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历次普查 > 经济普查 > 第二次普查 > 课题选编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7 10:17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内容提要: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服务化将是大势所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将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年统计年鉴资料,全面描述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显示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有着长足的发展,总量扩大、增速较快、内部结构有所优化、投资增加,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递增。但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的检验显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虽然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但从短期来看,由于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较低,还存在着产业总量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大、市场化程度较低等矛盾和问题,由此造成两者发展的不均衡,还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状态。本文就如何促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关系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服务化将是大势所趋,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将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浙江是制造业大省,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发挥技术进步对结构调整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关键。

本文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描述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在定性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共同发展的机理基础上,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两者的关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切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紧密关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路径,对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创浙江发展新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产性服务业及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理论回顾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界定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已形成了一些共识,即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它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最早由Greenfield 1966 提出,BrowningSingelman1975)进行了发展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济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Daniels1985)则从另一角度,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

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标准,世界各国目前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我国国家统计局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房地产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科研等六个行业。按照这一界定,对照2008版国家统计局编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本文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F);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G);批发业(H);金融业(J;租赁和商务服务业(L;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M6个大门类作为研究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的基本范围。

(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研究回顾

1、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几种观点

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问题上,国外学者、专家先后有以下研究视角:一是需求论,即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持这种观点的国外学者主要有Cohen & Zysman (1987)Rowthorn & Ramaswamy (1999)Klodt(2000)Guerrieri & Meliciani (2003)等。二是供给论,即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外学者中,O’Faeeell &Hitchen (1990)Eswaran & Kotwal(2002)Pappas &Sheehan (1998)Grubel &Walker(1988)Dnniels(1989)Illeris(1994)等均持这一观点。三是互动论,即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 J. F. (1990)DiazFuentes D.1998)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互动关系,技术变化所引起的垂直分离促使服务在新的社会地域分工中独立出来,增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依赖。四是融合论,即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二者出现融合趋势。国外学者当中,Lundvall BB. Borras1998)的研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支持。

近年来,国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研究也与日俱增。顾乃华基于分工视角,描绘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表现。他认为,不同的互动表现背后的原因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处的市场范围和接受的政府扶持力度不同。陈宪和黄建锋(2004)、郑吉昌和夏晴(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分工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内在联系。李冠霖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美、日、英、澳、俄五国和中国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波及效应。他的研究表明:随着制造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向制造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会增加。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专家学者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在制造业结构变革给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制约或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

从产业演变的角度看,制造业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使企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生产性服务业反过来也支持、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的协调发展关系。

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制造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制造业企业不得不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这些外包出去的业务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进而又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更多业务进行外部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建立在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业外包活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从投入产出的关联度来看,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生产环节,通过技能的提升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同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客户-供应商关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业交易成本。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制造业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服务业,而现代经济增长其实就是由服务业主导的增长过程。

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有着长足的发展,总量扩大,投资增加,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递增。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分别达到146667179776个,分别占全省的26.2%28.1%,在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较快

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增加值逐年递增。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和《浙江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2230.93亿元,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5237.37亿元,五年的年均增速为18.6%,比同期全省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速高4.0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

 表1                 2004-2009年浙江生产总值发展情况               (亿元)

指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均增速(%

GDP

11648.7

13417.68

15718.47

18753.73

21462.69

22990.35

14.6

第一产业

814.1

892.83

925.1

986.02

1095.96

1163.08

7.4

第二产业

6250.38

7164.75

8511.51

10154.25

11567.42

11908.49

13.8

第三产业

4584.22

5360.1

6281.86

7613.46

8799.31

9918.78

16.7

生产性服务业

2230.93

2620.14

3209.73

4012.47

4822.84

5237.37

18.6

 

(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浙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04年到2009年,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比重由7.053.739.4演变为5.151.843.1。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度也逐年提高,其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9.2%提高到了2009年的22.8%,而其占服务业的比重更从2006年起就已超过了50%

 2                2004-2009年浙江生产总值结构变动情况               (%

指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第一产业占GDP比重

7.0

6.7

5.9

5.3

5.1

5.1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53.7

53.4

54.1

54.1

53.9

51.8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39.4

39.9

40.0

40.6

41.0

43.1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

19.2

19.5

20.4

21.4

22.5

22.8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48.7

48.9

51.1

52.7

54.8

52.8

 

(三)内部结构有所优化,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从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行业构成看,2004-2009年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处于下降态势,其中批发业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第一位(31.2%)下降到2009年的第二位(26.4%)。而金融业发展迅猛,其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第二位(23.5%)上升到2009年的第一位(36.3%),期间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9.4%,大大高于同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18.6%的增速。相比之下,其他行业的增加值比重相对较为平稳(详见表3

而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在所有服务业行业门类中,无论是新增企业数还是企业规模方面,新兴服务业增速远高于传统服务业。与2004年相比,2008年新增企业率排前2位的行业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新增率分别为112.1%90.5%。同时,从营业收入看,2008年全省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14.4亿元和136.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29.5%162.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营业收入425.01亿元,比2004年增长143.1%,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405.5%129.6%,均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               2004-2009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            (%

指标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生产性服务业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9.9

19.6

19.8

18.7

17.5

17.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2.3

11.9

11.3

11.0

10.0

9.8

批发业

31.2

29.2

28.0

27.3

27.4

26.4

金融业

23.5

26.2

28.2

31.2

34.2

36.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9

8.6

8.3

7.7

7.0

7.0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3

4.5

4.3

4.1

3.8

3.5

 

(四)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服务业历来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在这方面也有着较大的贡献。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浙江全部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为2079.82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536.57

4                  2008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情况

 

就业人员(万人)

占全省就业人员比重(%

合  

2079.82

100.0

第三产业

536.57

25.8

生产性服务业

220.94

10.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2.08

2.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8.15

0.9

批发业

66.29

3.2

金融业

27.94

1.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5.76

2.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0.72

1.0

   

万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为220.94万人,占全省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10.6%,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41.2%(见表4)。与2004年相比,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49.4%,比同期全省全部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幅分别高32.922.0个百分点。近年来,消费性服务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已经减弱,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等吸纳就业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显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较大潜能。

(五)投资力度加大,外向度提升

近几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有力地推进了全省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的较快增长。2009年全省限额以上投资额9906.46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56.1%,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又占第三产业投资的近四分之一。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的限额以上投资额比2008年增长25.5%,比全部限额以上投资额和第三产业投资额的增速分别高9.63.9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992.36亿元,比2008年增长53.3%,分别占全部限额以上和第三产业新增固定资产的17.0%32.5%

5                     浙江限额以上分产业投资情况

指标

投资额(亿元)

新增固定资产(亿元)

2008

2009

增幅(%

2008

2009

增幅(%

总计

8550.71

9906.46

15.9

4824.97

5837.84

21.0

第一产业

36.07

57.21

58.6

19.73

33.44

69.5

第二产业

3938.96

4286.86

8.8

2384.91

2752.68

15.4

第三产业

4575.68

5562.39

21.6

2420.34

3051.72

26.1

生产性服务业

1094.84

1374.12

25.5

647.26

992.36

53.3

生产性服务业占总计比重(%

12.8

13.9

 

13.4

17.0

 

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

23.9

24.7

 

26.7

32.5

 

   

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也成为外商投资热土。2009年外商在浙江直接投资项目1738个,其中生产性服务业[]625个,占总项目数的36.0%;生产性服务业合同外资40.27亿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资的25.1%;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7.47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17.6%

(六)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各有特色

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分布,基本与生产总值的地区分布相吻合。经济较为发达的杭州、宁波和温州发展较快,2008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比重最大的是杭州市,为25.2%,高于该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2.9个百分点;其次是宁波市和温州市,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比重分别是18.8%11.4%;其余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比重都在10%以下。

再从各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看(见表6),舟山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运输业非常发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占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39.1%;杭州和温州则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上有优势,但从总体来说其占当地GDP的比例均不高,最高的杭州也仅占3.3%;批发和零售业在大多数地区都

6                  2008年浙江各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杭州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比重(%

25.2

18.8

11.4

7.2

3.8

9.8

生产性服务业占当地GDP比重(%)

28.5

25.8

25.5

21.5

20.0

23.6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1.0

19.0

13.1

15.5

19.9

12.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1.5

7.1

12.2

7.5

7.8

6.0

 批发和零售业

30.6

35.7

34.9

42.8

35.3

45.0

 金融业

33.3

29.0

33.7

23.1

29.0

26.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2

6.2

4.2

7.9

5.6

7.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6.3

3.0

1.9

3.1

2.3

2.4

 

6              2008年浙江各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续表)

 

金华

衢州

舟山

台州

丽水

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比重

8.0

2.0

2.7

8.7

1.9

生产性服务业占当地GDP比重

25.4

19.0

28.3

24.0

20.4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1.3

23.9

39.1

17.9

19.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9.9

6.7

5.9

9.0

9.7

 批发和零售业

40.5

33.1

23.8

41.4

33.1

 金融业

29.7

27.6

24.2

25.2

31.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9

5.7

5.3

4.8

2.6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7

3.0

1.6

1.7

3.7

 

较为发达,特别是金华、嘉兴、台州和绍兴,其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占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超过40%;金融业在各地亦较为发达,特别是杭州,其占地区GDP比重为9.49%,在杭州生产性服务业中占主体地位,其他地市金融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也基本超过四分之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比重则普遍偏低。

而从各地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省的地位看,亦是因地制宜、各有地方特色。如杭州市大力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做强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跃居八大服务业之首,占GDP比重11.95%。宁波市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海港空港联动发展,仅北仑区就有航运企业14家,运力达55万吨,集装箱运输企业66家,国际集装箱中转企业36家。金华义乌全力打造现代物流枢纽,UPS、联邦快递等著名国际快递巨头已经全面入驻,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航空物流和物流公共平台运营商的现代物流网已初具规模。

(七)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方兴未艾

——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务、会展服务等行业,是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人力资本密集行业,也是高附加值行业。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浙江共有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36695家、从业人员44.96万人,其中企业法人单位26497家、营业收入1128.9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11.0%80.6%83.6%91.0%。以会展业为例,浙江的会展规模、国际化程度、展馆建设、展会成效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会展品牌,如消博会西博会等,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效果显著。据浙江省国际会展协会统计,2008年浙江省内举办的展览项目651个,面积达到4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3%47.9%;全年出国展览标准展位1.38万个,占全国企业出境参展摊位数的三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一。

——物流业:近年来,浙江建设以杭州、宁波舟山、温州、金华义乌四大物流枢纽为重点,加强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设,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发展专业物流,物流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以物流配送中的仓储业为例,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浙江省仓储业法人单位604个,从业人员16831人,分别比2004年底增长52.5%104.3%,增幅分别比全省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员的增幅高出13.878.2个百分点。从单位构成看,以谷物、棉花等农产品为对象的传统仓储单位106个,占17.5%,以仓储服务为主的物流公司(中心)和配送公司(中心)等新兴仓储业单位498个,占82.5%,成为仓储业的主体。

——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产业,包涵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的有工业设计、广告策划、研发设计、时尚设计等等。浙江是全国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创意产业区块。杭州LOFT49号集聚了美国D1设计库、潘天寿环境艺术研究院、江南布衣等20多家创意设计公司,园区年产值超过4亿元。嘉兴国际创意产业园入驻了当代中国艺术中心、铁哥们等13家创意企业,2008年产值达1.6亿元。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浙江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研发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逐渐向服务外包等产业链高端发展,也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重要力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底浙江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分别有法人单位72413234家,分别是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1.9倍和2.0倍;就业人数分别为4.3万人和5.4万人,也分别是2004年的2.0倍和1.9倍。如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是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的11个国家级软件基地之一,拥有软件企业1100余家,其中总收入上亿元的软件企业53家,上市软件企业17家,软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达200多亿元,代表企业有诺基亚3G软件研发中心、浙大网新、中控科技等,初步形成杭州天堂软件品牌。

三、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描述分析了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定性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机理。下面,我们将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客观分析两者关系的现状。

(一)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态势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的主体,已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浙江制造业完成增加值为9775.08亿元,是2004年的1.9倍,5年间年均增长14.1%。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2.5%

比较2005年以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增速的走势基本与制造业一致,和宏观经济(GDP)的走势也是基本吻合的:即都是在2005年、2006年增速逐步加快;但制造业增速从2007年起略有下降,而生产性服务业增速2007年仍比2006年有较大提高;2008年三者增速均比上年有较大下降,但制造业的增速相对下降得最快。总体来看,这几年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速始终大于制造业增速,而且增速差距呈逐年扩大的态势。

 

(二)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为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我们收集了以下研究指标:

1、工业增加值:由于无法得到各地制造业的增加值数据,但从全省来看,2005-2009年五年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为92.7%,因此用工业数据可以反映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2、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按照本文第一部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选取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JT)、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XX)、批发和零售业(PF)、金融业(JR)、租赁和商务服务业(ZL)、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KX6个大门类增加值的总和作为该指标的衡量数据。其中,由于无法得到分地区的批发业增加值数据,只能以批发和零售业代替批发业

另外,由于统计制度中2004年以后开始执行国民经济新行业分类,因此为了便于进行同口径对比,我们只能选取2004年以后的增加值数据,具体收集了2004-2009年浙江省11个地市的上述指标面板数据。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影响情况的实证分析

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各市与生产性服务业有关的六个行业的增加值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即记

1、面板单位根检验

面板单位根存在多种检验方法,Levin, LinChu提出了基于同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简称LLC 方法)Chio则针对异质面板数据提出了基于Fisher检验的单位根检验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原假设均为存在面板单位根, LLC方法为左侧单边检验,而Fisher检验则为右侧单边检验。

2、面板协整检验

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实际上是将传统的协整检验方法推广到面板数据上。在变量单整阶数相同的情况下, 变量之间就有可能存在面板协整关系。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Pedroni (19992004)Kao(1999)提出的检验方法,这两种检验方法的原假设均为不存在协整关系,从面板数据中得到残差统计量进行检验。

8                 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检验方法

统计量

P

Pedroni检验

 

 

Panel v-Statistic

12.63315

0.0000

Panel rho-Statistic

2.473296

0.0187

Panel PP-Statistic

-4.076520

0.0001

Panel ADF-Statistic

N/A

N/A

Group rho-Statistic

3.612004

0.0006

Group PP-Statistic

-4.287020

0.0000

Group ADF-Statistic

N/A

N/A

KAO检验

 

 

ADF t-Statistic

-4.593648

0.0000

注:由于样本的原因Pedroni检验无法计算得出ADF统计量,因此用N/A表示。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最早是由Granger提出来的,后来经过Sims对此进行了重新表述,并经过后来的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实证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统计工具。Granger因果检验是利用变量关系发挥作用的时间差和滞后效应,根据变量各自的前指标相互在解释对方指标中的显著程度,来判断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和方向性。

(四)生产性服务业中各行业对制造业发展推动作用以及各地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从生产性服务业中各行业对制造业发展推动作用来看,当前浙江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上。从模型各变量系数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浙江省各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这四个行业是推动当地制造业发展的主体,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样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在目前看来还没有能起到它们应有的作用,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对不够明显。

(2)从省内各市其他因素对制造业的影响看,省内大多数地市差距不大,杭州、温州和台州的制造业相对更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从模型的个体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除杭州、温州、台州三地外,各地区其他因素对制造业影响程度的差距并不明显;而杭州、温州、台州的其他因素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对较低,则反过来说明了这三个地区更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来推动其制造业的发展。

 

四、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与制造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现状的描述,以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我们看到,尽管近年来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但总体来说,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较低,还存在着产业总量较小、地区差异大、投资不足等矛盾和问题,由此造成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不均衡,还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状态。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占GDP和服务业的比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已经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到服务业。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为例,金融、信息、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了1/3。有关数据还显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吸纳的就业总量在2002 年已经超过了制造业, 占全部非农部门就业的比重为13.9%;美国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已接近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服务业总量的70%,约占美国GDP48%。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反观浙江,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浙江已处于中上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但2008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2.5%,占服务业的比重为54.8%,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0.6%,差距十分明显。

2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仍占主体地位

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业和金融业三大行业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3818.97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接近八成。而2004年以来,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处于下降态势,分别从2004年的12.3%8.9%4.3%下降到2009年的9.8%7.0%3.5%,说明这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比较低。

3、投资比重小、结构不尽合理

2009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74.12亿元,分别占全部限额以上投资额和第三产业限额以上投资额的13.9%24.7%,大大低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22.8%52.8%的比重。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结构看,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仍是投资的重点。其中,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就达979.63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额的71.3%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仅占1.6%2.3%8.5%

4、缺乏大项目带动、外资到位率低

近年来浙江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但总体看仍存在项目小、外资到位率低等问题。从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全省共有项目1738个,合同外资160.18亿美元,项目的平均合同金额为921.63万美元,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合同金额仅为644.32万美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看,2009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外资到位率为43.4%,比全省62.1%的平均水平低18.7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外资到位率分别只有12.1%23.3%24.6%

5、市场化程度较低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所占比重为98.7%,比全省全部企业法人的该比重高2.6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0.4%0.8%,比全部企业法人低1.31.4个百分点。在内资企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国有、集体企业比重比全部企业高2.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的比重比全部企业低2.9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从而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6、地区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省的分布看,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合计就占了将近六成,而其他8个市合计不到全省的一半。不仅仅是生产性服务业总量上的分布不合理,从人均水平来看也是很不平衡。人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从高到低依次是杭州(17106/人)、宁波(14388/人)、舟山(13663/人)、绍兴(11361/人)、嘉兴(9222/人)、金华(8348/)、台州(8142/人)、温州(7677/人)、湖州(7265/人)、衢州(4944/人)和丽水(4557/人),人均水平最高的杭州是最低的丽水的3.8倍,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比较差

一方面,不少制造业企业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形态,从研发到营销以及员工培训等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都在企业内部消化,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割裂了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使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诚信体系不完善,无法保证外包业务能按时完成,也无法保证外包契约能连续、顺利的履行。这样,不但导致制造业的产品单一,而且妨碍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开发。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很少,提供的产品品质也不高,无法满足两种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又严重制约两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模式不完善

主要表现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也不足。制造业产业链条较短,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区和溢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之间基本上是点对点点对群的协调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单一功能或是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源最大化利用,与群对群的最佳模式仍有较大距离。

3、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浙江制造业是基于进行加工贸易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基本上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较低。这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装配、制造环节,其技术经济特征是对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长期以来,外资拉动型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团较少,平均规模较小,在组织规模、服务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建议

(一)消除体制性障碍

加强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重视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植与支持力度,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工作,减少和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

(二)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外包化

微观方面, 服务外包不仅能使制造业企业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企业成本, 还可以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宏观方面, 服务外包能够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因此要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同时,建立健全中介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

集群发展模式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目前浙江服务业、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可以重点培育若干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如以大型骨干专业市场为依托,或以大型物流基地为依托,或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分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集群化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集聚和专业化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四)扩大开放,引进外资

当前,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使浙江有机会引进和承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因此是要改变招商引资的战略选择,在目前吸收制造业外商投资的基础上,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把重点放在高技术、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大型项目和商贸配套服务项目上,特别要突出引入外资企业的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从而增加跨国公司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一方面可以使本土企业能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来促使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来带动本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最终促使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课题负责人:梁普明

                                  课题组成员:张祖民  葛小娥  朱卓瑶

                                              应春红  王  寒  朱一波

                                  课题执笔人:朱卓瑶  朱一波

 

 


参考文献:

[1] 刘书瀚,宋明月.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72-75

[2] 纪春礼,李健.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1):40-44

[3]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65-71

[4] 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56-65.

[5] 姚耀, 陈高森, 骆守俭.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J ]. 华东经济管理,2006(9)

[6]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7] 江静,刘志彪. 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方经济,2009(11):38-46

[8] 陈保启,李为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1):86-90

[9]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2009浙江省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办公室.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报告书[M].2006.

 

 

 



[] 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浙江统计年鉴》,因行业分类中只有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合计数,无法区分批发业和零售业,所以此部分外商投资数据分析中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零售业数据。

[] 由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中,分地区的增加值行业分类中只有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合计数,无法区分批发业和零售业,所以本文中分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数据都包括零售业数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