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省非公人才调查报告
2011年浙江省非公人才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2-12-26 15:02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打印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1年省委人才工作要求,2012年5月,浙江省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及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以下简称非公企业(单位))人才资源状况抽样调查。本次调查设计样本总量为15000个,按地区、行业、企业规模等属性进行分层抽样。实际回收有效样本14630个,共调查从业人员366万人,实际调查从业人员占全部非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的比例接近20%,分行业、分市从业人员抽样比均在10%以上,调查结果对全省具有较好代表性,对11个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调查显示,2011年我省非公企业(单位)各类人才均保持了快速增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人才总体分布与我省产业特点相符,日渐合理。经营管理人才状况总体适应了我省非公经济的发展,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随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化,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急需提升结构和提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不能完全适应非公经济发展需要,无法支撑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一、非公企业(单位)人才资源现状
1.人才数量保持快速增长。根据调查数据, 2011年底,全省非公企业(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为1929.8万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为24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1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总量的12.7%;专业技术人才为282.2万人,增加32.9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总量的14.6%;高技能人才为66.2万人,增加9.1万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总量的3.4%,各类人才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70.1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3.0万人,人才专业化趋势明显,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混岗人员比重下降,仅占年末从业人员总量的3.6%,下降0.1个百分点。
表1 非公企业(单位)人才情况表
人数(万人) | 占从业人员比重(%) | |||||
2011年 | 2010年 | 2011年比2010年增减 | 2011年 | 2010年 | 2011年比2010年增减百分点 | |
年末从业人员 | 1929.8 | 1796 | 133.8 | 100 | 100 | 0 |
1.经营管理人才 | 244.4 | 222.3 | 22.1 | 12.7 | 12.4 | 0.3 |
2.专业技术人才 | 282.2 | 249.3 | 32.9 | 14.6 | 13.9 | 0.7 |
其中:在管理位工作 | 70.1 | 67.1 | 3 | 3.6 | 3.7 | -0.1 |
3.高技能人才 | 66.2 | 57.1 | 9.1 | 3.4 | 3.2 | 0.2 |
2.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非公企业(单位)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为109.3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1.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0.4%;大学专科学历的为168.0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9.8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6.0%。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中具有国家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比重分别为48.2%和32.6%。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表2 非公企业(单位)人才学历情况表 | |||
比重(%) | |||
2011年 | 2010年 | 2008年 | |
总计 | 100.0 | 100.0 | 100.0 |
大学本科及以上 | 10.4 | 10.4 | 7.5 |
大学专科 | 16.0 | 16.9 | 13.1 |
中专及以下 | 73.6 | 72.7 | 79.4 |
3.人才分布日渐合理。调查数据显示,非公企业(单位)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为0.6%、82.1%和17.3%,人才在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6%、82.7%和16.7%,两者比例基本一致,其中第三产业人才比重比2010年上升1.7个百分点。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吸纳人才的主要产业,占人才总量的82.3%。人才总体分布与我省产业特点相符,日渐合理。
表3 各类人员在非公企业(单位)三次产业中的分布 | ||||
年末从业人员 | 经营管理人员 | 专业技术人员 | 技能人员 | |
一产(%) | 0.6 | 1.0 | 0.7 | 0.5 |
二产(%) | 82.1 | 74.2 | 72.3 | 89.7 |
三产(%) | 17.3 | 24.8 | 27.1 | 9.8 |
二、当前非公企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人才
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单位的核心力量,在企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我省非公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状况,总体适应了我省非公经济的发展,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金字塔特征明显。根据非公企业(单位)人才调查,2011年底,全省非公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为244.4万人,其层次结构大致呈金字塔型,居顶端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21.7万人,占经营管理人员的8.9%;居中间的中级经营管理人员70.6万人,占28.9%;居底层的初级经营管理人员152.0万人,占62.2%。但金字塔形状略显扁平,结构优化空间较大。
表4 经营管理人才情况表 | ||||
合计 | 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 中级经营管理人员 | 初级经营管理人员 | |
人数(万人) | 244.4 | 21.7 | 70.6 | 152.0 |
比重(%) | 100.0 | 8.9 | 28.9 | 62.2 |
表5 经营管理人才性别结构 | ||
女性 | ||
比例(%) | 人数(万人) | |
经营管理人员 | 31.9 | 77.9 |
其中: 高级 | 17.8 | 3.9 |
中级 | 27.7 | 19.6 |
初级 | 35.8 | 54.4 |
3.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合理。非公企业(单位)中35岁以下经营管理人员为125.0万人,占51.2%,总体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年轻经营管理人员比重随经营管理人员层次提高而降低,尤其是在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比重比2010年有所提高,但也仅为21.0%。这不利于保持企业的永久活力,不利于激发开拓创新能力,也不利于保持企业经营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表6 经营管理人才年龄结构 | ||
35岁以下 | ||
比例(%) | 人数(万人) | |
经营管理人员 | 51.2 | 125.0 |
其中: 高级 | 21.0 | 4.6 |
中级 | 42.0 | 29.7 |
初级 | 59.7 | 90.8 |
4.学历结构中中专及以下人员比重较大。经营管理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占49.3%,中专及以下占50.7%。大学专科及以上经营管理人员比例随人员层次的上升而递增,高级管理人员中这一人员比例达到62.5%,初级管理人员中仅为44.0%。在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中,还有37.5%的人仅有中专及以下学历,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经济会产生一定影响。
表7 经营管理人才学历结构 单位: % | ||||
研究生 | 大学本科 | 大学专科 | 中专及以下 | |
经营管理人员 | 1.4 | 19.2 | 28.7 | 50.7 |
其中: 高级 | 4.6 | 29.9 | 28.0 | 37.5 |
中级 | 2.1 | 24.2 | 30.4 | 43.4 |
初级 | 0.6 | 15.4 | 28.0 | 56.0 |
(二)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处在科研、生产、教育、文化、等众多领域的第一线,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随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化,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急需提升结构和提高素质。
1.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低。2011年底,全省非公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为282.2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16.3万人,占非公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5.8%;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61.2万人,占21.7%;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为204.4万人,占72.6%。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不到28%,比重偏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年末从业人员比重仅为0.8%,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表8 专业技术人才情况表 | |||||
专业技术人才合计 | 其中: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 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 初级专业技术人才 | |
人数(万人) | 282.2 | 70.1 | 16.3 | 61.2 | 204.7 |
比重(%) | 100.0 | 24.9 | 5.8 | 21.7 | 72.6 |
2.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年轻人比例偏低。此次非公企业(单位)人才资源调查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重为29.1%,低于年末从业人员中女性比重,且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更低,仅为19.6%。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为54.7%,比重不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的比例更是明显偏低,仅为25.1%。
3.专业技术人员拥有国家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等级的不足一半。非公企业(单位)中有136.0万人拥有国家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等级,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8.2%,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重为69.0%,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重为70.3%,在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重为39.9%。
4.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非公企业(单位)中学历为研究生的专业技术人员占1.7%,大学本科占21.5%,大学专科占28.6%,中专及以下占48.2%。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重随专业技术人员层次提升而递增。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员占45.1%,远低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77.0%的水平,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结构偏低。
表9 专业技术人才学历结构 单位: % | ||||
研究生 | 大学本科 | 大学专科 | 中专及以下 | |
专业技术人员 | 1.7 | 21.5 | 28.6 | 48.2 |
其中:在管理岗位工作 | 1.9 | 25.9 | 35.7 | 36.4 |
其中: 高级 | 6.6 | 44.4 | 26 | 23 |
中级 | 2.5 | 29.9 | 35.2 | 32.4 |
初级 | 1.1 | 17.2 | 26.8 | 54.9 |
(三)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现代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非公企业(单位)技能人才队伍不能完全适应非公经济发展需要,无法支撑起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1.高技能人才比重偏低。2011年底,全省非公企业(单位)技能人员为595.5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为66.2万人,占非公企业(单位)技能人才总量的11.1%;中级技能人员为122.6万人,占20.6%;初级技能人员406.7万人,占68.3%。高技能人才仅占年末从业人员的3.4%,高技能人才比重偏低。
表10 技能人员情况表 | |||||||
技能人员合计 | 高级技能人才 | 其中: 高级技师 | 技师 | 高级工 | 中级技能人员 | 初级技能人员 | |
人数(万人) | 595.5 | 66.2 | 7.4 | 17.6 | 41.2 | 122.6 | 406.7 |
比重(%) | 100 | 11.1 | 1.2 | 3 | 6.9 | 20.6 | 68.3 |
2.技能人员中拥有国家评定的技能等级比例低。非公企业(单位)技能人员中,仅有32.6%的人拥有国家评定的技能等级。即使是高级技能人员中,也只有38.6%的人拥有国家评定的技能等级。技能人员中拥有国家评定的技能等级比例偏低。
表11 技能人员拥有国家评定的技能等级的比例
具有国家评定的技能等级比例(%) | |
技能人员 | 32.6 |
其中:高级 | 38.6 |
中级 | 39.0 |
初级 | 29.7 |
3.技能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技能人员中,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55.2万人,占9.3%。其中,高技能人才中这一比例也仅为20.3%,初级技能人员中更低,只有6.9%。技能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表12 技能人员学历结构 单位: % | ||||
研究生 | 大学本科 | 大学专科 | 中专及以下 | |
技能人员 | 0.1 | 2.1 | 7.1 | 90.7 |
其中:高级 | 0.3 | 5.9 | 14.1 | 79.8 |
中级 | 0.1 | 2.7 | 8.4 | 88.8 |
初级 | 0 | 1.3 | 5.6 | 93.1 |
三、优化非公企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教育事业,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平台人才储备池的作用,培养和集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结构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服务能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整体技术、技能水平。
(二)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为非公经济发展构筑灵魂与核心
经营管理人员是一个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要努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通过依托专业性团队的力量,弥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局面。不断完善企业引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围,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三)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建设工作机制,努力造就一支与我省非公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单位)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指导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非公企业(单位)依法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员工技能评价体系,鼓励企业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梯队成长。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建立和完善全省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构筑信息交流平台。
(四)优化非公企业(单位)人才发展环境
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非公企业(单位)引才、育才的基础,用才、留才的前提。要在人才政策方面充分展现公平,使所有非公企业(单位)人才均能享受政府制定的各项人才优惠待遇。要积极消除体制造成的对非公人才发展不利的影响。要针对非公企业(单位)人才特点,统筹人才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重点扶持、培养各类短缺人才,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
(人口处 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