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前景研究
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发展状况及前景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7 10:25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内容提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对消费品市场带来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本课题基于消费需求视角,运用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及历史数据,定量研究了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现状、阶段特征及发展前景;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评价了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绩效,分析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态的发展趋势;通过构建消费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发展的影响;建立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批发零售业为例,对浙江省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消费需求;统计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是流通产业的主要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较高的比重,是居民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消费无论是在商业流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还是对新兴商业业态的崛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76)从分工的角度研究了流通与消费增长的关系。他提出了动态生产率理论,即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流通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流通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消费需求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流通具有带动消费增长作用的思想。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在《资本论》第二卷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商品和资本的流通、交换形式,详尽阐述了流通环节、流通时间、流通费用对产品转化成商品(即对消费)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也指出,“商品交换归根到底是满足质上不同需要的需求”。贸易的发展总是要通过创造条件去促使买和卖从不协调走向协调。卖要特别适应买,因为一切购买,归根到底是反映消费的需要。消费是流通的目的和终点,“投入流通的商品达到了它们的目的,它们互相进行了交换,每个商品成了需要的对象并被消费,流通就此结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979年版,第217页);消费的规模、速度制约着流通的规模和结构。生产部门与消费者的变化是流通领域发生变革的最直接影响因素。流通部门要根据生产及消费条件的变化而不断革新,使社会经济系统良性运行。经济史学家理查德·摩尔的莫从分析商品流通对商人财富的作用入手,研究了商品流通对消费增长的作用,他指出“不能排除正是这种贸易在商人中间造就了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又在领主阶层中间造成了豪阔消费的时尚”。国外经验表明,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必然促进商品市场和流通方式的变化,引发流通组织方式和零售业态形式的不断创新。在欧美国家,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和大规模消费需求的要求,零售商业经营组织方式由传统的百货业和杂货店的单体店向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转变,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促进了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短期休假发展以及人们对乡村生活的追求等促进了住宿业中自助餐饮的产生及迅速发展。Rosemary Lucas(1994)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酒店和餐饮业就业增长的结构、本质及趋势,并在其著作《Managing Employee Relations in the Hotel and Catering Industry》(1995)中强调要根据酒店和餐饮业自身特点来决定如何实施员工关系的管理。Rhodri Thomas和Pascale Nicod(2007)等分别对英国约克郡及瑞士的自助餐饮进行了研究;而Nick Johns(2007)等则从影响自助餐饮的各种因素来评论住宿业中自助餐饮市场的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的研究。吴航和王瑛(1999)在《论商品流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中指出商品流通所作的贡献已不仅仅限于生产、消费以及吸收就业等方面,而在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优化、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批发零售业对吸收就业的作用不容忽视。黄涛(2002)等根据1997年全国的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考察,得出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增长的就业效应,从而揭示产业结构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所得出的数据中,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的就业增加值弹性为0.718,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增加值增加1%时,就业增长34.43万,处于各行业之首。荆林波(2005)从国外商业发展的经验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正确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加强商业统计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强化行业规制和竞争政策的研究,客观评价和正确对待外资进入问题。王微(2005)认为,城市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的主要途径,未来我国商业将以城市市场为主要发展空间。城市商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明确定位,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思路与途径。路红艳(2009)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商业呈现出拉动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社区商业全力推进、网上购物迅猛发展等新特点;未来5-10年,城市商业仍将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渠道,并将出现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等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众多学者研究了由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为主要组成行业的流通产业对其它产业、劳动力就业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求流通产业的成长路经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黄国雄,马龙龙和刘勇(1998)、陈文玲,路志凌和刘勇(1999)、洪涛(2004)、杨宜苗(2006)、王德章和宋德军(2007)、赵萍(2007)、宋则和赵凯(2009)等分别从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社会就业及城市形成和发展等维度,分析了流通产业的贡献及相关测度方法,给出了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研究,其内容多集中于行业现状分析和趋势预测、建立在个案分析基础上的经营管理研究以及宏观层面上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量化的研究体系;研究视角大多数都是从管理学角度进行定性研究的,缺乏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定量研究。上述理论成果虽然较为丰富,对本课题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一方面,仅仅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内部着眼,并不能反映其与各产业部门的关联及其在国民经济的全局影响;另一方面,从消费需求视角实证研究区域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并综合评价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竞争力的文献几乎是个空白。浙江省有自身的独特省情,上述研究结论并不完全适合浙江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另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扰我国多年的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也逐步进入了买方市场需求约束型状态。在买方市场中,由于供给充裕,消费由被动变成主动,对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起了决定作用,这时需求对生产和经营的约束性日益显现,消费需求成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再加上2008年以来,素有“市场经济晴雨表”之称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销售额明显下降,个别竞争力弱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还导致了破产。因此,从消费需求角度实证研究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前景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是近年改革发展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比较第一次经济普查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008年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都比2004年有了很大改善(见表1和表2)。200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441.75亿元,比2004年增长83.5%,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市场大省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行业,2008年增加值达到2287.0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美元后,居民的消费观念将由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普通型消费向享受型、健康型、休闲型、文化型、体验型、环保型消费转变。2008年浙江省人均GDP达到6078美元,由此带来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必将有力地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表1 2008年和2004年浙江省批发零售业基本情况
| 法人单位数(个) | 从业人员数(万人)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资产总计(亿元) | 销售额(亿元) | 个体户(万户) |
2008年 | 93194 | 100.05 | 21348.23 | 9918.95 | 23977.55 | 144.00 |
2004年 | 57800 | 67.91 | 10423.95 | 4373.01 | 11846.04 | 123.75 |
2008年比2004年增长 | 61.24% | 47.33% | 104.80% | 126.82% | 102.41% | 16.36% |
表2 2008年和2004年浙江省住宿餐饮业基本情况
| 法人单位数(个) | 从业人员数(万人) |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资产总计(亿元) | 营业额(亿元) | 个体户(万户) |
2008年 2004年 | 6227 5100 | 31.92 25.95 | 436.49 251.27 | 691.30 527.99 | 403.91 257.62 | 20.03 17.43 |
2008年比2004年增长 | 22.10% | 23.01% | 73.71% | 30.93% | 56.79% | 14.92% |
分析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可知,浙江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发展呈现了以下主要特征:
(一)商业经济稳步发展,市场销售持续增长
2008年,浙江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9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81.3亿元,增长18.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521.5亿元,增长19.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69.4亿元,增长21.2%;其他行业零售额50.8亿元,增长6.5%。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6%,通信器材类下降9.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25.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家具类增长13.4 %,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4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1%。
2008年末,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87个,比上年减少9 个。其中,超十亿元的市场139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百亿元的市场15个,与上年持平。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9793亿元,比上年增长5 %。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较快。“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全面实施,全省已建立乡镇连锁超市1773个,村级连锁便利店14702个,萧山区、临安市等16个县(市、区)实现了行政村连锁便利店全覆盖。
(二)经营主体多元发展,非公有经济占主体地位
2008年,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884个,占0.9 %,集体企业1732个,占1.9%,私营企业79336个,占8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29个,占0.2%,外商投资企业544个,占0.6%;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270个,占4.3%,集体企业280个,占4.5%,私营企业4634个,占74.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5个,占1.4%,外商投资企业112个,占1.8%。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3.6%,集体企业占1.8%,私营企业占6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2%,外商投资企业占1.9%;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7.6%,集体企业占2.9%,私营企业占52.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4.2%,外商投资企业占8.7%。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和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商业经济的主体。浙江商业所有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主导作用,个私经济企业为主体、外资企业为补充的运行格局,商业企业的经营体制、经营业态和经营模式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的要求。
(三)商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便民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不断涌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2008全省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已达9320个,其中零售企业达2552个。连锁经营向多业态、规范化发展,新型商业网点迅速发展,超级市场、连锁经营和新型业态发展行驶在快车道上。商业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信息传输、查询、网上订货、商品交易、资金结算业务,有效提高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效率。便利店、购物中心、折扣店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
(四)住宿餐饮业行业结构趋多元化,大众化发展趋势明显
住宿企业以顾客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不断向其它领域渗透融合,逐渐形成融住宿、餐饮、保健、沐浴与美容等其他服务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产品。餐饮业在档次和功能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高、中、低档等多重消费层次;正餐、快餐、小吃、茶馆、酒吧等多种业态并存的局面。从总体发展趋势看,住宿业中的一般饭店和餐饮业中的快餐服务发展较快。2008年和2004年两次普查数据显示,2005-2008年住宿业中一般旅馆法人单位数年均增长5.5%、客房数年均增长10.2%、床位数年均增长7.7%、营业额年均增长14.3%、客房收入年均增长17.5%,增速均快于全省住宿业的平均水平。餐饮业中的快餐服务企业单位数年均增长6.8%、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3.3%、营业额年均增长19.7%,分别比全省餐饮业总体增速高1.3、7.5和4.5个百分点。
(四)商业布局趋向合理,消费环境显著改善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商业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业态升级和便民、利民商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商业经营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一座座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厦在成都等大中城市不断涌现,部分城市已形成了以步行一条街、餐饮一条街、服装一条街、通讯一条街、电脑一条街等商业街为支撑的多层次商业布局,部分小城市及县区也以新的业态形式和经营理念,基本改变了原先商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局面,商业网点经营设施和购物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一些国际著名零售商和大型超市连锁企业也开始向中小城市逐步挺进。
(五)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产业关联效应不断增强
近年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已超越传统的“桥梁”和“纽带”,迅速地由从属产业转变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根据我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见表3),批发零售业的感应度系数在第三产业各行业部门中名列前茅,表明批发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现,逐渐发展成为对市场具有终端控制力、对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先导性产业。虽然住宿餐饮业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其感应度系数低于1),但明显高于其他大部分服务行业的感应度系数,表明住宿餐饮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表3 2007年144个部门的三产各行业感应度系数
行业 | 感应度系数 | 行业 | 感应度系数 |
批发业 | 2.9529 | 教育 | 0.4713 |
银行业 | 2.3714 | 仓储业 | 0.4557 |
商务服务业 | 2.1713 |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 0.4474 |
零售业 | 1.5592 |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 0.4444 |
道路运输业 | 1.5219 | 体育 | 0.4431 |
卫生 | 1.0473 | 娱乐业 | 0.4337 |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 0.9632 | 邮政业 | 0.4243 |
水上运输业 | 0.9580 | 证券业 | 0.4199 |
餐饮业 | 0.8459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0.4153 |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 0.7710 | 物业管理业 | 0.3772 |
住宿业 | 0.6407 | 水利管理业 | 0.3757 |
专业技术服务业 | 0.6394 |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 | 0.3742 |
铁路运输业 | 0.6303 | 新闻出版业 | 0.3732 |
保险业 | 0.6121 | 其他金融活动 | 0.3668 |
计算机服务业 | 0.6085 | 环境管理业 | 0.3623 |
居民服务业 | 0.5934 |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 0.3497 |
其他服务业 | 0.5923 | 公共设施管理业 | 0.3491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0.5650 | 地质勘查业 | 0.3276 |
城市公共交通业 | 0.4987 | 软件业 | 0.3272 |
航空运输业 | 0.4887 | 文化艺术业 | 0.3217 |
旅游业 | 0.4844 | 社会保障业 | 0.3197 |
其他房地产活动 | 0.4812 | 管道运输业 | 0.3183 |
租赁业 | 0.4774 | 社会福利业 | 0.3183 |
(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
1.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指一定时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之比,反映GDP增量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的贡献。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是指一定时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的乘积,反映经济增长率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贡献程度。根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们计算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见图1、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1978-2007年浙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波动较大,呈现不规则变动,这与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但总的来说,30年来浙江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仍然达到了11.4%,表明浙江GDP增量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所做的贡献为11.4%;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平均达到1.55%,表明1978-2007年浙江GDP年均13.53%增长率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拉动经济增长1.55个百分点。可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2.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
根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我们计算出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见图3、图4)。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1978-2007年浙江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度平均达到31.57%;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拉动度平均达到4.79%,表明1978-2007年浙江第三产业年均13.8%增长率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拉动第三产业增长4.79个百分点。可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比较大的。
(一)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被广泛应用
国际现代商业企业依靠高科技支持,以商用卫星系统、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以网络为辅助的商业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传统商业的运作方式,使顾客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销售资料、补货系统、营销手段的调整等都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进行管理。现代流通企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多店铺经营,面对情况迥异的各个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及时捕捉当地消费需求,不断调整商品结构和经营策略,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要确保物流、资金流的高效畅通,都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成为现代流通方式主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连锁企业正处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追求消费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已成为一种趋势,从而迫使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应发生转变;同时,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国际化使商品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国际化趋势。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本国商业的商品及服务供给,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批发业与零售业相协调,批零一体化,并与制造业相渗透,批零企业进一步专业化、连锁化和集团化。同时由于广泛应用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批零企业的经营效率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成为现代流通方式的主流,库存相对于销售将逐步降低。
(三)流通企业更加注重经营创新与流通体制创新
以流通企业为主体,以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新的流通制度、新的流通方式、新的流通经营技术、新的流通组织形式等为手段,对流通经营要素进行新的调整和新的组合,应用新技术,加强管理创新,整合资源,经济效益提高。餐饮业将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划体系,对住宿餐饮企业的进入、退出、质量管理、价格体系、卫生体系、环保体系、企业等级评定体系、顾客投诉等事项进行规范化运作,完善行业管理的规则体系,使得企业能够有法可依,增加行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四)商业专业人才推陈出新,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流通业,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流通业经营管理队伍。现代流通人才是提高流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者管理水平是搞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经营的根本出路,强调“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者将注重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培养出更多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流通专业人才。
(一)商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业态和消费行为的互动模型
商业业态,是指经营者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经营模式或营业形态。商业业态发展和提升的历史过程,就是与人的消费行为互为里表、相互促进的过程[①]。浙江省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由社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由城市转型带动商业业态转型,由商业业态转型带来的消费模式、消费行为的转型。消费行为的变化推动了商业业态的变革,与此相对应的是,商业业态的变革也对消费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塑造,两者之间呈现出强烈的互动关系,在消费行为与商业业态变革二者的互动中,“消费”自然成为社会结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这个连接社会多个方面的“消费系统”中,消费行为起到的是“功能”的作用,商业业态显示着“系统”的特征,二者通过消费者的连接,就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结构功能体系”。商业业态与消费行为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促进“消费系统”自身的升级和完善。
由图5可知,消费行为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业态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消费文化、消费需求以及生活方式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由于消费文化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业态的不断创新,同时随着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业态的演进,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消费环境得到了改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示出类型化、规范化、自由化等特征,并形成一定的消费文化,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二)浙江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 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倾向趋于下降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省最终消费的绝对额虽在不断上升,但从总体趋势看,消费率却在下降。2008年,浙江省的消费率只有4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6%)。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最终消费率世界平均水平为80.1%,低收入国家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高收入国家为81.0%。显然,浙江省目前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周边的上海市、福建省相比,也总体偏低(见表4)。
消费倾向用来衡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反映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变动关系。消费倾向又可进一步分为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居民总消费支出和总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反映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单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其计算公式为:APC=C/Y,其中C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的变动量和可支配收入变动量的比率,反映居民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增加消费支出。其计算公式为:APC=△C/△Y。通过不同年份消费倾向的计算与比较,可以清楚地知道浙江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规律。本课题运用上面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其结果见图6和图7所示。
表4 1994-2007年浙江省消费率情况比较
年份 | 支出法GDP(亿元) | 最终消费(亿元) | 浙江省消费率(%) | 全国消费率(%) | 上海消费率(%) | 福建消费率(%) |
1994 | 2666.9 | 1173.7 | 44.0 | 58.2 | 46.2 | 55.2 |
1995 | 3569.2 | 1495.2 | 41.9 | 58.1 | 46.0 | 55.2 |
1996 | 4164.1 | 1806.9 | 43.4 | 59.2 | 45.6 | 53.7 |
1997 | 4619.0 | 2004.3 | 43.4 | 59.0 | 46.6 | 54.0 |
1998 | 5052.6 | 2444.2 | 48.4 | 59.6 | 46.3 | 54.6 |
1999 | 5443.9 | 2650.5 | 48.7 | 61.1 | 46.8 | 53.6 |
2000 | 6141.0 | 3150.9 | 51.3 | 62.3 | 47.0 | 54.4 |
2001 | 6898.3 | 3579.1 | 51.9 | 61.4 | 47.5 | 54.4 |
2002 | 8003.7 | 4062.5 | 50.8 | 59.6 | 48.6 | 54.0 |
2003 | 9705.0 | 4623.3 | 47.6 | 56.8 | 48.1 | 53.2 |
2004 | 11648.7 | 5416.7 | 46.5 | 54.3 | 47.5 | 51.6 |
2005 | 13437.9 | 6373.2 | 47.4 | 51.8 | 48.2 | 50.2 |
2006 | 15742.5 | 7435.9 | 47.2 | 49.9 | 49.0 | 48.6 |
2007 | 18780.4 | 8652.3 | 46.1 | 49.0 | 49.4 | 45.7 |
2008 | 22367.54 | 9614.22 | 43.0 | 48.6 | 50.5 | 44.2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浙江统计年鉴2009》,《上海统计年鉴2009》,《福建统计年鉴2009》。
由图6和图7可知,浙江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比较平缓,但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起伏比较大,在大多数年份边际消费倾向均低于平均消费倾向,这说明了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时,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居民收入中较大部分都用于积累了;而与城镇居民这种消费现象相对的,则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变化不大,甚至最近几年,边际消费倾向反而上升,这说明了农村居民具有更高的消费意愿,是浙江扩大内需的主要源泉所在。
2. 消费需求层次提升,消费行为更为理性
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改革前的“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已成为家庭的普通消费品,有的如缝纫机甚至逐渐淡出居民消费的历史舞台;而改革初期的“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也已经成为居民家庭普遍拥有的耐用消费品。跨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家用电脑、摄像机、钢琴、健身器材的拥有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几年前,拥有私家轿车还只是一个梦,而如今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跑的私家轿车已渐渐多了起来。2008年,浙江省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79.45台、空调器170.73台、钢琴2.7架、健身器材5.4件,分别比2000年增长5.67倍、3.46倍、2.96倍和1.16倍(见表5)。
表5 2000-2008年浙江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年份 名称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摩托车(辆) | 16.32 | 20.39 | 18.82 | 25.53 | 29.41 | 32.65 | 31.84 | 30.38 | 25.85 |
助力车(辆) | — | — | 10.19 | 15.89 | 23.18 | 30.12 | 34.75 | 37.67 | 39.82 |
家用汽车(辆) | 0.48 | 0.67 | 1.44 | 2.98 | 3.52 | 8.71 | 11.03 | 13.86 | 19.65 |
洗衣机(台) | 90.03 | 90.93 | 92.41 | 92.69 | 94.94 | 91.45 | 93.06 | 92.91 | 91.23 |
电冰箱(台) | 96.32 | 97.67 | 98.96 | 98.6 | 98.93 | 97.79 | 99.27 | 100.04 | 97.87 |
彩色电视机(台) | 139.17 | 150.01 | 152.46 | 159.39 | 163.14 | 178.62 | 181.02 | 182.89 | 176.18 |
家用电脑(台) | 14.02 | 20.04 | 29.6 | 40.23 | 44.72 | 59.47 | 64.83 | 73.76 | 79.45 |
组合音响(台) | 23.17 | 25.48 | 25.97 | 28.11 | 30.41 | 36.56 | 36.47 | 38.26 | 33.4 |
摄像机(架) | 2.18 | 2.63 | 2.73 | 2.76 | 3.07 | 5.24 | 6.24 | 6.3 | 8.55 |
照相机(架) | 45.92 | 50.59 | 49.36 | 50.72 | 51.47 | 51.35 | 52.51 | 52.15 | 45.8 |
钢琴(架) | 0.78 | 1.11 | 1.22 | 2 | 2.28 | 2.64 | 2.48 | 2.62 | 2.7 |
中高档乐器(架) | 6.9 | 8.54 | 7.15 | 6.5 | 8.19 | 7.83 | 8.99 | 7.16 | 4.59 |
微波炉(台) | 23 | 30.84 | 41.44 | 51.21 | 51.65 | 58.24 | 60.06 | 65.67 | 66.35 |
空调器(台) | 57.72 | 71 | 85.56 | 105.23 | 115.7 | 146.89 | 152.42 | 161.02 | 170.73 |
淋浴热水器(个) | 68.39 | 73.08 | 79.99 | 82.98 | 80.7 | 90.35 | 91.41 | 95.17 | 96.68 |
消毒碗柜(台) | — | — | 13.51 | 16.08 | 16.6 | 21.7 | 21.55 | 22.40 | 23.67 |
洗碗机(台) | — | — | 0.58 | 0.99 | 0.85 | 0.84 | 0.63 | 0.57 | 1 |
健身器材(件) | 4.67 | 5.15 | 5.12 | 5.68 | 4.45 | 6.29 | 7.13 | 6.99 | 5.4 |
固定电话(部) | 60.26 | 72.33 | 99.72 | 100.1 | 99.37 | 96.84 | 95.81 | 95.54 | 90.07 |
移动电话(部) | 31.73 | 58.18 | 95.07 | 130.64 | 144.58 | 174.73 | 182.63 | 190.69 | 188.95 |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发生着结构性变化,逐渐由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变为非商品性消费比例的扩大,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但农村人均食品支出比例依然高于城镇人口(见图8)。与20世纪80年代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的单一产品相比,当前居民的购买力日益分化,在住房、通讯、旅游、休闲、汽车等产品上都有需求,逐步形成了不同购买水平的消费者群体。高中低、老中青少幼等不同的消费阶层呈现出不同的消费倾向,居民生活追求及消费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个性化与多样化、主动化和专业化、便捷化与国际化并重。
(三)浙江省城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态的发展趋势
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日益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取向的各类服务需求将越来越高。进入小康社会的居民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欲望强盛、消费习惯时尚,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新的热点。2008年浙江省人均GDP已超过6078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27元,人均消费支出达15158元,人民的生活已提高到新的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正面临着升级的良好机遇,从而对商业业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设施和便利性与安全性等方面都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其业态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差异化和大型化
市场竞争促进了商业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迫使商业企业进行规模扩张,自觉地树立差异化形象,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获得利润空间,业态创新成为商业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连锁化和国际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已达到了有利于连锁商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连锁经营更是成为众多餐饮企业的选择。未来几年,浙江零售业将进一步形成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共同竞争的格局,内资零售业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3.融合化和科技化
随着浙江零售业走向集约式连锁经营,批发业由为生产商产品分销服务转向零售业物流配送。传统的批发业相对萎缩,新兴的以物流为中心的批发业不断扩展。商业加工、物流配送、市场服务是未来批发业的主导方向。批发业与交通运输和邮电信息业紧密结合,与厂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是未来商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现代商业活动从采购、配送、支付、销售、结算等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完美运用,离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销售将寸步难行。
(一)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综合评价
1.消费需求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消费需求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消费需要,消费需要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和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有意识的、希望实现的愿望或欲念;而消费需求是消费需要的实现,是需要在货币形态上的表现,是在市场经济形式下通过市场能实际购买商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本课题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的是个人消费的现实需求,即一定时期里居民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实际支付的货币数量,也称居民消费。在我国统计体系中,反映消费需求变化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反映居民和集团商品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二类是反映城乡居民商品和服务消费之和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第三类是支出法GDP核算中反映总消费的最终消费。在大多数文献中,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用消费总额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消费额等指标简单描述,也有用恩格尔系数来粗略表示的。但是,我们认为,居民消费需求水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经济概念,涉及社会、经济等诸方面因素,难以简单地用单个或少数几个指标进行评价,要研究消费需求水平,需要对各类消费需求指标进行综合客观分析,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按照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可行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再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构建了以下的评价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9)。
2.消费需求水平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建立了多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如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等,由于各种评价方法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本身掌握的标准和计算方法的不同,使评价结果有时存在较大差异,于是很难对某一个方法做出绝对的优劣评价。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问题和不同的研究目的,有选择地应用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以达到预期的分析效果。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如果对各指标的赋权不合理就会直接导致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这样即使是最好的评价方法也会失去其意义。在因子分析法中,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人为确定的,而是根据综合因子的贡献率的大小确定的。这就克服了某些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缺陷;同时,因子分析法是根据评价指标中存在着一定相关性的特点,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并使这些较少的指标尽可能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从根本上解决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因此,应用因子分析法,既可避免信息量的重复,又克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因子分析法是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较多,且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为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
3.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评价分析
(1)样本数据说明。本课题分析所采用的样本取自于1988-2008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有关各年的《浙江统计年鉴》等资料,并经过整理(6个指标[③]的描述统计量见表6)。
表6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量
指标(记号) | 单位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值 | 标准差 |
X1 | 亿元 | 33.09 | 42.42 | 38.88 | 3.32 |
X2 | % | 41.90 | 67.50 | 49.85 | 7.03 |
X3 | — | 0.67 | 0.91 | 0.786 | 0.06 |
X4 | 元 | 1453.00 | 15158.00 | 6872.90 | 4362.31 |
X5 | 元 | 1646.00 | 18515.00 | 7947.05 | 5192.94 |
X6 | % | 44.90 | 67.10 | 56.72 | 7.53 |
2. 公共因子选取
首先,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以确定能否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741,该样本数据较适合用于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167.998,p<0.0001,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从得到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发现,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理想,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为此要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旋转,以达到简化结构的目的,使各变量在某单个因子上有高额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只有小到中等载荷。通过利用最常用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可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并由此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写出上述二个公共因子的表达式[④]:
表7 特征根与方差贡献
成分 | 初始特征值 | 提取平方和载入 | 旋转平方和载入 |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 |
1 | 4.458 | 74.294 | 74.294 | 4.458 | 74.294 | 74.294 | 3.200 | 53.340 | 53.340 |
2 | 0.954 | 15.895 | 90.189 | 0.954 | 15.895 | 90.189 | 2.211 | 36.850 | 90.189 |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3. 浙江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评价分析
为了动态考察浙江城镇消费需求水平变化情况,本课题以归一化的方差贡献(见表7)为权数,根据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序列,把F1、F2合成定义为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度,并记为F,即
由图10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年来,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食品支出在消费中的份额明显下降。浙江省一直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加快发展浙江经济的基本立足点,面对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着力改善民生,采取一系列增加收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企稳回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全国范围看,浙江消费增速一改2007、2008年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低位态势,2010年1-4月消费名义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消费增速第一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消费增速也高于全国水平1.1个百分点,且6年来首次位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五省市之前[⑤]。我们可以预见,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家电、汽车等政策刺激的基础上,浙江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将保持平稳增长。
(二)商贸流通业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1.理论分析
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商品和资本的流通、交换形式,详尽阐述了流通环节、流通时间、流通费用对产品转化成商品(即对消费)的重要作用。流通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流通影响消费的最终实现及实现程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实现必须通过流通,没有流通作为中介和纽带,产品就无法进入市场,因此也无法满足消费者需要。另一方面,流通组织得好,消费者才能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消费品,使消费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2)流通的数量、规模和结构影响消费水平、规模及结构。一般而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都取决于流通的数量、速度和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充足和流通畅通可以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规模的扩大。(3)流通引导和调节消费。流通对消费的引导主要表现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如流通部门可将生产方开发新产品的时机、数量和种类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可促使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改变消费购买方向,调节消费者需求,从而促进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调整[⑥]。林文益(1995)指出,商品贸易不仅能满足消费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提高消费的条件。商品贸易不只是消极地去媒介生产和消费、建立产销联系、促进生产和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能够引导生产和指导消费,起着主导的作用。万典武(2003)从商业资本的再振兴对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性角度论述了商品流通对消费的作用,他指出,商业资本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可以使生产者不吃亏而消费者又可买到便宜货。扩大内需,不仅要启动有效需求,而且要振兴商业资本。贺珍瑞(2007)从农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分析了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认为我国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相对于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显落后,对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有显著影响,目前,农村流通体系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也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城市商业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城市商业的创新能培育和引导消费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预期和信心,进而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增长,特别是零售业能够直接实现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开发潜在消费。因此,城市商业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实现[⑦]。
2.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 model)
一般的回归方程所估计的参数在样本期内是固定的,它表示在样本期内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平均影响程度,其弱点之一在于当数据起伏较大,离散程度高时,参数的代表性就很差,而且它不能给出变量之间的瞬时关系,也就不能给出变量关系的变化过程。实际上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各种各样的外界冲击和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流通业和信息业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而固定参数模型表现不出这种变化,因此考虑使用可变参数模型(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下面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构造可变参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被用来估计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理性预期、测量误差、长期收入和不可观测因素(趋势和循环要素)。许多时间序列模型,包括典型的线性回归模型和ARIMA模型都能作为特例写成状态空间的形式,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强有力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KF)来估计参数值。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形式如下:
2. 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实证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
把式(1)和(2)代入式(3)可得:
由图11可知,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业对消费需求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以“放开、搞活”为主线的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浙江再次开放了集贸市场,商贸流通业成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形成了以公有制流通业为主体,个私所有制、私人资本所有制及公私混合所有制流通业为补充的“主体—补充”的流通业结构。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业态水平明显提高。从2003年以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一直在增加,购买能力在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城乡间和城乡内部,收入不平衡及收入差距的加大,降低了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抑制了购买欲望,再加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强烈反应,减少了消费支出量,特别是制度变革所导致的环境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低的居民消费率和很强的储蓄倾向,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这一时期,商贸流通业对消费需求增长的促进效应不够显著,还呈现了下降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贸易、技术的迅速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一个联结生产与消费、实现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产业,其地位不断提升。在以对资本性资源的争夺为主要表现的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作为控制和调配资源的主导性产业,流通业的竞争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在全球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批发零售业,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因此提升批发零售业竞争力对增强浙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关于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体系”理论(Diamond,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其核心内容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政府,机遇。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受到了国家,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推崇。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以下简称WEF) 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 Development School,以下简称IMD)提出,强调产业竞争力核心的内容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该理论从产业获利能力角度反映产业竞争力的强弱。WEF和IMD是最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其对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均已得到世界认可,其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发布的《中国31个省市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建立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服务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此评价报告认为:服务业指广义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多个行业。对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选取了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5类指标对我国服务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其组织开展的《广东省流通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中将流通产业竞争力描述为:流通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商业环境下,流通业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实力和流通服务能力。认为流通业竞争力是由流通业多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流通业竞争力首先表现在产业市场占有率、流通效率和产业成长率等显性结果上;其次表现在流通结构上不断优化而体现出来的相比较的产业服务效率上;第三,表现在流通企业不断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相比较的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服务能力上;第四,表现在流通基础环境不断改善所体现出来的相比较的流通业发展潜力上。因此,流通业竞争力是产业的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综合。
国外有关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很少,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的研究多数是从宏观层面和行业、企业微观层面进行研究的,而对省际区域中观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的较少。对于某一区域内评价批发零售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也各不相同,有些相对完善,可以对竞争力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然而很多指标无法量化,而另一些采用可以量化的指标,却又无法对产业竞争力状况作出全面的评价。
(二)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因此,评价指标的建立是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合理地对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本课题在借鉴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8)。
表8 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指标记号 |
批 发 零 售 业 竞 争 力 | 产业规模指标 | 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万人) | X1 |
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亿元) | X2 | ||
资产总额(亿元) | X3 | ||
产业发展指标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X4 | |
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 X5 | ||
批零人均生产总值(亿元/万人) | X6 | ||
批零就业率(%) | X7 | ||
产业绩效指标 | 销售利润率(%) | X8 | |
资产利用率(%) | X9 | ||
劳动生产率(%) | X10 | ||
产业环境指标 | 人均邮政、电信费用支出(元/人) | X11 | |
进出口贸易率(%) | X12 | ||
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 | X13 |
(三) 浙江批发零售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课题选择的样本区域为浙江省批发零售业1995-2008的14年数据,上述13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年度的《浙江省统计年鉴》,并经适当整理。
2.浙江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
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较多,且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为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上述13个指标中不可避免得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点,但是一一进行分析繁琐而困难,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可以达到评价我省批发零售业竞争力的目的。
根据软件SPSS13.0的运行结果,KMO值为0.684,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523.970,自由度为78,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因子分析。根据变量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由表9知,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两大特征根,即:9.185和3.161,两大贡献率即:83.551%和11.420%,它们一起解释了我省批发零售业竞争力的94.971%,即前2个因子集中表现了原始数据大部分的信息,因此,提取这2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
表9 总方差解释
成分 | 初始特征值 | 提取平方和载入 | 旋转平方和载入 |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 合计 | 方差的% | 累积 % | |
1 | 10.862 | 83.551 | 83.551 | 10.862 | 83.551 | 83.551 | 9.185 | 70.655 | 70.655 |
2 | 1.485 | 11.420 | 94.971 | 1.485 | 11.420 | 94.971 | 3.161 | 24.316 | 94.971 |
3 | 0.525 | 4.042 | 99.014 |
|
|
|
|
|
|
4 | 0.060 | 0.464 | 99.477 |
|
|
|
|
|
|
对原始因子载荷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见表10。
表10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公共因子 | 公共因子 | ||||
商品销售收入净额(X2) | 0.984 | 0.082 | 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X13) | 0.890 | 0.440 |
资产总额(X3) | 0.983 | 0.088 | 人均邮政、电信费用(X11) | 0.856 | 0.49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 | 0.958 | 0.271 | 劳动生产率(X9) | 0.828 | 0.434 |
批零人均生产总值(X6) | 0.934 | 0.338 | 批零就业率(X7) | 0.786 | 0.246 |
人均消费性支出(X5) | 0.931 | 0.350 | 销售利润率(X8) | 0.194 | 0.977 |
批零从业人员(X1) | 0.910 | 0.343 | 资产利用率(X10) | 0.297 | 0.951 |
出口贸易率(X12) | 0.900 | 0.412 |
|
|
|
通过计算得到我省各年批发零售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综合排名、单项排名及前后两年得分的差值情况,见表11。
表11 各年批发零售业竞争力因子得分情况
年份 | F1 | 排名 | F2 | 排名 | 综合得分Y | 综合排名 | 差值 |
1995 | -0.76981 | 12 | -1.2658 | 13 | -0.8968 | 14 | — |
1996 | -0.73296 | 11 | -1.01745 | 11 | -0.8058 | 13 | 0.091002 |
1997 | -0.41997 | 7 | -1.52235 | 14 | -0.70222 | 12 | 0.103581 |
1998 | -0.42632 | 8 | -1.26480 | 12 | -0.64100 | 10 | 0.061218 |
1999 | -0.78752 | 13 | -0.24988 | 9 | -0.64986 | 11 | -0.00886 |
2000 | -0.96751 | 14 | 1.02481 | 3 | -0.4574 | 9 | 0.192461 |
2001 | -0.71111 | 10 | 0.72487 | 5 | -0.34345 | 8 | 0.113957 |
2002 | -0.59634 | 9 | 1.26905 | 2 | -0.11873 | 7 | 0.224714 |
2003 | -0.25174 | 6 | 1.29224 | 1 | 0.143575 | 6 | 0.262307 |
2004 | 0.23881 | 5 | 0.74226 | 4 | 0.367711 | 5 | 0.224137 |
2005 | 0.70894 | 4 | 0.16128 | 8 | 0.568719 | 4 | 0.201008 |
2006 | 0.88698 | 3 | 0.53500 | 6 | 0.79686 | 3 | 0.228141 |
2007 | 1.49249 | 2 | 0.31992 | 7 | 1.19227 | 2 | 0.395409 |
2008 | 2.33606 | 1 | -0.74914 | 10 | 1.546138 | 1 | 0.353868 |
由表11可知,总体上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省批发零售业竞争力在不断提升。综合14年在各因子的得分情况,可以得知因子得分每年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即都有所谓的“短板”,对批发零售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97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批发零售业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第一,批发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厂商批发商崛起,个体批发商、少量代理商和经纪商大量涌现,单一所有制结构被突破。第二,市场调节成为批发零售业流通的主要调节器。在批发零售领域,开放取代了封闭,百家竞争取代了国有垄断。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1997、1998年我省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人数等第一个因子中的各项指标得到较大的增加,导致第一个因子得分较高。但同时由于处在这样一个转变时期,由于批发零售业竞争激烈,注重数量上的粗放型增长,销售利润率、资产利用率都不是很高,使得第二个因子得分不高另外,再加上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在这样的局势下,1997、1998年我省批发零售业的销售利润率、资产利用率难免受到影响。1999-2001这三年中,国内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几年也刚好又是市场化初期,经济主体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盲目扩张冲动比较强烈,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加剧了生产过剩,造成了盲目扩大。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制约了通货紧缩趋势的缓解。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环境必然使得我省批发零售业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邮政、电信费用支出等明显下降,劳动生产率、出口贸易率也都会进一步降低,导致了这三年第一因子得分偏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后国内批发零售商业结构发展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浙江的批发零售商业。首先是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建设诸如武林路、延安路等有国际化特色的商业区,聚集世界著名品牌,构建国际购物天堂;其次是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建设社区商业中心,满足居民都市生活需求。良好的国内大环境,再加我省政府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得我省2001以后经济更加大步发展,批发零售业两个因子的得分都还比较理想。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浙江经济增都出现明显下滑,批发零售业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利用率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使得第二个因子的得分明显下降。
本课题基于消费需求视角,运用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结合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及历史数据,定量研究了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现状、阶段特征及发展前景;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评价了浙江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绩效,并分析了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态的发展趋势;通过构建消费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发展的影响;建立了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批发零售业为例,对浙江省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课题提出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积极营造消费环境,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商业网点
消费环境的不完善对居民消费的增长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近几年来,浙江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购物环境不适应和基础设施落后两方面。在农村,连锁超市这种新型业态还相当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使得农民购买商品尤其是大件耐用消费品很不方便,售后服务等配套措施也跟不上,不能满足农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在城市,一方面是一些大型的类似百货商店布局过分集中于市中心,造成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在城乡结合部、新居民小区等地段组织规范、运作高效的现代商业组织,如连锁店、超市、仓储式商店等方便百姓生活的商业设施明显不足,结果是既造成商业资源的浪费,又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为此,要按照因地制宜、便民便利的要求,构建密集、便利、遍及城乡的商业网络。在城市商业中心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型百货商店或购物中心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从城市中心到边缘的居民小区,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重点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专业店、菜市场和家政服务,鼓励和支持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便民早餐网点、特色餐饮网点。在乡镇和农村,主要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和便利店,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行政村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促进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快速发展
工商企业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流通意识,以现代物流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流通行业,以发挥现代物流在资源配置和搞活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构建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态,有利于适应浙江经济发展新阶段居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方便居民购物消费。特别是面向广大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提供标准化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一流的服务环境,有利于吸引老百姓及时消费。连锁超市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的统一采购配送系统实行严格的商品准入制,严把进货商品质量关,能消除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给消费者带来的“购买忧虑症”,刺激消费者放心购物,扩大消费需求的即期投放。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流通服务业进行刺激,以增加它们的自我积累能力;实施差别性的流通经济政策,使广大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以引导更多的流通生产要素投入到这些地区的商贸流通业。
(三)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大力发展城市新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式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促进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要重视振兴农村消费品市场,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对消费品市场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和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功能,实现农副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的良性循环,使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四)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完善商贸流通业所有制结构调整
首先,政府要认真研究浙江省国有流通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去留问题,积极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连锁和联合等形式,连小成大,引导和培育一批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其次,要继续优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流通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优化改造大型批发市场,重构现代批发体系,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发展,及时调整零售餐饮业的业态结构。第三,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流通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发挥“示范效应”,在为内外资流通企业构建公平竞争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创造流通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五)整合资源,增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省缺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批发零售巨头,业界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批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批发零售企业。为此,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行业整合的力度,有效利用外部资源,这是促进我省批发零售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扶持一批营运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促进中小零售企业“连小成大”。通过政府的鼓励、引导,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住宿餐饮业,通过市场调节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发展壮大住宿餐饮业的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集团化连锁,大力推行品牌化经营。住宿餐饮企业要利用品牌的优势扩大市场,促使销售者在竞争中得到某些保护,并使它们在制定市场营销企划时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课题负责人:章迪平
课题组成员:孔伟杰、何永达、徐璐、董亚娟、马骊
执笔人:章迪平
参考文献
[1] Goldman A. The Transfer of Retail Formats into Developing Economies: The Example of China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1(77): 221-242.
[2] Paul Bull and Andrew Church. Recession and the Hotel and Catering Industry: A Regional Perspective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96(16): 118-139.
[3] James H. and Chris S. Tan. Comparison of Asian and European logistics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3, 33(01): 36-58.
[4] 崔晓红.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普查资料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J]. 北京统计, 2004(12): 51-52.
[5] 王微. 我国城市商业在扩大消费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流通经济, 2005(12): 20-23.
[6] 李飞, 刘明葳. 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2-17.
[7] 易培强. 关于消费需求制约因素的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4): 73-77.
[8] 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9] 贺珍瑞.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793E0020 会科学版), 2007(3): 23-26.
[10] 陈燕武. 消费经济学——基于经济计量学视角[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1] 课题组. 浙江省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研究[J]. 财贸经济, 2008(02): 85-91.
[12] 冉净斐. 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 商业时代, 2008(01): 11-12, 26.
[13]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委会. 广东流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14] 郭艳华. 发达国家批发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启示[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77-81.
[15] 李先国. 我国住宿餐饮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商业时代, 2008(15): 95-96.
[16] 赵凯, 宋则. 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 财贸经济, 2009(01): 102-108.
[①] 张鸿雁, 李程骅. 商业业态变迁与消费行为互动关系论——新型商业业态本土化的社会学视角[J]. 江海学刊, 2004(03): 99-105.
[②]带“*”的指标表示在作为时间序列时数据收集存在困难。
[③]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这里略去了消费需求评价指标体系中2个带“*”的指标。
[④]ZXi表示对Xi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
[⑤]明文彪, 杨博野, 孙娜. 浙江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若干分析[EB/OL]. [2010-07-1].
[⑥]纪宝成. 商品流通论——体制与运行[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⑦]王微. 我国城市商业在扩大消费中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流通经济, 2006(02): 20-23.
[⑧]文中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数据在1994年以前用《浙江统计年鉴》中的“商业”数据表示,1995-2004年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表示,2004年以后开始包括“住宿业”。
[⑨]ZXi表示对Xi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