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历次调查 > 人口抽样调查 > 课题选编

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的转变

发布时间:2009-09-21 15:53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打印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2008年末,我省常住人口为5120万人,比1949年增加1172万人

数据说明:1949年为户籍人口数据,2008年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其余年份为人口普查数据。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的安定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人口增长控制方面又没有明确的政策,使得全省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建国后至1971年,浙江经历了两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现在19491958年,由于新中国建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大量解放前因战争和贫困而未能结婚的育龄人群,纷纷结婚生儿育女,10年时间共净增人口481万人,全省平均每年出生人数为81.1万人,年平均出生率为35.5‰,人口出生处于恢复性高增长阶段。三年困难时期过后的1962年至1971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生活好转,人口出生率又出现了补偿性回升。1962年全省人口出生率跃至36.0‰,比1961年大幅回升18.4个千分点,1963年再猛升到40.7‰,成为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年份。而“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受阻,人口生育一度失控,10年间全省人口净增750.7万人,年平均增长2.5%1949年到1971年,除去1959年至1961年剩下的20年间,两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全省平均每年出生人口88.5万人,年平均出生率为33.8‰。而同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样除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20年,全省每年死亡人口为24.8万人,年平均死亡率为9.8‰,年均自然增长人口为63.7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4.0‰。浙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第一次重大转变――由解放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人口快速增长阶段,如此庞大的出生人群,对以后浙江人口的控制带来很大困难,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乡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迅猛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197194日,浙江省发出文件要求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计划生育的指示,通过抓点带面,总结经验,及时推广的办法,在全省城乡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733月又颁发了《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动员男女青年25周岁以后结婚,已结婚的要实行计划生育,不要超过两个孩子。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工作更是得到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3年把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从此改变了生育的无政府状态。在浙江,1982年浙江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试行),1985年批准为正式条例,1989年进行了修订。根据社会发展及条例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于2002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经过多年努力,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图2显示,人口出生率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71年的25.7‰,逐步下降到1978年的18.17‰,再到1990年的15.3‰,到2008年已降到10.2‰。而同期死亡率一直保持低水平状态,自1971年以来基本稳定在5.4‰至6.9‰范围内小幅波动。这一阶段,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12.3‰,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4.6‰。而从1997年以来,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更是连续多年基本控制在5‰以内,这说明前几次人口出生高峰对浙江人口增长的影响在减弱,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人口发展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阶段。人口再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人口增长过快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浙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但人口负担仍处于较轻时期

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浙江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全省少儿人口(0-14岁)占总人口比重从1953年的35.2 %下降到2008年的14.5%,下降20.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4.1%上升到2008年的11.3%,上升7.2个百分点。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省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变化过程在逐步加快。2008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2.3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年均增速提高0.13个百分点。与浙江1990年至2000年的年均增幅相比,加快0.08个百分点。我省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二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儿童少年组人口减少,其比重大幅度下降,相应的儿童人口系数下降,从而推动老龄人口的比重进一步上升。预计今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虽然浙江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但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较低的少儿抚养比例,以及外省年轻劳动力的流入,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也就是“人口红利”期。全省人口总抚养比由1953年的64.8%下降到2008年的34.8%,下降30.0个百分点,相当于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老少人口由1953年的65人减少到目前的35人,极大地减轻了人口的社会负担。

四、人口质量显著提高

随着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一方面,从衡量人口身体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婴儿死亡率和预期寿命来看,浙江的人口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逐步健全了三级妇幼保健网,大力推广科学接生方法,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2008年浙江省婴儿死亡率为7.1‰,比1982年的30.6‰下降23.5个千分点。与此同时,浙江省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处于稳步增长之中,从1982年的69.5岁,到1990年的71.8岁,再到2000年的74.7岁,2008年则上升到76.6岁,已相当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00年的水平(76岁)。

另一方面,全省人口文化素质也显著提升。2005年浙江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比1982年的5.2年提高2.6年,已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高校扩招导致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快速增加,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导致的文盲人数的大幅减少,对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贡献最大。自1999年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浙江省高等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学校的规模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从1998年到2008年,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9%上升到40%以上,不到十年时间翻了两番,在全国省区中位居前列,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全省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8.2万人增加到20051%人口抽样调查时的250万人,提高29.6倍;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由1964年的28.4人,上升到2005年的5096人,增长178.4倍。随着全省义务教育的逐步全覆盖和成人扫盲工作的开展,全省文盲人数快速下降。1982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33.9%,1990年降到22.8%, 到2005年已下降到8.4%,比1982年下降25.5个百分点,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也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

五、人口流动加快,省外人口迁移增长已逐步成为我省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浙江省人口发展中最具特色的现象就是流动人口的“大进大出”,即跨省流动的外来人口和外出人口的数量都很大,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建国以来,浙江流动人口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计划经济政策的影响,物流不畅,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农村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禁锢在种植业中,人口流动困难,全省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浙江流动人口以净流出为主要特征,流出省外人口逐步增加。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较大的提高。这也使得浙江“人多地少”的劣势充分显现,迫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在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的引领下,大批的浙江人走街串户出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外出经商务工。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至1990年,流出到省外人口78万人,省外流入人口为8万人,净流出70万人。

三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省外流入人口快速增加,浙江流动人口开始显现出“大进大出”的基本特征,并且人口从净流出逐渐转变为净流入。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浙江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抓住改革机遇,赢得了发展先机,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省外劳动力到浙江来务工。1999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64.4万户,从业人员281.4万人,分别比1992年增长64.0%和80.1%;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到14.6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91.1万人,分别是1992年的13.4倍和11.3倍。这期间,虽然仍有大批“浙商”的身影出现在全国及世界各地,浙江外出人口继续增加,但省外流入人口逐步超过了省内流出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00年,省外流入人口快速增长到369万人(全国第2位),流出人口为207万人(全国第7位),净流入人口达到162万人,是唯一同时存在人口“大进大出”的省份,形成了省际人口流动特有的“浙江现象”。

四是新世纪以来的省外流入人口总量持续上升、但增幅趋缓的阶段。持续增长的浙江经济,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省外劳动力的持续流入。2008年,我省常住人口中来自省外流入人口为717万人,比2000年增加348万人,同期户籍人口仅增加187万人,省外人口迁移增长已逐步成为我省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近年来,受浙江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以及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许多浙江企业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梯度转移”明显,大批外省劳动力返乡就业。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浙江经济增幅明显回落,就业压力加大,而以技术含量低的普通工人为主的农民工受影响最大,大批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了提前返回家乡。外来劳动力的回流,使得从外省流入浙江的人口增幅有所趋缓。

  

人口就业处 章剑卫



[1] 1949年的数据为户籍人口数据。

【关闭窗口】