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非公人才调查报告
2012年浙江省非公人才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3-09-30 09:45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2012年省委人才工作要求,2013年5月,浙江省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及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以下简称非公企业(单位))人才资源状况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设计样本总量为1.5万个,采取按地区、行业、企业规模等属性进行分层抽样。实际回收有效样本1.4万多个,共调查从业人员411.8万人,实际调查从业人员占全部非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的比例为21.1%,分行业、分市从业人员抽样比基本在10%以上,调查结果对全省具有较好代表性,对11个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非公企业(单位)人才资源现状
(一)各类人才总体保持增长。根据调查数据,2012年,全省非公企业(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为1951.9万人,比2011年增加22.0万人,增长1.1%。随着非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各类人才总体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2012年,全省非公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为249.9万人,比2011年增加5.6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的12.8%;专业技术人才为293.7万人,增加11.5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的15.0%;技能人才为640.3万人,增加44.8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的32.8%,其中高技能人才为74.2万人,增加8.0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的3.8%,占技能人才的11.6%。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64.7万人,比2011年末减少5.5万人,人才专业化趋势明显,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混岗人员比重下降,仅占年末从业人员总量的3.3%,下降0.3个百分点。
表1 非公企业(单位)人才情况表
|
人数(万人) |
占从业人员比重(%) |
||||
2012年 |
2011年 |
2012年比2011年增减 |
2012年 |
2011年 |
2012年比2011年增减 |
|
年末从业人员 |
1951.9 |
1929.8 |
22.0 |
100 |
100 |
0 |
1.经营管理人才 |
249.9 |
244.4 |
5.6 |
12.8 |
12.7 |
0.1 |
2.专业技术人才 |
293.7 |
282.2 |
11.5 |
15.0 |
14.6 |
0.4 |
其中:在管理位工作 |
64.7 |
70.1 |
-5.5 |
3.3 |
3.6 |
-0.3 |
3.技能人才 |
640.3 |
595.5 |
44.8 |
32.8 |
30.9 |
1.9 |
其中:高技能人才 |
74.2 |
66.2 |
8.0 |
3.8 |
3.4 |
0.4 |
(二)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非公企业(单位)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115.2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6.0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0.3%;大学专科学历的为179.6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11.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6.0%。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中具有国家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比重分别为48.2%和32.1%。
表2 非公企业(单位)人才学历情况表
|
人才(万人) |
比重(%) |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08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08年 |
|
大学本科及以上 |
115.2 |
109.3 |
97.7 |
51.9 |
10.3 |
10.4 |
10.4 |
7.5 |
大学专科 |
179.6 |
168.0 |
158.2 |
90.1 |
16.0 |
16.0 |
16.9 |
13.1 |
中专及以下 |
824.4 |
774.6 |
680.2 |
548.5 |
73.7 |
73.6 |
72.7 |
79.4 |
(三)人才分布日渐合理。调查数据显示,非公企业(单位)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为0.3%、82.0%和17.7%,人才在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3%、83.6%和16.1%,两者比例基本一致,其中第二三产业人才比重比2011年上升1.6个百分点。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吸纳人才的主力,占人才总量的83.3%。人才总体分布与我省产业特点相符,日渐合理。
表3 各类人才在非公企业(单位)三次产业中的分布
|
年末从业人员 |
经营管理人才 |
专业技术人才 |
技能人才 |
人才总量 |
一产(%) |
0.3 |
0.5 |
0.2 |
0.3 |
0.3 |
二产(%) |
82.0 |
74.6 |
75.1 |
89.9 |
83.6 |
三产(%) |
17.7 |
24.9 |
24.7 |
9.8 |
16.1 |
二、当前非公企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特点
(一)地区间人才占比差异较大。非公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占期末从业人员的比重全省为12.8%,各市中最高的为16.8%,最低的为9.5%,极差为7.3个百分点,离散系数为0.29;专业技术人才占期末从业人员的比重全省为15.0%,各市中最高的为20.6%,最低的为11.2%,极差为9.4个百分点,离散系数为0.32;技能人才占期末从业人员的比重全省为32.8%,各市中最高的为42.2%,最低的为25.3%,极差为16.9个百分点,离散系数为0.26。受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各地非公企业(单位)各类人才比重差异较大。
(二)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非公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中高级人才比重全省为9.0%,比2011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低于2010年全国非公单位2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2010年上海的18.5%、江苏的18.4%和广东的21.5%;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人才比重为5.7%,比2011年低0.1个百分点,低于2010年全国非公单位9.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2010年上海的8.8%、江苏的8.3%和广东的10.1%;技能人才中高技能人才的比重全省仅为11.6%,比2011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低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浙江非公企业(单位)各类人才层次结构呈扁平金字塔型,顶层高级人才偏少,但考虑到人才基础雄厚,素质较高,人才层次结构提升潜力巨大。
(三)人才性别结构不均衡。女性在非公企业(单位)各类人才中总体比重不高,且随各类人才层次的提升,比重逐级下降。在经营管理人才中,女性占比为32.9%,比2011年上升1个百分点,但低于同期从业人员中女性比重4.1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才中,女性比重为30.6%,比2011年上升1.5个百分点,但低于同期从业人员中女性比重6.4个百分点;技能人才中女性比重为31.2%,比2011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但低于同期从业人员中女性比重5.8个百分点。
(四)人才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明显。非公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中35岁及以下人员占48.5%,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3.2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才中35岁及以下人员占54.0%,自2008年以来下降0.6个百分点;技能人才中35岁及以下人员占49.1%,自2008年以来下降7.7个百分点。人才年龄结构老化趋势明显,弱化了人才层次结构提升潜力。
三、优化非公企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要处理好高端人才与基础人才关系问题。高端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先导和引领作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基础人才是人才队伍的主体,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持和保证作用,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当前,在构筑大平台、开发大项目,大力引进、重点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要强化基础教育,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人才整体技术、技能水平,夯实基础人才队伍基础,使高端人才与基础人才协调发展。
(二)要处理好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问题。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未来竞争致胜的保障。良好的人才队伍梯队,能够做到人才无断层,能够顺利交接,形成强大人才磁场,吸引一流的人才。因此,当前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时,要充分考虑年龄结构,要以培养为主建设人才梯队,通过合理挖掘、开发,在年轻人当中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尤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可鼓励企业推行师傅带徒弟等技术传承模式,促进高技能人才梯队成长。
(三)要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问题。人才引进是快速解决人才结构缺陷,填平人才洼地,改善智力结构,增进社会经济活力的关键。当前,引进人才主要是弥补我省高端创新人才紧缺的问题,通过筑巢引凤,人才引进,培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但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还是靠自主培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平台人才储备池的作用,培养和集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结构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服务能力。
(四)要处理好人才使用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以用为本,引进、培养人才,用好是关键。因此,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过程中,要强调针对性、适用性,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引进与创新发展结合。在人才使用中,适才适所,用当其位,做到用人所长、用人所愿、专才专用、偏才偏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建立全面的人才绩效评估机制,注重对人才使用绩效的评价和激励。
(五)要处理好人才流动问题。人才流动是人才调节的一种基本形式,是调整人才社会结构,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人才资源与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前,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政策,消除阻碍人才正常流动的户籍、人事等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类型单位间顺畅流动。同时鼓励人才在单位内部纵向、横向流动,统筹人才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促进人才合理、理性流动,但要防止人才流失。要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要不断完善引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人口处 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