可知,20012004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2.2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7倍,位于山东、江苏省之后,列为华

东地区第三名。可见,从01年至04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长率较高,为浙江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流通效益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流通效益竞争力是由流通产业的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综合而成的。因此,还需对流通效益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表23的数据分析可知。浙江流通产业的效益竞争力综合分析指数为1.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位于华东地区的第五位,这表明浙江流通产业的效益竞争力还不够强,需要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促进其效益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23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效益竞争力综合分析表

序号

省(市)

赢利能力指数(C10

发展能力指数(C11

综合分析指数(B5

1

浙江省

1.12

1.07

1.10

2

江苏省

1.76

1.09

1.43

3

安徽省

1.02

0.81

0.92

4

山东省

1.46

1.12

1.29

5

上海市

1.43

0.81

1.12

6

江西省

2.76

0.94

1.85

7

福建省

0.99

0.86

0.93

8

广东省

0.60

1.04

0.82

9

辽宁省

-0.04

0.82

0.39

10

四川省

0.88

1.04

0.96

11

陕西省

1.29

1.08

1.19

12

北京市

0.92

0.96

0.94

13

全国平均水平

1

1

1

资料来源:同上。

8:各省(市)流通效益竞争力指数按公式计算B5=C10/C100.5+C11/C110.5

如浙江省:浙江省流通效益竞争力指数B5=1.12/10.5+1.07/10.5=1.10

其它各省(市)以此类推。

六、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根据前述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内容,流通产业竞争力是由贡献竞争力、效率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先进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五大部分构成的。为此,要全面评价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就应按既定的公式和权重进行计算分析。由表24的数据可知。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的综合分析指数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7,在华东地区低于上海市名列第二,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效益竞争力综合指数在华东地区位于第五位,处于较落后状态,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

 

24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流通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表

序号

省(市)

贡献竞争力

综合指数B1

效率竞争力

综合指数B2

规模竞争力综合指数B3

先进竞争力综合指数B4

效益竞争力综合指数B5

综合分析指数A

1

浙江省

1.21

1.42

1.43

1.17

1.10

1.27

2

江苏省

0.96

1.31

1.38

1.38

1.43

1.26

3

安徽省

1

0.85

0.88

0.63

0.92

0.89

4

山东省

0.9

1.02

1.32

0.86

1.29

1.08

5

上海市

0.92

1.44

0.99

2.88

1.12

1.28

6

江西省

0.83

0.73

0.76

0.78

1.85

1

7

福建省

1.02

1.21

0.99

0.63

0.93

0.99

8

广东省

0.77

1.15

1.8

1

0.82

1.08

9

辽宁省

1.41

0.93

1.02

0.17

0.39

0.91

10

四川省

0.98

0.82

0.97

0.75

0.96

0.91

11

陕西省

0.56

0.79

0.75

0.70

1.19

0.79

12

北京市

0.53

1.13

1.34

2.01

0.94

1.05

13

全国平均水平

1

1

1

1

1

1

资料来源:同上。

9:各省(市)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数按公式计算A=0.3B1+0.2B2+0.2B3+0.1B4+0.2B5

如浙江省:浙江省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数:

A=0.31.21+0.21.42+0.21.43+0.11.17+0.21.10=1.27

其它各省(市)以此类推。

 

第三部分  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通过上述流通产业竞争力现状的分析评价可知,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从总体上来看,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是比较强的,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一、浙江流通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通效益比较低

通过对浙江流通效益竞争力的分析,可以发现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的赢利能力分析指数为1.1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华东地区位于第五位。法人单位平均销售利润率和平均总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71%3.69%,而同期江苏为2.69%5.78%,江西为2.533.79%,显然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在流通规模竞争力的分析中,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平均营业收入1261.69万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6.13万元),营业收入高而利润率低,表明了浙江流通效益竞争力不够理想。流通效益是流通产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流通效益不高是影响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流通企业规模不大、档次较低

流通规模是影响流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流通规模的大小与流通竞争力呈正比关系。一般来说,流通企业规模的大小主要可用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资产总额来评价。由前述分析可知,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法人单位的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资产总额分别为1261.69万元、584.75万元,虽然在华东地区名列第一,但平均总资产低于广东省和北京市,特别是批发企业只有北京市的42.68%。更为缺乏的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特大型流通企业。以零售业为例,中国商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度中国零售业百强排名,浙江入选百强的零售企业中,排名最好的是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位于第61位,其销售额(20.5亿元)只有排名第1位的百联(集团)有限公司销售额(676.3亿元)的3%,与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相比,还不到沃尔玛销售额(2881.89亿美元)的万分之九。由此可见,浙江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较突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仍是市场销售的主体,流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与国内龙头企业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仍存一定的差距。

    (三)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连锁经营发展滞后

流通先进竞争力是流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通竞争力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连锁经营销售比重和物流统一配送率来评价流通现代化水平。通过对表1617的分析可知,2004年浙江限额以上法人单位连锁经营销售比重为13.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华东地区低于上海和江苏,位于第三位,特别是与上海、北京相比,差距很大;2005年度浙江限额以上连锁企业物流统一配送率为配送率90.8%,在华东地区低于上海和江西,名列第三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浙江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只处于中等水平,与浙江经济大省还不相符,需要加大力度。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4年度连锁经营百强资料分析可知(见表25),浙江进入连锁百强的企业仅为4个,销售总额为51.15亿元,排名最前的是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位于第46位,而上海、山东和江苏进入连锁百强企业数分别是为12家、8家、6家,销售总额分别为1581.38亿元、350.2亿元、586.54亿元,排名最前企业的分别为第1位、第11位和第4位。这些数据均说明浙江连锁经营发展滞后,流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

 

25                 我国部分省() 2004年度连锁百强分布分析表

序号

省份

零售业

餐饮业

连锁百强中排名

企业数

()

门店数

()

销售额

(亿元)

企业数

()

门店数

()

营业收入

(亿元)

1

浙江省

4

466

51.15

 

 

 

46\57\71\90

2

江苏省

6

2543

586.54

 

 

 

4\8\16\19\34\50

3

安徽省

3

177

112.3

 

 

 

22\39\74

4

山东省

8

1993

338.45

1

238

11.75

11\30\32\35\37\

49\56\63\91

5

上海市

12

9317

1457.83

2

1596

123.55

1\5\7\9\13\14\24

\36\38\47\48\53\60\99

6

江西省

 

 

 

 

 

 

 

7

福建省

1

10

12.14

 

 

 

61

8

广东省

10

1702

478.69

 

 

 

15\17\20\21\25\42

\52\66\76\93

9

辽宁省

1

120

230.85

 

 

 

3

10

四川省

1

552

24.63

 

 

 

43

11

陕西省

2

164

18.24

 

 

 

67\78

12

北京市

15

1674

788.63

4

880

37.94

2\6\10\27\28\29\44

\51\54\5965\70\80

\82\87\89\97\98

13

全国平均水平

83

24789

4659.52

17

5571

312.48

 

资料来源:《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连锁经营年鉴2004》。

 

(四)流通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长期以来,流通产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因此,流通产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一直较低,基本是初、高中毕业生,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较小,浙江也不例外。由表26的数据可知,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0.66%,而高中学历和初中学历人员占到总人数的44.1%35.24%。可见,浙江流通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能适应流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6                    浙江流通产业2004年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表

                                                                   单位:人

行业

就业人数

研究生及以上

学历人员

本科及大专

学历人员

高中学历人员

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

批发业

443433

1843

111945

182854

146791

零售业

235689

313

40124

118201

77051

餐饮业

106896

44

8121

45599

53132

总计

786018

2200

160190

346654

276974

所占比重

 

0.28%

20.38%

44.1%

35.24%

资料来源: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五)流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流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与跨国流通企业相比,在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企业库存、物流成本和信息化水平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浙江流通产业法人企业的流动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每年35次,而日本则为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等高达2030次;浙江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7%~20%,而欧美、日本大约只有4%~7%。在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实施对所有的超市、连锁店铺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四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而浙江不少连锁企业只是简单统一了店名和标识,实际运作中仍各自为政,远未达到四统一的标准,存在着“连而不锁”的现象。这些问题均说明浙江流通企业的管理水平还不高,这就必然会影响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影响浙江流通竞争力提升的成因分析

影响浙江流通竞争力提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和政策的因素,又有管理水平的因素,既有政府因素,又有企业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政策和法规亟待完善

浙江是个经济大省,又是一个资源小省,近年来,全省各地抓住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积极发展加工制造业,这是无可非议。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对浙江省情认识不足,忽视了流通的主导作用,产生了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严重影响浙江流通竞争力的提升。

有关调研资料表明,浙江流通效益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市场竞争不够规范,政策和制度不够完善。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了较完备、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为了规范流通产业的发展,英国就先后颁布了《公平交易法》、《商品出售法》、《限制贸易行为法》和《竞争法》等。相对而言,浙江虽然颁布一些有关商贸流通的法律和法规,但与完善的法制体系还有较大的距离。例如,在大型流通设施建设方面,浙江还缺少地方性的法规和制度,大型商业设施的建设还有一定盲目性。

(二)扶植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的力度不足

从前述分析可知,浙江最大的流通企业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只排名于2004年零售业百强第61位和连锁百强第46位。而且,进入中国连锁百强的浙江流通企业有逐年减少的的趋势(2001年入围7家;20025家;20036家;20044家)。由此可见,浙江缺乏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或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近年来,浙江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植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力度不足,配套也够不完整,再加上认识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贯彻落实不够到位,以致浙江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缓慢。

(三)流通体制改革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流通体制经过了几次大的改革,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的流通格局已基本形成,但目前我国的流通体制仍以地区和部门为基本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地方政府要对辖区内的流通经济发展负责,流通管理部门要负责本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再加上财政、就业和税收等利益关系,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条块分割在所难免,浙江也不例外,这就延缓流通体制的改革,阻碍了大流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企业重组整合动机不强

流通产业是竞争性行业,浙江的流通企业又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大多以家族财产为基础组建的,实施家族式管理,往往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因此,面对我国进入WTO后,外资大型流通企业大兵压境的现实,虽有做大做强的愿望,但由于涉及的利益关系较为复杂,企业重组整合的动机不强。而有些政府部门则认为,进行重组整合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应由企业自己作主,政府部门不应干预,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以致浙江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组建滞后,影响了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采用现代商业制度和经营技术的动力不足

实施现代商业制度,采用现代经营技术是提升流通先进力的主要途径。但从前述分析可知,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浙江连锁企业既少又不强,采用现代经营技术的动力相对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认识问题,认为流通产业无非是做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什么现代经营技术可言。二是成本问题,采用现代经营技术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且回收期长,投资成本很可能超过人工成本,用先进设备不如雇工合算。三是实力问题。浙江流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资金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很难抽出大量的资金来购置现代经营设备。

 

第四部分  提升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如前所述,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流通产业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还有一定市场,只要这种观念不转变,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就难以提升,研究表明,现代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加强。流通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1.232%,拉动消费增长1.027%。不仅如此,流通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流通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增长0.35%。反之,如果浙江的流通终端被国外大型零售商全盘控制,浙江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失去主动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就有可能沦为加工车间的危险。因此,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是当务之急。根据浙江经济的发展趋势,浙江人要牢固树立大流通决定大生产格局,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现代理念。明确流通产业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升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协调,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发展浙江流通产业;要以大流通理念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流通的先导作用,以流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浙江义乌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流通平台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百强县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理念。

二、深化流通改革,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政策和法律是流通经济发展保护神,也是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特别在20041211日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以后,我国流通产业既有一定的动力,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总体上看,我国流通产业在经营规模、流通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与国际巨头差距很大,在竞争实力和市场机会都不及外资企业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市场竞争规律让流通企业优胜劣汰、自生自灭的话,很难保护宝贵的民族流通资源而不至于失守,更谈不上提升流通竞争力。因此,在转型时期我国流通产业还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过渡和调整,依靠完善的流通法律体系来保护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浙江也不例外。

根据目前流通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的现实,浙江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强对流通产业支持和管理:一是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加大政策协调的力度,消除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要积极鼓励浙江流通企业积极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扩张,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形成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流通企业集团。二是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管理好流通秩序,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浙江流通效益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市场竞争过度。因此,要注意逐步完善流通法规体系,规范市场行为,防止某些地方或部门为自己的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以保障国内外流通企业公平、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三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往往很难对流通企业的一些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但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章程进行约束,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协调,以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开展资本营运,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大型流通企业是推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发达流通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由前述分析可知,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不足是影响浙江流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浙江流通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虽然有机制灵活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资金少、规模小、实力不强的弱势。因此,培育和扶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已刻不容缓。培育和扶植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扶植力度。在“十一五”期间,浙江要重点选择3-4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给予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以提高这些流通企业重组整合,扩大企业规模的动力,使其销售额达到30亿元以上,成为浙江流通产业的领头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资本营运,支持流通企业进行“购并联加”,促使流通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强强联合、收购兼并和特许加盟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实力,努力培养出具有著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主力业态突出和核心能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四、抓好流通人员的培养,提升流通人员的素质

流通产业竞争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才。没有高素质的流通人才,科学的经营理念无法落实,先进的流通技术和流通方式也就无法实施落实。由前述分析可知,2004年浙江流通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0.66%,明显低于制造业等其他产业。据零售从业人员素质问卷调查表明,55%以上的从业人员不知道连锁经营是什么?POS系统是干什么用的?这无疑会给提升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带来巨大的障碍。目前,浙江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对流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加快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流通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应把培育高素质的流通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改变流通产业知识含量低,不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错误观念,树立流通产业是发展中的产业,随着流通经济的发展和流通技术的进步,流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新理念。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结合浙江流通产业的实际,重点培育实用性的现代流通人才。最后,要加强培训,随着流通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流通技术的不断进步,终身学习已成为流通从业者人生的重要内容,因此,流通人才应通过不断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流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加强流通企业经营管理,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

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决定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不断提升流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流通产业竞争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浙江流通企业由于规模、人才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还实施家族式管理,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升。主要途径有: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开展流通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创建国内或国际名牌,以提高流通企业的知名度。

六、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和流通技术

连锁经营是流通领域的现代流通方式,广泛推行连锁经营对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浙江的连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浙江经济发展极不相符。因此,以连锁经营形式改造传统的流通组织形式,实现横向一体化经营,从而形成规模,已成为浙江流通产业的必然选择。浙江要尽快组织实施新一轮联合重组和资产运作,充分利用丰富的流通资源。要积极鼓励连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本运行、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以资产、品牌、经营技术等资源为纽带,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参股控股、重组等方式,培育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并使其流通领域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浙江流通产业的发展。

流通技术创新是流通产业竞争力不竭的动力,沃尔玛就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造就了企业在全球一体化的广阔领域下引领生产、调整结构、配置资源、促进消费和抵御风险的强大功能。因此,针对浙江流通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的现实,浙江应着重抓好二个方面工作。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以适当的产业技术政策手段对流通技术开发与推广进行有效的指导、组织、扶持和协调。第二,流通企业要端正认识,处理好技术进步与人力成本的关系,加快学习和推广现代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卖场布局技术、商品陈列技术、品类管理技术和防损技术等,为提升浙江流通产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课题组负责人:郑光财

课题组 成 员:谷  晓 俞 

 

 

 

 

 

 

 

 

 

 

 

 

 

 

 

参考文献

1浙江经济普查年鉴2004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2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4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3浙江统计年鉴2003200420052006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4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420052006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5国务院关于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5]19号)。

6商务部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商建发[2006]349号)。

7杭州市商贸服务业“十一五”规划(2006.4)。

8李志玲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初探 [J] 商业经济文荟 20052)。

9蓝庆新 我国流通业竞争力状况评价及提升途径 [J] 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10徐从才 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11  碚 竞争力经济学   [M] 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12石忆邵等 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评价初探 [J] 财经研究 20045)。

13杨亚平等 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及测算初探 [J] 商业经济文荟 20051)。

14  则 流通现代化与流通业竞争力研究 [J] 商业时代  20064)。

15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

16  则 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 [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7王德章 哈尔滨市现代流通业竞争力现状、问题与对策 [J] 北方经贸 20065)。

18王德章 我国零售市场竞争格局与政策探讨 [J] 商业研究 200410)。

19中国连锁经营年鉴200320042005 [M]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2006中国连锁零售业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12006中国连锁餐饮住宿业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