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
浙江工业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7 08:36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
——基于经济普查资料的分析[1]
摘要:优势产业是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获取附加值能力强、资本积累能力强、对本国和国际经济有较强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产业。加强对优势产业的研究,推出适合浙江目前状况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促进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借鉴相关理论对优势产业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依据经济普查资料,构建优势产业的评价准则和指标体系。利用单项准则对浙江省各工业行业进行初步比较,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浙江省各工业行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综合评价,据此归结出浙江优势产业基本状况,同时通过与发达省份的对比分析,寻找浙江优势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关制约因素,并据此提出浙江省“十二五”期间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分析发现,近年来,浙江工业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以化工、纺织、医药、机械、汽车等代表的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浙江工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也发现,在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辐射力不强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借鉴国内外优势产业发展经验和模式,明确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加速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发展优势产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优势产业 指标体系 选择 发展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国际经验表明,能否正确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道路及其竞争力。如最先实现工业化的英国,由于没有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适时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在经济竞争中逐渐落败,相继被美国、德国、日本超出。战后工业化的“优等生”日本,在20世纪40~70年代由于产业发展战略正确,经济保持了30多年高速的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但20世纪90年代在与美国的电子工业竞争中,由于产业选择的失误,倾力发展模拟技术而忽视数字技术的开发,结果10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我国在建国初期,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为了尽快发展国民经济,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目标,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的推进战略。由于这种发展战略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国情,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发展绩效不尽如人意,不仅没有赶上西方国家,反而拉大了差距。例如,196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6%,而到80年代降至1.6%。之后,我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和影响力不断提高。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达到8.6%,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的历史时期,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优势产业的培育。
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已形成共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现阶段,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心不再是构建一个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而是应该利用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的机遇,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不断扩大优势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而提升本区域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致力于发展本省的优势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浙江在继续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过程中,积极构筑全国一流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平台,整合提升块状特色经济,形成若干总量规模、创新能力、装备水平、市场份额等居全国前列的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于历史、体制、内外环境等诸多原因,浙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并制约着浙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专家学者们在《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中也指出,国际经济危机冲击下浙江经济增长速度骤降,虽然与外贸出口及相关联的工业增长大幅下滑有关,但深层次的问题缘于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产业层次低,产品竞争力弱,主要产业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王东详,史晋川等,2010)。无疑,进入“十二五”之后,浙江经济要谋求新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势产业的准确定位和进一步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当前浙江省的优势产业倒底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评判?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受哪些因素制约?如何进一步培育以助推结构转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相关的分析方法较多,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考虑到定性判断难以把握,我们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和年度统计数据,对浙江优势产业选择及发展问题进行定量探讨。考虑到工业是现阶段浙江经济的主体,其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的优化协调直接影响到整个浙江经济的结构和效益,同时考虑到经济普查资料的可获得性,因此,本文侧重对浙江工业的优势产业进行分析。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首先借鉴已有研究,对优势产业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结合第二次经济普查中关于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方面的指标,确定评价和选择优势产业的指标体系。第二部分为实证部分。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首先采用单项准则法对浙江省优势产业进行初步选择和评价;其次利用主成分综合评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浙江省优势产业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与部分发达省份进行比较,对浙江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解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对策建议部分。根据前述分析,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模式,提出浙江省“十二五”期间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对策措施。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及其启示
(一)国外有关优势论及选择基准的研究
尽管国外有关优势产业的文献资料相对有限,主要是一些基本理论和一些实践方法,但这些理论和方法给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1.从优势理论看,比较经典和著名的有:亚当·斯密绝对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罗斯托的“优势部门理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可知,每个地区都有适宜生产特定产品的绝对比较优势,这种绝对比较优势无论是来自于自然优势还是后天的获得性优势,都可以使该地区在生产和对外贸易上处于有利地位。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地区的各行业产品生产都缺乏优势,没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比别的地区低廉,即没有享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但该地区的各种产品在与别的地区进行比较时,总有一些产品占有相对优势。因此应本着“两优择重,两劣择轻”的思路,选择相对优势行业。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则认为,各地应重点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生产要素较丰富的产业,如资本充足的地区应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区域主导产业,高新技术占有优势的地区则应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罗斯托的优势部门 (Leading-sectors)理论推导出,经济发展是由优势产业带动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优势产业不断转换并将经济发展不断推向更高阶段的过程。优势产业部门的扩展有三种影响:即回顾影响、旁侧影响、前瞻影响。优势产业的形成要符合两个条件:其一,具有强劲增长势头和显著的规模;其二,回顾和旁侧效应渗透到整个经济的时间。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强调,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一定在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是看该国有无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一个区域亦如此。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钻石结构”系统中的诸因素,认为影响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有四,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
2.从选择基准看,著名的主要有筱原三代平的“二基准理论”和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基准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优势产业的两条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内外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和产品,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弹性小于1的产业和产品,增长速度将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显然,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因为这些产业有较高的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生产率上升基准亦称为比较生产率原则,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的比率。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即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这两条产业选择基准提出后,很快被日本政府所采纳,成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基调。
赫希曼基准,又称产业关联度理论,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提出。产业关联度是指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互联系的程度。它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赫希曼认为区域主导产业应根据产业关联度来选择,优先选择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能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具有较大的带动力和感应力,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产业关联度基准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此外,其他国外学者也对优势产业选择理论问题有所阐述:斯特雷藤主张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这种不均衡因素对关联产业会形成一种拉力,而关联产业的发展将使产业整体趋于均衡,然后在新的层次上,确定新的优势产业;日本学者关满博(1993)提出了“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日本优势产业选择。
(二)国内在选择基准和方法模型方面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优势产业的选择基准做了大量研究。如上海社科院周振华博士(1989)提出了3个优势产业选择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厦门大学王应明等提出的需求弹性基准、技术进步基准、规模经济基准、经济效益基准、对外开放基准等。刘再兴(1993)提出优势产业选择的4基准: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孟庆红(1998)提出的优势产业4基准即生产要素可再生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产业链延伸效应基准。王辰(1994)、陈晓剑和王淮学(1996)、冯杰和荣朝和 (1999)、孙家驹(2000)、姜燕宁(2005)、李传琪(2010)等也针对我国和各地区产业现状和基础进行分析,指出应分别从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产业关联度基准和比较优势基准、经济效益基准、生产要素基准、产业寿命周期基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准出发,选择出符合该阶段要求的特定产业。
国内学者对优势产业选择的方法模型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主要有最优综合评价和层次结构相结合的最优脱层法(陈晓剑、王淮学,1996);产业系数关联表模型(张志英,2000)通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选择优势产业;此外,还有定权类评估模型(刘思峰,2000;郑长娟,2001);层次分析法(王敏,2001);偏离一份额法(王育宝、李国平、胡芳肖,2003);因子分析法(温宇静、常阿平,2003)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张宁,2003;林峰,2005)。
应该说,国内学者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框架,分析方法,还是分析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也对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存在一些缺陷,如研究对象的界定不明晰,研究方法还不先进,国际经济学界通行的实证研究、计量研究方法用得较少。大多研究只是勾勒出一个理想模式,具体到某个省区怎样发展优势产业以及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则显得论述不多或针对性不强。正是基于这些,本文试图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三、优势产业的内涵界定、特征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优势产业的内涵
优势产业的定义至今尚有争论,综合已有研究(余鲁,2000;蒋新祺,2004;郝丽萍,2006;孙青,2007),这里对优势产业的内涵作简要归纳:
1.优势产业是地区特有的,每个地区的优势产业由于地区的特定情况不同而不同。所以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2.优势产业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地区的有利条件,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率。
3.优势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是形成优势产业的内在前提,产业有了比较优势才可能形成地区产品价格优势或形成产品异质,从而获得比较利益。产业的竞争优势是优势产业的外在表现,产业的竞争优势通常表现为其产品占有稳定的消费市场,在与其它地区的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中获得利益。
总之,优势产业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条件、区位条件,而且能够发挥出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它排斥广泛空间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趋同性,更多的是一个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拳头产业和经济特色产业,对地区经济有着至关全局的重要影响,标志着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经济发展方向。
图1 优势产业概念示意图
(二)优势产业的特征和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优势产业的内涵以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简要归纳优势产业的特征如下:1.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劳动生产率。2.优势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及其附近。3.优势产业有较高的产业增长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优势产业有一定的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大是主导产业的重要特征,不是优势产业的明显特征,但优势产业应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度。5.优势产业由多种优势共同作用。是由市场、自然资源、区位、资金、技术等众多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优势起决定作用。6.优势产业具有动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优势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7、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冯江华,2000;孙青,2007)。优势产业中可能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潜导产业。
表1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比较
产业名称 | 主导产业 | 支柱产业 | 优势产业 |
定义核心 | 产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 产值占GDP的比重 | 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
特 点 | 关联度高、增长率高 | 比重大、规模大 | 发展好、潜力大、较高增长率或较高规模效益 |
所属生命周期 | 成长期 | 成熟期 | 成长期或成熟期 |
资料来源:冯江华等,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辨析,生产力研究,2000年
从表1知,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地位、特点和发展阶段都不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点是产业关联度高、增长率高;支柱产业的突出特点是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规模大;优势产业有强劲的发展潜力,有较高的增长率或较高的规模效益。
依据优势产业相关理论和特征,借鉴已往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浙江经济发展实际、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特征以及经济普查资料的可获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浙江省优势产业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浙江省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准则层 | 经济普查资料可获取或测算的指标 |
规模优势 | 产值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利税规模 |
市场优势 | 产销率,需求收入弹性,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开放度 |
显性优势 | 区位熵,比较利税率 |
要素优势 | R&D科技活动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资产产出率,就业吸纳率 |
效益优势 | 产值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固定资产利税率,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 |
关联优势 | 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从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获取) |
发展潜力优势 | 产值增长率,利税增长率,产业贡献率 |
四、浙江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几个阶段的简要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工业经济经历了几次大发展,而这几次大发展无不与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
1981-1982年,浙江省政府确立了发展轻型工业优势的战略。198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给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关于经济情况和经济发展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浙江省“工业基本上是轻型结构”,提出要“发挥优势,以长补短,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也成为整个“六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当时,凭借轻纺工业的超前增长和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轻小集加”的产业格局,浙江工业经济脱颖而出,在全国取得了先发优势。1979-1982年,浙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6%,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出9.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国首位,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增长,为此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资本和技术基础。
1983开始,浙江及时调整单纯优先发展传统轻纺工业的倾斜战略,将工业发展立足于省内省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循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加工型产业结构。1988年进一步扩展为“国际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同时,块状经济的崛起与专业市场网络的发展,使浙江轻型加工工业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1983-1989年,浙江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浙江工业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得到迅速提升。1990年,在39个行业大类中,浙江7个行业的产值占全国的份额在10%以上。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工业通过产业集群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优势,把扩大生产规模与拓宽销售网络有机结合起来,产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得浙江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浙江工业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1993年和1994年高达35.3%和28%。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此后,浙江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供求形势变化的挑战,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形成了新的工业优势,全省工业增长止降回升。到200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294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8%,1998—2000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中的42%来自工业的贡献份额。2000年,在39个行业大类中,浙江10个行业的产值占全国份额在10%以上。浙江工业经济的繁荣,以及以“小商品、小企业、大协作”、“传统产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的群落效应和发展模式闻名全球,这一富有特色的“浙江现象”引起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解读。
进入21世纪以来至今,为促进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浙江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浙江工业产业结构正逐步沿着传统轻工业向现代轻工业、一般加工工业到高加工度工业的轨迹演进。虽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浙江工业以此为倒逼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到2009年,全省工业全部增加值达1045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6%。工业行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产值10%以上的行业由2000年的10个增加到14个。总体说来,浙江工业快速成长,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竞争力逐渐增强,发展空间不断拓宽(见表3)。
表3 1985年以来浙江工业占全国同行业产值10%以上的行业
年份 | 行业数、名称及占全国的份额(%) |
1985 | 共2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3),塑料制品业(11.2) |
1990 | 共3个:纺织业(11.4),塑料制品业(11.2),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0.0) |
1995 | 共7个:纺织业(18.8),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16.7),塑料制品业(14.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4.4),化学纤维制造业(11.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7),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机械(10.6) |
2000 | 共10个: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7.8),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17.8),纺织业(17.0),化学纤维制造业(13.7),普通机械制造业(12.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9),塑料制品业(12.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品业(11.4),金属制品业(10.3),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机械(10.1) |
2009 | 共14个:化学纤维制造业(38.9),纺织业(21.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0.0),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8.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6.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5.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5.3),塑料制品业(15.1),家具制造业(14.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1),通用设备制造业(12.0),金属制品业(11.8),造纸及纸制品业(11.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0.3) |
资料来源:1987-2010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五、浙江优势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基于单项准则的初探
从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看,现阶段浙江的优势产业有哪些?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定量选择和评价?已有研究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通过比较,本文认为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首先,该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反映产业特征和属性。其次,该方法可以筛选出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指标,因此对于指标设计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再次,该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自行生成,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可以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但主成分分析法的缺点是在生成综合因素时,不易与现实经济现象挂钩,难以解释和理解。故本文在开展主成分综合评价前,先结合单项准则和重要单项指标进行分析,以期得到较为准确的认识。
(一)规模优势
产业经济学认为,一个行业如果具备优势,它至少能从产业的生产能力,吸纳就业的能力,以及对国家税收贡献几方面具备相对规模和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这里先从产值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就业规模、利税规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初选(见表4)。
1.产值规模。用产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来衡量,比重值越大,表明其在工业经济发展的产值规模贡献越大。从表4知,工业总产值比重前10名的行业是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支柱产业的概念看,这10大行业在浙江工业经济中具有支柱地位。
2.固定资产规模。用各产业固定资产比重来衡量,该指标是从生产资料的拥有情况上来反映其经济规模,其数值越大,表明其在地区产业中越具有经济规模的优势。从固定资产比重看,上述10大支柱产业占据了浙江工业65.19%的固定资产,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虽然占据了19.35%的固定资产比重,但从该行业的利润总额比重看,其对浙江工业经济的贡献并没有如固定资产比重那么高,因此,需要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每个行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
3.就业规模。用各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来衡量,该指标从劳动力需求或使用量上来反映其经济规模。其数值越大,表明该产业在需求或使用劳动力规模上的优势越大。表4显示,从从业人数比重看,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10大行业对吸纳社会从业人员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业人员总数占了浙江工业的70%多。
4.利税规模。用各产业利税比重来衡量,该指标反映了某产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程度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其数值越大,表明其在地区各个产业中上缴税金越多和经济效益越好,同时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越强。从利税比重看,通用设备制
表4 浙江省工业各行业大类主要指标占整个工业比重 单位:%
| 总产值 | 固定资产原值 | 从业人员 | 利税 |
纺织业 | 10.96 | 11.28 | 13.42 | 9.49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8.91 | 5.15 | 9.30 | 9.4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7.87 | 6.07 | 10.21 | 9.53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6.36 | 4.88 | 6.11 | 6.3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6.11 | 6.19 | 2.70 | 6.59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5.71 | 19.35 | 0.99 | 5.26 |
金属制品业 | 4.58 | 3.02 | 5.81 | 4.59 |
塑料制品业 | 4.05 | 3.35 | 4.57 | 4.22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3.97 | 3.10 | 3.57 | 3.54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3.71 | 2.80 | 1.13 | 1.82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3.65 | 2.70 | 8.47 | 4.35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3.44 | 3.43 | 1.02 | 1.34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3.19 | 1.04 | 1.02 | 1.36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90 | 4.43 | 3.06 | 3.55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2.71 | 1.43 | 5.10 | 2.9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52 | 2.38 | 3.29 | 3.12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2.45 | 1.14 | 0.11 | -1.57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2.20 | 2.88 | 2.07 | 2.14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91 | 1.39 | 3.47 | 2.07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59 | 1.10 | 1.16 | 0.87 |
医药制造业 | 1.39 | 1.61 | 1.07 | 3.06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31 | 1.05 | 2.07 | 1.58 |
家具制造业 | 1.10 | 0.89 | 1.84 | 0.95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04 | 0.81 | 1.94 | 0.98 |
橡胶制品业 | 0.99 | 1.04 | 1.32 | 0.94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0.99 | 0.61 | 1.18 | 1.13 |
饮料制造业 | 0.92 | 1.17 | 0.74 | 1.86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0.87 | 1.27 | 1.39 | 1.19 |
食品制造业 | 0.72 | 0.73 | 0.81 | 0.97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54 | 0.09 | 0.21 | 0.01 |
烟草制品业 | 0.48 | 0.35 | 0.03 | 5.42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29 | 0.31 | 0.36 | 0.46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24 | 2.39 | 0.31 | 0.04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20 | 0.44 | 0.06 | 0.13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0.07 | 0.04 | 0.06 | 0.13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0.06 | 0.03 | 0.02 | 0.17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0.02 | 0.06 | 0.03 | -0.01 |
其他采矿业 | 0.00 | 0.00 | 0.00 | 0.00 |
注:经济普查未对规模以下工业的利润总额指标进行采集,因此计算利税总额时用营业利润代替利润总额粗略估算。资源来源: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
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10大行业贡献了浙江工业65.23%的税收,这10个行业基本上都是目前浙江工业经济的顶梁柱。
(二)市场优势
市场需求是竞争优势的重点,是决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市场广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才具有优势。市场优势可从产销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开放度等几个指标来反映(见表5)。
1.行业产销率。从各行业产销率看,浙江工业各行业的销售情况比较稳定。排名前5位的行业产销率都几乎为100%,说明这些行业的企业产品供需平衡。应当看到,产销率处于前几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中只有烟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饮料制品业的产销率居前,且这些行业大多属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行业,而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附加值较高的行业的产品产销率不是很高。在前述浙江10大支柱行业中,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列第3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列第13位)较靠前外,其余8个行业产销率排位均较靠后。这说明,浙江几个处于支柱地位的行业应当进一步加大科发投入,构建营销网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竞争力。
2.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某产业产品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相关关系。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产业的销售产值增加率/人均生产总值增加率(这里以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为基期值,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为现值进行计算)。需求弹性系数越大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该产业的需求量也越大。
从各行业需求收入弹性看,高于工业整个行业平均水平(﹥1.6)的行业有16个,包括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根据主导行业的需求弹性判定准则,这16大行业可初步视为带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排名第一,为4.53;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分别为2.81,这种高需求弹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近年来能源和资源短缺状况。因此,浙江一方面应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前述10大支柱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的指标值都很小,仅1.1,反映出这两个行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市场环境,近4年来的销售持续低迷。
3.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表示为该地区某产业的销售收入与全国某产业的销售收入之比,是从市场的实际占有情况来测度一地区在该产业领域相对其他区域的相对优势。市场占有率越大,意味着这个产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潜力越大。
从浙江工业各行业大类占全国市场份额来看,化学纤维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品业等许多行业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高达38.8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的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但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相对来说还缺乏竞争优势,应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技术改造投入,引入相应的技术人才,形成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4.国际市场开放度。某产业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可用该产业出口交货值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份额来反映。该指标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越大。从各行业出口交货值在全国同类行业中所占份额看,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11.9%)的有18个行业:包括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其中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2大行业的出口交货值份额在30%以上,医药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6大行业的出口交货值份额在20%以上。
表5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大类市场优势指标
| 产销率 (%) | 需求收入弹性 | 市场占有率 (%) | 国际市场开放度(%)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99.89 | 1.95 | 0.05 | -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88.80 | 1.19 | 0.62 | -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91.54 | 2.68 | 1.03 | -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99.27 | 0.58 | 4.47 | 6.71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96.09 | 1.04 | 2.62 | 7.60 |
食品制造业 | 95.52 | 1.38 | 3.82 | 7.83 |
饮料制造业 | 99.18 | 1.58 | 6.17 | 17.11 |
烟草制品业 | 99.92 | 0.54 | 4.86 | 4.11 |
纺织业 | 97.42 | 1.11 | 20.88 | 33.85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96.93 | 1.41 | 15.30 | 21.44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97.73 | 0.81 | 18.51 | 25.27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96.76 | 1.41 | 7.72 | 15.38 |
家具制造业 | 96.70 | 2.18 | 14.48 | 25.95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96.59 | 1.55 | 10.92 | 8.27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98.66 | 1.34 | 9.62 | 10.69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96.98 | 1.32 | 15.44 | 15.39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99.23 | 1.60 | 4.92 | 0.16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96.78 | 2.10 | 7.74 | 12.69 |
医药制造业 | 94.12 | 1.38 | 7.74 | 26.72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97.45 | 1.53 | 38.87 | 30.50 |
橡胶制品业 | 99.51 | 1.54 | 9.56 | 12.34 |
塑料制品业 | 97.60 | 1.54 | 15.12 | 15.38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6.57 | 1.36 | 5.33 | 6.54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96.18 | 2.81 | 3.60 | 2.78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98.29 | 2.04 | 6.76 | 11.21 |
金属制品业 | 96.81 | 2.31 | 11.68 | 17.9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96.77 | 1.61 | 11.99 | 24.89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96.18 | 1.74 | 6.47 | 11.40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96.65 | 2.52 | 7.72 | 15.69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97.11 | 1.97 | 12.02 | 15.29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97.93 | 1.11 | 3.89 | 3.43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95.35 | 2.01 | 10.14 | 6.29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96.02 | 1.66 | 23.37 | 21.23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98.42 | 2.81 | 20.47 | 18.93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99.81 | 1.24 | 8.59 | 2.79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99.95 | 4.53 | 5.86 | -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98.71 | 1.40 | 9.38 | - |
资源来源:根据浙江省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资料测算。
(三)显性优势
借鉴已有研究,地区产业的显性优势可通过区位商和比较利税率指标反映。
1.区位熵。区位熵是空间分析中用以计量所考察多种对象的相对分布的方法,是判断一个行业在某地区是否形成专业化的一个指标,也称为比较优势指数。常用的测定指标有增加值、销售收入产值等,本文采用工业行业的销售收入来测定区位商指标。计算公式为:
区位熵
式中,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销售收入,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熵。若LQ>1,表明某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LQ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越具比较优势;LQ=1,表明该地区某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LQ<1,则表明该地区某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具有比较优势。
从表6可看出,区位商的行业排序与市场占有率的行业排序基本雷同。有18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最高,达4.84;其余还有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行业的区位商大于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非常小,仅分别为0.45和0.48。总体来说,浙江的竞争优势行业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2.比较利税率。比较利税率用比较利税率系数来反映,比较利税率系数是指地区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与全国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之比,比较利税率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与全国其它地区相同产业相比具有优势;反之,则地区该产业与其它地区相同产业相比处于劣势。从表6可知,浙江工业仅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4大行业的比较利税率大于1。这进一步印证了,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经济贡献率是当务之急。
表6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大类显性优势指标
行业 | 区位商 | 比较 利税率 | 行业 | 区位商 | 比较 利税率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0.01 | 0.00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4.84 | 0.68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0.08 | 0.82 | 橡胶制品业 | 1.19 | 0.82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0.13 | 0.72 | 塑料制品业 | 1.88 | 0.86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56 | 0.77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66 | 0.77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33 | 0.49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45 | 0.48 |
食品制造业 | 0.48 | 0.95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84 | 0.40 |
饮料制造业 | 0.77 | 0.93 | 金属制品业 | 1.46 | 0.82 |
烟草制品业 | 0.61 | 1.19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49 | 0.86 |
纺织业 | 2.60 | 0.8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81 | 0.89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1.91 | 0.99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96 | 0.68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 | 2.31 | 0.7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50 | 0.86 |
木材加工及木等制品业 | 0.96 | 0.76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 0.48 | 1.37 |
家具制造业 | 1.80 | 0.71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 1.26 | 1.04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1.36 | 0.73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2.91 | 0.57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1.20 | 0.84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业 | 2.55 | -0.08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92 | 0.93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1.07 | 0.84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0.61 | 0.90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73 | 0.4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0.96 | 0.83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17 | 0.54 |
医药制造业 | 0.96 | 1.04 |
|
|
|
资源来源: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和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资料计算。
(四)要素优势
根据经济学的资源禀赋理论,土地、人口、资本、技术被定义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因此这里从技术、劳动力、资本3个角度对产业要素优势进行指标的选取。
1.技术优势。技术优势是指本国或本地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具有的生产资料优势、生产工艺优势和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生产设备的现代化、生产工艺的新颖性和科学研究水平方面的领先性。应该选择那些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由于反映技术优势的指标较多,考虑到经济普查资料的限制,本文中只选择了2个指标进行衡量,即:R&D经费投入强度和新产品产值率(见表7)。
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0.69)的有9个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其中以医药制造业为最高,R&D经费投入强度达2.44%,比全国该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05个百分点。
从新产品产值率指标看,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16.54)的有14个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饮料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上述R&D经费投入强度最大的9个行业均列在其中,说明这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总体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较大,创新动力较强,科技活动取得的成果也较好。
2.劳动力优势。采用就业吸纳率来反映,是评价优势产业的发展是否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能否有效利用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就业吸纳率为该产业就业人数与该产业的总产值之比。
从表7知,在浙江省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就业吸纳率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2人/百万元)的有19个行业,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3个行业的劳动力优势最强,每百万元总产值吸纳的就业人数在4人以上。其次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每百万元总产值吸纳的就业人数在3人以上。鉴于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国情省情,浙江还需要继续发挥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以缓解就业压力。但另一方面,过分依赖低端制造业发展,又容易使省外素质相对不高的劳动力大量拥入浙江,加剧浙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加大社会管理负担。
3.资本优势。采用资本产出率来反映,它是单位资本产出的能力体现。资本产出率的高低体现了该产业对资本配置的好坏,资本运作效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出该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本的需求程度。资本产出率为该产业当年总产值与该产业当年资产总额之比。
从表7可知,资本产出率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1.15)的有19个行业。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的资本优势最强,资本产出率在2以上。从表7还可看出,部分传统产业如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凭着较小的资本投入获得了较大的产出,而部分高技术产业如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的资本优势并不明显,资本投入虽然大,但产出似乎并不十分理想,规模并不经济。如何提高资本利用率和产出率,是今后浙江工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7 浙江工业各行业大类要素优势指标
| R&D投入强度(%) | 新产品产值率(%) | 就业吸纳率 (人/百万元) | 资本产出率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 | - | 4.63 | 0.19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0.12 | - | 0.66 | 0.83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 | 2.32 | 1.95 | 1.05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02 | 1.55 | 2.31 | 1.31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46 | 6.91 | 1.38 | 1.33 |
食品制造业 | 0.56 | 16.87 | 2.30 | 1.39 |
饮料制造业 | 0.77 | 25.21 | 1.52 | 1.19 |
烟草制品业 | 0.04 | 0.85 | 0.14 | 0.97 |
纺织业 | 0.45 | 14.95 | 2.63 | 1.00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0.22 | 10.23 | 4.95 | 1.10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0.25 | 16.17 | 4.09 | 1.26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0.46 | 15.29 | 2.22 | 1.42 |
家具制造业 | 0.22 | 16.82 | 3.73 | 1.53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0.36 | 13.01 | 1.81 | 1.13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0.53 | 15.07 | 2.90 | 0.95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62 | 12.29 | 3.90 | 0.81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0.01 | 0.53 | 0.09 | 1.19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0.84 | 19.32 | 0.89 | 3.31 |
医药制造业 | 2.44 | 31.62 | 1.74 | 1.16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66 | 23.00 | 0.68 | 0.92 |
橡胶制品业 | 0.56 | 24.47 | 2.80 | 1.36 |
塑料制品业 | 0.44 | 13.26 | 2.16 | 1.14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51 | 11.87 | 1.86 | 1.24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36 | 13.32 | 0.65 | 0.80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32 | 20.38 | 0.65 | 1.41 |
金属制品业 | 0.55 | 15.37 | 2.54 | 2.05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1 | 19.42 | 2.58 | 1.25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37 | 23.15 | 2.57 | 1.15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92 | 24.27 | 1.88 | 0.9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15 | 23.83 | 2.18 | 1.00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93 | 24.08 | 1.91 | 1.24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86 | 30.76 | 3.29 | 1.29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33 | 11.13 | 3.68 | 0.96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09 | 1.82 | 0.72 | 1.20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0.06 | 0.24 | 0.35 | 2.88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 0.62 | 0.54 | 0.83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12 | 0.41 | 2.58 | 0.84 |
全国平均水平 | 0.69 | 16.54 | 1.99 | 1.15 |
资源来源:根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资料计算。
(五)经济效益优势
所谓经济效益优势是指该产业在本地区各产业中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高生产率。经济效益反映了产业资源合理使用的程度,在确定地区的优势产业时,必须保证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使其具有资本扩张的基础。根据经济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产出效益可用产值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固定资产利税率、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等指标来反映。
从表8看到,有关利润率的两个指标(产值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行业排序几乎相同。位于前10位的行业均为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的效益优势并未得到体现,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与排名前3的行业存在1-3倍多的差距。
在工业总产值列前位的10大支柱产业中,仅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列前10位(第9位),其它支柱产业的排名并不靠前。究其原因,应该与这些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更新速度慢,科研能力较低,从而造成效率不高有关。从表8还可看出,有关利税率的两个指标得出的结论与利润率两个指标得出的结论几乎差不多,因此这里不再加以阐述。
(六)关联优势
所谓关联优势是指在本地区的经济运行中,某些产业存在的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影响力和感召程度的优势。关联程度大表明该产业在某个地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越大,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作为优势产业,应该要有一定的关联优势。关联优势主要用2个指标进行评价,即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
产业间的前向关联效应用感应度系数来表示,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各产品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某一个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他产品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价值量。它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产业产出增加对第i产业产出的影响因素,即第i产业的前向关联度。感应度系数越大,第i产业的前向关联度就越强,处于平均水平的产业其感应度系数为1,优势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应该大于1。产业间的后向关联效应用影响力系数来表示。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它的大小反映了j产业需求量的增加对其他各个产业的影响程度,也即j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影响力系数越大,第j产业的后向关联能力就越强。通常感应度系数较大多属于基础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较大的多属于最终产品部门。
表8 浙江工业各行业大类经济效益优势指标 单位:%
| 产值利润率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固定资产 利税率 | 主营业务收入 利税率 |
全省平均水平 | -5.59 | 4.29 | 19.39 | 7.57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8.50 | -4.30 | 0.10 | 0.11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8.77 | 26.60 | 111.94 | 24.53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4.87 | 10.81 | 75.25 | 16.24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2.39 | 5.25 | 31.04 | 12.41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6.25 | 2.54 | 15.70 | 3.96 |
食品制造业 | 9.12 | 6.98 | 27.64 | 10.71 |
饮料制造业 | 19.71 | 8.27 | 34.19 | 13.84 |
烟草制品业 | 3.33 | 68.11 | 289.34 | 81.92 |
纺织业 | 4.94 | 3.55 | 15.58 | 6.35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3.88 | 5.38 | 31.34 | 8.93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4.55 | 4.23 | 36.65 | 7.38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2.93 | 4.82 | 35.33 | 7.92 |
家具制造业 | 3.43 | 3.12 | 19.04 | 5.85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6.31 | 3.70 | 13.05 | 7.15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3.74 | 6.82 | 17.39 | 10.48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3.34 | 4.03 | 20.75 | 6.27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5.16 | -3.16 | 1.26 | 0.2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0.81 | 5.42 | 20.95 | 8.13 |
医药制造业 | 1.61 | 12.98 | 38.11 | 17.59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3.32 | 1.69 | 7.61 | 2.98 |
橡胶制品业 | 4.45 | 3.43 | 15.78 | 6.46 |
塑料制品业 | 4.81 | 4.81 | 23.22 | 7.44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03 | 5.19 | 15.39 | 9.67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06 | 1.09 | 12.51 | 3.74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21 | 1.09 | 25.77 | 3.12 |
金属制品业 | 5.50 | 4.57 | 29.92 | 7.24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6.00 | 5.99 | 30.40 | 8.92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4.99 | 6.68 | 26.37 | 9.58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5.18 | 5.62 | 25.61 | 7.83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5.19 | 5.64 | 37.49 | 8.17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6.07 | 5.57 | 24.16 | 7.21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4.18 | 6.70 | 32.23 | 10.24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2.18 | 4.66 | 26.99 | 7.62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1.60 | -2.17 | -11.52 | -0.61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3.02 | 1.63 | 5.32 | 6.74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00 | 2.98 | 6.97 | 5.45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4.00 | ... | 1.07 | 4.47 |
资源来源:浙江省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
由于经济普查数据无法进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测算, 现运用2007年浙江省42个生产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浙江省各工业产业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在42部门中的位次
部门 | 2007年影响力系数 | 位序 | 2007年感应度系数 | 位序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0.81 | 30 | 1.01 | 15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0.34 | 42 | 1.69 | 5 |
金属矿采选业 | 0.98 | 21 | 0.70 | 22 |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 1.13 | 17 | 0.42 | 35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 0.96 | 22 | 0.79 | 19 |
纺织业 | 1.21 | 14 | 1.46 | 7 |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 1.21 | 15 | 0.77 | 20 |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 1.25 | 12 | 0.70 | 23 |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31 | 8 | 1.14 | 11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0.69 | 36 | 1.04 | 13 |
化学工业 | 1.22 | 13 | 4.16 | 2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13 | 16 | 0.73 | 21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52 | 1 | 4.49 | 1 |
金属制品业 | 1.37 | 4 | 1.64 | 6 |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 1.31 | 9 | 0.95 | 18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34 | 6 | 0.55 | 2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39 | 3 | 1.05 | 12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36 | 5 | 1.16 | 10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1.28 | 10 | 0.43 | 34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26 | 11 | 0.47 | 32 |
废品废料 | 1.51 | 2 | 1.99 | 4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1.02 | 20 | 2.14 | 3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77 | 34 | 0.50 | 29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91 | 26 | 0.38 | 40 |
资源来源:根据2007年投入产业表数据计算
1.影响力系数方面。24个工业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7个,其中制造业有15个部门,主要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品废料、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说明制造业这些部门的发展对于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十分显著。
2.感应度系数方面。24个工业部门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2个,其中制造业有9个部门,主要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品废料、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等部门,说明这些部门对经济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注重这些部门的适度发展。
3.鉴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的不同组合,从产业波及效果角度,浙江工业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集中在制造业,主要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品废料、金属制品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些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也易被经济发展所拉动,应是制定产业政策和确定主导产业的重要对象。
第二类:影响力系数大于1而感应度系数小于1。主要有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部门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强,同样具备主导产业的特性。当这些部门快速发展时,能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这些部门的感应程度较低,以最终产品为主,应当加以扶持和引导。
第三类:影响力系数小于1而感应度系数大于1。主要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些部门为经济增长提供中间消耗产品或服务,对其他产业的支持作用较显著,具有基础产业性质,应当优先发展。
第四类: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主要集中在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些部门既不容易带动其他部门发展,也不容易受其他部门发展影响,是关联效果最低的产业。
上述关联优势的结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一个地区经济不同于宏观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建立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因此,具体到浙江应该确定那些行业作为优势产业,还需要综合考虑浙江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节能降耗、环境容量等各方面的因素。
(七)发展潜力优势
发展潜力优势主要体现为产业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同时作为优势产业评价发展潜力还应考虑目前的产业贡献大小。因此,这里采用产出贡献率和产值增长率两项指标来考察(采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为基期值,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为现期值)。
1.产业贡献率。该指标体现了某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该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反映了该产业与整个区域经济的作用大小和关联情况。产业贡献率为某产业当年总产值增加量与该地区总产值增加量之比。从表10知,对浙江工业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10大行业都是本文前述产值比重最高的10大支柱行业,只是行业次序略有变动。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表10 浙江工业各行业大类发展潜力优势指标 单位:%
行业 | 产业贡献率 | 产值增长率 | 行业 | 产业贡献率 | 产值增长率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0.02 | 144.05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3.69 | 111.44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0.06 | 102.79 | 橡胶制品业 | 0.94 | 108.99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0.09 | 223.92 | 塑料制品业 | 3.60 | 113.05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11 | 41.65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55 | 100.85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27 | 79.06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 5.04 | 209.92 |
食品制造业 | 0.72 | 112.3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 3.79 | 149.48 |
饮料制造业 | 0.91 | 114.30 | 金属制品业 | 5.02 | 168.24 |
烟草制品业 | 0.28 | 40.0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7.29 | 118.21 |
纺织业 | 9.10 | 81.47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39 | 127.29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3.35 | 104.69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7.68 | 183.39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 | 1.82 | 58.70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9.82 | 144.92 |
木材加工及木等制品业 | 0.86 | 103.69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 3.60 | 87.60 |
家具制造业 | 1.25 | 157.68 |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 | 1.38 | 147.44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2.09 | 114.43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70 | 124.82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0.58 | 98.50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 | 0.69 | 205.42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86 | 97.63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5.53 | 91.16 |
石油加工业 | 2.72 | 119.48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30 | 325.47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 | 7.28 | 155.27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19 | 102.54 |
医药制造业 | 1.43 | 105.17 |
|
|
|
资源来源:根据浙江省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资料测算。
2.产值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是指某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量占该产业同期产值的比率,是从产业发展速度上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后劲。产值增长率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118%)的有16个行业,包括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可以看出,产值增长最为迅速的16个产业主要为基础性公益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逐步向高加工度化发展。
六、浙江优势产业的定量选择与评价——基于主成分法的综合分析
以上是根据单项准则对浙江省优势产业进行初步分析,下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浙江省的优势产业进行综合选择和评价。考虑到烟草业的高利润性和垄断性、这里将烟草业剔除评估。
(一)评价模型与基本步骤
综合评价模型:F=
其中F为综合优势得分,m为降维后的综合因子数目(即层次数目),ai为各层次方差贡献率,Fi为i行业各主成分得分,i代表行业。
第一步:选择指标,根据前部分的单项准则和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产值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利税规模,产销率,需求收入弹性,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开放度,区位熵,比较利税率,R&D科技活动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就业吸纳率,资产产出率,产值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固定资产利税率,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产值增长率,利税增长率,产业贡献率21项指标来评估(考虑到行业的一致性,且考虑到关联优势不是优势产业的明显特征,关联优势的两项指标不纳入主成分分析)。
第二步:无纲量化处理。采用效用系数法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由于,优势产业评价中的指标均为正效用指标,所以其无纲量数据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第j个产业的原始数据;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最小值,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最大值,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第j个产业的指标效用值。
第三步: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m个主分量即综合因子。
第四步:进行因子分析,考察各综合因子与原始指标之间的联系和数量关系,得出各因子变量的方差贡献和贡献率。
第五步:计算各因子得分Fi,这里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
第六步:利用上述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行业综合得分。
(二)各行业比较优势评估结果
利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经过无纲量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检验和Bartlett球型检验发现,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非常适合用主成分分析(KMO值大于0.8,球型检验P<0.001)。按照特征根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70%的原则,选择了6个主成分。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3%(见表11),即这6个主成分能够比较好地解释原有21个变量的大部分变差。图二是关于初始特征值按降序排列的碎石图。观察发现,第6个主成分后的特征值变化趋缓,故这里选择6个主成分比较恰当。
表11 方差解释:特征值与主成分贡献率
Component | 旋转前 | 旋转后 | ||||
特征值 | 贡献率% | 累计贡献率% | 特征值 | 贡献率% | 累计贡献率% | |
1 | 5.455 | 25.975 | 25.975 | 4.399 | 20.945 | 20.945 |
2 | 4.658 | 22.181 | 48.156 | 4.307 | 20.509 | 41.454 |
3 | 2.631 | 12.530 | 60.686 | 2.715 | 12.928 | 54.381 |
4 | 2.204 | 10.497 | 71.183 | 2.469 | 11.756 | 66.137 |
5 | 1.781 | 8.481 | 79.664 | 2.457 | 11.701 | 77.838 |
6 | 1.182 | 5.630 | 85.294 | 1.566 | 7.456 | 85.294 |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图二 各成分按特征值降序排列的碎石图
由于初始的未经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不易解释,故采取了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旋转,表12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表12可看出,旋转后6因子的载荷分配更加清晰,比未旋转时更容易解释。通过观测可以发现,各因子代表的含义与我们预先设计的优势产业的6项评价准则大部分相吻合。
(1)第一主成分反映经济效益优势。产值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固定资产利税率、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在此层面有较高的负荷。
(2)第二主成分反映产业规模优势。产值规模、就业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利税规模在此层面有较高的负荷。
(3)第三主成分反映市场需求优势。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开放度、区位熵在此层面有较高的负荷。
表12 旋转成分矩阵
| Component | |||||
1 | 2 | 3 | 4 | 5 | 6 | |
产值规模 | -.116 | .960 | .143 | .085 | -.005 | .099 |
固定资产规模 | -.139 | .747 | .003 | -.094 | -.152 | .440 |
利税规模 | .241 | .929 | .074 | .157 | -.049 | .054 |
从业人员规模 | -.027 | .849 | .243 | .157 | -.024 | -.388 |
产销率 | -.244 | .086 | .106 | -.405 | -.287 | .194 |
需求收入弹性 | -.305 | -.032 | -.029 | -.127 | .906 | .068 |
市场占有率 | -.140 | .138 | .961 | -.027 | -.060 | -.016 |
国际市场开放度 | -.062 | .322 | .792 | .282 | -.091 | -.176 |
区位熵 | -.140 | .138 | .961 | -.027 | -.060 | -.016 |
比较利税率 | .483 | .212 | -.096 | .602 | -.310 | .107 |
R&D科技活动投入强度 | -.017 | .166 | .007 | .888 | -.021 | .018 |
新产品产值率 | -.111 | .205 | .260 | .847 | .002 | -.005 |
就业吸纳率 | -.244 | -.003 | .129 | .186 | -.253 | -.744 |
资产产出率 | -.086 | .299 | -.049 | .157 | -.109 | .741 |
产值利润率 | .978 | -.049 | -.055 | -.044 | -.069 | .040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963 | -.044 | -.080 | -.102 | -.071 | -.015 |
固定资产利税率 | .957 | -.053 | -.072 | -.083 | -.118 | .051 |
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 | .900 | -.036 | -.084 | .335 | .057 | -.001 |
产值增长率 | -.279 | -.049 | -.065 | -.116 | .918 | .055 |
利税增长率 | .301 | .001 | -.101 | .243 | .680 | -.020 |
产业贡献率 | -.134 | .937 | .109 | .107 | .085 | .119 |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4)第四主成分反映科技创新优势。R&D科技活动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在此层面有较高的负荷。
(5)第五主成分反映增长潜力优势。产值增长率、利税增长率在此层面上有较高的负荷。
(6)第六主成分反映生产要素优势。就业吸纳率、资产产出率在此层面上有较高的负荷。
根据上述确定的6个主成分的得分系数矩阵(鉴于篇幅,得分系数矩阵略),以及变量的观测值可计算6个主成分的得分。根据优势产业的综合评价模型,将主成分的得分乘以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可以最终得出各产业的比较优势综合得分(见表13)。这里,可以看出,比较优势得分位于前10位的工业行业分别为: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表13 浙江省各工业行业的比较优势综合评价结果
| 得分 | 名次 |
| 得分 | 名次 |
纺织业 | 0.77 | 1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0.06 | 19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75 | 2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0.07 | 20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63 | 3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07 | 21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0.60 | 4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11 | 22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51 | 5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11 | 23 |
医药制造业 | 0.41 | 6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0.13 | 24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0.36 | 7 | 食品制造业 | -0.16 | 25 |
金属制品业 | 0.35 | 8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0.17 | 26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0.21 | 9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0.21 | 27 |
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0.17 | 10 | 橡胶制品业 | -0.21 | 28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 0.17 | 11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24 | 29 |
塑料制品业 | 0.10 | 12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0.27 | 30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0.10 | 13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39 | 31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08 | 14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39 | 32 |
饮料制造业 | 0.02 | 15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0.52 | 33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01 | 16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58 | 34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01 | 17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63 | 35 |
家具制造业 | -0.05 | 18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06 | 36 |
(三)各行业竞争优势评估结果
选择地区优势产业不仅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还应遵循竞争优势的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是根据在地区内部各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评价。竞争优势则是同一产业在不同地区比较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为了评价浙江省各工业行业的竞争优势,这里选择江苏省作为比较地区。理由是,两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理位置也较为接近,选择江苏省作为比较地区,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出浙江省各产业的竞争优势情况。按照优势产业评价指标,考虑到两省指标的一致性,评价体系中的市场优势采用了产销率、国际市场开放度、市场份额三项指标,经济效益优势采用了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税率两项指标,共18项指标,分别计算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各工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得分(计算过程略,由于有少量指标剔除,浙江各行业竞争优势得分与比较优势具体得分有差异,但并不影响两省的比较)。
从表14知,在参与分析的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浙江省有18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得分高于江苏省。结合表13,可以将浙江工业行业划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既具比较优势,又具竞争优势。包括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10大行业。
表14 浙江省与江苏省各工业行业的竞争优势评价结果
| 浙江 | 江苏 | 浙江有无竞争优势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0.64 | -0.31 | 无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0.16 | -0.53 | 有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0.35 | -0.29 | 无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0.45 | -0.29 | 无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0.36 | -0.32 | 无 |
食品制造业 | -0.25 | -0.43 | 有 |
饮料制造业 | -0.08 | -0.32 | 有 |
纺织业 | 1.05 | 0.56 | 有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0.36 | 0.33 | 有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0.22 | -0.36 | 有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 -0.19 | 0 | 无 |
家具制造业 | 0 | -0.37 | 有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0.09 | -0.08 | 无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0.18 | -0.29 | 有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0.04 | -0.09 | 有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0.55 | -0.77 | 有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0.11 | 0.56 | 无 |
医药制造业 | 0.23 | 0.07 | 有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54 | 0.28 | 有 |
橡胶制品业 | -0.20 | -0.10 | 无 |
塑料制品业 | 0.17 | -0.15 | 有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0.11 | -0.13 | 无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17 | 0.37 | 无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0.20 | -0.25 | 有 |
金属制品业 | 0.19 | 0.21 | 无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0.64 | 0.51 | 有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01 | 0.18 | 无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42 | 0.36 | 有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73 | 0.65 | 有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 0.02 | 1.23 | 无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 0.01 | 0.29 | 无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23 | -0.36 | 有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22 | -0.22 | 无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0.16 | -0.08 | 无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27 | -0.05 | 无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43 | -0.34 | 无 |
第二类:具有比较优势,但无竞争优势。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第三类:具有竞争优势,但无比较优势。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第四类:既无比较优势,又无竞争优势。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七、浙江省优势产业的聚类特点及发展问题
需要指出的,浙江省优势产业的最后确定并不能只单纯根据上述定量分析的结果而确定,优势产业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诸如经济环境变化、产业发展方向、国家产业政策等因素对各行业产生的不同影响等等。但是,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看,优势产业可从上述既具比较优势又具竞争优势的10大产业中产生。
(一)10大优势产业的聚类分析和特点
如果对各产业的6个主成分得分进行观测,再进一步对这10大产业作聚类分析(选用分层聚类法),还可以归纳出一些类别和特点(见表15)。
第一类,化学纤维制造业。可概括为市场实力型优势产业。其特点是市场份额特别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方面优势突出,但在效益方面缺乏优势,成长性不够理想。
第二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可概括为成长型优势产业。其特点是发展速度快,成长性较好,具备相当规模,也是目前浙江工业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
第三类,医药制造业。可概括为科技效益型优势产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也有较好的表现。但缺乏规模优势,成长性不够理想。
第四类,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可概括为传统优势型。这些传统行业在规模和市场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效益较低,成长乏力,总体优势不明显。
从表15可看出,总体而言,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成长性较好,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它们对整个浙江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而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等传统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本地生产配套体系和企业之间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对浙江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随着浙江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些传统行业需要加快产业链升级和进一步深化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分工。
表15 10大产业的6个主成分得分及聚类所属类群
| 效益 优势 | 规模 优势 | 市场 优势 | 科技 优势 | 增长 优势 | 要素 优势 | 所属类群 |
纺织业 | 0.07 | 3.05 | 1.12 | -0.66 | -0.40 | -1.20 | 第二类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0.14 | 0.80 | 0.49 | -0.16 | -0.35 | -1.85 | 第四类 |
医药制造业 | 0.53 | -0.64 | 0.26 | 2.77 | 0.01 | 0.31 | 第三类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0.20 | -0.65 | 3.78 | 0.05 | 0.01 | 1.22 | 第一类 |
塑料制品业 | -0.01 | 0.28 | 0.54 | -0.12 | -0.18 | -0.10 | 第四类 |
金属制品业 | -0.09 | 0.68 | 0.26 | 0.24 | 0.73 | 0.31 | 第二类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0.13 | 1.92 | 0.17 | 0.43 | 0.08 | -0.77 | 第二类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09 | 1.49 | -0.33 | 0.33 | 1.17 | -0.45 | 第二类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15 | 2.40 | -0.14 | 0.39 | 0.67 | -0.85 | 第二类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0.00 | -0.48 | 1.70 | -0.32 | 0.12 | -0.82 | 第四类 |
注:主成分分析把科技优势单独列为了主成分,这里的要素优势主要是指吸纳就业和资产产出方面的优势。
(二)浙江10大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上述优势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这10大优势产业的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均占了浙江工业的半壁江山(52.2%和52.1%),拥有固定资产合计占四成强(42.0%),吸纳从业人员占六成强(63.7%),对浙江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之际,这些产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产业优势有“偏科”现象。主要表现在10大产业在不同优势层面各有侧重。如纺织业最具规模优势,但缺乏科技优势和成长优势;医药制造业最具效益优势,但缺乏规模优势;化学纤维制造业最具市场和资本优势,但缺乏规模和效益优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虽具规模优势,但却在市场份额、就业吸纳、资本产出层面缺乏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最具成长优势,却在市场份额、经济效益层面缺乏优势。如果说传统纺织业逐渐缺乏高成长性是产业升级过程中难免现象,那么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缺乏市场优势、效益优势或规模优势,显然会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产业发展规模差距悬殊。迈克·波特的钻石理论认为,产业或企业规模是影响产业或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从浙江省的10大优势产业内部看,各个产业的发展规模差距悬殊。如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三个行业产值分别占浙江工业的10.98%、8.98%和7.28%,而医药制造业仅占浙江工业的1.5%。与江苏、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比较,无论是总产值占全国的份额,还是单位企业创造的总产值,浙江的产业规模优势都相对较小。从10大行业内部看,除了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外,其余8个行业的产业规模不仅小于江苏、山东和广东等省,且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6)。
表16 10大行业的产业规模的比较
| 总产值占全国的份额(%) | 平均每个企业总产值(万元) | |||||||
浙江 | 江苏 | 山东 | 广东 | 全国 | 浙江 | 江苏 | 山东 | 广东 | |
10产业合计 | 13.30 | 17.02 | 12.48 | 13.23 | 8296 | 5730 | 7194 | 11277 | 9188 |
纺织业 | 20.95 | 22.81 | 20.61 | 8.17 | 6457 | 5204 | 5368 | 11528 | 5891 |
纺织服装、鞋、帽制 | 15.32 | 22.89 | 10.78 | 18.28 | 5174 | 4479 | 5468 | 7157 | 4842 |
医药制造业 | 7.82 | 11.08 | 14.22 | 6.33 | 12071 | 12236 | 13594 | 16842 | 13227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38.95 | 31.67 | 3.32 | 3.89 | 19567 | 33183 | 13460 | 12801 | 16778 |
塑料制品业 | 15.14 | 12.09 | 9.41 | 24.48 | 5080 | 4319 | 4295 | 6251 | 5710 |
金属制品业 | 11.76 | 18.11 | 9.70 | 20.59 | 6123 | 4767 | 5845 | 8116 | 6497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2.05 | 18.47 | 16.20 | 6.20 | 6687 | 4404 | 5748 | 9312 | 7840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7.86 | 10.83 | 9.28 | 10.34 | 17756 | 8212 | 12814 | 20731 | 26873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 12.05 | 18.95 | 10.50 | 23.48 | 11828 | 6918 | 12739 | 19647 | 13065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6.58 | 5.93 | 15.53 | 26.09 | 5315 | 3509 | 4271 | 6249 | 8008 |
资源来源: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浙江省经济普查年鉴2008,规模以上工业数据
3.盈利能力依然较弱。产业或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产业或企业生存和竞争的最终目的。一个行业或企业,无论是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还是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等,其最终指向都是利润的实现。然而,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浙江工业的10大优势行业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从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看,浙江虽然占了不少份额,为10.39%,但低于江苏(18.67%)、山东(12.94%)和广东(11.92%);从资产产出率、产值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几项指标看,浙江不仅远小于上述三省,而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0大行业内部看,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余9个行业的体现盈利能力各项指标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生产规模虽然大,但盈利能力并不乐观(见表17)。
表17 浙江工业10大优势行业的盈利能力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的比较
10大行业合计 | 资产产出率 | 产值利润率 | 销售利润率 | 利润占全国的份额 |
全 国 | 1.31 | 5.81 | 5.95 | 100.00 |
浙 江 | 1.16 | 4.54 | 4.68 | 10.39 |
江 苏 | 1.40 | 6.37 | 6.49 | 18.67 |
山 东 | 1.76 | 6.02 | 6.15 | 12.94 |
广 东 | 1.57 | 5.23 | 5.38 | 11.92 |
纺织业 | ||||
全 国 | 1.39 | 4.34 | 4.44 | 100.00 |
浙 江 | 1.10 | 3.33 | 3.41 | 16.07 |
江 苏 | 1.46 | 4.08 | 4.15 | 21.48 |
山 东 | 1.84 | 5.75 | 5.86 | 27.36 |
广 东 | 1.41 | 3.32 | 3.44 | 6.26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
全 国 | 1.67 | 5.16 | 5.32 | 100.00 |
浙 江 | 1.26 | 4.94 | 5.09 | 14.64 |
江 苏 | 1.80 | 5.48 | 5.60 | 24.30 |
山 东 | 2.09 | 5.84 | 5.97 | 12.18 |
广 东 | 1.74 | 3.52 | 3.64 | 12.46 |
医药制造业 | ||||
全 国 | 1.00 | 10.07 | 10.60 |
|
浙 江 | 0.92 | 10.81 | 11.49 | 8.39 |
江 苏 | 1.26 | 12.80 | 13.38 | 14.09 |
山 东 | 1.34 | 9.80 | 10.14 | 13.85 |
广 东 | 0.94 | 9.82 | 10.70 | 6.18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
全 国 | 1.18 | 2.06 | 2.11 | 100.00 |
浙 江 | 1.36 | 1.61 | 1.65 | 30.43 |
江 苏 | 1.35 | 5.44 | 5.54 | 83.62 |
山 东 | 0.88 | 3.01 | 3.11 | 4.85 |
广 东 | 1.21 | 0.43 | 0.44 | 0.81 |
塑料制品业 | ||||
全 国 | 1.41 | 5.17 | 5.29 | 100.00 |
浙 江 | 1.24 | 4.45 | 4.56 | 13.04 |
江 苏 | 1.41 | 5.51 | 5.60 | 12.89 |
山 东 | 2.27 | 6.20 | 6.34 | 11.28 |
广 东 | 1.47 | 4.18 | 4.29 | 19.80 |
金属制品业 | ||||
全 国 | 1.57 | 4.99 | 5.12 | 100.00 |
浙 江 | 1.25 | 4.21 | 4.35 | 9.94 |
江 苏 | 1.56 | 5.98 | 6.11 | 21.70 |
山 东 | 2.12 | 5.76 | 5.89 | 11.21 |
广 东 | 1.82 | 4.33 | 4.47 | 17.86 |
续表17 浙江工业10大优势行业的盈利能力与全国及发达省份的比较
通用设备制造业 | 资产产出率 | 产值利润率 | 销售利润率 | 利润占全国的份额 |
全 国 | 1.27 | 6.43 | 6.62 | 100.00 |
浙 江 | 1.15 | 5.50 | 5.69 | 10.31 |
江 苏 | 1.42 | 7.37 | 7.55 | 21.16 |
山 东 | 1.98 | 6.33 | 6.48 | 15.94 |
广 东 | 1.52 | 5.28 | 5.49 | 5.09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
全 国 | 1.07 | 6.37 | 6.47 | 100.00 |
浙 江 | 1.00 | 4.99 | 5.17 | 6.16 |
江 苏 | 0.99 | 7.55 | 7.64 | 12.84 |
山 东 | 1.26 | 5.42 | 5.53 | 7.90 |
广 东 | 1.36 | 8.99 | 9.18 | 14.59 |
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
全 国 | 1.47 | 5.95 | 6.10 | 100.00 |
浙 江 | 1.24 | 5.18 | 5.33 | 10.50 |
江 苏 | 1.55 | 6.73 | 6.86 | 21.44 |
山 东 | 1.93 | 5.54 | 5.65 | 9.78 |
广 东 | 1.70 | 4.39 | 4.50 | 17.32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
全 国 | 1.66 | 5.48 | 5.67 | 100.00 |
浙 江 | 1.20 | 4.18 | 4.36 | 12.65 |
江 苏 | 2.04 | 5.23 | 5.32 | 5.66 |
山 东 | 2.22 | 5.74 | 5.84 | 16.27 |
广 东 | 2.00 | 4.69 | 4.88 | 22.29 |
资源来源:同上。
4.产业层次较低,且存在同构现象。从优势产业综合评估得分情况可以看出,与江苏比较,浙江的产业层次仍然较低。如江苏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优势排名为第1位,而浙江的电子行业优势排名未进入前10。与此同时,浙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强于江苏。从优势产业综合评估得分情况还可看出,江苏和浙江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有一定程度的同构,只是次序和优势强弱有差异(见表18)。浙江省和江苏省同属长三角区域,两省的产业同构现象则说明了两省跨地区资源整合的不足。
表18 浙江省和江苏省工业比较优势得分位居前10的行业
位次 | 江苏 | 浙江 |
1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 纺织业 |
2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3 | 纺织业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4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5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6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7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8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医药制造业 |
9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10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金属制品业 |
资源来源:同上
(三)现阶段浙江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限制浙江优势产业发展因素很多,有制度内的,也有制度外的,有资源因素,社会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这里仅探讨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资源禀赋约束。首先,人多地少,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空间有限。耕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据统计,按常住人口计算,浙江人均耕地面积仅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12公顷的警戒线。其次,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处在全国下游水平。浙江省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量、人均水资源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朱飞飞,2008)。区域性、水质性缺水情况比较严重,随着废水排放量的增加,水质Ⅱ类断面减少,湖水水质日益恶化,水中生物大量消失。第三,金属矿产资源比较稀缺。在全国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基础储量中,我省只有少量铁矿资源,其他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锰矿、铬矿、钒矿、原生钛铁矿等基本没有。全省铁矿石保有储量仅占全国保有储量的0.07%,按保有储量排位,列全国第26位。我省主要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匮乏。铜、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分别仅占全国的0.4%、2.9%和1.6%,人均铜、铅、锌矿产资源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体制约束。实践证明,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系列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为其基础设施。就是说,产业结构要靠体制的改善来实现优化,只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才能使优势产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浙江的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遇到了许多障碍和约束,但最为重要的约束就是体制性障碍,缺乏对优势产业的主体企业的物权、债权、合同权、知识产权和商标权等产权的有效保护。而且,这种有效的产权保护是一个全国性公共制度安排。同时,地方政府事无巨细地深度介入微观经济领域和竞争过程,用行政权力调动社会资源,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实现政府的增长目标,产业结构谁来调整,向什么方向调整,变成了政府的事情,结果往往会陷入粗放的高速度、低效率的经济增长状态,阻碍了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
3.人力资本约束。现代经济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产生递增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明确“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产出增长的真正动力。按照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人力资本积累有通过学校学习积累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干中学”积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两种效应。这两种效应都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内生推动作用。近年来,浙江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加了教育投入,加快了人才培养,大力引进短缺、紧俏、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引进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人才集聚速度进一步加快,人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人才的结构更加合理。但是总体来说,浙江人才队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适应建设经济强省的需要,研发人才、企业家、工程师、营销人才等明显不足。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第二、三产业单位就业人员中,浙江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明显低于江苏、广东、山东等省,还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从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看,浙江具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的比例均明显偏低,高、中、初级技术职称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0.8、2.1和1.3个百分点,
表19 第二、三产单位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技术职称、技术等级对比 单位:%
| 全国 | 浙江 | 江苏 | 广东 | 山东 |
全部从业人员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研究生及以上 | 1.3 | 0.6 | 0.9 | 1.2 | 0.8 |
大学本科 | 11.4 | 7.7 | 8.4 | 9.2 | 10.5 |
大专 | 17.6 | 12.0 | 14.3 | 15.0 | 16.5 |
高中 | 31.5 | 26.9 | 32.8 | 34.0 | 33.9 |
初中及以下 | 38.2 | 52.7 | 43.6 | 40.6 | 38.3 |
高级技术职称 | 1.9 | 1.1 | 1.2 | 1.2 | 1.6 |
中级技术职称 | 6.4 | 4.3 | 4.5 | 4.2 | 5.5 |
初级技术职称 | 8.4 | 7.1 | 6.5 | 6.0 | 7.7 |
高级技师 | 0.4 | 0.3 | 0.3 | 0.3 | 0.3 |
技师 | 1.0 | 0.7 | 0.9 | 0.8 | 0.9 |
高级工 | 2.9 | 1.3 | 1.9 | 1.4 | 2.6 |
中级工 | 4.4 | 2.8 | 4.4 | 2.6 | 4.5 |
资源来源:同上
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0.1、0.3、1.6和1.6个百分点(见表19)。显然,浙江人力资本的这种现状将对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
4.技术研发能力约束。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从浙江的情况看,经过多年努力全省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比看,我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一是人员投入加大,2004-2008年间科技活动人员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1.5%。二是经费投入加大,四年间的科技活动经费年均增长速度为28.2%。三是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较快增长,四年间的R&D经费年均增长速度为33.0%; 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9%,高于2004年0.48%的水平。
但是,与江苏、广东、山东等发达省(市)相比,浙江科技投入仍然偏少、科技人才依然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迟缓,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经济普查资料显示,从人才角度看,浙江科技活动人员仅比山东多,比江苏和广东要少。其中浙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不仅远低于江苏、广东、山东三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经费投入角度看,浙江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均比江苏、广东、山东三省要少;从产出角度看,浙江的科技项目数不如江苏,新产品产值不如江苏和广东(见表20)。
表20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与全国及其他省的对比
| 全 国 | 浙 江 | 江 苏 | 山 东 | 广 东 |
科技活动人员(万人) | 309.18 | 31.19 | 39.49 | 27.31 | 40.22 |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 | 64.01 | 56.43 | 59.77 | 66.33 | 72.71 |
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 | 33.72 | 23.29 | 27.27 | 36.31 | 35.16 |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亿元) | 6160.5 | 552.6 | 971.3 | 657.1 | 702.7 |
R&D经费内部支出 (亿元) | 3073.1 | 275.7 | 480.8 | 375.9 | 442.3 |
科技项目数(万个) | 28.62 | 3.30 | 3.35 | 2.41 | 3.05 |
新产品产值(亿元) | 58522.7 | 6753.2 | 7290.2 | 5631.2 | 7862.2 |
资源来源:同上
浙江主要产品的关键技术和产业高精尖技术基本上仍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能够形成规模的自主品牌较少,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如电子信息产业,目前还是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仍然处于全球网络中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和外围位置,还没有深度嵌入全球生产体系中;另外,科研开发与技术改造衔接不紧密,科技成果系统集成和转化应用不够,如生物医药产业,浙江企业在研发早期介入不足,生物技术研究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
八、“十二五”期间发展浙江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单项准则评估、主成分综合评估等定量分析发现,纺织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10大行业构成了浙江工业的优势产业,这与相关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李传琪,2010年),由于相关研究只考虑到比较优势,没有考虑地区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本研究结论更为接近真实客观。分析发现,浙江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取得了较多成效,走出了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路子,但是离成功的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有:优势产业虽然普遍达到了最小生产规模,但生产效率不高,且发展不均匀,如一些产业的成长较好,但缺乏竞争和效益优势;一些产业具规模优势,却不具成长优势;一些产业具效益优势,却不具规模优势;一些产业具市场优势,却不具效益优势。同时,浙江优势产业的层次较低,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占优势产业比重不高,传统优势产业缺乏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为优势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浙江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优势产业发展经验和模式
回顾世界历史,发达国家无不是很好利用世界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发展的机会,培育和壮大自己的优势产业,并能够在新兴优势产业上保持世界领先性。
1.日本培育优势产业的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通过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从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1)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在政府的强力扶持下迅速崛起,其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和钢铁生产技术的净出口国,与此同时日本注意针对石油危机和日元贬值等不利影响进行全面调整,产品从粗加工向深加工转换,以技术革新来维持钢铁大国的地位。在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中,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诸多产业调整政策,包括财政投资和贷款,特别折旧税收减免、技术引进、外汇配额、贸易保护、自主调整与合并改组等多种政策,使钢铁工业逐渐成为日本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乃至支柱产业,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扶持汽车工业。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几乎从零开始,经过政府大力扶持,成为日本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直至今天,日本的汽车业仍规模庞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日本在战后建立汽车工业,采取了与钢铁工业类似的产业政策,即首先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汽车工业免受竞争,然后通过大量引进技术和资金援助扶持国内汽车工业。日本为了贯彻实施相关产业政策,还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和法律予以保护,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配合,大力投资修建公用设施,有利地促进了汽车工业这一优势产业的迅速成长。
我国在优势产业发展上也有成功的案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电工业发展迅猛,并在国产化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家电产品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持续增强,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一批著名的家电品牌成为国际名牌。为了促进家电产业的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在生产上,准确把握市场,在全球分工中准确定位,以专业化的生产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在生产技术上,从技术引进起步,到自主开发立足,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在产业组织结构上,形成以竞争为主、适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和有利于资源优化的配置方式。
2.国内外优势产业的培育模式
国内外优势产业发展实践证明,适当的产业政策能促进优势产业的成长和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说明优势产业的培育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根据国内外优势产业培育的实践,参考已有研究,可将优势产业的培育模式归纳为技术创新、产业聚集和产业整合三类(郝丽萍,2006)。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优势产业成长的源泉。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技术创新就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物化为产品、工业或服务,并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态过程。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可以分为渐进创新、基本创新、技术体系的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四种类型。要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首先要在制度安排上构建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其次要动用政府资源推动战略技术的发展,第三要建立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第四要根据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选择与经济发展长期目标相适应的战略技术集中优势资源予以优先发展,力求有所突破,第五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力求突破。
(2)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优势产业主要表现为集群发展的形态,产业聚集发展能获取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和内部经济效益,从而降低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促成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优势产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如英国的汽车集群、金属加工集群、美国的硅谷等,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事实上,浙江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产业集群。在浙江多数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中,可分割的功能操作或工序不断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了企业之间超细密的专业化分工;企业内部规模不足的环节或工序,普遍达到了最小生产规模;全省大多数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本地生产配套体系,本地配套率达到60—85%;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分工正逐步形成。
(3)产业整合。产业整合是优化资源配置,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产业整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和最常见的形式是企业重组。这种重组方式追求的目标是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优势产业。一是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一批在行业中有地位和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打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格局,实现产业组织从中小企业原子式竞争为主向大企业领导市场的转变;二是发挥企业优势要从民营经济的体制先发优势向市场先发优势转变,走上以品牌、研发、管理、先进工艺、物流和金融等为主的高端发展路子,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产业链拓展与价值链提升并举,横向一体化与横向非一体化并重,把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地区扩张、跨国经营与返乡回哺有机结合起来。
(二)“十二五”期间培育和发展浙江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综观“十二五”发展环境,浙江工业特别是优势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外部需求的减弱,各种成本的增加,资源环境的约束,对浙江工业产生很大冲击;另一方面,浙江工业特别是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任务十分紧迫而繁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来加强对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1.把握培育优势产业的重点和方向,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只有不断的优化升级,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此,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浙江“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方向,这里提出浙江优势产业的培育重点和方向。
(1)重点发展装备、汽车、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前面定量分析得出,装备、汽车、医药等产业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对浙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既具比较优势也具竞争优势。因此,应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之日益成为浙江经济的支柱,推进浙江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浙江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已有相当的基础,要在继续发挥原有这些产业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培育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领军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汽车整车制造的竞争力,克服汽车整车制造规模小,汽车制造行业层次不高的现状,促进汽车工业在关键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浙江医药行业要坚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工程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生物工程制药新品种,加快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在中药国际化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新型医疗器械及关键药设备等领域的新突破。
(2)有选择性地对纺织服装、化工、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提升改造。从前面的分析知,浙江纺织、服装、化纤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些产业的块状经济升级步伐加快,现代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和机制渐显增强。鉴于这些传统产业在浙江工业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这类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一是要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延伸,并与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适度发展原材料工业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把培育自主品牌与并购海外著名品牌结合起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三是进一步拓展市场销售,构建营销网络;四是通过制造业环节向省外转移、跨地区外包和并购活动等,培育发展与浙江母产业集群对接、研发销售与加工配套之间跨区域的分工协作体系;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六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
(3)注重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前面的优势评估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都较高,发展规模、盈利能力在行业间具比较优势,但与相邻的江苏省对比并不具竞争优势,这与该产业的生产方式和自主创新不足等因素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关浙江长远发展。要围绕浙江已经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突出重点,主攻研发、设计、产业化、推广应用等环节。积极鼓励民企对接央企,合作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高层衔接,更要谋划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先进装备制造等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建设上引入央企参与。衔接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加大资源整合和部门合作力度,在投资审批、土地、财税扶持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
2.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加速推动现代产业集群
许多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证明,产业集群是经济效率的源泉,是产业升级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经济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的巨大活力。然而,浙江产业集群仍处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过程中。去年和前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和《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为进一步推进现代产业集群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十二五”时期,对于已确立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新型城市化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高水平地加以推进,并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确保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浙江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承接大项目的战略性大平台,成为产业竞争能力强、要素利用效率高、创新能力提升快、生态建设环境美的集聚区。要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产业导向,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动关联性产业和企业的集中布置,按照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的要求,实施重点开发建设。要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进行整体谋划和科学规划,经过若干年的提升发展,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的六大竞争优势,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努力提高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视优势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本课题组成员在之前的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发现,科技活动人员占比对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出口能力、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高等学历占比对制造业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这进一步提示我们,一个地区的知识资本和创新能力,是促使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人才荒”仍是制约浙江产业发展的瓶颈。从前面分析可知,浙江工业优势产业群体很多属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目前总体的技术水平尚低,突出表现为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落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同时,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浙江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高、中级技术职称所占比重,以及高中级技术等级所占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加强工业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进和培养大批专业化、知识化、现代化的人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一,要解决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问题,这种机制就是必须形成市场竞争压力,促进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可能比给企业增加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更为重要。第二,解决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和人才队伍问题。目前科技开发与工业生产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根本解决。要改变此状况,必须改革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引导企业与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借助外智、外力,提高浙江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要在一切有条件的浙江优势产业群体领域内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中心。同时,战略性布局人才链,完善竞争性的人才政策,突出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善于创新,能够统筹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拥有发明成果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第三,建立和完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和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继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样,通过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自主品牌,尽快实现由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的转移,努力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飞越。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优势产业转向集约发展
浙江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实现。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挑战。一则是因为浙江本属资源小省,人多地少,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紧张,金属矿产资源较稀缺,对浙江工业发展已构成约束。二则是因市场约束日益趋紧。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以及油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信贷和土地政策偏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浙江作为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在新形势下,要想获得浙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只有促进浙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突破能源、资源与市场的瓶颈约束。因此,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发展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构建集约型、节约型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清洁生产。继续坚决淘汰、关闭严重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以高耗能、高耗水、排污企业为监测和审核重点,加强管理和治理,实现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提高,资源最大程度利用和有效减少排放。
5.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
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应该改变职能错位的状况,认真行使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自觉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提高社会制度的竞争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增强防范各种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首先,要改变政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主体、由政府机关评判和决定哪些产业该发展哪些不该发展、哪些项目该上哪些不该上的做法。政府主要是为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投资环境,包括提供法制,提供规则;保护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抑制垄断,促进竞争;提供信息服务,做好为企业的服务工作,等等。其次,要减少政府掌握和配置土地、资金等的权力,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化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放开市场准入,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尽快释放民间活力和市场潜力,发挥市场机制在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再次,要做好为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的相关工作,如构建跨地区合作发展机制,引导企业集中有序地进行产业转移;支持和帮助企业松解产业管制的政策壁垒;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研究,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提供金融、人才、信息、基础设施等支持。
课题负责人: 王杰
课题组成员: 姚剑平,尹向阳,黄洪琳
执笔: 黄洪琳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9~10
[2]杨公朴,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7
[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34~35
[4]范金、郑庆武、梅娟,应用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8~75
[5]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7~123
[6]蒋新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154
[7]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天津在区域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研究,天津:2005.14~20
[8]方学敏,进一步加快发展天津市六大优势产业的对策,天津经济,2005,6:9~13
[9]任太增,比较优势理论与梯级产业转移,当代经济研究,2001,11:47~50
[10]黄毅,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安徽教育科学学报,2003,21(2):35~37[11]代永华,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财经科学,2003,4:79~82
[12]徐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6
[13]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9~216
[14]王东,论山东省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1
[15]刘丽琴,论珲春市优势产业选择:[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3
[16]郝丽萍,天津工业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培育:[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17]王缚,重庆与上海等省市制造业结构与竞争力比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
[18]余鲁,重庆市优势产业的选择及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农业大学,2000
[19]赵国明,许小忠,产业比较优势与结构高度化,浙江社会科学,2002,3:25~29
[20]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