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历次普查 > 经济普查 > 第一次普查 > 课题选编

浙江企业法人单位分布及经济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7 11:03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内容提要: 法人单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它集聚了社会上最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容纳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的物质生产与服务生产的基本力量。而其中的企业法人单位更是全部法人单位的主体,是社会财富主要的、直接的创造者。正是这些企业法人基本单位连续不断地投入产出运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根据浙江省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末,浙江省境内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40.38万个,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其中,企业法人单位30.93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6.6%。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391.78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的88.6%。

本课题基于对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企业法人单位数据资料的深度挖掘,试图分析研究浙江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分布状况及其经济结构情况,得出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以了解浙江省企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的全貌,从较基本的层面全面认识浙江的经济结构。

一、1996年以来全省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的变化状况以及在二、三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1996)至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8年间浙江第二、第三产业法人企业单位数增加45.6%。从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结构变化判断浙江基本上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各地“工业兴市”、“工业立县”的经济增长特色极为明显。8年间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的增长却快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建筑业的就业扩张更为突出。实际上1996-2004年间浙江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增长更快。从企业从业人员平均规模来看,1996-2004年浙江企业总体上有相对小型化的迹象,其中的第三产业企业小型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与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东7个省市比较,浙江企业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低。从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浙江经济结构演变所处的阶段,第三产业需要发展,第三产业也很有潜力。

1.png

浙江省开展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1996)至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相距8年,期间的2001年进行了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表1较清楚地反映了浙江省按门类分的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及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动情况。8年间全省第二、三产业法人企业单位数从1996年的19.62万个增加到2004年的30.93万个,增加了45.6%,单位数平均每年递增4.8%。2004年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国总量的9.5%,列各省(区、市)第4位(列江苏、广东、上海之后)。其中,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法人单位数占63.9%,以批发和零售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36.1%。[1]

1996-2004年的8年间浙江基本上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各地“工业兴市”、“工业立县”的经济增长特色极为明显,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因此从地区生产总值(GDP)结构变化来看,这8年间浙江GDP总量从1996年的4146.06亿元扩张到2004年的11243.00亿元,但其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不变(1996年53.1%,2004年53.8%),第三产业比重由32.2%上升至39.0%,基本上来自于第一产业农业相对份额的下降。

不同的行业在这8年间的从业人员数增长与企业单位数的增长幅度出现较大的不同步性,带来就业结构与企业单位结构变化的不一致性。在二、三产业之间,从业人数增长与企业单位数增长出现不同的趋势。从企业法人单位数的变化来看,表面上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增长幅度第三产业(84.7%)明显高于第二产业(45.6%),但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的增长(52.2%)却快于第三产业(36.6%)。说明这8年间第二产业更注重了其单位规模的扩张,尤其是第二产业中建筑业的扩张更为突出。第二产业中建筑业从业人员8年中增长了1.36倍,突现了浙江作为建筑业大省的建筑业强劲的发展势头(浙江2004年建筑业产值、实现利税均居全国第一)。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的增长幅度(39.4%)也高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长幅度(36.6%)。这是一个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经济现象(表1)。习惯上人们一般以为第三产业领域能更多地吸纳就业人员,而实际上1996-2004年间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增长更快。从这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确认浙江这一期间基本上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

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增长幅度第三产业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总量增长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1996年前后大致是计算机应用开始进入大众化的时候,适应数据处理、信息网络时代的客观需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1996-2004年高速增长,8年间增长35倍,这是其他所有行业所不能及的。第三产业中其他从业人员总量较多且成倍增长的行业主要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市场化、企业化经营的步子加快。这些重大变化,为推进浙江第三产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里有一个较为疑惑的现象是“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单位数2004年比1996年增加40.4%,但其从业人员2004年却比1996年减少了15.9%,平均每个“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从业人员由1996年的19.60人减少至2004年的11.74人。这8年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发生较大的变化是各级供销合作社经过大量的改制、裁员,供销合作社单位数大致减少近600个,从业人员大致减少8万人左右。但这似乎还不能充分说明这一现象的发生。

2.png

从企业从业人员平均规模来看,1996-2004年浙江企业总体上有相对小型化的迹象。而在这期间,大致上前5年变化明显,后3年变迁缓慢。这是一个多少有点令人意外的经济现象。1996年浙江全部法人单位平均从业人员为47.4人,2004年为45.0人(表2)。这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单位数增加快,而相应从业人员增加慢而引起的。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发展迅猛,同时规模集中度提高,其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从1996年的217.6人快速增加到348.2人外,另外三个行业门类均有所减少。第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更为明显,1996年全部第三产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为26.3人,2004年降为19.5人,平均人员规模缩小25.9%。其中总体企业单位数相对较多,但其企业平均规模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规模的缩小,对推进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可能是一个制约因素,它影响了规模效应的发挥。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由1996年的3248个减少到1292个,平均每个金融企业从业人员由45.1 人增加到162.2人。

3.png

与有关省市比较,浙江企业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低。从表3可以看出,浙江企业法人单位中第三产业单位数量只占36.1%,在所列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7个省市中比重最低,并且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对比分析有关省的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的门类产业结构(表3),浙江的“制造业”单位比重高居7省市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6个百分点,浙江是中国名符其实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相应地浙江的“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所占比重为18.7%,在7省市中为最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这似乎与浙江的“市场大省”的称谓有点名不符实[3]。另外,比如“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单位数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事实上问题不在于浙江“市场大省”的“名不符实”,而是制造业的高度发达、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的频频增加,从而挤占了第三产业单位的比重,或者说相应配套的第三产业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从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浙江经济结构演变所处的阶段,第三产业需要发展,第三产业也很有潜力。或许广东的企业单位结构可能是未来几年浙江变化的方向,北京、上海的企业单位结构是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浙江变化的方向。

二、企业法人单位在设区市和县一级经济单位的数量分布状况

[第二部分内容提要] 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列全省前三位,三市合计占到全省的55.3%。全省11个设区市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在二、三产业结构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杭州、舟山两市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超过半数,突显了两市作为旅游城市的明显特色。大部分设区市的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都较高,展现了各地“工业兴市”的实践效果。以县(市、区)为区域单位,相对于经济总量集中度,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的集中度并不特别大,或者说经济总量的集中度一般总是明显高于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的集中度。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居全省前100位的乡镇(街道)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总计的三分之一强,其中的街道大多数密集了较多的第三产业企业,而其中的镇则大多是传统的经济强镇,以第二产业企业为主。

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产业链的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企业法人单位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列全省前三位,三市合计占到全省的55.3%。其它各市企业法人单位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台州、嘉兴、绍兴、金华、湖州、丽水、衢州、舟山。分二、 三产业来看,全省11个设区市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在结构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表4)。杭州、舟山两市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超过半数,分别为51.8%和52.3%,突显了两市作为旅游城市的明显特色。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在40-50%的有衢州市和丽水市,这大致与这两市的工业化水平相对于其他的7个设区市来说较低有关。其他的7个设区市的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比重都较高,展现了各地“工业兴市”的实践效果。这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明浙江以及各市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第三产业比重相对难于较快稳定上升的原因。

4.png

5.png

表5列出了浙江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前20位的县(市、区)清单,前10强的县(市、区)分别依次是萧山区、慈溪市、鄞州区、余姚市、乐清市、鹿城区、西湖区、温岭市、余杭区、下城区。前10强的县(市、区)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点全省总量的27.6%,前20位的县(市、区)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点全省总量的45.5%。从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经济总量集中度,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的集中度并不特别大,或者说经济总量的集中度一般总是明显高于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的集中度。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法人单位的平均经营规模相对要高一些,这在下面的分析中将有涉及。

附表1还列出了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居全省前100位的乡镇(街道)名称和二、三产业企业数。这100个乡镇(街道)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省总计的三分之一强(34.9%),其中的街道大多数密集了较多的第三产业企业,而其中的镇则大多是传统的经济强镇,以第二产业企业为主。

三、企业法人单位所有制结构

[第三部分内容提要] 1996年以来浙江原有公有制企业改制、转制进程快,集体企业大量减少,新生的私营企业大量增加,浙江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是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到70.7%;公有制经济比重相对较小;股份制企业已成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个经济大省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比较,山东私营企业比重较低,广东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比重最高,江苏的私营企业比重高于浙江,且其公有企业平均规模大,充分显示出了其强劲的整体经济实力。

浙江素以民营经济发达著称,民营经济一直支撑着浙江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之后,浙江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和发展公有经济,鼓励、引导并大力支持私营和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总的变化是原有公有制企业改制、转制进程快,集体企业大量减少,新生的私营企业大量增加,浙江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体现了明显的“浙江特色” 。

1. 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是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表6)。2004年末浙江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达到了23.12万个,占全部企业的74.8%。2004年末在浙江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就业的人员达到了864.35万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62.1%,比全国这一比重的平均水平高出17.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主体。2004年浙江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全年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50.4%。

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与1996年的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分析比较看,1996年以来的8年浙江企业法人单位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是私营企业数量比重的大幅度上升。1996年私营企业个数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22.9%,到2004年上升到70.7%,8年间上升了47.8个百分点,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党和政府积极引导、推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自然演变的结果。它对推进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浙江经济的活力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期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也由2.7%上升到4.1%。

6.png

2. 公有制经济比重相对较小

1996年至2004年间,以国有、集体企业[4]形式组成的公有制企业由13.74万个减少到4.39万个,平均每年减少1.17万个,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由1996年的70.0%下降到2004年的14.2%,可谓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中,国有企业由17226个减少到6708个,平均每年减少1315个,占全部企业数的比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由8.8%减少到2.2%,下降6.6个百分点;集体企业由12.02万个减少到3.72万个,平均每年减少1.04万个,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由61.3%减少到12.0%,下降49.3个百分点。在以国有、集体企业形式组成的公有制企业中就业的人员也由727.82万人减少到170.50万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78.2%减少到12.3%,下降65.9个百分点。

3. 股份制企业已成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

1996年至2004年的8年间,浙江股份制企业[5]由0.81万个发展到3.31万个,平均每年净增加0.31万个。在股份制企业就业的人员由52.06万人增加到354.82万人,平均每年净增加14.81万人。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公有资本在股份制企业的分布也迅速增加。除国有、集体企业外,股份制企业已经成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

4.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个经济大省的企业所有制结构比较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个经济大省的企业法人单位共121.77万个,占全国的比重为37.5%,其中私营企业80.92万个,占全国的40.8%。表7展示了四省及全国企业法人单位的所有制结构状况。四个省企业法人单位的私营企业均超过了50%,但其中的山东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比重在四省中最高(12.4%),显示了广东充分利用了毗邻的港澳之资本、人才、技术优势,发挥出了较好的地域优势。多少有点令人意外的是江苏的私营企业比重(72.6%)高于浙江(70.7%),说明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江苏省的苏南模式转型及快[6]。江苏公有企业平均规模相对较大,私营企业数量(24.88万个)比浙江(21.86万个)多1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量(1.82万个)比浙江(1.27万个)多43.3%,充分显示出了其强劲的整体经济实力。

7.png

四、企业法人单位产业区域集中度

[第四部分内容提要] 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江制造业,在浙江内部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色,地理集中度和区域分工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本部分给出了营业收入份额占全国10%以上的浙江18个制造业行业在各设区市、县的分布清单,从中可较真实地认识浙江“块状经济”的状况。更进一步将制造业行业细分到行业中类,并以县(区、市)为单位来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一些浙江制造业在县域经济的较高度集中状况。浙江“块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仍比较低,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不多,大部分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在空间上的简单集聚,属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大部分生产加工基地处在价值链的末端。

2004年浙江省全部企业法人单位全年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9%,其中制造业占全国的比重为10.1%。浙江制造业共有18个行业大类的营业收入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超过10%(表8),其中比重最高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占到全国同行业的37.3%。这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在浙江内部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色,即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块状经济”。这部分行业的地理集中度和区域分工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可以说,这部分产业是目前浙江在全国较具特色优势的制造业。

“块状经济”专指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富有浙江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的重要发展方略。重点培育一批“块状经济”,形成产业集群新优势,是“十一五”时期浙江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

8.png

表9和表10分别展示了在营业收入份额占全国10%以上的浙江18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中,各设区市企业法人单位全年营业收入和企业法人单位个数前5位的名单及份额。两表较清楚地表明这些行业在浙江具有相对较高的地理集中度和区域分工特色。这与人们常常所说的“块状经济”有基本相似之处。如宁波电气机械、宁波金属制品、宁波塑料制品、宁波通用设备、宁波有色金属、宁波电子通信、宁波服装、温州鞋革、嘉兴皮革、绍兴织造、宁波纺织、宁波工艺品、温州服装、温州乐清电器、温州塑料、嘉兴纺织、绍兴印染等等。“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嘉兴;“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高度集中在台州和宁波;“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单位分布相对较广,但其营业额主要集中在湖州、嘉兴。

9.png

10.png

从以县(区、市)为单位来观察,更能看出浙江制造业的“块状经济”特色,这样的观察分析也更符合或者说更接近“块状经济”的基本含义。表11展示了在营业收入份额占全国10%以上的浙江18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中,各县(区、市)企业法人单位全年营业收入和企业法人单位个数前3位的名单及占全省的份额。萧山化纤、永康五金、绍兴纺织、平湖服装、鹿城制鞋、乐清电气、苍南印刷、海宁皮革、富阳造纸、北仑文体用品、义乌工艺品、杭州江干饮料制造、余姚塑料制品、路桥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等。一些并非经济强县也有其自身的区域特色产业,并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桐庐制笔、安吉家具等。

更进一步,将制造业行业细分到行业中类,并以县(区、市)为单位来观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看到某一些浙江制造业在县域经济的集中状况。附表2列出了浙江制造业行业中类年度营业收入占全省同行业25%及以上的县(市、区)名单。这对研究浙江的“块状经济”,发现制造业的区域分布特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浙江“块状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仍比较低。从新生增量看,大部分是原有区块的扩张或扩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不多。从集聚发展水平看,大部分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在空间上的简单集聚,属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从主要区块在全国、全球的行业地位看,大部分是生产加工基地,处在价值链的末端,总体上产品低档次、低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模仿创新为主、价格竞争为主阶段,绝大部分块状经济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

五、企业法人单位产业市场集中度

[第五部分内容提要] 本文的产业集中度以一个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产业总量的比重来衡量。从总体上看,2004年浙江业法人单位的产业集中度并不高,这与浙江市场竞争相对较为充分、经济总量较大但企业单位以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但产业集中度偏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大量产业基本雷同的企业存在也容易产生无序竞争。1996—2004年的8年间,浙江企业法人单位行业大类产业集中度变化不大,略有下降。从8年间行业大类产业集中度不仅没有上升且略有下降这一现象来看,浙江市场经济发展至成熟期、初步完成工业化进程,还需要一段时期。在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行业,尤其在制造业中,由模仿进而到竞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样也就导致产业集中度的下降。

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组织结构看,保持一定程度的行业集中率,是行业发展和提升行业整体对外竞争力的条件。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和工业化早期,产业组织呈现出相对分散的状态。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程度的加强,产业组织由相对分散向相对集中演进。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用于表示市场中卖者具有的相对规模结构,它与行业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产业集中度高就表明在特定的产业中,少数大企业拥有较大的经济支配能力,或者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能力。产业集中度指标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指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通常4或8)企业的销售额(或营业收入)占整个产业总量的比重。

11.png

美国学者贝恩根据产业内前4家和前8家的产业集中度指标,对不同垄断、竞争结合程度的产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见表12)。 这里我们利用1996年、2004年两次普查资料中企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数据,研究浙江企业法人单位的产业集中现状和8年间产业集中度的变迁状况。我们计算的是一个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8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即CR8)。按行业大类计算的1996年、2004年的产业集中度数据详见附表3。2004年82个行业大类的未加权平均的产业集中度为40.5%,其中30个制造业行业大类的未加权平均产业集中25.8%;1996年72个行业大类的未加权平均的产业集中度为42.0%,其中29个制造业行业大类的未加权平均产业集中度28.6%。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数据和经济普查资料的测算,行业分类越细,则CR8的值就越大。若按行业中类计算,2004年浙江省企业法人单位350个行业中类的未加权平均的产业集中度为53.3%,其中167个制造业行业中类的未加权平均产业集中度43.3%。从总体上看,2004年浙江企业法人单位的产业集中度并不高,这与浙江市场竞争相对较为充分、经济总量较大但企业单位以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现状是相吻合的。但产业集中度偏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大量产业基本雷同的企业存在也容易产生无序竞争。当然这或许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结果。(表13)

由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调整,使得对2004年与1996年两次普查资料企业法人单位的行业中类同口径比较变得极为困难。我们这里只能对比2004年与1996年浙江企业法人单位行业大类CR8的变化情况。1996—2004年的8年间,浙江企业法人单位行业大类CR8变化不大,略有下降。2004年全部行业大类未加权平均的产业集中度(CR8)比1996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行业大类未加权平均的产业集中度下降2.8个百分点。从8年间行业大类产业集中度不仅没有上升且略有下降这一现象来看,浙江市场经济发展至成熟期、初步完成工业化进程,还需要一段时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竞争程度的加强,产业组织将由相对分散向相对集中演进。

分具体行业大类来看,在71个可以对比的行业大类中,2004年比1996年产业集中度(CR8)下降的有42个,持平的3个,上升的26个(附表3)。产业集中度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的分别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其他服务业”、 “卫生”、 “教育”、“房地产业”、“文化艺术业”、“体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租赁业”、“水利管理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公共设施管理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其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的CR8从1996年的87.0%下降到2004年的18.8%,“房地产业”的CR8从1996年的40.5%下降到2004年的7.3%。 从中可以看出,在这8 年中间,在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行业,尤其在制造业中,由模仿进而到竞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样也就导致产业集中度的下降。

在产业集中度上升的26个行业大类中,绝大多数行业大类变化很小,只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建筑装饰业”三个行业大类上升5个百分点以上,分别上升5.9、10.8、11.0。

1213.png

六、在开发区或园区内、外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产业结构差异

[第六部分内容提要] 以产业集群为重要依托、走开发区(园区)发展之路是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途径。2004年所有在全省拟保留的134个各类开发区(园区)中的企业法人单位与区外企业的单位数行业门类构成的明显区别在于区内企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单位数量比重相对高一些,“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量比重相对低一些。进一步对比分析区内和区外工业企业行业中类结构,我们发现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行业结构特色并不明显,甚至与区外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行业结构基本雷同。这从总体上说明各类开发区(园区)更多地是发挥了工业企业“集中”的功能,而在提高各类开发区(园区)整体技术含量、真正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群和研发基地等方面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200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也是作为浙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中外制造业基地的形成,概括起来有两条途径:一是走大企业路子,由一家或几家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大企业带动一批卫星式企业;二是众多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簇群。浙江突出的优势不是国家级或世界级的大企业,而是由众多中小企业形成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因此以产业集群为重要依托、走开发区(园区)发展之路是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途径。

但在开发区(园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是过多过滥,有的主要以圈地为目的。根据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园区)的部署和要求, 2004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撤销了各类开发区(园区)624,拟保留各类开发区(园区)134个。2004年的经济普查对所有在拟保留的134个各类开发区(园区)中的企业法人单位都作了明确的标识,并有相应的开发区(园区)编码。这样就能够研究在开发区(园区)中企业法人单位的产业结构与不在开发区(园区)中企业法人单位的差别,观察开发区(园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表14给出了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数的行业门类构成。从企业法人单位的行业门类构成来看,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之间较大区别在于区内企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单位数量比重相对高一些,“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量比重相对低一些。在拟保留的134个各类开发区(园区)中,118家是工业园区,因此这里着重分析开发区(园区)中的工业企业问题。

14.png

全省拟保留134个各类开发区(园区)中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6477个,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的8.7%;2004年的工业营业收入为4471.90亿元 ,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21.2%。由此就可判断出区内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明显大于区外工业企业。按工业企业2004年营业收入排序,合计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各类开发区(园区)有七个,依次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绍兴袍江工业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表15)

15.png

从11个设区市观察,开发区(园区)内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有五个市,依次是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和温州市。从开发区(园区)内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最高者是衢州市(34.6%),其他超过20%的有湖州市(30.8%)、绍兴市(27.7%)、丽水市(27.2%)、杭州市(22.9%)、嘉兴市(20.3%)。见表16。

16.png

按园区中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计算,2004年最大的园区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18.98亿元,第二、第三位分别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均超过300亿元。前20强工业园区的清单见表15。20强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全部营业收入占134个拟保留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55.3%。

进一步对比分析区内和区外工业企业行业中类结构,我们发现开发区(园区)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行业结构特色并不明显,甚至与区外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行业结构基本雷同。区内行业中类营业收入前十位的依次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区外行业中类营业收入前十位的依次分别是“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详见附表5) 区内、区外工业企业行业中类营业收入前十位中有8个行业是重叠的,比较有开发区(园区)特色的是区内工业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居营业收入最高比重(14.3%),而区外工业企业此行业中类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5%,居第16位。这从总体上说明截止普查年份各类开发区(园区)更多地是发挥了工业企业“集中”的功能,而在提高各类开发区(园区)整体技术含量、真正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群和研发基地等方面还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七、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受教育差异

[第七部分内容提要] 浙江作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位的经济大省,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为31个省(区、市)最高,多少有点出乎意料。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包括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而在迫切需要企业科技创新的今天,人力资本所起到的作用日趋重要。这里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从反映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侧面观察各行业和各地之间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差异。2004年底全省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1年,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32年)明显高于第二产业(8.94年)。进一步按行业中类观察,平均受教育年限列前十位的行业中类基本上都属于入门门槛较高、相对高收入行业。而平均受教育年限居于后列的行业,大部分是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杭州市全部企业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个设区市中位居第一,嘉兴市居最后一位。

17.png

第一次经济普查对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学历作了五种层次的划分,即“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表17给出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全国及31个省(区、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作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位的经济大省,浙江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以上五种学历的人员构成分别为0.2%、2.9%、7.1%、27.0%、62.7%,而同时全国的平均水平为0.5%、5.0%、10.9%、34.2%、49.4%。浙江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一直处于全国各省(区、市)中等偏下(2000年第五人口普查全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居各省(区、市)第19位),但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为31个省(区、市)最高,多少有点出乎意料。尽管有大量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外来人口在浙江就业,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这一比重,但在872.6万“初中及以下”从业人员中本省人口毕竟占居主体。与同样有着大量外来人口就业的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浙江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确实低了一点。

教育投入形成的知识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最基本方式,这是因为教育决定的文化知识在人力资本总体积累中有着类似于“投资乘数”的效应,它不仅本身就是人力资本,而且又进一步决定着从业者以教育以外的其它方式继续积累人力资本的潜力大小和效率高低。从业者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培训中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生产技能的数量、质量、速度和效率主要取决于教育所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从业者流动迁移能力大小,即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效率高低也主要取决于教育所形成的文化知识水平,此外,从业者的思想、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敬业精神等心理素质的好坏也主要取决于教育所形成的系统的文化修养。可以说,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因素,即从业者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技能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仅仅是一个人力资本量变的过程,还是能最终形成人力资本的质变-----开拓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最终还是取决于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

基于以上的分析,尽管受教育程度并不完全反映人力资本的全部,但限于经济普查企业法人单位的数据资料,这里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7]”这一指标,从反映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侧面观察各行业和各地之间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差异。2004年底全省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1年,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32年)明显高于第二产业(8.94年)。表18给出了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按行业门类分组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列前三位的行业门类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13年,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金融业”。列最后三位的行业门类平均受教育年限都不足9年,分别是“采矿业”、“建筑业”和“制造业”,而这三个行业门类是物质财富的最大提供者,三者的营业收入合计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58.1%。

进一步按行业大类观察,平均受教育年限列前十位的行业大类分别是“软件业”、“证券业”、“新闻出版业”、“航空运输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其他金融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银行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这些行业大类目前基本上都属于相对高收入行业,普查数据资料一方面表明这些行业的入门门槛相对较高,另一方面也对持“读书有用论”者算是一个鼓励。而平均受教育年限居于后列的行业,大部分是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详见附表7)

18.png

从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区域差异情况看,杭州市的城区集中了相对较强的人力资源,其中的第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综合文化程度为全省最高,全部企业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个设区市中位居第一(9.99年)。衢州市主要是因其第二产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省最高,而致全部企业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个设区市中位居第二位(9.77年)。嘉兴市全部企业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个设区市中居最后一位(8.56年),实在有点意外,这与以往几次人口普查所获得的相应数据有明显的不同。

从全省90个县(市、区)全部法人企业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低的排序情况看,大多数的城区位列在前,但总体上似乎在短期内看不出企业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相关性。嘉兴市所辖的县基本均处于这一序列的末端。但这一现象确实也会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究。从统计常识上判断,全部企业平均受教育年限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一个区域的二、三产业企业的行业结构和群体性外来就业人口的比重高低。(有关分市、县数据详见附表6)

八、结语

本文从浙江企业法人单位的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数量、地区分布、所有制结构、区域集中度、产业集中度、开发区或园区内外结构差异、从业人员受教育差异等七个方面对浙江企业法人单位的分布及其经济结构作了分析研究。

从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结构变化判断浙江基本上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发展势头迅猛,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根据经济结构演变的经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引导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这无论对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还是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均是极为有益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原有公有制企业改制、转制进程快,新生的私营企业大量增加,民营经济发达是浙江的一大特色,且名闻全国。但广东境外企业的高比重、大规模,江苏私营企业比重的快速提高,会大大改进两省整体经济效率。浙江在保持“浙江特色”、保持原有经济活力优势的同时,要在进一步拓展机制优势方面作新的探索。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培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要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注重形成差异型竞争优势,浙江的“块状经济”凭借独特的运行机制,成功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而差异型竞争优势才是强劲、持久的竞争优势。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宏观政策上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工业园区的最初创意,来源于对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发展这种经济现象的观察。以产业集群为重要依托、走开发区(园区)发展之路是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途径。各类开发区(园区)除了发挥企业集聚功能外,更重要的应该在提高各类开发区(园区)整体技术含量、真正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群和研发基地方面下功夫。

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创新需要各类人才作支撑,必须十分注重各类有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以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浙江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为31个省(区、市)最高,这一状况与浙江作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位的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符。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写道,“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方面产生智慧,另一方面训练公民。雅典人注重前者,斯巴达人注重后者。斯巴达人大获全胜,雅典人则青史留名。” 浙江宏观政策上应制定相关措施,并注重文化引导,努力逐步提高浙江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课题组成员:沈国良 钱雪亚  冯  军

徐伟红 李兴建  刘 杰

执    笔:沈国良


[1]2004年经济普查采用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为便于同口径对比,本课题对1996、2001年两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的行业分类按GB/T 4754-2002分类标准作了重新编码。

[2]1996年金融机构的县一级支行作为法人单位,2004年县一级支行不作为法人单位。

[3]在浙江大量的专业市场中设摊的有相当部分是厂家设点和个体工商户,这部分都不能作为企业法人单位统计,但其对建设浙江“市场大省”贡献很大。

[4]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包括集体、股份合作制和集体联营企业。

[5]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6]但浙江个体工商户多于江苏(276.3万户/251.6万户)。

[7]①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经济普查对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学历只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 五种层次的划分。而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需要对“初中及以下”的人员作进一步的分类。本文根据浙江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部15-60岁人口中的“初中及以下”人口的学历结构(初中占51.87%,小学占41.73%,扫盲班和未上过学占6.40%),近似地对2004年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的“初中及以下”人员分类推算。这样推算对单个企业来说可能会有一定误差,但汇总到行业(门类或大类)和县、市一级行政区域后,误差可能不会太大,作为行业间或地区之间的对比不会有趋势性的问题。推算依据的基础数据来源:《浙江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二册第52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②本文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中将受教育程度划分为未上过学或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七级,相应层次的累计受教育年数分别为0、6、9、12、15、16、18年。

[参考文选]

1.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办公室:《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报告书》,内部资料,2006.03。

2.浙江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浙江省产业发展报告》,内部资料,2003.05。

3.钱雪亚:《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01。

4.沈国良:《浙江省外出人口的分析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06。

5.浙江省经贸委课题组:《2005年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http://www.zjsr.com  2006.07.04。

6.[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01。

7.钱雪亚、张小蒂、苏海舟:《产业竞争优势及其度量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1-6。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04。

9.浙江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浙江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汇编(2001)》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2。

10.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_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07。

附表1                    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居前100位的乡镇

序号

乡镇名称

单位数

其中: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

玉环县

珠港镇

2496

2093

403

2

乐清市

柳市镇

2412

2085

327

3

西湖区

翠苑街道

2251

246

2005

4

瑞安市

塘下镇

2028

1773

255

5

慈溪市

浒山街道

1835

724

1111

6

上城区

小营街道

1706

149

1557

7

永嘉县

瓯北镇

1673

1289

384

8

义乌市

稠城街道

1671

413

1258

9

嘉善县

魏塘镇

1621

1031

590

10

苍南县

龙港镇

1583

924

659

11

余姚市

东北街道

1509

519

990

12

新昌县

城关镇

1499

1005

494

13

桐乡市

梧桐街道

1463

621

842

14

下城区

朝晖街道

1449

81

1368

15

江东区

福明街道

1408

713

695

16

江干区

彭埠镇

1404

574

830

17

西湖区

西溪街道

1358

103

1255

18

乐清市

乐成镇

1344

900

444

19

温岭市

大溪镇

1340

1220

120

20

萧山区

新塘街道

1307

580

727

21

桐庐县

桐君街道

1307

768

539

22

余姚市

西北街道

1304

792

512

23

富阳市

富春街道

1285

563

722

24

乐清市

北白象镇

1263

1132

131

25

萧山区

宁围镇

1255

751

504

26

温岭市

泽国镇

1255

1026

229

27

镇海区

蛟川街道

1221

799

422

28

瓯海区

梧田街道

1212

981

231

29

诸暨市

暨阳街道

1186

461

725

30

临安市

锦城街道

1167

569

598

31

平湖市

当湖街道

1162

514

648

32

海曙区

灵塔街道

1151

82

1069

33

慈溪市

观海卫镇

1110

918

192

34

江干区

笕桥镇

1095

593

502

35

拱墅区

上塘镇

1090

254

836

36

拱墅区

米市巷街道

1086

112

974

37

鄞州区

姜山镇

1066

1026

40

38

永康市

东城街道

1062

621

441

39

海盐县

武原镇

1061

616

445

40

临海市

古城街道

1050

542

508

41

萧山区

城厢街道

1042

306

736

42

北仑区

小港街道

1038

696

342

43

苍南县

灵溪镇

1029

370

659

44

黄岩区

东城街道

1029

553

476

45

鄞州区

钟公庙街道

1020

744

276

46

平阳县

鳌江镇

1017

644

373

47

江干区

凯旋街道

1013

104

909

48

宁海县

跃龙街道

1012

549

463

49

上城区

湖滨街道

1000

41

959

50

绍兴县

钱清镇

983

485

498

51

下城区

天水街道

980

38

942

52

乐清市

虹桥镇

980

733

247

53

鹿城区

双屿镇

968

898

70

54

路桥区

路桥街道

962

273

689

55

椒江区

白云街道

952

270

682

56

北仑区

新碶街道

940

519

421

57

德清县

武康镇

931

580

351

58

拱墅区

祥符镇

904

431

473

59

上虞市

百官街道

893

417

476

60

龙湾区

永中街道

888

702

186

61

鹿城区

南郊乡

872

522

350

62

绍兴县

柯桥街道

872

133

739

63

下城区

长庆街道

869

56

813

64

下城区

东新街道

868

246

622

65

镇海区

骆驼街道

868

749

119

66

余姚市

西南街道

867

585

282

67

秀城区

建设街道

862

74

788

68

镇海区

招宝山街道

840

203

637

69

永康市

西城街道

836

620

216

70

温岭市

太平街道

834

336

498

71

慈溪市

周巷镇

826

656

170

72

江山市

须江镇

825

313

512

73

鄞州区

下应街道

822

622

200

74

江东区

东胜街道

817

71

746

75

海宁市

硖石街道

806

376

430

76

奉化市

锦屏街道

804

468

336

77

桐乡市

崇福镇

804

704

100

78

南浔区

南浔镇

803

584

219

79

下城区

文晖街道

793

100

693

80

长兴县

雉城镇

792

388

404

81

上城区

清波街道

782

48

734

82

瑞安市

莘塍镇

782

603

179

83

北仑区

大榭街道

781

224

557

84

秀洲区

嘉北街道

780

244

536

85

普陀区

沈家门街道

776

248

528

86

江东区

东柳街道

773

116

657

87

下城区

潮鸣街道

764

74

690

88

海曙区

南门街道

757

108

649

89

江北区

甬江街道

754

403

351

90

慈溪市

横河镇

751

654

97

91

余姚市

东南街道

750

562

188

92

西湖区

北山街道

746

55

691

93

兰溪市

兰江街道

743

585

158

94

鹿城区

洪殿街道

732

247

485

95

象山县

丹西街道

724

538

186

96

江东区

百丈街道

723

98

625

97

西湖区

文新街道

722

72

650

98

海曙区

鼓楼街道

722

47

675

99

鄞州区

石碶街道

721

482

239

100

玉环县

楚门镇

721

631

90

附表2  浙江省行业中类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25%的县(市、区)%

 

植物油加工

北仑区51.2%

制糖

义乌市38.9%

桐庐县28.4%

水产品加工

普陀区42.5%

焙烤食品制造

江干区27.4%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余杭区58.8%

方便食品制造

江干区75.2%

酒精制造

镇海区97.3%

软饮料制造

江干区82.1%

卷烟制造

上城区60.1%

江东区39.8%

其他烟草制品加工

江干区87.2%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绍兴县30.3%

麻纺织

定海区43.6%

丝绢纺织及精加工

绍兴县37.5%

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

桐乡市52.2%

羽毛(绒)加工及制品制造

萧山区69.5%

人造板制造

嘉善县29.4%

木制品制造

南浔区31.1%

 

竹、藤家具制造

余姚市47%

金属家具制造

萧山区27.1%

其他家具制造

海宁市66.5%

纸浆制造

衢江区37.6%

造纸%

富阳市35.3%

装订及其他印刷服务活动

苍南县49.3%

记录媒介的复制

江干区52.5%

西湖区27.5%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

永康市58.2%

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

镇海区81.6%

炼焦

玉环县87.3%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柯城区27%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

莲都区38.2%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拱墅区42.4%

中药饮片加工

奉化市26.3%

中成药制造

西湖区30.8%

兰溪市26.4%

兽用药品制造

上虞市27.4%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西湖区26%

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

拱墅区28.0%

余姚市25.1%

合成纤维制造

萧山区30.1%

轮胎制造

江干区61%

橡胶靴鞋制造

瑞安市59.1%

其他橡胶制品制造

桐乡市27.9%

塑料薄膜制造

诸暨市30.3%

塑料丝、绳及编织品的制造

平阳县25.1%

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制造

龙湾区58.2%

耐火材料制品制造

长兴县34.1%

炼铁

嘉善县34.3%

贵金属冶炼

上虞市56.8%

稀有稀土金属冶炼

青田县48.6%

北仑区39.9%

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

萧山区28.6%

集装箱及金属包装容器制造

北仑区40.6%

金属丝绳及其制品的制造

遂昌县35.1%

锅炉及原动机制造

下城区42.4%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北仑区36.1%

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瑞安市28%

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

诸暨市49.9%

汽车制造

萧山区28.2%

 

摩托车制造

温岭市36.9%

航空航天器制造

慈溪市96.7%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乐清市51%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

慈溪市27.9%

通信设备制造

滨江区43.7%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下城区95%

电子计算机制造

江干区67.2%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路桥区27%

光学仪器及眼镜制造

瓯海区30.5%

其他仪器仪表的制造及修理

慈溪市30.5%

核辐射加工

余姚市74.2%

慈溪市25.8%

其他未列明的制造业

东阳市45.7%

金属废料和碎屑的加工处理

路桥区50.3%

镇海区29.3%


附表3                 按行业大类计算的产业集中度(1996、2004年)

行业大类

CR8(%)

1996

200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93.1

87.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00.0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00.0

99.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71.4

43.6

非金属矿采选业

10.8

6.6

其他采矿业

75.8

100.0

农副食品加工业

12.6

18.5

食品制造业

25.3

27.1

饮料制造业

29.4

50.6

烟草制品业

100.0

100.0

纺织业

6.7

3.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2.1

10.1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1.2

12.4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87.0

18.8

家具制造业

25.4

19.4

造纸及纸制品业

15.5

14.4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7.9

11.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9.5

16.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96.7

97.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7.4

20.4

医药制造业

29.6

26.1

化学纤维制造业

33.8

33.0

橡胶制品业

31.2

42.0

塑料制品业

8.0

10.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9.0

9.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2.6

37.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6.7

23.6

金属制品业

8.1

11.2

通用设备制造业

7.8

6.8

专用设备制造业

15.6

12.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4.3

24.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0.7

8.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2.3

53.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32.4

16.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0.6

9.2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28.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38.8

53.7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76.8

78.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9.4

32.8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11.9

11.8

建筑安装业

35.7

34.9

建筑装饰业

11.9

22.9

其他建筑业

.

25.7

铁路运输业

100.0

100.0

道路运输业

18.5

18.0

城市公共交通业

.

50.5

水上运输业

37.3

35.5

航空运输业

100.0

98.7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30.9

43.5

仓储业

52.1

54.5

邮政业

39.1

85.5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

97.1

计算机服务业

44.8

56.0

软件业

.

25.4

批发业

9.3

8.6

零售业

9.6

11.1

住宿业

14.2

16.6

餐饮业

26.3

20.3

银行业

21.6

24.8

证券业

.

87.3

保险业

34.2

51.2

其他金融活动

.

77.3

房地产业

40.5

7.3

租赁业

61.3

39.2

商务服务业

38.6

29.4

研究与试验发展

61.2

55.7

专业技术服务业

26.9

26.9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

33.0

地质勘查业

72.8

97.2

水利管理业

89.8

73.2

环境管理业

.

64.5

公共设施管理业

33.3

20.0

居民服务业

35.4

30.8

其他服务业

60.0

13.8

教育

59.4

20.2

卫生

80.7

34.7

社会保障业

100.0

99.5

社会福利业

.

86.7

新闻出版业

.

86.4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48.0

40.0

文化艺术业

71.2

38.8

体育

98.0

65.8

娱乐业

21.9

20.8

附表4  2004年浙江制造业行业中类(167个)CR8值(%)

行业中类

CR8(%)

谷物磨制

36.1

饲料加工

29.6

植物油加工

80.1

制糖

98.1

屠宰及肉类加工

34.5

水产品加工

28.5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

23.5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42.6

焙烤食品制造

54.4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57.0

方便食品制造

91.9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

58.5

罐头制造

36.1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53.1

其他食品制造

44.5

酒精制造

100.0

酒的制造

47.0

软饮料制造

84.9

精制茶加工

23.1

卷烟制造

100.0

其他烟草制品加工

100.0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7.5

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

25.6

麻纺织

87.3

丝绢纺织及精加工

13.3

纺织制成品制造

11.6

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

5.2

纺织服装制造

10.5

纺织面料鞋的制造

19.9

制帽

40.5

皮革鞣制加工

34.1

皮革制品制造

14.9

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

39.2

羽毛(绒)加工及制品制造

43.8

锯材、木片加工

17.7

人造板制造

33.6

木制品制造

23.7

竹、藤、棕、草制品制造

14.5

木质家具制造

32.1

竹、藤家具制造

83.2

金属家具制造

32.0

塑料家具制造

59.4

其他家具制造

77.0

纸浆制造

93.8

造纸

23.1

纸制品制造

12.2

印刷

11.7

装订及其他印刷服务活动

16.1

记录媒介的复制

98.6

文化用品制造

33.4

体育用品制造

33.9

乐器制造

73.5

玩具制造

19.3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

34.9

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

97.9

炼焦

100.0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38.0

肥料制造

58.2

农药制造

55.6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28.5

合成材料制造

55.6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

15.2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

68.9

化学药品原药制造

38.8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61.4

中药饮片加工

69.4

中成药制造

69.7

兽用药品制造

74.0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57.8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35.2

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

84.0

合成纤维制造

33.6

轮胎制造

90.6

橡胶板、管、带的制造

35.5

橡胶零件制造

18.8

再生橡胶制造

48.5

日用及医用橡胶制品制造

42.2

橡胶靴鞋制造

26.1

其他橡胶制品制造

63.9

塑料薄膜制造

45.7

塑料板、管、型材的制造

23.1

塑料丝、绳及编织品的制造

14.3

泡沫塑料制造

23.4

塑料人造革、合成革制造

23.1

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

22.1

塑料零件制造

12.6

日用塑料制造

25.3

其他塑料制品制造

25.3

水泥、石灰和石膏的制造

15.5

水泥及石膏制品制造

10.9

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

19.3

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

39.9

陶瓷制品制造

47.0

耐火材料制品制造

28.9

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

26.7

炼铁

40.1

炼钢

83.7

钢压延加工

40.7

铁合金冶炼

65.8

常用有色金属冶炼

58.9

贵金属冶炼

91.3

稀有稀土金属冶炼

99.1

有色金属合金制造

60.1

有色金属压延加工

25.3

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

28.3

金属工具制造

12.4

集装箱及金属包装容器制造

54.6

金属丝绳及其制品的制造

50.7

建筑、安全用金属制品制造

9.2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20.8

搪瓷制品制造

42.0

不锈钢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制造

26.4

其他金属制品制造

26.1

锅炉及原动机制造

55.5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25.5

起重运输设备制造

40.8

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的制造

7.8

轴承、齿轮、传动和驱动部件的制造

13.1

烘炉、熔炉及电炉制造

52.1

风机、衡器、包装设备等通用设备制造

21.2

通用零部件制造及机械修理

16.3

金属铸、锻加工

10.4

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

28.5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27.6

食品、饮料、烟草及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29.4

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24.9

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

21.6

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48.4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57.8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49.2

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

45.7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

62.5

汽车制造

32.6

摩托车制造

41.0

自行车制造

21.8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

41.6

航空航天器制造

100.0

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65.4

电机制造

28.3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20.4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

14.8

电池制造

40.5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

27.0

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

53.8

照明器具制造

12.8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34.1

通信设备制造

86.8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100.0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45.6

电子计算机制造

91.0

电子器件制造

39.2

电子元件制造

17.2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

67.2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70.0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28.1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41.4

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

33.3

光学仪器及眼镜制造

17.2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65.5

其他仪器仪表的制造及修理

36.9

工艺美术品制造

12.9

日用杂品制造

16.8

煤制品制造

53.4

核辐射加工

100.0

其他未列明的制造业

56.3

金属废料和碎屑的加工处理

35.7

非金属废料和碎屑的加工处理

37.5

附表5           开发区(园区)内与区外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结构对比(%)


合计

区内

区外

合计

区内

区外

合计

100.0

21.2

78.8

100.0

100.0

100.0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00.0

.

100.0

0.0

.

0.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00.0

32.6

67.4

0.1

0.1

0.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0.0

.

100.0

0.1

.

0.1

非金属矿采选业

100.0

4.8

95.2

0.4

0.1

0.5

其他采矿业

100.0

42.9

57.1

0.0

0.0

0.0

农副食品加工业

100.0

21.3

78.7

1.9

1.9

1.9

食品制造业

100.0

30.8

69.2

0.8

1.1

0.7

饮料制造业

100.0

27.9

72.1

1.3

1.7

1.2

烟草制品业

100.0

0.6

99.4

0.8

0.0

1.0

纺织业

100.0

19.6

80.4

12.7

11.7

12.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0.0

24.1

75.9

3.7

4.2

3.6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00.0

19.7

80.3

3.6

3.3

3.6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00.0

25.3

74.7

1.1

1.3

1.0

家具制造业

100.0

25.2

74.8

0.9

1.1

0.9

造纸及纸制品业

100.0

12.0

88.0

2.2

1.3

2.5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00.0

14.2

85.8

1.1

0.7

1.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00.0

21.4

78.6

1.1

1.1

1.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00.0

10.1

89.9

2.5

1.2

2.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00.0

29.9

70.1

5.6

7.8

4.9

医药制造业

100.0

29.1

70.9

1.4

2.0

1.3

化学纤维制造业

100.0

23.1

76.9

3.6

3.9

3.5

橡胶制品业

100.0

41.2

58.8

1.0

2.0

0.8

塑料制品业

100.0

24.3

75.7

4.1

4.8

4.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0.0

14.5

85.5

3.1

2.1

3.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0.0

25.2

74.8

2.7

3.2

2.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0.0

7.9

92.1

2.8

1.0

3.3

金属制品业

100.0

21.7

78.3

3.7

3.8

3.7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0.0

19.4

80.6

7.7

7.1

7.9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0.0

22.9

77.1

2.3

2.5

2.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00.0

17.3

82.7

4.8

3.9

5.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00.0

17.9

82.1

7.7

6.5

8.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0.0

61.0

39.0

5.0

14.3

2.5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00.0

22.1

77.9

1.2

1.2

1.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00.0

17.4

82.6

1.8

1.5

1.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00.0

3.0

97.0

0.4

0.1

0.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00.0

3.5

96.5

6.4

1.0

7.8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00.0

5.1

94.9

0.1

0.0

0.1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0.0

7.4

92.6

0.2

0.1

0.3

附表6         浙江省各设区市、县(市、区)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文化程度结构(%)、平均受教育年限


合计

研究生及以上

大学

本科

大专

高中

初中及以下

平均受教育年限

全 省

100.0

0.2

2.9

7.1

27.0

62.8

9.31

杭州市

100.0

0.6

6.0

10.2

29.5

53.7

9.99

上城区

100.0

0.8

9.5

16.1

32.1

41.4

10.91

下城区

100.0

1.2

13.0

21.0

36.1

28.6

11.84

江干区

100.0

0.5

6.8

12.1

34.8

45.8

10.45

拱墅区

100.0

0.5

6.9

12.7

25.7

54.1

10.08

西湖区

100.0

1.6

12.1

14.6

29.6

42.1

10.99

滨江区

100.0

2.6

10.6

9.4

31.3

46.1

10.64

萧山区

100.0

0.1

2.4

5.4

27.1

64.9

9.13

余杭区

100.0

0.2

2.4

6.4

25.1

66.0

9.11

桐庐县

100.0

0.1

1.1

4.0

26.6

68.3

8.87

淳安县

100.0

0.1

1.2

6.7

34.8

57.3

9.49

建德市

100.0

0.1

1.5

6.4

32.0

60.0

9.36

富阳市

100.0

0.1

1.8

6.0

28.4

63.7

9.19

临安市

100.0

0.1

1.8

5.7

25.8

66.6

9.03

宁波市

100.0

0.1

2.7

6.6

26.9

63.6

9.25

海曙区

100.0

0.4

7.5

15.4

33.7

43.0

10.71

江东区

100.0

0.4

6.2

12.1

32.1

49.2

10.25

江北区

100.0

0.1

2.9

7.1

24.6

65.3

9.18

北仑区

100.0

0.3

4.2

8.3

28.7

58.5

9.61

镇海区

100.0

0.1

2.8

6.2

23.8

67.0

9.07

鄞州区

100.0

0.1

2.0

5.3

22.9

69.7

8.88

象山县

100.0

0.0

1.3

3.8

28.6

66.2

8.97

宁海县

100.0

0.1

1.6

5.3

25.5

67.6

8.96

余姚市

100.0

0.1

1.8

5.4

30.4

62.3

9.23

慈溪市

100.0

0.1

1.5

5.0

24.3

69.1

8.88

奉化市

100.0

0.2

2.1

4.2

28.7

64.8

9.10

温州市

100.0

0.1

2.2

7.4

25.9

64.5

9.20

鹿城区

100.0

0.1

3.3

9.8

28.7

58.1

9.63

龙湾区

100.0

0.1

2.3

6.8

27.8

62.9

9.27

瓯海区

100.0

0.0

1.1

4.6

21.8

72.4

8.69

洞头县

100.0

0.0

2.1

7.0

29.0

61.8

9.31

永嘉县

100.0

0.1

1.6

6.4

23.7

68.2

8.96

平阳县

100.0

0.1

1.7

5.7

19.7

72.9

8.72

苍南县

100.0

0.1

1.5

6.8

25.6

66.0

9.08

文成县

100.0

0.1

1.9

9.7

38.0

50.3

9.95

泰顺县

100.0

0.0

1.1

6.2

29.2

63.5

9.17

瑞安市

100.0

0.1

1.5

5.9

21.3

71.3

8.80

乐清市

100.0

0.2

2.7

9.3

30.7

57.0

9.65

嘉兴市

100.0

0.1

1.4

4.0

19.7

74.9

8.56

秀城区

100.0

0.1

3.9

8.6

26.4

60.9

9.48

秀洲区

100.0

0.1

1.7

4.7

22.8

70.7

8.80

嘉善县

100.0

0.0

0.9

3.3

19.0

76.7

8.44

海盐县

100.0

0.0

1.7

3.4

18.2

76.6

8.47

海宁市

100.0

0.0

1.0

3.2

19.6

76.2

8.46

平湖市

100.0

0.0

0.7

2.3

15.5

81.4

8.17

桐乡市

100.0

0.1

0.9

3.4

18.7

76.9

8.43

湖州市

100.0

0.1

1.9

5.9

25.8

66.3

9.06

吴兴区

100.0

0.2

3.4

9.0

29.5

57.9

9.62

南浔区

100.0

0.1

1.1

3.5

23.3

71.9

8.68

德清县

100.0

0.1

1.2

3.9

19.4

75.4

8.53

长兴县

100.0

0.1

1.8

6.4

28.0

63.7

9.19

安吉县

100.0

0.1

1.4

4.9

30.0

63.6

9.14

绍兴市

100.0

0.1

2.0

5.3

27.3

65.4

9.09

越城区

100.0

0.1

2.6

7.0

24.8

65.5

9.16

绍兴县

100.0

0.1

1.7

4.4

21.2

72.6

8.70

新昌县

100.0

0.1

3.1

5.8

39.0

51.9

9.80

诸暨市

100.0

0.1

1.8

4.5

31.7

61.9

9.22

上虞市

100.0

0.1

1.9

5.5

29.7

62.8

9.21

嵊州市

100.0

0.0

1.3

4.5

26.7

67.5

8.93

金华市

100.0

0.1

2.3

7.2

28.4

62.0

9.32

婺城区

100.0

0.2

4.6

13.2

34.3

47.7

10.29

金东区

100.0

0.1

1.8

6.2

29.6

62.2

9.26

武义县

100.0

0.1

1.3

5.7

31.3

61.6

9.26

浦江县

100.0

0.1

1.8

6.5

27.4

64.2

9.17

磐安县

100.0

0.1

1.3

5.6

29.9

63.1

9.18

兰溪市

100.0

0.1

1.3

5.4

29.1

64.2

9.12

义乌市

100.0

0.1

2.2

6.5

22.6

68.5

8.98

东阳市

100.0

0.1

1.9

5.3

29.0

63.8

9.16

永康市

100.0

0.1

2.1

6.9

28.5

62.4

9.29

衢州市

100.0

0.1

2.7

9.4

33.3

54.4

9.77

柯城区

100.0

0.1

4.7

14.7

36.6

43.8

10.52

衢江区

100.0

0.3

2.3

9.9

32.3

55.2

9.74

常山县

100.0

0.0

1.2

6.1

26.6

66.0

9.05

开化县

100.0

0.1

1.1

5.8

34.1

59.0

9.38

龙游县

100.0

0.1

2.3

6.3

32.9

58.5

9.46

江山市

100.0

0.1

1.5

6.6

32.2

59.6

9.39

舟山市

100.0

0.1

2.0

7.5

28.2

62.2

9.30

定海区

100.0

0.1

2.5

9.0

30.5

58.0

9.57

普陀区

100.0

0.1

1.6

6.5

26.4

65.5

9.10

岱山县

100.0

0.0

0.9

4.1

24.1

70.9

8.74

嵊泗县

100.0

0.1

2.0

5.2

23.6

69.1

8.90

台州市

100.0

0.1

1.9

6.0

27.8

64.1

9.17

椒江区

100.0

0.2

4.2

10.9

30.9

53.8

9.91

黄岩区

100.0

0.1

1.5

5.8

25.9

66.8

9.01

路桥区

100.0

0.1

2.4

7.2

29.0

61.2

9.36

玉环县

100.0

0.1

1.5

5.0

25.1

68.3

8.92

三门县

100.0

0.1

1.5

5.5

30.8

62.1

9.23

天台县

100.0

0.1

2.2

6.9

32.0

58.8

9.46

仙居县

100.0

0.0

1.8

6.7

29.3

62.1

9.28

温岭市

100.0

0.1

1.1

3.8

23.7

71.3

8.72

临海市

100.0

0.1

1.7

5.9

34.1

58.3

9.44

丽水市

100.0

0.1

2.6

9.2

31.9

56.2

9.67

莲都区

100.0

0.1

4.9

13.7

36.8

44.4

10.47

青田县

100.0

0.1

1.1

5.8

29.3

63.8

9.14

缙云县

100.0

0.0

1.7

6.4

26.5

65.4

9.10

遂昌县

100.0

0.1

1.9

9.3

33.6

55.1

9.70

松阳县

100.0

0.0

1.4

7.4

33.0

58.1

9.47

云和县

100.0

0.0

2.2

7.4

31.3

59.0

9.46

庆元县

100.0

0.1

1.4

7.9

23.8

66.9

9.07

景宁县

100.0

0.1

3.0

11.8

37.5

47.6

10.18

龙泉市

100.0

0.0

1.2

7.5

29.0

62.2

9.27


附表7  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按行业大类分)

行业大类

平均受

教育年限

合计

9.31

软件业

15.11

证券业

15.02

新闻出版业

14.42

航空运输业

13.86

专业技术服务业

13.77

其他金融活动

13.71

研究与试验发展

13.69

银行业

13.67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13.47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13.23

社会保障业

13.02

卫生

12.84

计算机服务业

12.59

保险业

12.36

教育

12.10

地质勘查业

11.87

商务服务业

11.70

房地产业

11.60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1.48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11.48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1.43

文化艺术业

11.3

邮政业

11.26

批发业

11.25

水利管理业

11.04

烟草制品业

10.98

零售业

10.97

医药制造业

10.96

仓储业

10.92

公共设施管理业

10.75

租赁业

10.64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0.61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51

建筑安装业

10.41

体育

10.29

住宿业

10.20

铁路运输业

10.14

社会福利业

10.13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04

娱乐业

9.99

餐饮业

9.8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9.81

建筑装饰业

9.81

水上运输业

9.80

其他服务业

9.74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9.73

道路运输业

9.66

居民服务业

9.66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9.57

专用设备制造业

9.57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9.49

城市公共交通业

9.4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9.4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9.41

化学纤维制造业

9.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9.37

饮料制造业

9.3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22

其他建筑业

9.20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9.19

通用设备制造业

9.15

环境管理业

9.0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9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8.93

农副食品加工业

8.83

塑料制品业

8.81

造纸及纸制品业

8.8

家具制造业

8.77

其他采矿业

8.76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8.76

金属制品业

8.73

食品制造业

8.71

橡胶制品业

8.6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8.64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8.64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8.5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8.53

纺织业

8.5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8.41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8.3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8.37

非金属矿采选业

8.1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